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齿状突畸形的影像学进展

    作者:谭俊铭;李家顺;贾连顺

    齿突畸形可致严重寰枢椎不稳并引起脊髓和(或)椎动脉的压迫,甚至猝死可能,临床上这些患者往往在创伤或症状出现后偶然被发现.目前尚缺乏此类畸形发病率的大规模筛选性研究,随着近年影像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及临床对此类畸形的高度关注,该类畸形病例的发现呈逐年增加之势.尽管如此,专科医师对此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门急诊仍有一部分患者被漏诊或误诊.为此,兹将近年有关此类畸形的影像学进展综述如下:

  • 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向阳;刘景发;钟世镇

    临床上在创伤性或病理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常采用寰枢椎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此类手术的方法众多,但以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融合率高,超过95%[1~3].该术式由Mager l于1979年首先介绍,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此固定技术较钢丝、椎板夹等常规固定方法在抗扭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5].国内目前已有成功应用该术式的临床报道[6 ~8].本文从解剖学、手术技术、生物力学以及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面对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一综述.

  • 两种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金水;林松庆;徐皓;倪斌;郭群峰;王本海;张慧浩;郑明声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评价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种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加载到寰枢椎不稳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各个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ROM),并提取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应力云图.[结果]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的活动度要略小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屈和伸的工况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产生应力值较大,主要集中在螺钉根部和经关节部位;在后伸工况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产生应力较大,主要集中在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的稳定性略好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在螺钉经关节部位和螺钉根部易产生断钉,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螺钉根部和连接棒处易产生断钉.

  • 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立文;蔡贤华;黄卫兵;孙培栋;张宝成

    [目的]评价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三维稳定性.[方法]8例颈椎新鲜标本,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完整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固定的前屈为(1.39±0.26)°,后伸为(1.40±0.22)°,侧屈为(1.43±0.23)°,旋转为(1.77±0.34)°.后路固定的前屈为(1.37±0.23)°,后伸为(1.39±0.20)°,侧屈为(1.41±0.22)°,旋转为(1.77±0.33)°,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前屈P=0.930,后伸P=0.952,左右侧屈P=0.947,左右旋转P=0.950).[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提供了一种手术治疗选择.

  • 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测试

    作者:蔡斌;晏怡果;王文军;赵延胜;王麓山;宋西正;林海英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6例依次参加5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固定组、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后路Brooks钢丝固定组,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前屈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Brooks组差异无显著性(P=0.525),但两者不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P<0.05).后伸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差异无显著性(P=0.372),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P<0.05).侧屈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差异无显著性(P=0.216),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旋转稳定性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优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而后者又较Brooks组稳定性强(P<0.05).[结论]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其对于寰枢椎的稳定性弱于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但明显强于Brooks,能够为寰枢椎不稳的病例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蔡贤华;万文兵;陈庄洪;黄继锋;黄卫兵;徐峰;刘曦明;王华松

    [目的] 为国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0套中国成人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上,对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相关解剖学数据进行测量.[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mm处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螺钉植入的小外偏角为(10.80±2.10)°,大外偏角为(25.13 ±3.12)°,冠状面上小后偏角为(8.85±2.12)°,大后偏角为(26.96+3.09)°,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为(14.12±1.28)mm,内、外侧钉道长度分别为(17.48±2.10)mm和(25.41±2.59)mm.[结论]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的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9°-27°、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25 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 金属框架固定行枕颈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肖增明;唐毓金;温洁明

    [目的]评价金属框架重建枕颈部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完整成人枕骨颈椎(C0~6 )标本上对横韧带切除齿状突切骨后失稳的C0~2节段,分别安装金属框架和棘突枕颈钢板内固定,通过摄像将1.53 Nm载荷下的三维运动记录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其重建枕颈部即时稳定性的效果.[结果]在1.53 Nm载荷作用下,金属框架组C0~2节段的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ROM分别为5.9°、7.7°、5.6°、11.2°,比棘突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了157.6%、68.8%、58.9%、131.3%.[结论]枕颈框架组较有效地恢复枕颈部失稳后的即时稳定性,是枕颈融合术中较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 寰枢椎不稳后路钢丝内固定术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滕文臣;白靖平;锡林·宝勒日;刘应祯;项泽文;贾文霄;崔静

    目的:研究寰椎水平骨与脊髓的应用解剖学关系,为寰枢椎不稳后路钢丝内固定术的安全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统一摄取103例寰椎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寰椎后结节形态分类,并分别测量寰椎后结节正中矢状面的高度和厚度.(2)测量189例枕颈部磁共振影像资料寰椎水平的脊髓安全间隙,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统计结果.结果:(1)寰椎后结节前级按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男性后结节的高和厚明显大于女性的值(P<0.05).(2)60岁以下正常人的脊髓安全间隙明显大于60岁以上正常人的间隙(P<0.05).结论:后路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将钢丝根据寰椎后结节前缘形态预弯,紧贴寰椎后结节前缘由上向下穿过椎管,安全性较高.

