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慈溪市公共卫生血清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

    作者:吴建根;施南峰;岑迪;徐毅;毛晓群;马旭亮

    近几年,随着慈溪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新发传染病也频频发生,狂犬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登革热、麻疹、伤寒副伤寒等国内外重大疾病时有发生并呈暴发流行的迹象.

  • 深圳市一例输入性轻型登革热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小岚;马汉武;戴传文;谢旭;许艳子;曹彬;张顺祥;张廷禄

    2007年3月27日8∶30,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管理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南山区粤海办事处发生1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该疫情管理人员立刻电话询问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例的审核情况,证实了3月26日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疑似登革热"病例.之后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到南山区人民医院,对该"登革热"病例展开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罗会明;何剑峰;郑夔;李灵辉;江立敏

    目的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 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 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海林;付士红;邓掌;袁军;姜红月;李铭华;高晓艳;王静林;刘永华

    目的 调查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及其流行病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集医院就诊和口岸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疑似登革热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PrM-C和NS5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8年7-11月在云南省瑞丽市共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103份,经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49例确诊为登革热.其中除1例为当地感染病例,其余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8例来自缅甸木姐市居民,30例为中国居民到缅甸经商或务工返回后发病者.从缅甸输入病例血清中获得2株病毒(RLB61和RLC31)的PrM-C和NS5区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LB61株为登革1型病毒,RLC31株为登革3型病毒,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经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证实瑞丽市边境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并间接证实缅甸木姐市2008年存在登革1和3型病毒流行.

  •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张复春;陈燕清;卢业成;王建;陈万山;洪文欣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 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 云南省景洪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冯云;范建华;朱进;李鸿斌;车英;李卫平;刀天友;杨卫红;章域震

    2000年以来,云南省每年均有来自境外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报告,局部地区还发生过输入性登革热暴发或本地流行[1-3].201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发生本地登革热暴发,本研究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病毒(DENV)核酸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1.对象与方法:(1)病例及血清标本:登革热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对病例进行诊断,所有登革热病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采集登革热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血清,进行DENV-NS1抗原检测(试剂为美国CTK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其余血清标本保存于-70℃冰箱.

  • 广东省增城市一起登革热爆发的调查

    作者:李宗有;廖远模;吴照康;王李河;毛陈生

    2002年 8~9月增城市石滩镇和沙庄街相继爆发登革热.流行时间从8月9日至10月18日,发病136例,男性53例,女性83例,男女发病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χ2= 13.24, P< 0.01);发病年龄小2岁,大77岁,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农民发病多,民工其次,学生再次.症状主要有畏寒、头痛、疲乏、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体征主要有发热、皮疹(多数在热退时出现,为充血性"斑丘疹",出疹部位多在四肢和躯干,呈对称性分布),少数患者有出血倾向如鼻衄、便血、齿龈血等.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普遍下降.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71.83%,经PCR分型鉴定为登革Ⅰ型病毒.

  • 广东省增城市一起登革热爆发的疫情分析

    作者:李宗有;陈君鸣;周端华;吴照康;王李河;毛陈生

    2002年8~9月,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石头村郭屋社发生登革热疫情,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导致130多人发病,流行时间长达71天.现将疫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不典型登革热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一例报告

    作者:刘平华;张朝曦

    患者女性,68岁,入院日期:2006-11-07.主诉:发热8 d,伴呕吐咖啡样物及黑便5 d.人院时神志清,低热,疲倦乏力,头晕,上腹痛、腹胀,伴恶心欲呕、黑便等症状.体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

  •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一例登革1型病毒感染病例

    作者:王军军;任瑞文;田小东;方美玉;洪文艳

    2004年8月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1例登革热(DF)疑似病例,我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了确诊与分析.

