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集蛋白聚糖和层黏连蛋白对PC12细胞突起生长及β-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家春;朱爽;郑灿镔;周翔;戚剑;秦本刚;顾立强;刘小林;朱庆棠

    目的 研究细胞外基质成分聚集蛋白聚糖与层黏连蛋白对PC12细胞突起生长形态的影响及细胞骨架中β-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轴突细胞骨架的影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PC12细胞培养体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150 μg/ml聚集蛋白聚糖和50 μg/ml层黏连蛋白(分别为聚集蛋白聚糖组和层黏连蛋白组),设立空白培养基为对照组.体外培养5d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3组PC12细胞的形态并测量细胞突起的长度、宽度及面积.采用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PC12细胞骨架中β-肌动蛋白的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聚集蛋白聚糖组PC12细胞突起较为扁短,宽度为(3.65±0.35)μm,大于层黏连蛋白组[(1.00±0.65) μm] (P< 0.05),但略大于对照组[(2.26±0.49)μm] (P>0.05),层黏连蛋白组的宽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黏连蛋白组PC12细胞突起纤细而长,长度[(48.75±2.72)μm]大于聚集蛋白聚糖组[(17.21±2.75)μm]和对照组[(22.29±5.32)μm](P<0.05);聚集蛋白聚糖组的长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蛋白聚糖组、层黏连蛋白组和对照组PC12细胞突起面积分别为(39.71 ± 8.00) μm2、(60.42±8.51)μm2和(49.75 ± 8.20) μm2,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蛋白聚糖组β-肌动蛋白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层黏连蛋白组高于另外两组(P<0.01).聚集蛋白聚糖组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层黏连蛋白组高于另外两组(P<0.05). 结论 聚集蛋白聚糖对PC12细胞突起轴向生长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一定抑制其非轴向生长潜能;而层黏连蛋白对PC12细胞突起的轴向生长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 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熊钻;梅玉峰;王春阳;魏宝珍;刘萍;沈利华;余亦男

    目的 研讨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为今后临床创建简单、无创的诊断肝硬化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4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肝活检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准,同时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HA、PCⅢ、CⅣ、LN,经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诊断方程.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的H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PCⅢ、LN、CⅣ水平均显著提高;回归方程诊断的肝纤维化的灵敏度91.89%(34/37),特异度为83.33%.结论 HA、PCⅢ、CⅣ、LN是诊断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活动水平以及程度的敏感指标,四项指标定量联检有助于预测诊断.

  • 细胞外基质黏附分子表达与成釉细胞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作者:张彬;陶谦;黄洪章;潘朝斌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黏附分子层粘连蛋白(LN)和纤黏连蛋白(FN)与成釉细胞瘤复发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ABC方法检测28例成釉细胞瘤组织中LN和FN的表达.[结果]在28例成釉细胞瘤中,LN和FN在基底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和39.3%,复发性成釉细胞瘤LN和FN在基底膜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原发性成釉细胞瘤(P<0.01).LN和FN的表达形式相似,阳性着色部位均位于基底膜及部分肿瘤细胞的胞浆,在基底膜连续着色的部位,靠近基底膜的肿瘤外周细胞胞浆染色较强,中央内层细胞胞浆染色弱或无,而在基底膜着色缺失的部位,靠近基底膜的肿瘤外周细胞胞浆染色弱或缺失.[结论]LN和FN在基底膜表达缺失与成釉细胞瘤的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的机制之一.

  • 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周家杰;刘伟玲;周小惠;巫殷梅;黄彬

    目的 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治疗在延缓和逆转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善程度和门静脉血流阻力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门静脉大血流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门静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胶原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缓解病情发展.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内层黏连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新弟;李卫娟;高娅妮;单东风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内层黏连蛋白(LN)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6例EM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非EMS患者48例为对照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临床分期及发病部位的LN水平,并分析血清LN与腹腔液LN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增生期及分泌期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增生期与分泌期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期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均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观察组单侧与双侧卵巢囊肿患者之间血清和腹腔液L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MS患者血清LN水平与腹腔液LN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55,P=0.000).结论:EMS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的LN水平较高,LN可能在EM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魏雪菲;徐佩;李菡;陈载融;郭万华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 Ⅳ-C)、层黏连蛋白(LN) 水平,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PC-Ⅲ、Ⅳ-C、LN、ALT及AST水平均高于健康者 (P<0.05),但HA、Ⅳ-C与ALT、AS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连贵;任重;任力;赵春艳;李杰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和Ⅳ型胶原(Ⅳ-C)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3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HA、LN、PⅢNP和Ⅳ-C四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组和肝硬化(LC)组的血清HA、LN、PⅢNP、Ⅳ-C检测结果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四项指标在CPH组、CAH组、LC组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在30例LC患者中,血清HA的阳性率达90.0%,远高于清蛋白(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HA、LN、PⅢNP、Ⅳ-C四项指标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变过程中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良好指标,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为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

