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登革热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赵丹;李中杰;周航;赖圣杰;殷文武;杨维中

    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患者以突然高热、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部分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1].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 登革热 预警 进展
  • 中国登革热控制概述

    作者:赵治国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古老的急性、发热性、病毒性疾病,由蚊子传播.从1779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开罗流行时,始被人类从临床表现认识以来,已有两个多世纪.嗣后于1907年证实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医学界人士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作者:方美玉;赵文忠;刘建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4种血清型(DV 1~4).DV可引起人类一系列疾病:隐性感染、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 中山市1979~2001年登革热流行情况分析

    作者:吴宝燕;古有婵;李桂娇;邓长根;周海;赵婉莹

    目的分析中山市1979~2001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寻找该病预防工作重点.方法将该市1979~2001年间发生的6次登革热流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疫情集中于城区和西北部镇区;流行季节为8~11月间;首例除2001年外均无外出史;流行间隙期有缩短的趋势.②同型不同年份或异型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流行其临床表现有差异.③流行由登革Ⅰ型、Ⅱ型和Ⅳ型引起.④旧疫区内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结论①行政和技术相互配合是控制流行的关键.②警惕登革热在该市形成地方性的流行.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 登革病毒感染致登革出血热一例

    作者:薛耀华;潘建华;吴楠;汪凡军;胡朝晖;朱庆义

    登革病毒引起人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2001年5月以来,泰国爆发登革热流行,国内目前尚未见病例报告,我院确诊一病例,患者男,19岁,工人,无外出史,主因恶心、呕吐5 d,发热2 d,于2001年10月12日到广州市东山区人民医院就诊,体温达39.5℃,伴头痛、眼眶痛,4 d后热退,而后四肢皮下出血.

  • 广东和香港地区2004-2006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芬;马绍强;何剑峰;麦兆娟;梁文佳;蔡敏欣;罗会明

    目的 对广东和香港(粤港)地区2004-2006年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比较.方法 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输入性登革热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广东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44例,香港报告93例;广东省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新加坡(13例)、印度尼西亚(9例)、柬埔寨(6例),香港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31例)、菲律宾(16例)、泰国(15例);两地发病高峰期均为7-9月,非高峰期香港的病例数高于广东省;两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广东省1.2:1,香港1.1:1;广东省病例年龄从6~80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63.6%,28/44),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家务及待业为主(占40.9%,18/44);香港病例年龄从10~72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58.1%,54/93),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工人为主(占47.3%,44/93);广东省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多(27:17),而香港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少(35:57);两地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7 d和9 d.结论 造成粤港两地登革热输入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及商务人员在夏季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频繁往来.

  • 中国2005-2007年登革热流行现状与监测分析

    作者:王芹;许真;窦丰满;周航;王晓芳;殷文武;李群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关键词: 登革热 疫情 监测
  • 冬季气候变暖对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潜势的影响

    作者:俞善贤;李兆芹;滕卫平;蔡剑

    目的评估冬季气候变暖对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潜势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海南省8个气象站历年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海南省冬季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幅度.以21℃作为适于登革热传播的低温度,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评估气候变暖对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潜势的影响,并从虫媒与流行病学方向对其进行解释.结果海南省冬季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东方的气温上升幅度大,为1.4℃,珊瑚岛气温上升幅度小,为0.5℃,其他各站的气温变幅大都在0.7~1.3℃之间.至2050年,21℃等值线大北移距离可达190 km左右,近乎跨越海南省南北距离的6/7;在埃及伊蚊日存活率P=0.89情况下,位于海南省北部的琼海也具备了登革热终年流行的气温条件.结论冬季气候变暖将使海南省半数以上的地区到2050年将具备登革热终年流行的气温条件.相应地区也应注意加强冬季登革热的监测预防工作.

  • 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抗原检测试剂的比较

    作者:吴德;赵令斋;吴衍恒;张欢;张萌;谈琦琪;周惠琼;张复春;何剑峰

    目的 调查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5月至2016年11月,从广州、东莞和中山三地登革热监测点医院,共收集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物阳性者300例.同期同地采集登革病毒核酸阴性的人群血液标本3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分别选用胶体金试剂(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国产和进口)在上述3个城市进行登革热抗原检测,计算并比较不同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以中山地区作为第三方检测.结果 阳性组男性为133例,女性为167例,年龄为(47.2± 13.3)岁,其中登革Ⅰ型为179例,登革Ⅱ型为110例,登革Ⅲ型为11例;对照组男、女病例均为154例,年龄为(40.1±11.6)岁.国产ELISA试剂灵敏度(94.5%)低于进口试剂(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P=0.030);NS1抗原检测Ⅰ型登革病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97.0%;检测Ⅱ型登革病毒时,国产ELISA和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分别为90.0%和95.0%,特异度分别为96.8%和100%,进口ELISA和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分别为100%和98.0%,特异度分别为99.4%和100%.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国产ELISA和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分别为90.0%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20).结论 NS1检测试剂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筛查检测.

  • 云南省玉溪市首例输入2型登革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范芝宏;郭晓芳;李六九;魏如清;李文;普静波;杨明东

    登革热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共有4个血清型,其中DENV-2较易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1].近年来,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省均发生过因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其中2013和2015年在云南省边境地区也先后出现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疫情[2-4].本研究于2015年对玉溪市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了监测,检测发现了1例DENV-2感染输入病例,现对该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如下分析.

