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探讨

    作者:洪浪;赖珩莉;尹秋林;王洪;陈章强;周裔忠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消融方法.方法:对12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源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以激动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IVT消融成功率91.6%(11/12),1例ILVT在第3次复发射频消融后发生双束支阻滞而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对有效靶点周围进行线状或环状消融,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刘同宝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特发性室速,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10%.临床上对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IVT和左束支阻滞型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IVT,后者简称为右室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左室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而右室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创伤小,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叙述常见的左室I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淑乐

    目前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意义尚有争议,有人根据其多见于青年人而认为正常变异;另有人则认为属病理现象.近年来,我院收治8例IVT患者,年龄为15~36岁 ,IVT发作心率150~210次/min,持续时间6小时至21天.其中6例呈完全性右束支、左前分支阻滞图形,2例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4例有心肌炎病史,1例诊断为房室双径路,余3例无明显病史可查.下面仅举2例.

  •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9例

    作者:陈良金;方云山;刘静;赵子瑜

    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6~76岁.病史短3个月,长10年.所有患者经常规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标测方法: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置入标测电极达冠状静脉窦、希氏束、右室心尖部.同步记录I、AVF、V1导联和心腔内各部位电图.

  • 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室性心动过速关系研究

    作者:臧小彪;高传玉;李思思;张树龙;王现青;赵永辉;夏云龙;凃欣;王擎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关系.方法 242例室速患者为室速组,1 0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2组均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提取2组外周血DNA,采用Rotor-Gene TM6000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对rs11970286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基因学软件PLINKv1.05对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室速、特发性室速的发生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室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30.99%、11.57%)高于对照组(5.49%、0.80%)(P<0.05),QT间期[(380.72±58.82)ms]与对照组[(376.71±27.92)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rs11970286 T等位基因与QT间期呈负相关(β=-14.071,P=0.018),但与校正后的QTc无明显相关性(β=-16.876,P=0.062);室速组rs11970286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室速53例(特发性室速组)rs11970286 CT基因型(16.981%)和TT+CT(显性基因模式)基因型(22.642%)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9.521%、48.204%)(P<0.05),TT基因型分布频率(5.660%)与对照组(8.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14.151%)低于对照组(28.443%)(P<0.01),T等位基因可能是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OR=0.415,95%CI:1.385~4.199,P<0.001);rs11970286 CT基因型、TT+ CT基因型可能是特发性室速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88,95%CI:0.138~0.599,P<0.001;OR=0.314,96%CI:0.163~0.606,P<0.001).结论 rs11970286 T等位基因及CT、TT+ CT基因型是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QT间期有关.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作者:王勤;袁越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6例

    作者:韩梅;曾和平;陈永红;李万镇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小儿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84年~1998年收治的16例报告如下.

  • 单个消融电极起搏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1例

    作者:张金盈;董建增;陈庆华;邱春光;李凌;黄振文

    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作者用单个消融电极起搏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3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3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作者:丰世慧;姜克瑞;张有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是一组无明显心脏结构异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等,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可长期反复发作,有时可持续数日.室速频繁发作可出现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同时亦有发生猝死的可能.报告如下: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崔超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于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室性心动过速[1].心动过速时耐受力强,能自行终止,无血流动力学变化,预后良好.总结我院1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探讨其临床及治疗特点,报道如下.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卢全;王琳;白融;刘启功;张存泰;王晨;欧阳非凡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冷盐水灌注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

    作者:陈良川;张忠栋;曾国良;许顶立;黄晓波;彭健

    目的 探讨冷盐水灌注导管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4例IVT,右室流出道55例,左室间隔34例, 左冠窦5例;其中70例IVT接受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普通组);36例(包括普通导管治疗复发的12例)行冷盐水灌注导管治疗(冷盐水组).比较两组成功率、复发率、消融的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普通组、冷盐水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2.9%、100%.随访38±16.5个月,普通组12例复发,8例右室流出道,4例为左室间隔,复发的时间为术后2~30天;冷盐水组,1例复发,为右室流出道,术后20天复发;与冷盐水组相比较,普通组消融的时间长、功率低;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IVT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冷盐水灌注导管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作者: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 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 IVT 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 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对射频消融成功的影响初探

