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血浆浓度变化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张莹;尹伶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血浆内两种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变化特点,分析儿童哮喘发生、进展、转归机制。方法筛选2015年1~10月儿童哮喘63例作为哮喘组,同期非感染性疾病住院小儿6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入院后次日,哮喘组在治疗后1周、随访3个月后,再次采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8(IL -8)水平。结果对照组 TNF -α、IL -8水平低于哮喘组3个月后、哮喘组3个月后低于治疗后、哮喘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哮喘发生、转归、预后与炎症关系密切,在稳定期,哮喘患儿炎症水平仍高于普通患儿,需坚持长期抗炎治疗。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平;罗云;邢娜;卢珊;孙桂波;孙晓波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诱导单核细胞的迁移并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同时还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深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文章就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 羧胺三唑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

    作者:鞠瑞;陈晨;郭磊;李娟;叶菜英;张德昌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诱导作用;初步探索羧胺三唑(CAI)对肿瘤诱导的巨噬细胞中 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利用 transwell 装置,建立 Lewis 肺癌细胞(LLC)与 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和 ELISA 方法分别分析 RAW264.7中 TNF-α的表达和释放;用 LLC 条件培养基(LCM)诱导 RAW264.7,同时给予 CAI 处理,采用 CCK-8方法分析 LCM 和 CAI对 RAW264.7活力的影响,采用 ELISA 方法分析 CAI 对诱导后的 RAW264.7中 TNF-α释放的影响。
      结果与 LLC 共培养24 h 可显著增加 RAW264.7中TNF-α相对表达量[单独培养 vs 共培养,(1.00±0.12)vs (2.23±0.17),P <0.01]和释放[单独培养 vs 共培养,(65.21±12.76)vs (143.92±19.22)pg/ml,P<0.05];LCM 和 CAI 在1 h 和4 h 对 RAW264.7活力没有影响,CAI 可以显著抑制 LCM 对 RAW264.7中 TNF-α释放的诱导(4 h,P<0.01)。
      结论 LLC 肿瘤微环境可以诱导 RAW264.7中 TNF-α的表达增加;CAI 对这种诱导的抑制使其在肿瘤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基于TNF功能表位设计新型人源单链抗体

    作者:常宏;吕明;乔春霞;李新颖;耿晶;周婷婷;林周;沈倍奋;冯健男

    目的:开发基于 TNF 功能表位的新型人源单链抗体。方法利用自主研制的鼠抗 TNF-α中和单抗 Z12能特异性识别 TNF-α的141~146位功能表位特性,通过理论模拟构建 TNF/抗体 Z12相互作用的复合物模型设计获得功能性拮抗肽(PT2、PT3、PT4、PT7)以及单域抗体 PTVH5(以人抗体可变区重链框架 VH5为支架合理展示 PT2、PT3、PT4),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以及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方法,进一步合理选择人抗体可变区轻链框架(Vκ1)作为展示支架,通过构象判别、作用能比较以及识别区域确认并选择合适的连接肽设计新型单链分子 ScFv_AB1。结果理论分析发现,ScFv_AB1稳定性较好,识别 TNF-α的141~146功能位点(即 Z12识别的位点)。生物学实验证明, ScFv_AB1能与 TNF-α结合、抑制 TNF-α与TNFR 的结合、抑制 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初步验证了“借助计算机模建,基于人抗体可变区的框架结构和拮抗肽设计单链抗体分子”的策略是可行的,从而为人源小分子抗体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 乌司他丁对脂多糖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

    作者:许锁;陈晓兵;石远峰;王言理;刘克喜;李广梅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影响,并了解其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组,n=18),LPS组(n=18),脂多糖+乌司他丁组(LPS+UTI组,n=18)。各组又按照不同的时间点被分为4 h、8 h、12 h三个亚组。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中GR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R mRNA的表达,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的浓度以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GR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降低(P<0.05),LPS+UTI组GR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高于LPS组,低于Con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GR mRNA表达降低(P<0.05),LPS+UTI组GR mRNA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略高于LPS组(P>0.05),低于Con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TNF-α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升高(P<0.05),LPS+UTI组TNF-α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低于LPS组,高于Con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IL-10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升高(P<0.05),LPS+UTI 组 IL-10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高于 LPS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LPS 组肺组织见肺泡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出血,水肿,LPS+UTI组肺组织病理损害较LPS组明显减轻。结论 UTI能提高GR的表达;TNF-α和IL-10出现高峰的时间不同。

