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单核细胞 TOLL 样受体4的表达及其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孟庆胜;朱涛

    目的:研究 T2DM 伴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TOLL 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促炎因子 TNF-α、IL-6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NC,n=44),T2DM 组(n=44),T2DM 神经病变组(n=44)。分离和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和 RT-PCR 检测单核细胞表面 TLR4蛋白和 mRNA;ELISA 检测血浆 TNF-α和 IL-6。结果 T2DM 神经病变组 HbA1 c[(9.09±1.62)% vs(8.36±1.10)% vs (5.30±0.89)%]、单核细胞 TLR4蛋白[(42.02±9.69)% vs (31.27±6.87)% vs (11.96±5.54)%]和 TLR4 mRNA[(2.98±1.06)vs (1.74±0.47)vs (1.12±0.52)]、血浆TNF-α[(8.75±3.14)vs (6.27±3.64)vs (3.19±1.17)pg/ml]、IL-6[(3.63±1.81)vs (2.60±1.14)vs (1.54±0.58)pg/ml]水平均高于 T2DM 和 NC 组(P <0.01);T2DM 神经病变组 TLR4蛋白与 TNF-α、IL-6呈正相关(r=0.631,P<0.0001;r=0.447,P =0.0023)。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单核细胞TLR4参与机体炎症反应,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丙酮酸乙酯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

    作者:邓楠;杨光伟;李小刚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对脑出血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6(IL -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模型,将48只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F 组,n =8)、脑出血组(IcH 组,n =20)和丙酮酸乙酯干预组(EP 组,n =20)。F 组大鼠只进针,不注血;IcH 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后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EP 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后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每组大鼠按建模时间(6 h、24 h、3 d、7 d)不同分为4个亚组。评估各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TNF -α、IL -6 水平。结果 IcH 组不同建模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 EP 组,EP 组低于 F 组(P <0.05)。IcH 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TNF -α 水平高于 F 组和 EP 组,IcH 组和 EP 组大鼠不同建模时间点血清 IL -6 水平高于 F 组,除建模24 h 外 IcH 组大鼠血清 IL -6 水平均高于 EP 组(P <0.05)。结论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血清 TNF -α、IL -6 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丙酮酸乙酯能降低血清 TNF -α、IL -6 等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对脑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

  • 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网络药理学研究

    作者:胡伟锋;王昌兴

    目的:评价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7月选取 SPF 级健康 Wistar 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每组10只。采用热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双氯芬酸组大鼠给予10 mg/ kg 双氯芬酸灌胃,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给予6 mg/ kg 雷公藤内酯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4、IL-6〕表达水平;评价关节炎指数及足体积;利用 Chemidraw 2010软件将雷公藤内酯醇转换成3D形式,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利用 Cytoscape 软件通过 BLAST 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和分类,得到雷公藤内酯醇的网络药理图。结果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 <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4、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4、8、12、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 <0.05);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第2、4、6、8、10、12、14、16、18、20天模型组、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 <0.05);第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模型组减小(P <0.05);第2、4、6、8、10、12、14、16、20天双氯芬酸组与雷公藤内酯醇组大鼠足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8天双氯芬酸组大鼠足体积较雷公藤内酯醇组减小( P <0.05)。网络药理学研究示,6个靶点(MP2K1、ADH5、BACE1、ADK、GLO1、AKR1B1)存在基因-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网络,9条信号转导通路与免疫和炎症相关,包括 focal adhesio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toll - like receptor、Erb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NK cell - mediated cytotoxicity、Fc epsilon RI 和 B cell receptor 信号转导通路。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可降低TNF-α、IL-4、IL-6表达水平、关节炎指数、足体积,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 MAPK 和 VEGF 等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 活化水平联合白介素6水平测定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作者:曾杰;陈宁波;胡卫健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NF -κB)活化水平及白介素(IL)-6水平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预后分为 MODS 组(22例)和非 MODS 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 -κB活化水平、IL -6水平、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观察以上指标对预测 MODS 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下面积(AUC),并找出预测 MODS 的佳截断值;比较联合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 -κB活化水平和 IL -6水平、ISS 得分及 APACHE Ⅱ得分预测 MODS 发生的 AUC 值。结果 MODS 组患者 ISS 得分、APACHE Ⅱ得分、外周血 NF -κB 活化水平及IL -6水平均高于非 MODS 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ISS 得分、APACHE Ⅱ得分、外周血 NF -κB 活化水平及IL -6水平均不是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 MODS 的影响因素(P >0.05)。ISS 得分、APACHE Ⅱ得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NF -κB 活化水平及IL -6水平预测 MODS 发生的 AUC 分别为0.675〔95% CI =(0.542,0.791)〕、0.758〔95% CI =(0.630,0.859)〕、0.830〔95% CI =(0.710,0.914)〕及0.841〔95% CI =(0.724,0.923)〕。截断值:ISS 得分>20分、APACHE Ⅱ得分>15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NF -κB活化水平>1.17及IL -6水平>24.3μg/ L 时,灵敏度分别为:63.64%、68.18%、77.27%及85.45%,阳性似然比分别为2.20、2.59、3.34及2.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NF -κB 活化水平>1.17的严重多发伤患者 MODS 发生率为81.0%(17/21);IL -6水平>24.3μg/ L 的严重多发伤患者 MODS 发生率为57.1%(20/35);同时满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 -κB活化水平>1.17及IL -6水平>24.3μg/ L 的严重多发伤患者 MODS 发生率为89.5%(17/19)。ISS 得分>20分及APACHE Ⅱ得分>15分预测患者发生 MODS 的 AUC 分别为0.675〔95% CI =(0.542,0.791)〕及0.758〔95%CI =(0.630,0.859)〕,均低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NF -κB 活化水平>1.17联合IL -6水平>24.3μg/ L 预测患者发生MODS 的 AUC〔0.860,95% CI =(0.746,0.936)〕(χ2=2.583、2.089,P =0.010、0.014)。结论相比 ISS 得分及APACHE Ⅱ得分,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NF -κB 活化水平联合IL -6水平测定对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 MODS 的发生更有价值。

