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理干预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效果评价

    作者:叶良金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就诊的50例 1型学龄期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心理干预前对患儿进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定,并在心理干预完成后再次进行测定,对比心理干预前后测定结果。结果:心理干预后患儿的相应心理评分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心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 1型糖尿病患儿负面情绪,对其今后的治疗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儿童1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情况的分析

    作者:刘建丽;厉红;王兰英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儿童低血糖的发生率、诱因、发生时间及低血糖表现。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共14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42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20例,每日2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6例。请患儿及其家长坚持一日测血糖8次,共同观察、记录3个月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分析所测可能的原因、发生时间及低血糖表现。比较3组不同检查时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148例患儿共完成血糖监测106209例次,漏测351例次,漏测率0.3%。共发生低血糖625例次,其中无症状低血糖255例次,症状性低血糖370例次,严重低血糖27例次。平均低血糖发生1.41次/(人·月),重度低血糖0.73次/(人·年)。常见临床表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11.2%)、饥饿感(10.9%)、震颤(7.5%)、恶心(6.1%)及困倦(5.4%)。3组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晚餐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泵组早餐后2小时和凌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午餐前、常规治疗组晚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和胰岛素泵组午餐后2小时的低血糖的发生率高,常规治疗组午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率高,高于同组其他时间。常见的低血糖发生原因前3位为运动量相对增加(35.1%)、糖尿病饮食食谱发生变化(29.9%)、由心理因素导致进餐少(18.2%)。结论低血糖在1型糖尿病儿童中常见。低血糖的表现以乏力、饥饿感、震颤常见。低血糖的发生时间多为午餐后及晚餐前。

  • 1型糖尿病患儿家庭对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认识

    作者:唐丽敏;刘建丽;李大雷;王兰英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T1 DM)患儿家庭对医学营养治疗(MNT)的认识和实施现状,在临床中给予指导。方法收集儿童 T1 DM随访患儿76例,记录相应血糖情况及对医学营养治疗(MNT)各方面的认识,分析MNT 在 T1 DM的重要地位,指导患儿及家属 T1 DM。结果77.6%的家庭对于自身所用胰岛素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对 MNT 完全了解率仅为2.6%,一般了解率为23.7%;对三大营养物质提供能量比例的正确认识率可达65.8%;而摄入脂肪种类、摄入蛋白质要求的完全了解率分别为15.8%和21.1%。对于碳水化合物计算法、食物交换份法及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完全了解率较低,分别仅为6.6%、9.2%、13.2%;对于运动时饮食及胰岛素用量的完全了解率仅为26.3%。血糖控制组对 MNT、三大物质提供能量比例、饮食应摄入脂肪种类的了解情况优于未控制组。结论 MNT 在儿童 T1 DM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应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认知情况给予相应 MNT 的指导,使糖尿病饮食和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 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发 BNP 明显升高1例

    作者:吕树泉;刘爱茹;张淑芳;苏秀海;郭瑞卿

    患者男,35岁,因恶心、呕吐3天,加重伴上腹疼痛10小时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血压低,皮肤干燥,呼吸深大,反应迟钝,心率增快,四肢冰冷。实验室检查代谢性酸中毒,血糖明显升高,尿酮体阳性,心肌酶异常, BNP 明显升高。诊断为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利拉鲁肽治疗新发的1型糖尿病8例效果观察

    作者:徐谷根;尹卓娜;肖毅;李萍;杨茵;李梅;赵红莉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治疗新发的血糖不稳定的1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 例住院的新发的血糖不稳定的1 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 肽水平、体重及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 8 例患者的血糖均逐步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及C 肽水平明显改善,体重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约31.25%~53.33%.结论 利拉鲁肽治疗新发的血糖不稳定的1 型糖尿病,可以起到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的作用.

  • 动态血糖监测下分析影响胰岛素泵疗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张志勤;查志宇;曹素英;姚文英;陈临琪

    目的:在动态血糖监测下纠正引起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法(CSII)患儿血糖异常的因素,充分发挥胰岛素泵的作用,更有效控制血糖。方法:对我科2008年7月~2014年6月30例携带胰岛素泵的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CGMS),患儿使用 CGMS 连续测定血糖3~10 d,每日通过电脑下载和观察血糖图,分析影响胰岛素泵疗效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30例患儿 CGMS 记录的全部高血糖(≥11.1 mmol/ L)254例次,其中输注管路堵塞致高血糖26次,局部吸收障碍致高血糖25例次,食物种类与餐前大剂量输注方式不当致高血糖15例次,情绪激动致高血糖1次,胰岛素基础率或餐前大剂量不足致高血糖187例次;出现低血糖(≤3.9 mmol/ L)93例次,原因是相应时间段基础率过大。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治疗后,血糖均控制良好出院。结论:在动态血糖监测下,能精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发现影响血糖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护士根据影响血糖的原因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胰岛素泵的知识宣教,使患儿及家长能正确灵活应用胰岛素泵,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