  • 东莨菪碱应用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马睿;孙德峰;谭云波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索东莨菪碱应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方法(1)SD 大鼠60只均等随机分为 A、B、C 3组:A 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C 组为东莨菪碱组;(2)各组分别在4个时点(T1再灌注0 min,T230 min, T360 min,T4120 min)取血5 ml,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黄嘌呤氧化酶(XOD)及丙二醛(MDA)含量;(3)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结果(1)B 组血清中 ALT、AST、MDA、XOD、TNF-α含量于4个时点均高(P<0.05),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2)IL-10 C 组含量高(P<0.05),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3)肝组织病理结果:各时点中,B 组损伤重,其次为 C组,A 组均正常。结论(1)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损伤自由基、促进 TNF-α合成,减少IL-10释放而损伤肝细胞。(2)东莨菪碱具有保肝作用。

  • 重度烧伤大鼠血清对巨噬细胞 Notch1的激活及分泌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姝月;樊磊;白晓智;杨龙龙;蔡维霞;赵彬;苏琳琳;石继红;胡大海

    目的:研究重度烧伤大鼠血清刺激后巨噬细胞 Notch1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细胞分泌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成年雄性 SD 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伤组、烧伤24 h 组和烧伤7 d 组,每组8只。烧伤组 SD 大鼠造成约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分别于伤后24 h、7 d 收集血清;假伤组大鼠用37℃水浴,水浴后24 h 取其血清作为对照。用上述各组血清制成20%培养液,刺激小鼠源巨噬细胞系 RAW264.7,分别于加入血清刺激后即刻和刺激4、8、12、24、48 h 后收取细胞及其上清液。另外用含20%假伤血清+脂多糖(100 ng/mL)培养液刺激巨噬细胞,于相同时间点收样。Western Blot 检测各时间点巨噬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检测刺激24 h 后培养上清液中 IL-6及 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1)假伤组血清刺激后即刻和刺激4、8、12、24、48 h 后,Notch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2)烧伤24 h 组血清刺激后,Notch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延长而达高峰;(3)烧伤7 d 组血清刺激后, Notch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假伤组血清刺激结果类似;(4)假伤组血清+脂多糖混合刺激后, Notch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5)烧伤24 h 组血清及假伤组血清+脂多糖,上清液中 IL-6和 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假伤组血清及烧伤7 d 组血清。结论烧伤血清刺激下的巨噬细胞 Notch1信号被激活,IL-6及 TNF-α分泌能力增强,且这种激活可被脂多糖刺激所模拟。

  • 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烧伤后蛋白高分解代谢的潜在机制

    作者:郁永辉;柴家科;褚万立

    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导致的骨骼肌消耗是一种常见的骨骼肌病变,在肿瘤、慢性肾病、脓毒症及烧伤患者中较为常见。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骨骼肌细胞凋亡可能是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的重要机制之一,而 TNF-α又可诱导骨骼肌细胞凋亡。本文将简要介绍 TNF-α通过介导骨骼肌细胞凋亡而参与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的潜在机制。

  • 血必净辅助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樊玉祥;吴林波;曾凡业;张洪亮;木拉提

    目的:评价血必净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28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抗生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疗程7 d,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有效率为68.75%,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用药7 d后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出现2例皮肤瘙痒,对照组未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必净对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腹膜炎在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元水平及白介素-6,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发热、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 大豆异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组织 nephrin 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荣霏;曹春芽;谭艳辉;刘志华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SI)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 nephrin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 SD 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佐星60 mg·kg-1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72 h 后分别 ig 给予 SI 40,120和360 mg·kg-1,每天1次,连续8周。8周后,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ELISA 法检测24 h 尿蛋白(U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Western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 nephr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 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对照组 FBG,24 h UP,BUN,SCr 及 mDA 均明显升高(P﹤0.05,P﹤0.01),SOD 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I 40,120和360 mg·kg-1组BUN 水平明显降低( P ﹤0.05,P ﹤0.01),由(24.3±6.3)mmoI·L-1分别降至16.8±4.9,13.4±5.4和(7.7±1.2)mmoI·L-1;SI 360 mg·kg-1组24 h UP 由(1.26±0.45)mg 显著降低至(0.88±0.15)mg( P﹤0.01),SCr 由(56.4±8.4)μmoI·L-1显著降低至(35.3±4.3)μmoI·L-1( P ﹤0.01),mDA 水平由(8.32±1.40)μmoI·L-1显著降低至(5.33±0.95)μmoI·L-1( P ﹤0.01);SI 120和360 mg·kg-1组 SOD 水平由(125.5±2.4)kU·L-1明显升高至(144.2±9.2)和(169.2±3.2)kU·L-1(P﹤0.01)。SI 360 mg·kg-1组与120 mg·kg-1组比较,SCr,BUN 及 mDA 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SOD 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 nephrin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I 40,120和360 mg·kg-1组 nephrin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 ﹤0.01),SI 120和360 mg·kg-1组 TNF-α及 NF-κB 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SI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其抗炎、抗氧化及增加 nephrin 表达有关。

