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超敏C-反应蛋白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作者:潘海燕;曾瑜;袁建章;汪得喜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OPD急性加重期心率变异与hs-CRP的关系,以探讨全身炎症状态对CO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 CRP和WBC联合检测在发热待查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刘艳红;舒晓春

    CRP和WBC计数是临床上感染性疾病较常使用的检测指标,但二者联合检测在发热待查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是否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研究较少.现对我院2009-01-2010-08收治的212例发热待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李清友;刘鹏

    为了解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时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 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CRP进行分析测定如下.

  • 缬沙坦对CRP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的影响

    作者:余兆新;陈学军;刘治晏

    目的:通过研究缬沙坦对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 (IL-6)的影响,观察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CRP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其峰值与缬沙坦抑制剂组比较.结果:CRP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20 mg/L CRP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4 h,在24 h达高峰,其峰值是(904±77) ng/L.仅高浓度缬沙坦(10-3 mol/L)能抑制20 mg/L CRP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并不适用于抗细胞因子治疗.

  • 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永昌;王北宁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认为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CRP检测方法不断的稳定,CRP 不仅是心血管疾病危险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而且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未来风险预测及临床治疗有效性的评估,监测感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不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

    作者:江文婷;杨舒萍;黄宁杰;沈浩霖;佘火标;叶家华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定量分析不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功能,探讨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hs-CRP水平分为hs-CRP正常组(A组,30例)和hs-CRP升高组(B组,30例),并随机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VVI技术测定左心长轴16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舒张期峰值应变率(DSR),并进行各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B组心肌各节段DSR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与A组相比,B组各节段DSR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SR均减低,其中前壁及侧壁中间段、心尖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前间壁、后壁中间段的S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敏感地反映hs-CRP升高患者左心节段心肌功能的损害较严重.

  •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靶点

    作者:焦云根;龚开政;赵培;王军;陈明星;吴丹;张振刚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已经被证实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内皮细胞的主要受体,在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单核细胞黏附、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LOX-1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病理过程中均表达升高,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包括他汀类药物、降血糖药物、抗氧化和抗炎药物在内,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证实能够抑制血管LOX-1的表达和激活.因此,LOX-1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令人关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LOX-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吉林;吴先正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是急诊科经常处理的疾病,有很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几年,降钙素原被用作诊断脓毒症患者的生物学标记物,尽管它与感染密切相关,但是特异性有限,在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会升高。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st,又称presepsin)是一种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糖蛋白。初步报道显示脓毒症患者体内的sCD14-st水平比健康者体内的sCD14-st显著升高。

  • 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洪钰锟;迟路湘;李起栋;周继光

    目的:观察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支架治疗2004年1月到2010年6月解放军第171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4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34例。年龄18~56(26.7±19.3)岁。分析其结果及平均57.6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 ESR )、C反应蛋白( CRP )、CTA、MRA、血管造影等随访资料。结果43例患者造影共发现86处病变,并对其中5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在5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2处,颈动脉12处,肾动脉17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5处。随访期间有11例患者共15处病变血管发生再狭窄,病例再狭窄率25.6%,病变节段再狭窄率25.9%,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再狭窄组的CRP、ESR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 P<0.05)。再狭窄组置入支架后残余狭窄率比非再狭窄组高( P<0.01)。结论支架置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期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CRP、ESR升高,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率高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 心率减速力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作者:宋玮;周发展;王咏梅;荣雅伟;张焕轶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因心房颤动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并首次行射频消融术患者56例,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20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DC值及hsCRP,并进行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对DC值、hsCRP及二者联合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绘制,评价二者联合对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患者DC值[(5.89±1.00)ms]、hsCRP[(1.99±0.78)mg/L]高于未复发组[(4.88±0.99)ms、(1.44±0.5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OR=3.878,95%可信区间:1.279~11.755,P=0.017)、hsCRP(OR=4.689,95%可信区间:1.154~19.050,P=0.031)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C值、hsCRP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复发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701,二者联合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复发曲线下面积为0.826,高于各自值(P<0.05).结论 DC联合hsCRP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影响

    作者:李颖;李莉;宋月霞;陈荣花;田丽;臣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两组均给予纠正心衰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10 mg,观察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次/d,连续12周,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血浆hs-CRP及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33例(97.1%),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79.4%),χ2=5.100,P<0.05。观察组hs-CRP、NT-proBNP水平分别为(1.1±0.2)mg/L、(312.3±45.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8±0.4) mg/L、(389.4±52.3)ng/ml,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大流速与舒张末期大流速比率(E/A)分别为(45±1)%、1.32±0.04,均高于对照组的(41±2)%、1.09±0.0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并具有降低血浆hs-CRP及NT-proBNP水平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李彪;周涛龙;赵强;吴同果;韦建瑞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 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 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 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 /L,(11.8±5.4)mg /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 体外循环术后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作者:张婷;张春艳;张欢欢;金媛;陈建军;杨晋;吴惠毅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NAP)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外科CPB心脏手术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0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出院时留取血标本,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浓度、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NAP表达。结果 NAP表达和CRP浓度在CPB术后0 h显著下降,随后显著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出院时恢复术前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AP的表达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为0.957(P<0.001),高于与WBC计数相关性,r为0.608(P<0.01)。结论 CPB后NAP表达显著升高,其变化规律与血清CRP基本一致,可以作为CPB下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一个预警指标,长时间的NAP升高可能预示着机体存在炎症。