  •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冠脉病变情况与TNFα及白介素6的关系探讨

    作者:都渝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冠脉病变情况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介素6(IL 6)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152例冠心病病人,根据病情不同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观察并比较4组 TNF α和 IL 6水平,并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冠脉病变积分与 TNF α和 IL 6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组、UAP组和 SAP组 IL 6、TNF α水平显著高于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 6、TNF α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AMI组、UAP组和 SAP组病人血清中 IL 6和 TNF α水平与冠脉积分呈正相关,其中 AMI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31、0.081,而UAP组分别为0.191、0.121,SAP组 TNF α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的偏回归系数是0.230。结论冠脉病变积分与TNF α和白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两者水平与急性综合征病人冠脉病变情况密切相关。

  • 疏血通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作者:崔志刚;高岭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和白介素6(IL 6)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30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 α和IL 6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患者血清TNF α和 IL 6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血清IL 6及TNF α水平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作者:高变芳;孙美珍;范秀琴;石志杰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与血清白介素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据有无癫痫发作,分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和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发作组。同时选取非病毒性脑炎性癫痫患者13例及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者血清 IL 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较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发作组血清 IL 6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血清 TNF 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患者血清IL 6水平明显高于、TNF α则明显低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者。

  • 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琬越;霍清萍

    目的:观察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与白介素6(IL 6)表达的影响,及不稳定斑块变化情况,同时评估用药安全性。方法将78例 CAS易损斑块形成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消方,干预2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 TNF α、IL 6含量,同时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斑块状况,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指标。结果终全分析集(FAS)78例,符合方案集(PPS)69例。本研究中,疗效判定(基于 PPS数据集):连续干预24周后,两组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总积分、TNF α与 IL 6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上述指标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干预24周后,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统计结果与 PPS结果一致。所有病人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消方可抑制 TNF α、IL 6的表达,安全性好,益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 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IL6、NTproBNP的影响

    作者:陈亚静;陈亚青;肖暖;刘丹;曹晓华;赵红梅

    目的:观察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白介素6(IL 6)、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等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并给予盐酸曲美他嗪。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冠心舒通胶囊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浆 NT proBNP、IL 6变化及临床治疗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 NT proBNP、IL 6表达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浆 NT proBNP、IL 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 vs 80.0%,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 NT proBNP、IL 6水平,显著改善病人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 进展性脑梗死外周血炎症免疫因子mRNA表达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志华;贺婕;黄淮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炎症免疫因子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8例进展性脑梗死、9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白介素6(IL 6)、白介素10(IL 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mRNA表达测定。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IL 6、IL 10mRNA表达水平明显异常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IL 6mRNA表达水平是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炎症免疫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与进展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

  • 外周血25-羟维生素 D3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研究

    作者:鲁朝玉;许邦龙;王晓晨;吴继雄

    目的:探讨外周血25-羟维生素 D3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10月该院心内科155例因胸闷胸痛入院并行冠脉造影术(CAG)者,其中冠脉造影正常者5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2例,冠心病组(通过 CAG 术确诊)52例,测定其25-羟维生素 D3、CD4+T 细胞、CD8+T 细胞、CD4+/CD8+比值、白介素6(IL -6)水平,明确相关指标高低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冠脉正常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冠心病患者25-羟维生素 D3水平显著降低(P <0.01),而 IL -6、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 <0.01)。 IL -6、CD4+/CD8+比值、Gensini 评分均与25-羟维生素 D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25-羟维生素 D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25-羟维生素 D3可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 降钙素原、高敏 C 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新疆;杨东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 ICU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 CRBSI 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 ICU 及疑诊 CRBSI 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 CRBSI 组与非 CRBSI 组,比较 PCT、hs-CRP、IL-6对 CRBSI 诊断的价值。结果28例疑诊患者终诊断为 CRBSI。疑诊 CRBIS 当日,CRBSI 组患者的 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 CRBSI 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 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ROC 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I 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 PCT和 IL-6对 ICU 患者 CRBSI 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 CRBSI 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血清 PCT、IL-6和 CRP 检测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松;肖秀林;艾红梅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 C 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三者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到2013年7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33例(其中细菌性肺炎患者135例,非细菌性肺炎患者98例),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PCT、IL-6,免疫比浊法测定 CRP。结果细菌性肺炎组与非细菌性肺炎组的 IL-6、CRP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细菌性肺炎组的 PCT 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 <0.05);PCT 在非细菌性肺炎组与健康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PCT 判断细菌性肺炎的 Cut-off 值为0.27 ng/mL,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83.6%、71.3%。结论PCT、IL-6和 CRP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PCT 在鉴别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否为细菌感染中有显著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