  • 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时间特征分析

    作者:魏跃红;杨智聪;许信红;李美霞;罗雷;王玉林

    登革热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蚊媒传染病.近20年来,由于热带地区人口增长和流动性增加等因素促进了登革热的传播,使无登革热流行地区向低地方性流行区和高地方性流行区转变<'[1,2]>,而广州市人口流动大,地处亚热带,温度、湿度、年均降雨量等条件均适合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继2002年广州市发生较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后,2006年我市又发生了登革热疫情暴发和流行.为了进一步掌握登革热疫情发展规律,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笔者分析了2006年登革热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时间特点,探讨病例和疫情进展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控策略.

  • 越南人登革热病人激增

    作者:余生

    关键词: 越南 登革热
  • 解毒化瘀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登革热临床研究

    作者:林路平;刘领弟;刘娇;赵令斋;张复春;谭行华

    目的 评价解毒化瘀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登革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3例登革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解毒化瘀颗粒.2组均治疗10 d.观察并比较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退热时间、重症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30、2.109,P值分别为0.014、0.044),但后续治疗中治疗组ALT变化趋势平缓,AST恢复时间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 d时较对照组同时段升高(t值分别为2.780、2.130,P值分别为0.018、0.460),后迅速下降.治疗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o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在治疗后6 d较对照组同时段下降(t=-2.164,P=0.042).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减轻登革热患者的肝脏损伤,降低血浆sVCAM-1、MCP-1浓度.

  • 探析2014年登革热之中医证治

    作者:马家驹;王玉光;谭行华;郭玉红;刘清泉;李士懋

    2014年广东地区登革热爆发流行,中医药积极参与当地的登革热诊治。笔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登革热患者进行查看并参与部分患者的诊治,结合相关资料对登革热的中医证治提出几点思考:登革热的命名尚不统一,称为“登革热疫”较“温疫、疫疹”等更为合适,亦可与传统命名如“暑温、湿温”等相结合或并列;登革热患者多具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腻等,夹杂湿邪,与当地湿热气候相关;登革热初起多有类似于表证症状,如恶寒、头身痛、无汗等,但实无表邪,并非伤寒,因此不当辛温发汗解表,而重在透散邪气。治疗应当采用余师愚败毒散之意,去其爪牙,促邪外透。登革热的出血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初期、极期的出血与热入营血相关,但恢复期的皮肤斑疹考虑是正气鼓舞祛邪外出、气血渐复的表现;中医药参与登革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注重初期和重症的治疗,初期中医药介入治疗,促邪外透、去其爪牙,避免轻症转为重症登革热。

  • 从新发传染病看保护医学

    作者:张树义

    近一些年来,随着艾滋病、登革热、埃博拉、莱姆病、尼帕、SARS等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为何越来越频繁?

  • 登革病毒感染湿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玉静;赵卫;张玲;熊建英;张文炳;杨运高;文小敏;林培政

    目的:根据中医理论建立登革热湿热证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加以评价.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高糖高脂饲料+高温仓+感染因子登革病毒( DEN),建立研制登革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一般生物学状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给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从病因、症状、体征、实验指标及中药治疗反证等方面评价模型.结果:动物模型符合登革热病的特点,未改变登革热模型的关键指标(湿热毒组病毒测定G值:32.70),同时模型小鼠出现明显湿热证客观指标的变化(P<0.01),经中药复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复合因素接种DEN,可建立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效果和机制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 377例登革热中医症候特点分析

    作者:张沛;谭行华;张复春;单西云;李丽华;马得宏;王健;洪文昕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症候特点.方法:对377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7例登革热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乏力(92.3%)、畏寒(74.5%)、头痛(78.5%)、肌肉/关节疼痛(82.0%)、皮疹/出血点(72.7%),白细胞(WBC)减少者占82.2%,血小板(PLT)减少者占82.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分别占57.6%、80.1%、42.6%、87.9%.377例登革热病例的主要证型为气血(营)两燔(33.4%)和瘀毒交结(34.5%).结论:本次登革热住院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相对集中.

  • 五运六气分析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

    作者:吴丹;温俊茂

    目的:运用五运六气,分析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方法:基于五运六气学说加以推演岁运与主客气,分析甲午年气候规律.结果:甲午年土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湿热相抟生湿热疫.结论:主客气为君相二火加临,厥阴风木与君相火结合,或君相火加临于阳明燥金与太阳寒水两个寒凉的节令时,易发生疫情大爆发.辨证治疗当在五运六气学说的指导下,对失衡的脏腑进行制衡,并按时令不同进行用药.主要使用清暑化湿解毒之法.

  • 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在登革热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余锋;刘南;信梦雪

    基于当前登革热临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出应重视患者报告结局(PRO)在登革热疗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并探讨登革热PRO量表的设计思路构想及可行性,认为量表设计除了应遵循量表研制的方法学,更应该深入挖掘中医学治疗登革热的独特之处,如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等.从建立条目池并严加筛选、规范术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等方面规范考核评价.

  •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登革热36例

    作者:蒋进明;牛书铭;宁俊忠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根据症状不同有轻重型之分,治疗多对症治疗.

1230 条记录 8/62 页 « 12...567891011...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