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重建技术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陈玉双;刘敬山;李锦州;刘丽莎;汪巍伟

    目的 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重建技术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400例脑血管造影中出现的3D-DSA像质量及重建失败的问题,找出具体原因加以分析.结果 364例重建成功影像清晰,28例产生模糊伪影,8例重建失败.结论 三维重建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采集技术要求很高,原始图像采集的参数是否恰当将影响后期重建的效果.

  • 腹部DynaCT断层及Inspace 3D重建图像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施惠斌;王建华;冯豪;黄建峰;赵君

    目的 探讨Syngo DynaCT断层及Inspace 3D重建图像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肝肿瘤介入患者分别进行常规DSA、旋转数字造影(DR)采集后进行Syngo DynaCTA及Inspace 3D图像重建,对两种方法在显示病灶数目和肝癌血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例常规DSA没有发现小病灶,6例在重建后DynaCT断层及Inspace 3D图像上有肝肿瘤小病灶(χ2=4.16, P<0.05 ). 5例常规DSA肝肿瘤因血管严重重叠,不能分辨供血动脉走行,采用Syngo DynaCT断层及Inspace 3D重建的图像上其供血动脉分支及走行清晰显示.3D图像上还发现4例肝脏局部异常灌注.结论 Syngo DynaCT断层及Inspace 3D图像在显示肝亚段动脉分支和明确肿瘤供血动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提高微小肝肿瘤病灶及异常病变的检出率,它对肝肿瘤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X-线引导3D重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梁欣洁;钟伟洋;周泽军;杨晓秋

    目的:探讨X -线引导3D重建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 PRT)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疗效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2012至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PRT治疗的复发性TN病人共55例.均采用X -线引导3D重建PRT治疗.收集术后复发性TN病人一般资料,随访术后并发症、疼痛缓解及复发情况.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估病人疼痛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 - Meier 法分析病人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本研究55例病人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为81.46%,术后1年复发率为14.55%.并发症: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约94.55%,面部肿胀18.18%,咀嚼力下降12.73%,口腔溃疡7.27%,复视0%.结论:X -线引导3D重建PRT靶点定位精确、视野清晰 、穿刺成功率高;能及时消除疼痛、保留大部分触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禁忌症少、适应证广;手术重复性好,尤其适合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故X -线引导3D重建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治疗方法.

  • 3D重建在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中的应用

    作者:韩影;王然;陆丽娟

    目的:探索3D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中的作用。方法:34例三叉神经第二支或者第二支合并第三支疼痛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对卵圆孔Hartel入路、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圆孔外口经眶入路三种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并评估,根据模拟穿刺成功与否将穿刺入路分为:“可穿刺”入路与“不可穿刺”入路。结果:34例患者中“不可穿刺”比例:Hartel入路为5.8%(2例),颧弓下入路为2.9%(1例),经眶入路为23.5%(8例),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和卵圆孔Hartel入路较圆孔外口经眶入路更易穿刺成功(P <0.05)。结论:3D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考虑到治疗精准性,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可作为穿刺优选路径。

  • CBCT髓室底3D重建在牙髓根尖周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孔戈;郭春岚;李珍

    目的 分析评估采用CBCT(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进行髓室底3D重建在牙髓根尖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口腔科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所做的15例磨牙CBCT使用OnDemand 3D Dental软件进行3D髓室底重建并分析图像,与传统CBCT断层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其在临床中的作用.结果 CBCT髓室底3D重建技术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直观信息,显著提高诊治效率.结论 CBCT髓室底3D重建可明确髓室底情况,确定根管口位置,为根管治疗提供优于传统CBCT断层图像的直观信息.