  • 依据寰椎椎弓根三维CT重建图像确定进钉点及方向实施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作者:王建华;付金利;裴铎;孙贺;李哲;刘正蓬

    目的 观察依据寰椎椎弓根三维CT重建图像确定进钉点及方向实施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术前均行三维CT,重建寰椎椎弓根形态,明确术中进针点和进针方向,术中根据术前确定的进针点、进针方向进行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术中根据解剖方位置入螺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置钉时间,比较两组置钉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量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脊柱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价治疗前、后两组颈椎功能.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5.24% (40/42)、80.95% (34/42),二者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置钉时间短(P均<0.05).结论 依据寰椎椎弓根三维CT重建图像确定进钉点及方向实施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较好,患者脊柱与颈椎功能恢复较好.

  • 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作者:颜钊;黎斐文;李春艳

    目的 观察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难以实施常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直接采用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行后路内固定.结果 9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稍受限但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9例患者均已骨性融合,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断棒及不愈合.结论 同侧半寰椎后弓根技术具有手术难度低,出血量少,神经血管损伤率低等优势,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靠选择.

  • 寰枢椎不稳的后路手术治疗--附13例疗效分析

    作者:俞强

    自1998年10月~2004年5月,本院共手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寰枢椎不稳1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2~65岁,平均41.3岁.齿状突骨折7例,其中新鲜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3例,合并寰椎后弓骨折1例;齿状突发育畸形伴C1、2脱位2例;寰椎Jefferson骨折1例,寰椎一侧侧块骨折、横韧带断裂伴C1、2不稳2例.合并颅内血肿1例,下颌骨骨折1例.所有病例均无脊髓损伤情况.

  • 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作者:菅炎鹏;廖文胜;鲍恒;孙秀钦

    目的 探讨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10月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2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证实均有寰枢椎不稳或半脱位,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等.内固定系统均采用颈后路Vertex钉棒系统.结果 26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49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获得6~26个月的随访,平均17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数字化DR、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未见明显复位丢失,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可以作为传统枢椎内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23例

    作者:侯海涛;王亚楠;付松;邵诗泽;黄相鹏

    目的:总结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科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2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7例,陈旧齿状突骨折5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颅底凹陷症1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5.6岁.结果:手术时间为123~201 min,平均157 min;术中出血量为189~762mL,平均355mL.术中无椎动脉出血、脊髓损伤,静脉窦出血4例,给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未发生血肿压迫、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51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过程中,无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发生,位置良好,2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1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8.01±2.11)分提高到(13.96±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有效重建脊椎序列,改善临床症状,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固定可靠,风险相对较小,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较好的手术方式.

  • 寰枢椎不稳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

    作者:荣树;马兆钦;刘克廷;刘涛;吴铮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直视下椎弓根钉固定并行自体骼骨植骨融合.结果 15例60枚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7.5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具有置钉相对安全、准确、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技术.

  • 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司海朋;李晶晶;王熙前;李牧;赵东梅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寰枢椎稳者行后路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11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但复位没有丢失,终在术后5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可使寰枢复合体获得即刻三维稳定,为骨性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对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如果寰枢椎后弓完整,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一种新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 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罗青林;蔡贤华

    寰枢椎不稳是指寰枢椎骨性结构和韧带组织因创伤、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的破坏,造成寰椎与枢椎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导致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稳定性,从而合并或继发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刺激和压迫症状,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寰枢椎不稳应积极给予治疗.过去主要以颅骨牵引、Halo支架、头颈胸石膏等保守治疗.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单纯减压复位术、枕颈融合术、寰枢椎融合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寰枢椎融合术在恢复寰枢椎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枕颈部的屈伸、旋转功能限制相对较小.本文就临床常用及近年来新提出的寰枢椎融合术作一综述.

  • 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匹配性研究

    作者:罗青林;蔡贤华;黄卫兵;冯立文;孙长笈

    目的 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 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 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 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周若舟;刘社庭;刘晓岚;胡文军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2~3h,术中失血量200~ 400 ml,未出现螺钉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平均6~8月寰枢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 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李平元;苏小桃;欧军;卢政好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获得坚强的三维稳定性,为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 经后路悬臂梁技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作者:桂钱欢;李波

    目的 分析经后路悬臂梁技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经后路悬臂梁技术治疗,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复查,其中15例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3例未愈合,愈合率为83.33%,植骨骨性融合16例,植骨未融合或植骨被吸收2例,融合率为88.9%.结论 后路悬臂梁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157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