  •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与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苏江利;刘玉;夏章勇;杨霞峰;曲怀谦;陈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 h、3 d、7 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 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 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 C 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小乐;苏永才;邓斌;邓春美

    目的 检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简称hs-CRP)水平,进一步探讨炎症在房颤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为房颤的药物治疗寻找新的可靠的靶点.方法 临床诊断房颤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阵发性房颤53例、持续性房颤65例.同时取经保健科体检为健康人的3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用美国德灵BN-10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全部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房颤组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hs-CRP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2)hs-CRP的水平与左心房直径(LADs)有正相关关系(r=0.425, P<0.05).结论 房颤患者hs-CRP的水平均明显高,且与房颤的持续状态有关,提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抗感染治疗有可能成为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8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汤玮;赵冬婧;胡硕强;王文斌;张银;曹树军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8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术后6个月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STEM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给予40 mg/d,1个月后改为20 mg/ d);B组(术前不服用阿托伐他汀,术后给予40 mg/d,1个月后改为20 mg/d);C组(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三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7 d、1个月、6个月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三组术后2 d、3个月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hs-CRP及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 d时A组hs-CRP及BNP水平显著低于B组及C组(P<0.05),而B组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与C组相比,A组及B组hs-CRP及BNP水平显著下降,而A组又显著低于B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 d及3个月LVEF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与C组相比,A组及B组LVEF显著增高(P<0.05),而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6个月LVEDD显著低于术后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及C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早期并持久地降低血清hs-CRP及BNP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抑制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3个月时可以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6个月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

  • 急性脑梗死后不同时机使用他汀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谈艳;冯超;乌日汗;陈玉娟;刘学源;黄敬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不同时机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依据发病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机将患者分为发病24 h内使用他汀类治疗组59例和72 h后使用他汀类治疗组60例。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发病后第1天、第7天、第90天的NIHSS评分和mRs评级;同时分别检测相应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结果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级在第7天、第90天逐渐好转,但是24 h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患者好转情况明显优于72 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两组患者hs-CRP值在脑梗死后7 d均增高,但24 h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hs-CRP值低于72 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P<0.05),第90天两组hs-CRP值降低,趋于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越早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神经功能恢复越有益。

  • 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张波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12月行阑尾切除术并同时检测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的患者101例,并对这些检测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在三种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三种检测指标对坏疽性阑尾炎的预测价值,从而指导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是坏疽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的惟一独立危险因素,从箱状图中可以看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分布范围在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阑尾炎中无明显界限,而在单纯性阑尾炎的C反应蛋白均在50 mg/L以下,约有75%的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C反应蛋白水平在50 mg/L以下,ROC曲线也提示C反应蛋白对判断坏疽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优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688和0.604),其截断值为51.22 mg/L。结论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相关,可以作为选择是否手术的一个参考指标。

  • 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

    作者:卢虎;孙艳;张丽;郑以山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的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 1年2月至2012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3例符合2012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柏林定义及诊断标准患者,根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柏林定义的患者氧合状态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同时收集无肺损伤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28 d转归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入院24h内测定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C反应蛋白(CRP),记录高体温(T),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患者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无肺损伤组[377 (286.3 ~ 548.0)pg/ml](P均<0.05),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分别为3188(1984~ 3042),3273 (3170~3265) pg/ml]患者的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高于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1707(1649~ 1870) pg/ml] (P <0.05);死亡组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浓度[2996(2768~3319)pg/ml]明显高于生存组[2147(1965 ~ 2449) pg/ml],有统计学意义;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以842 pg/ml为截断值,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87.8%,优于CRP.结论 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有一定价值,高浓度的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良预后相关.

  • B型脑钠肽、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程庆荣;袁雷;喻友萍;李结华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血浆B型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18例老年ACS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8例,同期入选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BNP、D-D和hs-CRP值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三指标间的差异;AMI组患者根据Killip分级行心功能分级,同时按BNP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比较分析Killip心功能分级与BNP水平的关系;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间的药物治疗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MI组血浆3项指标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 组中,Killip 分级Ⅱ~Ⅳ级者共35例,按BNP 水平分级2~4级者分别为7、12、16例,BNP 水平4级患者数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BNP水平3级与1、2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D均升高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次数明显高于都正常者(P<0.05);BNP、D-D中仅一项高的患者组比较略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D-D和hs-CRP的水平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联合分析有助于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2004 条记录 2/101 页 « 12345678...10010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