    作者:彭长农;衣为民;胡雪松;龙娟;李忠红;程硕滔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进行分析,以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预测此类患者从右室流出道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对26例特发性室速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全部患者室速时的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结果:26例中,22例于右室流出道进行了成功消融,成功和未成功消融的患者临床特征和电生理无明显区别,成功消融的患者中胸前V1导联心电图呈rS型(12例)和QS型(10例),而4例未成功者,V1导联均呈rS型,其中2例经主动脉于左冠状窦消融成功.在成功与未成功消融患者中,V1导联有无R波无明显区别,但V1导联无R波预示室速可以从右室流出道成功消融,成功消融的室速患者胸前导联的平均移行区在V4导联,而未成功患者胸前导联的移行区在 V3或V2导联.结论:某些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且额面电轴正常或右偏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不能成功从右室流出道消融,V1导联有r波且移行区在V3导联或之前者提示此类心电图特征的室速可能非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部分可能起源于左室流出道.

  •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作者:杜日映;孟宪章;孙海燕;张鹏珍;刘俊传

    报道10例(男8、女2)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8-2 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PP),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但顺序相反,PP领先,HP后;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都是远端电极(PP以远)的V波早,近端电极(HP)的V波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10例中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0%(9/10).第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消融成功,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2,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虽然V波早,都是放电无效点.后消融成功的点,都记录到领先的PP.第4例以后,都必须记录到领先的PP后才放电,除1例2次放电成功外,都是1次放电成功.10例随访至今3~18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左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路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临床治疗也很有帮助,即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提高消融质量.

  • 双起源灶位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一例

    作者:李德才;蒋涛;王庆旭;唐焕君;舒艳;陈鸿;杨桂红;张小兰

    患者女性,24岁,1年来常在活动时出现心悸,经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电生理检查时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的6区处标测到靶点,消融成功后又诱发出另一形态的室速,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4区处标测到靶点并消融成功.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九例

    作者:韩宏伟;苏唏;李振;蒋萍;王三娣

    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9例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4例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下,4例位于左冠窦内,1例靶点位于左主干内而未行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个月至1年,6例患者根治,2例明显好转.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99mTc-MIBI心肌显像评价射频消融对儿童心肌的损伤

    作者:李润森;李小梅;王荣福;林景辉

    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方法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儿童心肌的损伤情况,旨在评价RFCA在儿童应用的安全性.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男7例,女1例,年龄8.5±3.0(5~1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6个月~3年,发作时心电图6例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全部病例RFCA治疗前经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全部患儿于术前1~2天及术后1天行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评价标准为在至少两个不同轴面断层图像上同一部位出现放射性减低(>20%)、灶性缺损或花斑样改变为异常.若RFCA术前正常部位在术后出现上述改变,判定为消融致心肌损伤.全部病例均消融成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其中左侧房室旁道3例,消融部位为左室前侧壁;右侧房室旁道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游离壁;房室结双径路1例,消融部位为冠状窦口下缘与His束电极之间;IVT 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流出道.输出功率:左侧房室旁道15~20 W,右侧房室旁道25~40 W,房室结双径路15 W,右室流出道IVT 25 W.平均放电时间157±33 (120~195)s.8例患儿经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其中7例RFCA前后无异常改变,1例RFCA术前及术后在短轴和垂直长轴断面均可见左室前壁(非放电部位)放射性减低.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启明;周胜华;周滔;祁述善;沈向前;李旭平

    射频消融(RFCA)治疗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起源于左室间隔心尖部特发性VT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成功RFCA治疗后仍有0%~31%的患者复发率,导致复发的因素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对可能导致RFCA治疗特发性VT复发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徐健;严激;范西真;刘伏元;朱洁明;安春生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效果.

181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