    作者:曹碧红;温帆渊;叶彩丽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150例临床确诊为慢性乙肝的5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对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100例无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但HBV DNA水平却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 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梁志伟

    目的分析苦参碱和肝复乐治疗肝纤维化后血清透明质酸(H A )、层黏连蛋白(L N )、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 A、L N、PCⅢ及C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和肝复乐对肝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君;陈娜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5种血清学指标检测,并与肝活检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种血清学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肝纤维化诊断是以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大于2期为界限,根据正常对照组均值+2个标准差为标准,高于此标准为阳性,分别计算血清TGF-β1、HA、PCⅢ、CⅣ及LN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为81.82%、80%、75%、60%、65.22%,特异性分别为75%、58.82%、86.36%、75%、82.35%.对血清HA、PCⅢ、CⅣ、LN 4项指标及以上5项指标采用平行试验联合检测法(即多个指标中任一项大于上述标准即为阳性,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敏感性为100%、100%,特异性为52.63%、41.7%,采用系列联合检测法(即多个指标全部满足大于上述标准才为阳性,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为43.48%、35.29%,特异性为94.74%、100%.结论 由于肝纤维化过程是一动态过程,单一血清学指标检测仅反映一点、一方面的变化,目前倾向于多指标联合检测,综合分析可提高肝纤维化的准确率,并可动态、全面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情况.

  • 肝纤维化标志物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判断肝病进程的意义

    作者:田鹏飞;徐杰;段正军

    目的 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铁蛋白(SF)、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病变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以竞争性放射免疫法分析检测242例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SF;用循环酶速率法分析测定TBA;用速率法分析测定ALT.并设立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各组肝炎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SF、TBA、ALT 7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血清HA、LN、PCⅢ、ⅣC和SF以中、重度慢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升高为明显,而TBA、ALT在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升高为明显.结论 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联合SF、TBA及ALT检测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连续动态观察肝病进程是一组良好的指标,对肝病的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的临床探讨

    作者:荣幸;朱景丽;王永杰;曹丽

    近年来,人们较注重研究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在慢性肝炎(CHB)、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 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和透明质酸酶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

    作者:李慧萍;郑雪琴;赵群;唐建江

    目的 探讨在肝纤维化诊断中采用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 N)和透明质酸酶(H A)进行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共80例(观察组)和8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Ⅲ 、Ⅳ-C、L N以及H A指标,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分析其与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炎患者的血清PCⅢ 、Ⅳ-C、L N以及H A指标显著升高,其中高的为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程度越严重,则PCⅢ 、Ⅳ-C、L N以及H A检查结果水平越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Ⅲ 、Ⅳ-C、LN以及H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临床上可将血清PCⅢ 、Ⅳ-C、L N以及H A指标作为反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测量指标,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时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 联合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 Cys C水平的临床应用

    作者:欧阳伟;彭益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血清胱抑素(Cys C)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CRF组55例,健康对照组32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 )水平,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Cys C、尿素氮(BUN )、肌酐(Cr)。结果 CRF组患者HA、PC-Ⅲ、C-Ⅳ、LN 分别为(316.47±48.69)、(258.42±49.74)、(110.79±22.45)、(142.11±28.16)ng/mL ,血清Cys C为(3.83±1.28)ng/mL。健康对照组 HA、PC-Ⅲ、C-Ⅳ、LN 水平则分别为(85.43±20.68)、(76.52±40.12)、(62.28±18.72)和(106.08±27.13)ng/mL ,血清Cys C为(0.86±0.18)mg/mL ,除LN外,其他指标CRF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Cys C比单项检测对于CRF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临床意义。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洪小飞;虞朝辉;厉有名

    NFALD可并发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NASH可能是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之一[1].本研究通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CⅢ)、CⅣ、LN、HA四项指标的测定,探讨NFALD肝纤维化倾向,并应用临床诊断性能(ROC)曲线综合评估了这些指标在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NASH中的检测意义.

  •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抑制层黏连蛋白B1链基因转录活性的研究

    作者:邵凤娟;成军;马英骥;杨倩;纪冬;王琳

    肝再生增强因子(ALR)不仅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肝损伤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1].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层黏连蛋白B1链(LAMB)基因上游调控序列进行分析克隆,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AT3-LAMBp报告基因载体,与pcDNA3.1(-)-ALR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细胞,证明ALR的转基因表达对LAMB启动子具有下凋作用,使下游CAT基因的表达减弱.本研究为阐明ALR的生物学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提供新的实验及理论基础.