  • 基于3D重建的航天器相对位姿参数测量的解析算法

    作者:杨进;姜国华;晁建刚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交会对接终逼近段求解航天器间相对位姿参数的算法.方法 采用非共面5点靶标构型以及单目的小孔成像模型,引入3D重建的思想,在已知靶标形状的前提下,基于单目视觉系统恢复靶标在空间中的3D构型,并给出相对位姿参数测量的解析算法.结果 通过数学仿真,该算法较为准确地解算出相对住姿参数.结论 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简单且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满足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需求.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孙晓玮;王延华

    目的探讨螺旋CT 3D重建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7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螺旋CT扫描是以层厚3 mm~5 mm,进床速度3 mm/s~5 mm/s,电压120 kV,电流200 mA,薄层重建1 mm~3 mm进行的.3D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选择重建时合适的阈值,脊柱200 HU,分别进行脊柱及周围软组织重建,并用假彩色技术处理.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病变,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全部病例均被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移位及椎管狭窄状况.结论螺旋CT 3D重建对脊柱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并能为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岳华;刘雨成;黄连庆;刘永保

    目的:探讨螺旋CT3D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螺旋CT对45例中央型肺癌行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重建及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进行3D图像分析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5例中央型肺癌,MPR与SSD示15例支气管呈刀鞘状或鼠尾状,表面凹凸不平;10例腔内堵塞,呈盲端;8例肿块压迫、破坏支气管呈弧形压迹并向对侧移位;7例腔内结节状隆起;5例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MIP示肿块呈类圆形、不规则形、结节形,边缘凹凸不平、大小不等分叶及棘状突起.19例与纵隔呈钝角,广基底相连,其中6例肿块侵入纵隔血管间隙;14例与纵隔呈锐角相交;12例与纵隔分离.16例增强扫描,有9例肺动脉管壁受侵包绕.结论:螺旋CT3D成像是诊断中央型肺癌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创伤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补充方法.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寰枢椎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黄海榆;张永强;曾祥全

    目的:探讨螺旋CT 3D重建对寰枢椎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分别进行寰枢椎及周围软组织重建,并用假彩色技术处理.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病变,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全部病例被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严重程度、移位及椎管狭窄状况.结论:螺旋CT 3D重建对寰枢椎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并能为骨科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 锥形束CT对错(牙合)畸形髁突位置关系研究

    作者:史建陆;檀巧林;王智军;魏婷婷;任继业

    目的 探讨髁状突位置与错(殆)畸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各类错(殆)患者60例(各15例),通过锥形束CT(CBCT)获取影像资料,应用Dolphin 11.0软件在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颞下领关节前、上、后间隙值,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Ⅲ类错(殆)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居中位,安氏Ⅱ2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大部分居后位.结论 (1)不同类型的错(殆)畸形髁状突位置存在差异;(2)CBCT结合Dolphin 11.0软件可作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的有效手段.

  • 3D重建技术在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阳;谭青云;程栋;魏波;胡敏

    目的:在即刻种植中对3D重建技术应用,旨在探索3D重建的颌骨模型确立即刻种植整个流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口腔门诊收治的80例即刻种植义齿的患者,采集CBCT扫描牙颌数据资料,重建出局部三维模型,微创拔除患牙,即刻种植修复.对照组采用为2015年1月份-2015年12月口腔门诊收治的80例常规种植患者,修复3个月、6个月后,修复成功率、牙周的健康状况.结果:研究组修复后3个月复诊,患者对于即刻种植的功能和外形等效果表示满意,种植体即刻修复达到100%成功,研究组种植体负重6个月成功率仍为100%;对照组的80例患者,3个月复诊达到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负重6个月时成功率仍为100%.2组病例诊疗效果无明细差异.结论:3D重建技术应用于即刻种植中,准确了解种植区域的病变、骨量、骨密度、以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指导即刻种植方案的确立,指导整个治疗的流程.