  • 儿童1型糖尿病病人家庭随访的体会

    作者:秦燕;马桂芬

    [目的]总结儿童1型糖尿病病人家庭随访的体会。[方法]糖尿病专科护士对78例患儿出院后进行电话、上门、QQ群、微信圈等形式的家庭随访,分别于患儿出院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家庭随访指导。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儿/家长知识行为调查问卷评价随访的效果,观察患儿自我管理情况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格率。[结果]74例取得充分的配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教育次数的增加,调查问卷得分逐渐增加,HbA1c平均合格率逐渐升高。[结论]对儿童1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家庭随访能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效控制血糖。

  • 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家长应对方式调查

    作者:王锐;张琳琪;李凤婷;王旭梅

    [目的]探讨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家长的应对方式。[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就诊于北京某儿童医院内分泌门诊的87名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家长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家长采取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幻想、求助、合理化、回避、自责。月收入<2000元的家长回避得分高于其他家长,打工/务农的家长自责和回避得分高于其他家长,初中及以下学历患儿家长回避得分高于其他家长,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血糖控制的患儿家长解决问题得分高于其他家长。[结论]初中及以下学历、低收入、打工/务农患儿家长更倾向于使用自责或回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使用胰岛素泵将有助于患儿家长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 1型糖尿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志广;朱俊英;邢忠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从2015年7月-2016年7月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0例1型糖尿病、70例2型糖尿病,对比两组血清生化指标与胰岛自身抗体,分析其特征。结果:T1DM 组 GADA、IA-2A、ICA、ZnT8A 检测阳性率高于 T2DM 组(P <0.05)。T1DM 组 FBG、2hPG、HbAlc 水平高于 T2DM 组(P <0.05)。结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血清生化指标与胰岛自身抗体存在明显差异,可辅助临床分型诊断。

  • 健康教育在1型糖尿病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黄艳青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1型糖尿病家庭教育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38例1型糖尿病病人,19例至少接受过4次糖尿病教育,另19例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随访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结果:受健康教育组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37±0.88)mmol /L、(8.30±1.35)mmol /L、(5.90±1.32)mmol /L、(1.76±0.51)mmol /L、(6.88±1.10)%,均明显低于未教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系统的家庭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善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有助于治疗的进展。

  • 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田桂荣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升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除此之外,两组患儿所有治疗方案完全一致。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和病情控制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依从性合格的患儿所占的比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依从性合格的患儿所占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在病情控制效果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除胰岛素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帮助患儿更好地控制病情。

  • 陪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效果

    作者:刘延迪;王红艳;李梅;李菲

    目的:探讨由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陪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选择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45例及患者家属45名作为研究对象.在教育前后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量表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较低;陪伴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P <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陪伴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患儿及其家属对1型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提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改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社会能力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激活Sonic hedgehog 通路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

    作者:覃媛;何艳华;张根水;张贵平;罗健东

    目的:研究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对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 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糖尿病小鼠骨髓 EPCs;体外给予 Sonic hedgehog( Shh)信号通路配体蛋白Shh和受体激动剂SAG,通过MTT法、改良Boyden小室、Matrigel和β-半乳糖苷酶分别检测各组EPCs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衰老的功能性指标。结果1型糖尿病小鼠EPC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功能明显下降,体外给予Shh蛋白和受体激动剂SAG,可促进糖尿病EPCs增殖,减少衰老,改善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结论体外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可以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受损的功能。

  • 1型糖尿病大鼠Runx2、O sterix表达变化及唑来膦酸的干预作用

    作者:赵旭;崔敏;于灵芝;张娜;曹鲁宁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骨钙素水平,骨组织Runx2和Osterix(OSX)基因转录水平及唑来膦酸的干预作用。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1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和糖尿病模型组(n=130)。糖尿病模型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选取120只分为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每组40只。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造模成功和造模成功2周后静脉给予唑来膦酸(0.1 mg/kg)。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骨钙素水平;RT-PCR法检测右侧股骨Runx2和OSX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骨钙素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治疗组在12周高于预防组(P<0.05)。模型组骨组织Runx2和OSX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预防组和治疗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预防组表达上调程度高于治疗组。结论在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骨组织Runx2和OSX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预防性应用唑来膦酸可逆转Runx2和OSX mRNA表达的下降,促进骨形成。