  • 整合素β1亚单位对肝癌细胞与层黏连蛋白趋化行为的影响

    作者:傅遍红;吴泽志;张海雁;秦建;蔡绍皙;吴云鹏;董澄

    目的研究整合素β1亚单位对肝癌细胞与层黏连蛋白(LN)趋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微吸管实验法进行肝细胞癌(HCC)细胞趋化实验,在两侧微管内加入相同浓度(5 0μg/ml,200μg/ml)的L N,并引导微管尖端与同一H C C细胞紧密接触,动态观察细胞两侧伪足形成过程;当两侧微管L N浓度为200μg/ml,在一侧微吸管内加入针对整合素β1亚单位(CD 29)的单克隆抗体(Anti-CD 29)20μg/ml,考察β1整合素亚单位阻断对H C C细胞伪足形成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H C C细胞表面整合素β1亚单位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两侧微吸管加入相同浓度的L N,细胞向两侧微吸管两侧均有伪足形成;随作微吸管内LN浓度的增加,细胞伪足增加,且两侧微吸管内伪足的变化基本呈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微吸管加入AntiCD 29的一侧,HCC细胞伪足生长曲线呈现明显的抑制,而未加入Anti-CD 29的微吸管一侧与加入的对侧相比,该侧细胞的伪足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所研究细胞整合素β1亚单位表达率达9 5.7 8%.结论整合素β1亚单位是联系H C C细胞与H C C细胞对LN趋化性伪足形成的重要受体基础.

  • 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量化关系

    作者:丁贤君;李世波;李绍佐;刘华生;刘波;徐方明;顾若薇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纤维化分期的量化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8例肝病患者血清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的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通过SPSS11.0软件包分析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量化关系.结果 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学炎症分级有相关性(r分别为0.394、0.449、0.443、0.351,P值均<0.01);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也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6、0.564、0.476、0.421,P值均<0.01).LN、HA、PCⅢ、CⅣ对S2以上肝纤维化诊断界值分别为110、110、100、70 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0%、79%、79%、74%,特异度分别为68%、72%、64%、73%.对S4(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30、140、120、70 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93%、79%、86%,特异度分别为66%、82%、72%、6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这些患者中判断有无肝硬化存在,HA比其它指标更有价值;HA测定值大于190 ng/ml时,其诊断早期肝硬化的准确度为93%.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量化关系,其中HA诊断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变化的病理意义

    作者:王宪波;刘平;唐志鹏;陆雄;刘成海;胡义扬;徐列明;顾宏图;刘成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 2、MMP 9)活性变化及其病理意义.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4周1 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3 d、1、2、4、6、8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MMP-2和MM P-9活性测定采用酶谱法,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窦壁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和Ⅰ型胶原(C I)表达,weste rn 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金属组织蛋白酶抑制剂2(TIMP 2)含量.结果造模后第2、3天,MMP 2、MMP 9活性(灰度值)显著增加(2 d:MMP-2正常对照组为54.72±4.56,模型组为70.76±7.63,F=16.27,P<0.05;MMP-9分别为25.72±4.29和51.76±15.33,F=13.38,P<0.05).肝窦壁CⅣ(阳性面积比%)在造模第2、3天直至1周显著减少(2 d:正常对照组为6.06±1.35,模型组为2.86±0.63,F=69.12,P<0.05),4周末则显著增加(正常对照组为6.06±1.35,模型组为8.04±1.50,F=14.42,P<0.05).MMP-9活性与肝窦壁CⅣ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729,P<0.05);肝窦壁LN沉积4周末达峰值;正常肝窦壁无C I表达,造模4周后肝窦壁C I呈阳性染色; 4周模型大鼠可见完整的基底膜形成;肝纤维化后期TIM P 2表达异常增加.结论早期MMP 9(主要的)、MMP 2活性升高,降解肝窦内皮细胞下正常分布的CⅣ,是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后期T I M P-2表达增加,可能是该模型肝纤维化不易自行消退的原因之一.

  • 代偿性肝硬化无创性诊断指标的筛选及评价

    作者:陈永鹏;冯筱榕;戴琳;丁红兵;章廉

    目的比较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C H B)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评价,筛选可行的无创性诊断标志物.方法 3 5 0例C H B患者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肝硬化图像,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 A)、Ⅲ型前胶原肽(P CⅢ)、层黏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CⅣ)等肝纤维化标志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定诊断截断值,并对各项指标作诊断评价分析,比较不同标志物的诊断评价指标.结果 8 5例C H B患者经肝脏活检术确认为代偿性肝硬化;81例经B型超声波检查有肝硬化图像;ROC曲线下面积以H A高;血清HA、PCⅢ、LN及CⅣ对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截断值分别为1 54.3 5μg/L、198.44μg/L、137.58μg/L和100.80μg/L,其对应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2.4%、63.5%、57.3%及70.6%,特异度为79.3%、54.0%、56.8%及68.3%,准确度为80.0%、56.3%、56.9%及68.9%;并联试验诊断虽可提高灵敏度,但相应降低特异度及准确度.与其他无创性诊断方法比较,H A有较高水平的诊断评价指标(u≥1.814,P<0.05).血清H A诊断代偿性肝硬化的截断值以119.17μg/L较为恰当,其相应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87.1%、67.6%、72.3%、46.25%、94.7%.结论在现有肝脏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及超声波检查等无创性诊断指标中,血清H A是代偿性肝硬化好的诊断标志物.

204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