  • MSCT重建技术在肘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何强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结合三维重建(3D)在肘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31例肘关节创伤性骨折患者,对其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检查所得到的影像资料.结果 31例肘关节骨折中,共显示51处骨折.其中尺骨鹰嘴骨折12例,桡骨小头骨折11例,尺骨冠突骨折5例,肱骨外侧髁5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肱骨髁间骨折3例,肱骨内上髁骨折5例.结论 MPR及3D在微小骨折方面有较好显示,并能直观多角度显示肘关节的损伤,其在诊断肘关节的骨折及脱位中有重要的价值.

  • 256层智能CT精准肝切除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作者:付必莽;张捷;孙勇;唐继红;顾亚律;唐波;胡明道;杨达宽;何晓顺;黄洁夫

    目的 通过philips 256层智能CT(iCT)对肝脏三维重建(3D)并行模拟解剖性肝切除,研究肝切除术前佳的影像支持方案.方法 提取103例256层iCT的肝脏三期图像,用Philips Brilliance Workspace Portal软件对肝脏及门脉属支行MIP和3D重建,并建立模拟肝段切除模型,评估其对解剖性肝切除的指导作用.结果 103例3D肝脏容积为(1219±191)ml,肝质量为(1451±227)g.34例(33.0%)具典型的肝段门静脉干(三级支主干),而其余69例(67.0%)无肝段门静脉主干,此时肝段门脉为2~4(2.5±1.1)支、直接发自门脉二级或三级分支.以具有三级门脉独立供血的锥形单位为一个肝段,则肝脏段的数量为:6段28例(27.2%),7段34例(33.O%),8段41例(39.8%),平均(7.1±0.8)段.模拟切除肝和实际切除肝之间的肝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并非每个Couinand肝段都具有肝段门脉干,解剖性肝切除时如果把其中一支当成主支结扎势必造成阻断不彻底、导致出血过多;术前256层:3D重建和模拟肝段切除是指导精准解剖性肝切除的理想手段.

  • 应用CT三维重建对正常人群耳蜗方位和盘曲模式的研究

    作者:罗扬拓;初金刚;李巍;赵宁;姜学钧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等影像手段对正常人群耳蜗进行形态学研究,为指导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等内耳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00例(200耳)排除内耳解剖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年龄分为5组,利用计算机工作站的3D立体重建和2D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其耳蜗基底部的长和宽、底周内长直线距离、耳蜗的高度、第一周和第二周之间的角度及正中矢状面与底周间夹角等结构进行系统测量,统计分析以上各结构指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左右耳之间的差异.结果:耳蜗基底部的长为(8.56±0.52)mm、宽为(6.63±0.56)mm、底周内长直线距离为(7.33±0.56)mm、耳蜗的高度为(3.76±0.28)mm、第一周和第二周之间的角度为(15.82±2.78)°.以上所有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矢状面与耳蜗底周间角度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P<0.05).第一和第二周之间的角度在各年龄组内存在变异,提示耳蜗的盘曲模式在个体间差异明显.结论:3D和2D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准确评价内耳形态结构,测定国人耳蜗各主要结构的正常值,可为临床诊断及人工耳蜗等内耳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颌对称性的CBCT研究

    作者:史建陆;陈晓迪;魏婷婷;林奕真;王智军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错(牙合)畸形对牙、颌骨形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Ⅱ类、Ⅲ类患者各15名拍摄CBCT影像.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重建并运用Katsumata的不对称系数公式对颅面部骨骼、牙齿的参数进行评估.由研究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骨骼、牙齿的不对称系数均显示出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系数在安氏Ⅲ类和安氏Ⅰ类错(牙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Ⅲ类患者大于安氏Ⅰ类和Ⅱ类患者.结论:CBCT可以更精确地发现临床上无明显不对称但实际存在不对称的颅面部结构.