  • 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胰腺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于健;叶瑶;黄漓莉;刘晓玲;莫如芬;杨帆;胡璟;周英琼;何永玲

    目的:探讨腹腔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巴马小型猪糖尿病胰腺病理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糖尿病相关研究提供安全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1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糖尿病模型组(n=6)。糖尿病模型组腹腔注射STZ,第一次腹腔注射STZ 75 mg/kg,1周后第二次腹腔注射STZ 150 mg/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溶液,动态监测2组小型猪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胰岛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①糖尿病模型组所有小型猪均造模成功,成模后均表现多尿、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轻“三多一少”的症状;②自链脲佐菌素给药后13 d开始,糖尿病模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并稳定在(7.6~17.1)mmol/L水平;③造模成功1周后,糖尿病模型组OGTT各时点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RT各时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④糖尿病模型组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岛细胞团及胰岛β细胞数目明显减少;⑤胰岛β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糖尿病模型组胰岛中胰岛素染色阳性面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8±2.78)% vs (43.63±2.83)%,P<0.01]。结论采用腹腔多次注射STZ可成功构建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T1 DM)模型,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模率高、安全性强,是比较理想的制备小型猪T 1 DM模型的造模方法。

  • 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

    作者:李桂梅

    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存在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诱发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受影响的器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机体产生针对靶器官相应的自身抗体,终导致受累器官功能破坏,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1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和血清 IFN-γ、IL-4的影响

    作者:牛文忠;丁显春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1型糖尿病(T1DM)患儿肠道菌群及血清 IFN-γ和 IL-4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科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 T1DM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对照组。入选对象年龄3~8岁。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治疗,同时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0.5 g,每日3次,口服,疗程1个月;对照组未予任何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患儿肠道菌群、血清 IFN-γ及 IL-4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低于对照组,血清 IFN-γ和 IFN-γ/IL-4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治疗前,血清 IFN-γ和 IFN-γ/IL-4低于治疗前(均 P <0.05)。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以改善 T1DM肠道菌群构成,恢复 Th1/Th2细胞的平衡。

  • 20-羟基蜕皮甾酮对1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庆远;夏西超;王中晓;姜晓;梁桂娜

    目的:探讨20-羟基蜕皮甾酮(20E)对1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三组,每组15只,用150 mg/ kg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正常对照组和1型糖尿病(DM)组小鼠灌服蒸馏水10 ml/ kg;20E 治疗组按5 mg/ kg 剂量灌服20E。药物干预3周后,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测定血糖和肝脏糖原含量,分析葡萄糖激酶(G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20E 处理后肝细胞损伤程度减轻;血糖浓度比模型组降低了92.7%(P <0.01),肝脏糖原含量增加了64.1%(P <0.05);Real-time PCR 结果显示,20E 处理后 GKmRNA 水平增加了107.3%(P <0.01),TNF-α表达水平降低了68.7%(P <0.05)。结论20E 具有降低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肝脏 GK 表达、增加肝脏糖原储备和增强肝脏保护作用有关。

  •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价值

    作者:李晓珍;黄秀红;郑华才

    目的:探讨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DM)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6月符合 WHO 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74例,其中1型糖尿病(T1DM)22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29例,2型糖尿病(T2DM)123例。比较三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胰岛细胞抗体( 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检出率,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检测指标水平。结果 T1DM 组 GAD 阳性率(40.9%)、ICA阳性率(31.8%)、IAA 阳性率(22.7%)均高于 LADA 组及 T2D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任意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组空腹血糖(GLU)高于阴性组,且空腹 C 肽及餐后120 min C 肽含量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与正确分型。

  •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君;江晓静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的双链 DNA 病毒,人类普遍易感,世界范围内 CMV 感染率为40%~90%[1],是引起先天和围产期感染,导致新生儿先天畸形[2]、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后遗症的常见病原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CMV 感染发病率很高,可导致视网膜炎、肺炎、胃肠炎等疾病,是该患者人群的主要致死性并发症之一。在免疫正常的个体中,主要引起无症状感染,并且持续潜伏在机体中。本文对CMV 感染导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