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态血糖监测对指导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意义

    作者:韩文菊;李中华;李林静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应用雷兰动态血糖仪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住院13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动态血糖监测,同时使用指尖血糖监测仪每天至少监测7次血糖,观察比较血糖波动幅度、分析其对HbAIc影响.结果指尖血糖监测仅发现24例41次低血糖,46例68 次高血糖,而CGMS发现 54例 109次低血糖,其中14次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以凌晨0:00-5:00多见,53例128 次高血糖,以早餐后2小时高血糖为主,经动态血糖监测了解各个时段血糖波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理想达标.结论对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指导临床调整治疗.

  • 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研究不同人群血糖变化规律指导降糖方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谢晓华;申珣;苏正丽;刘淼;刘咏梅;王菁;杨正彬;周红梅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研究不同人群血糖变化规律指导降糖方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符合条件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常规检查治疗组(A)和试验组(B).共收集病例138例.试验组69例;常规检查治疗组69例,治疗前常规指尖血糖监测,治疗结束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治疗前进行动态监测和仅常规指尖血糖监测比较,患者调整血糖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情况明显减少.结论均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组(实验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减少,血糖波动减轻.

  •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班琦淋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比较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饮食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孕检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30例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前24至48小时给予正常饮食,后24至48小时由营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糖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治疗.结果:发现经饮食治疗后,血糖平均值、餐后血糖峰值变化幅度、餐前及夜间3Am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讨论:饮食治疗方案是目前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精确的了解血糖的变化规律,发现常规检测难以发现的无症状高血糖及低血糖,对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效果

    作者:金玉华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给予动态血糖监测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1例患者动态血糖监测均成功完成,记录了72h内的血糖变化情况,其中低血糖发生率为4.93%(3/61),仅有1例出现少量出血;护理满意率100.00% (61/61),未出现感染.结论:糖尿病患者行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准确掌握患老血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双 C 疗法中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冯佳佳;兰洁

    目的:探讨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强化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治疗中青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均联合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调整胰岛素用量开展治疗,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值、低血糖与高血糖事件发生次数、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各时点血糖、胰岛素和 C 肽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的 FPG、2hPG 分别为(5.4±0.9)mmol/L、(6.9±1.6)mmol/L,(5.6±0.8)mmol/L、(6.9±1.1)mmol/L 均低于治疗前(P <0.05),餐后2h胰岛素(30.9±5.2)μIU /mL、(29.1±5.6)μIU /mL,空腹 C肽水平(0.8±0.2)mmol/L,(0.8±0.1)mmol/L,餐后2hC 肽水平(1.9±0.3)mmol/L,(2.0±0.5)mmol/L 及 Homa-β功能指数(4.6±0.7)、(4.9±0.9)均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餐后2h胰岛素(30.9±5.2)mmol/L,观察组血糖波动值(5.3±1.5) mmol/L,血糖达标时间(4.4±1.4) d 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强化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治疗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治疗,使其在更短时间内更加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 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控制围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春华

    目的:分析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应用于围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围术期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血糖监测方案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床旁血糖检测,试验组患者则给予动态血糖检测.结果:监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组患者的FPG、2hP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术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能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缩短,胰岛素周量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 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孟世英;刘嬿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收治糖尿病患者352例,给予动态血糖监测72 h.结果:14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40.34%),白天低血糖发生率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男性患者低血糖发生率41.44%,明显高于女性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年龄大于60岁的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 每天2次门冬胰岛素30联合午餐前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崔颖;牧仁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与瑞格列奈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性.方法:血糖监测不正规的126例使用门冬胰岛素30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30与午餐前瑞格列奈联用治疗3个月,完善自我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以及生化血糖监测等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的发生次数等血糖控制指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HbA1c、体重、肝肾功能的变化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门冬胰岛素30与瑞格列奈联合治疗3个月后血糖水平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无改变;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经多种血糖监测证实,门冬胰岛素30与瑞格列奈联合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糖,且较安全.

  •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胡晓芬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近年推出的新型血糖监测系统,可以动态、连续监测3天以上的血糖.其对于了解血糖变化的全貌,帮助鉴别和预防不必要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控制血糖,指导糖尿病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被誉为血糖监测的"Holter".

  • 基于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联合饮食、运动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辛婵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基于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与饮食及运动干预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接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愿意配合本研究,随机分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血糖监测、饮食及运动干预联合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血糖常规监测与胰岛素注射治疗,而研究组则采取基于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治疗,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与新生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剖宫产率、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新生儿在巨大儿率、低血糖发生率及新生儿1h血糖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更优,但两组在胎膜早破率上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实施基于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注射与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母婴结局,值得借鉴.