  • 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钟瑞芳;李嫣妮;蓝焰;吴丽萍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笔者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92例左心系统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3D重建以及经胸壁二维超声(TTE)检查,构成三维动态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瓣膜活动、结构和形态等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对比分析全部92例手术治疗患者的3D图像、二维超声声像图以及术中瓣膜情况.分析和建立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D重建以及经胸壁二维超声(TTE)状态下,人工瓣与主动脉瓣环大直径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回顾方程.结果:3D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左心瓣膜整体结构和状态,3D重建确诊的瓣膜局部解剖信息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部分病变显示中,3D超声声像图能够为超声检查和诊断提供有益补充.同时,人工瓣规格选择与3D主动脉瓣环大直接检查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P<0.05),与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更加密切(P<0.05).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与经胸壁二维超声检查相比,三维动态超声心动图图像清晰度更高,能够为左心瓣膜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提供更加可靠与准确的信息,三维动态超声心动图对于左心系统瓣膜疾病患者主动脉瓣环大直径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能够为人工瓣膜规格的选择与手术方式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 64排容积CT多期增强扫描及3D重建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荣良;唐平太;李传旺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64排容积CT增强后多期扫描图像,然后利用薄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154例肝细胞癌中,(142/154)例在动脉晚期呈高密度,(138/154)例显示供血动脉.(8/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等或高密度,(146/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相对低的密度.(154/154)例在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32/154)例显示门静脉癌栓,(8/154)例显示下腔静脉瘤栓.结论 64排容积CT增强多期扫描及3D重建不仅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特征,而且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检出率,还能直观地显示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情况,在临床早期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3D空间测量与传统CT规划在肾肿瘤微创手术中的对比

    作者:胡正飞;吕世栋;黄建锋;张林;黄婵桃;黎依文;黄文华;叶建平;魏强

    目的 探讨3D空间测量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收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影像中心37例肾脏肿瘤的增强CT薄层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Uromedix-3D"系统进行3D重建,测量和分析肾脏及肿瘤的解剖参数,并指导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A组).同期38例患者仅在传统CT图像指导下完成手术(B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3D重建用时(29.3±9.7)min,3D空间测量肾脏缺损的长、宽、深分别为(3.2±1.1)cm、(2.6± 0.9)cm、(1.7±0.7)cm,肿瘤与集合系统距离为(3.8±2.2)mm;R.E.N.A.L评分(7±1.5)分;存在3例副肾动脉及2例肾动脉过早分支.AB两组手术均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6.7±6.4)min、(31.9±7.0)min,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8.4±2.6)min、(10.4±2.8)min,肾脏缺损缝合时间分别为(18.3±3.9)min、(21.5±3.4)min,术后24 h腹膜后引流量分别为(88.6±40.2)mL、(134.3±58.3)mL,术后48 h腹膜后引流量分别为(127.9±54.5)mL、(198.1±86.3)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romedix-3D"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肾脏及肿瘤的3D重建,而肾脏结构的3D空间测量比传统CT的平面测量更具优势,能够指导腹腔镜下精准化的血管处理、肿瘤切除和缺损修补等手术操作,并显著减少热缺血时间.

  • 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焦河

    目的:评价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造影图像,与旋转DSA 3D重建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脑动脉瘤瘤颈、整体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相邻关系.结果:3D-DSA图像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能作出正确判断;常规DSA检查发现24例动脉瘤,其中8例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不清,5例动脉瘤瘤颈显示不清.结论:3D-DSA图像对脑动脉瘤显示极佳,更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瘤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脑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对小动脉瘤的确诊、对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有无"危险"动脉穿支的辨别,能提供许多常规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 胰腺血管的3D解剖结构研究

    作者:王威巍;李靖;张宇;郑璐;尤楠;吴柯

    目的 探讨胰腺周围血管的3D解剖结构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GE64层CT对50例体检者进行扫描,采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动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进行3D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干长度为(44.28±10.23)mm,胰后干长度为(32.13±7.08)mm;门静脉与脾静脉之间的夹角可分为3型:Ⅰ型,<90°;Ⅱ型,=90°;Ⅲ型,>90°.30%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56%汇入肠系膜上静脉,14%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交汇点.结论 术前可利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血管行3D重建,为研究胰腺周围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可减少胰腺手术风险.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