  • 加味四逆散治疗Ⅲ a 型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及对 TNF-α和 IL-10的影响

    作者:易军;王万春;李颖

    目的:研究加味四逆散治疗Ⅲ a 型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前列腺液中 TNF-α和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口服加味四逆散;对照组38例,口服舍尼通片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Ⅲ a 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患者前列腺液中 TNF-α和 IL-10水平。

  • 应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肺纤维化TNF-α时空变化规律

    作者:高宏生;YANG Xia;兰晓霞;DING Peng;王世鑫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与TNF-α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BMdisc等数据库,纳入18篇TNF-α与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文章进行meta分析.[结果]肺组织、肺巨噬细胞、血清内部各组总效应Z值(P值)分别为5.20(0.00001)、2.22(0.03)、0.91(0.36).肺组织第1、3、7、14、21、28天总效应Z值(P值)分别为0.03(0.98)、3.85(0.0001)、5.18(0.00001)、5.37(0.00001)、2.39(0.02)、5.20(0.00001).[结论]肺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血清中表达不明显,造模后第14天为肺纤维化TNF-α变化的明显拐点.

  • 风湿6号膏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范利锋;王楠;廖莎;翁庚民

    目的:观察风湿6号膏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秋水仙碱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风湿6号膏方内服治疗。比较2组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IL -1及 TNF -α水平变化,统计临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水平及 IL -1、TNF -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风湿6号膏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降低外周血中 IL -1和 TNF -α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炎、镇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作者:周立英;赖红梅;戴晓燕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ACS 患者371例,按随访结果分为心血管终点事件组55例与对照组31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ACS 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及TNF-α对 ACS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体质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 ARB)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糖尿病发生率、血浆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 =1.302,95% CI(1.113,4.843)〕、糖尿病〔 OR =2.216,95% CI(1.318,5.192)〕、TNF-α〔OR =1.645,95% CI(1.203,5.843)〕是 ACS 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TNF-α预测 ACS 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95% CI(0.714,0.822)〕,其为27.9 ng/ L 时灵敏度为76.36%,特异度为67.41%,诊断指数为43.77。结论 TNF-α对 ACS 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吸烟史、糖尿病、TNF-α是 ACS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 丙酮酸乙酯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

    作者:邓楠;杨光伟;李小刚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6(IL -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模型,将48只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F 组,n =8)、脑出血组(IcH 组,n =20)和丙酮酸乙酯干预组(EP 组,n =20)。F 组大鼠只进针,不注血;IcH 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后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EP 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后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每组大鼠按建模时间(6 h、24 h、3 d、7 d)不同分为4个亚组。评估各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TNF -α、IL -6 水平。结果 IcH 组不同建模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 EP 组,EP 组低于 F 组(P <0.05)。IcH 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TNF -α 水平高于 F 组和 EP 组,IcH 组和 EP 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IL -6 水平高于 F 组,除建模24 h 外 IcH 组大鼠血清 IL -6 水平均高于 EP 组(P <0.05)。结论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血清 TNF -α、IL -6 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丙酮酸乙酯能降低血清 TNF -α、IL -6 等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对脑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

  •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C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

    作者:钟耀棠;李诗成;杜英;涂昌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 WBV)、血浆黏度( PV)、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黏附率( PAR)〕,血清TNF-α、ICAM-1、CRP 水平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WBV、PV、FIB、PA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WBV、PV、FIB、PAR 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CAM-1、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CAM-1、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TNF-α、ICAM-1、CRP 水平,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 炎性细胞因子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惠华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重症型(重症组)、普通型(普通组)手足口病患儿各105例,以 Luminex 液相芯片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症组患儿血清 TNF-α、IFN-γ、IL-2、IL-6、IL-8分别为(32.19±5.82)μg/L、(118.22±42.80)μg/L、(8.03±2.33)μg/L、(19.73±7.94)μg/L、(16.42±4.63)μg/L,高于普通组的(18.33±5.16)μg/L、(82.53±25.86)μg/L、(4.79±1.11)μg/L、(10.15±3.29)μg/L、(9.38±1.76)μ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清 TNF-α、IFN-γ、IL-2、IL-6、IL-8等炎性细胞因子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以上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手足口病的病程进展,促使患儿病情加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细胞角质蛋白18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作者:李娜;周明锦;陈楠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与细胞角质蛋白18(CK -18)水平及其与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内科住院、肝组织活检证实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儿88例,根据 NASH 炎症评分将其分为 NASH 组64例和非 NASH 组24例。比较两组血清TNF -α、CK -18水平及不同病理特征 NASH 组患儿 TNF -α、CK -18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TNF -α、CK -18诊断 NASH 的准确度。结果 NASH 组 TNF -α〔(171±24)μg/ L 与(127±19)μg/ L〕、CK -18〔(61±9)μg/ L 与(32±8)μg/ L〕水平均高于非 NASH 组(P <0.05)。NASH 组与非 NASH 组患儿不同程度脂肪变、小叶炎症、汇管区炎症、气球样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ASH 组 NASH炎症评分高于非 NASH 组〔(7.02±0.73)分与(2.91±0.80)分,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NF -α、CK -18水平与 NASH 炎症评分均呈正相关(rs =0.69,P <0.05;rs =0.73,P <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SH 炎症评分=0.05× TNF -α-2.08,NASH 炎症评分=0.1× CK -18+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不同程度脂肪变、小叶炎症、汇管区炎症、气球样变 NASH 组患儿 TNF -α、CK -18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NASH 组患儿随着脂肪变、小叶炎症、汇管区炎症、气球样变程度的加重 TNF -α、CK -18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ASH 组患儿脂肪变、小叶炎症、汇管区炎症、气球样变程度与 TNF -α、CK -18水平均呈正相关(P <0.05)。TNF -α诊断 NASH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3,CK -18诊断 NASH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2。取 TNF -α截点值为136μg/ L 时,可获得佳灵敏度0.79和特异度0.75。取CK -18截点值为42μg/ L,可获得佳灵敏度0.82和特异度0.85。结论 TNF -α和CK -18可以作为一种能较好地诊断儿童 NASH 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 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网络药理学研究