  • 双相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70短期疗效的动态血糖监测比较

    作者:陈素芳;李华

    目的 比较每日2次注射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 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70(BHI 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血糖控制和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选择52例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BIAsp 30和BHI 30,三餐前及睡前指尖血糖达标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波动系数、餐后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等情况.结果 两组三餐前、午餐后及平均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IAsp 30组较BHI 30组血糖波动系数减小[(1.69±0.42)mmol/L vs.(2.07±0.51)mmol/L,t=-3.013,P<0.01];早、晚餐后血糖漂移幅度减小,分别为[(2.89±1.32)mmol/L vs.(3.83±1.18)mmol/L,t=-2.705,P<0.01]、[(2.69±1.37)mmol/L vs.(3.55±1.40)mmol/L,t=-2.232,P<0.05];血糖漂移至11.1 mmol/L以上的时间百分数减低[(621±6.04)% vs.(10.0l±6.80)%,t=-2.132,P<0.05].BIAsp 30组较BHI 30组低血糖频率减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T2DM患者,每日2次注射BIAsp 30和BHI 30同样有效,但前者能更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风险.

  • 肥胖糖尿病病人动态血糖监测探头的植入技巧

    作者:胡玉华;张瑛琦;李波;房泽慧;夏丽芳;成志锋

    目的 探讨肥胖的糖尿病病人动态血糖监测探头植入技巧在延长探头使用时间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2007年2月-2008年2月期间住院的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普通法和技巧法植入动态血糖监测探头,观察两种方法探头信号的情况和探头使用平均时间.结果 动态血糖信号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57,P>0.05);第2,3,4,5天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7.17,12.16,12.62,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动态血糖使用平均天数明显延长(t值=2.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技巧法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探头的植入,信号明显延长,探头使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增加,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动态血糖监测期间护理问题的研究

    作者:孟俊华;陈立英;张小群;安婧;陶旭

    目的 评价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期间,糖尿病(DM)和CGMS知识教育及加强护理观察的重要性.方法 对91例DM患者进行教育和护理指导,然后进行CGMS检查,观察血糖监测期间的不良反应和监测结果 的完整性.结果 患者行CGMS检查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93.4%(85/91)的患者顺利完成CGMS检查并获得完整数据,初次检查故障发生率为6.6%(6/91),原因包括探头脱落,电信号弱,输入血糖值不及时,血糖记录器报警后未及时处理等.连续3dCGMS血糖曲线具有较好的重叠性.结论 加强DM以及CGMS知识的宣教和护理观察,有助于DM患者顺利完成CGMS检查,并且获得完整可靠的血糖变化数据.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伟鸿;温凌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糖监测的方法 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 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指血采集方法 发现低血糖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6名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动态血糖监测组45例,低血糖事件发生率73.33%(33/45).指血采集组41例,低血糖事件发生率26.83%(11/41),动态血糖监测更敏感.两组人群病死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更敏感的识别临床低血糖事件,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血糖监测、判断高危人群更具重要的价值.

  • 静脉滴注木糖醇和葡萄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作者:朱佳花;刘幼硕;王艳姣;汪化文;赵红峰;黄武;王翼;詹俊鲲

    l/L、(7.83±1.01)mmol/L和(7.84±1.37)mmol/L(P>0.05),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 429.16±340.79)mmol·min/L、(1 449.25±192.28)mmol·min/L和(1 447.59±317.94)mmol·min/L(P>0.05),血糖变异度分别为10.9%、12.88%和17.47%.结论 静脉滴注木糖醇后血糖略有下降,对血糖波动性的影响较葡萄糖注射液小.小剂量木糖醇注射液可替代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稳定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静脉载体液.

  • 动态血糖监测评价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作者:李嘉佩;李乃适;赵维纲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继发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评估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血糖特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评估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的血糖特点及相应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

  • 动态血糖监测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质量的作用研究

    作者:蔡玉霞

    目的 对老年2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探讨.方法 对我院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情况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把150例患者随机分成强化组与常规组,每组各75例.对强化组的患者实行强化血糖监测,对常规组的患者则实行普通的血糖监测,对于各组监测的结果,各组根据组内的监测指标得出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两周之后,对两组都实行CGMS监测,并对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的波动做出了分析比较.结果 强化组在治疗前后的各项监测指标都有所变动,常规组的多项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动.结论 强化组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其血糖控制也比常规组要强.根据这样的情况实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再根据监测来制定医疗方案,其能够对患者的血糖波动做出明显改善,因此动态血糖监测是血糖控制质量提升的一种有效的监测方式.

  • 2例幼儿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

    作者:陆蔚;周健;包玉倩;李鸣;于浩泳;张磊;贾伟平

    报告2例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护理.入院后为患儿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外,积极、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介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优点,使患儿和家属能配合医护人员做好CGMS的维护.并根据患儿的特点将CGMS安装部位由常规的下腹部改为臀部外上方,终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 血糖波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翟迎九;郭美姿;吕清;尚东亚;臧攀攀;张菁

    目的 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和动态血糖监测(CGMS)相关指标,探讨血糖波动与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之间关系.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01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应用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同时检测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等.根据CGMS数据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胰岛β细胞功能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表示.结果 MAGE与HOMA-β、SOD呈负相关(P<0.05)、与8-iso-PG、MAD呈正相关(P<0.05),MAGE与HbA1c无明显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β与MAGE、体质量指数(BMI)相关.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这一关键环节加重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害.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438 条记录 1/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