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肥厚性心肌病9例

    作者:潘英;仇烨;刘伟

    目的探讨小儿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我院于1999年7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9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6个月.临床表现为气促、发绀、肺部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心脏杂音及肝大.超声心动图提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8例,其胸片示心影呈球形增大;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1例.8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予口服心得安3~4mg·kg-1·d-1;1例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患儿在纠酸、镇静等处理后自动转律,未予特殊处理.9例中4例被误诊,其中3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1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本组有4例于确诊后半年内死亡.结论小儿肥厚性心肌病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病情重,进展快,内科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

  • 植入式除颤器治疗肥厚性心肌病的Meta分析

    作者:汪琰;严光;孙梦雯;顾辨辨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除颤器(ICD)治疗肥厚性心肌病(HCM)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料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阅读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PubMed数据库检索到基于19个ICD治疗HCM患者队列的30个研究报告;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均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对ICD干预、死亡率进行提取、合并和分析。2621例患者经过随访,心血管年死亡率为0.6%,非心血管年死亡率为0.8%,恰当的ICD干预率为4.1%/年,不恰当的ICD干预率为4.9%/年。结论:植入ICD治疗HCM患者的心脏死亡率和非心脏死亡率低,恰当的ICD干预率为4.1%/年,可以有效预防猝死,不恰当的ICD干预率并不多见。

  • 肥厚性心肌病4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应钦;王惠伦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2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多种多样,以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42例HCM 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33±3.8) 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77±2.95) mm, IVSTd/LVPWTd比值为1.74±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5.06±5.85)m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 HCM 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 ,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 △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 △T%)均值为大,梗阻性 IVS △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 IVSTd、IVSTd/LVPWTd比值、二尖瓣 A 波峰值与非梗阻性相比更大(P<0.05).E/A 比值在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1,而在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识别HCM 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合临床、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对HCM作出准确诊断.

  • 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

    作者:杨宏杰;刘欣;曲川;石少波;杨波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方法 选择HCM患者98例,其中合并AF者(AF组)20例,不合并AF组(对照组)78例,另选取98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均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并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方法分析3组间HRV的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的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以总的R-R间期的百分率(pNN50)]、频域指标[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再将AF组分成无症状AF组14例与有症状AF组6例,比较两组的HRV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以及正常组比较,AF组SDNN、SDNNindex、rMSSD、pNN50、LF、HF升高(均P<0.05);有症状AF组SDNN、SDNNindex、rMSSD较无症状AF组升高(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AF组左房内径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正常组与对照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CM合并AF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活性增高,而这一特点在有症状的AF患者中更显著.

  • 24例肥厚性心肌病的误诊分析

    作者:王丽萍

    笔者收集了我院1985~2000年以来24例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误诊病历,分析其误诊原因,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房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丽芳;吴棘;郭盛兰;张棣;罗帅伟;黄喜玉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6例除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健康对照者,使用SRI技术检测并比较分析各组左房各壁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SSR、ESR、ASR).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CM组左房壁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ESR)、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SR)均减低,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ASR)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I可定量评估左房功能改变,间接定量反映左室舒缩功能改变.

  • 主动脉瓣下狭窄误诊为肥厚型心肌病1例

    作者:何佰永;唐红;彭瑛

    患者女,40岁.自2001年以来因反复活动后头晕先后两次来我院就诊,超声心动图均提示肥厚性心肌病,药物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梁慧青;刘昕;崔翊;傅群峰;刘子腾;郭淑芹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HCM患者40例(HCM组)和健康成人40例(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再应用RT3D-STI技术测量两组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及面积应变(GAS),并比较上述参数.结果 两组受检者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1).HCM组GLS、GRS分别为(-9.3±6.5)%、(42.3±10.5)%,均较正常对照组[(-22.1±0.5)%、(56.0±0.9)%]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LS、GAS与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的大厚度相关性较好(r=0.861、0.812,均P<0.01).结论 RT3D-STI技术能准确地评价HCM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 地尔硫(艹卓)的临床应用

    作者:杜孟奎;王珉;刘洪庆

    地尔硫(艹卓)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优于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大,疗效优于复方降压片;用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及哮喘急性发作.

  • 肥厚性心肌病中医研究进展

    作者:黄雪云;李七一;严士海

    目的:通过对肥厚性心肌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分析,了解中医在治疗肥厚性心肌病的现状.方法:对已有的肥厚性心肌病文献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中医在肥厚性心肌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结论:中医治疗肥厚性心肌病尚待挖掘.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肥厚性心肌病62例分析

    作者:胡蜀雯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的62例HCM患者的室间隔、左室后壁及心尖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及流速压差等一系列参数进行分析,并观察SAM征.结果 6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肥厚,其中38例左室流出道狭窄,44例SAM征阳性.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准确诊断HCM的首选方法,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 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心尖部室壁瘤致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李伟萍;王孝碧;崔凯军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晕厥4h'”于2012年8月27日收入我院急诊科.晕厥时四肢抽搐,呼之不应,平时未述胸闷、胸痛.患者20年前因心脏杂音在我院门诊随访,诊断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间断服用美托洛尔.未述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该室性心动过速为右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为QS形,说明其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部或基底部(图1).当时立即予以150 J双相电复律,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未见病理性Q波,v3~v6、Ⅰ、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图2).入院后查体提示,血压11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 70次/min.