    作者:胡伟锋;王昌兴

    目的:评价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7月选取 SPF 级健康 Wistar 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每组10只。采用热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双氯芬酸组大鼠给予10 mg/ kg 双氯芬酸灌胃,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给予6 mg/ kg 雷公藤内酯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4、IL-6〕表达水平;评价关节炎指数及足体积;利用 Chemidraw 2010软件将雷公藤内酯醇转换成3D形式,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利用 Cytoscape 软件通过 BLAST 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和分类,得到雷公藤内酯醇的网络药理图。结果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 <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4、8、12、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 <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第2、4、6、8、10、12、14、16、18、20天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 <0.05);第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P <0.05);第2、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雷公藤内酯醇组减小( P <0.05)。网络药理学研究示,6个靶点(MP2K1、ADH5、BACE1、ADK、GLO1、AKR1B1)存在基因-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网络,9条信号转导通路与免疫和炎症相关,包括 focal adhesio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toll - like receptor、Erb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NK cell - mediated cytotoxicity、Fc epsilon RI 和 B cell receptor 信号转导通路。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可降低TNF-α、IL-4、IL-6表达水平、关节炎指数、足体积,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 MAPK 和 VEGF 等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 多肽 pd2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融合蛋白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作者:呼圣娟;姜荣兴;师红利;沈皓;谢华红

    背景多肽 pd20是具有胃癌肝转移导向性的新多肽分子,为研究其是否具有携带抗癌药物或抑癌基因靶向性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进行基因融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融合蛋白进行诱导表达。目的将 pd20- TNF -α融合蛋白进行蛋白纯化,并对纯化后蛋白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用 Ni - NTA 柱法纯化 pd20- TNF -α融合蛋白并进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采用 L929细胞毒法进行 pd20-TNF -α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融合蛋白作用于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 XGC9811- L的早期凋亡率,此实验分为5组:pd20- TNF -α100,00、25,00、6,25 U/ ml 分别为 A、B、C 组,不加融合蛋白的为D 组,流式细胞凋亡的 KB 组为 E 组;细胞侵袭实验观察融合蛋白对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 XGC9811- L 转移能力的影响,此实验分为4组:pd20- TNF -α组、TNF -α组、XGC9811- L 组和对照肽组。结果通过 Ni - NTA 柱纯化,在咪唑浓度为200 mmol/ L 时获得纯化的目标 pd20- TNF -α融合蛋白,蛋白纯度可达92%;纯化后的蛋白具有与抗TNF -α单抗结合的能力。L929细胞毒法显示:pd20- TNF -α融合蛋白对 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杀伤活性可达7,6×106 U/ ml。凋亡实验显示:A ~ E 5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间有差异〔(9,04±0,08)%、(6,96±1,21)%、(5,99±0,02)%、(0,73±0,02)%、(0,01±0,00)%;F =2,57,P <0,05〕。细胞侵袭实验显示:pd20- TNF -α组、TNF -α组、XGC9811- L 组、对照肽组单位时间内的穿膜细胞数有差异〔(26,5±5,9)、(36,0±3,2)、(63,5±5,0)、(64,0±6,8)个;F =49,87,P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纯化了 pd20- TNF -α融合蛋白,并证实该蛋白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和抑制胃癌细胞侵袭的能力。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