  •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研究

    作者:林薿;李春梅;尹立雪;邓燕;李文华;张丽娟;方杰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ic,3D STE)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整体和节段应变及应变率,评价3DSTE在HCM患者左室心肌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获得3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和2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超声左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并存储,应用3D STE在机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获取左室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整体和16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及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峰值,比较这些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HCM组整体应变及应变率与节段室壁厚度的相关性.绘制左室整体收缩期三维、纵向、径向及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峰值(left ventricle global 3D strain,LVG3DS)(left ventricle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left ventricle global radial strain,LVGRS) (left ventricle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VGCS) (left ventricle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rate,LVGCS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M组LVESVI和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M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整体应变及应变率、大部分节段应变及应变率均明显降低(P<0.05);HCM组左室整体应变及应变率与大多数节段室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VG3DS诊断HCM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AUC)大,约80.4%,当LVG3DS截断值为22.53时,敏感性高约100.0%,约登指数0.615;当LVGRS和LVGCSR截断值分别为20.66和1.055时,两者特异性高约95.0%,约登指数0.694.结论 HCM患者左室心肌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应变及应变率均降低,表明出现早期亚临床心肌功能受损,且室壁越厚,收缩功能受损越严重;在应用3D STE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各项指标中,LVG3DS敏感度高,LVGRS和LVGCSR特异度高,说明3D STE能敏感地分析心肌的力学变化,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1例肥厚性心肌病术中严重心律失常麻醉处理

    作者:

    患者,女性,43岁,确诊肥厚性心肌病(非梗阻型)3 a余,突发急性左心衰入院治疗2周后缓解出院,5 d后出现右下腹固定压痛,WBC18.8×109/L,N 86%,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准备行急诊阑尾切除术.

  • 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Meta分析

    作者:吴青青;唐其柱;李芳芳;徐蔓;袁园;卞洲艳

    目的:评价分析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和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3公开发表的与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文章,并加手工检索.限定文献发表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对筛选出的文献查找全文.采用RevMan5.0.25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共445名肥厚性心肌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室间隔射频消融与室间隔部分切除术相比,其术后全因病死率(RD=0.00,95% CI:-0.03-0.04,P=0.88)、左室流出道压差的改变(4.50,95% CI:-1.08-10.07,P=0.11)均无明显差异,而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起搏器置入率(0R=1.67,95% CI:0.86-3.26,P=0.13)、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与室间隔部分切除术相比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对心功能改善的效果较差(0.31,95% CI:0.16-0.45,P<0.01).结论:室间隔射频消融术与室间隔部分切除术相比在治疗肥厚性心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仅在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效果上较差.

  •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形态学改变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骆峰;刘国华;祁学平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离散度(QTd)与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43例HCM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室间隔肥厚)16例、B组(室间隔肥厚及左室前壁肥厚)10例、C组(室间隔肥厚、左室前壁肥厚及左室侧壁肥厚)10例、D组(室间隔肥厚及广泛左室壁肥厚)7例.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ECG),人工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QRS波时间,并计算QT及QRS离散度(QTd及QRSd).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D组的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大于A、B、C组,D组的室间隔厚度(IVST)/PWT明显小于A、B、C组.A、B组的QTd明显大于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QTd不仅反应了左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也反应了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改变的不均性.

  • 肥厚性心肌病左室质量的MR简化测量

    作者:周小飞;陈铟铟;王希明;陈剑华;李勇刚;郭亮

    目的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心脏电影MR功能参数中能够预测左室质量的有效指标,探讨其简化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22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脏电影MR,MR成像后采用Segment软件分析左室功能参数.2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左室质量比较的对照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质量指数与其他电影参数间行单元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远大于志愿者[男(119±33)g/m2 vs(67±8)g/m2,女(113±48)g/m2 vs(55±10)g/m2,P值均<0.001].单元及多元回归分析均得出,只有大室壁厚度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相关(β=7.53,P=0.02).结论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大于正常志愿者,大室壁厚度是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质量的有效参数.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

    作者:张志华;杨滨海;时忠和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发病率约占肥厚性心肌病2%~5%,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在左心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或局限于心室间隔的中下部,因其临床症状多样化,故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8例AHCM总结报道如下.

  • 比较肥厚性心肌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差异

    作者:余闻宾;陈波;顾北音;何菁

    目的 比较肥厚性心肌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差异.方法 回顾2011~2014年在我院检查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62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58例)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进行搜集和整理;对比分析二者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的碎裂QRS波群发生率,病理性Q波发生率,ST-T改变情况监测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二者在碎裂QRS波群、病理性Q波均有差异(P<0.05),而ST-T改变在二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肥厚性心肌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老年人群.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群和病理性Q波可以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差异.

  •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肥厚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比

    作者:王世平

    目的:探究超声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和肥厚性心肌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作为LVH组;选同一时间内的肥厚性心肌病中的45例,作为HCM组;另选取自愿参与研究的正常人群45例为参考组;观察三组超声心电图结果。结果参考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LVSTd)、L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LVPWTd)、左室心肌重量(LVmass)、明显优于HCM组、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VH组与HCM组的心动图各项指标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中,超声心电图存在显著地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27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