  • 福州市2000~2001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作者:郑能雄;王宗汉;林云钦;张晓阳;郑高;陈黄河;吴护华;陈敏红

    1999年夏秋,福州市近郊曾局部流行55年未遇的登革热[1],经单克隆抗体检查系登革病毒Ⅱ型所致,流行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现将2000~2001年开展的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比较

    作者:罗雷;杨智聪;王玉林;董智强;康燕

    为探明近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将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如下.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特征
  • 贵州省思南县199例发热患者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何世雄;文兴堂

    登革热在思南县虽不曾有报道,但随着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之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存在,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为此对思南县199例发热患者进行血清学调查.

  • 中国登革热患者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成岗;刘起勇;姜宝法

    目的 分析中国登革热患者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6d,四分位数间距为4d,有57.8%的患者间隔时间>5d.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输入病例、年长者、非流行季节及福建、云南和浙江省的病例间隔时间较长.输入病例间隔时间中位数为6d,比本地病例多1d;非流行月份比流行月份、隔时间中位数多1d;福建、云南省间隔时间中位数为7d,比广东省多1d;20岁以下患者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d,较20岁以上人群少1天.结论 大部分登革热患者在病毒血症期不能被确诊,需要增强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尤其是在登革热的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季节.

  • 探讨症状监测在疾病暴发早期发现中的作用

    作者:吴生根;翁育伟;叶雯婧;王灵岚;严延生;洪荣涛;欧剑鸣;陈武;蔡少健

    目的 通过一次登革热暴发案例探讨症状监测在疾病暴发早期发现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9月19日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回顾性收集东峰镇卫生院2013年8-11月和2014年同期门诊日志及清开灵注射液10 ml(支)、利巴韦林注射液0.1 g(支)等药物的使用量.使用Excel软件从门诊日志中提取诊断名为发热的病例,统计每日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通过发热和药物数据判定异常事件出现时间;分析2014年发热人数、发热人次数与清开灵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等药物相关性.以清开灵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等药物为因变量,发热人次数(发热人数)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14年8-11月东峰镇卫生院门诊日志中发热2 437人次,发热人数为1 102例.与2013年同期(113人次、90例)相比分别上升19.6、10.2倍.1 102例发热就诊患者男性499例(45.3%),女性603例(54.7%).年龄构成呈现一个不典型的“M”形,5~10岁年龄组127人(11.5%)构成多.2014年发热人数与清开灵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等药物相关系数为0.85 ~ 0.97(P<0.05).从发热人数和药物使用量分析,异常均出现在8月23日.结论 症状监测显示2014年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登革热暴发疫情在8月23日出现异常,比常规监测提早近1个月.应重视症状监测的公共卫生意义.

  • 广东省1990-2012年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感染状况及流行风险分析

    作者:郭汝宁;彭志强;宋铁;何剑峰;钟豪杰;李灵辉;梁文佳

    目的 掌握1990-2012年广东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感染状况和流行态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及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1990-2012年广东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及病原学监测资料,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登革病毒(DEN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IgG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1995、2002、2006年广东省出现3个登革热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9.75/10万、1.76/10万、1.25/10万.1990-1994年优势毒株为DENV-2和DENV-4型;1995年开始DENV-1型主导的流行模式持续近13年;2009年开始多种血清型合并流行.2003-2012年从7 718份健康人血清中检出DENV-IgG特异性抗体阳性标本180份,阳性率2.33%;2012年对采集的2 132份健康人血清进行CHIKV-IgG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感染水平总体较低,近年来由DENV-1型主导的流行模式逐步向多型并存的局面过渡,部分地区开始呈现地方化迹象.人群对CHIKV缺乏基本的免疫屏障,应加强监测与防控.

  • 广州市登革热散发和暴发布雷图指数临界值分析

    作者:李晓宁;罗雷;肖新才;景钦隆;魏跃红;李意兰;曹庆;杨智聪;许雅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登革热散发和暴发蚊媒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的临界值.方法 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对2006-2012年国家传染病监测与管理系统中广州市登革热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登革热在街道内散发与暴发BI的临界值.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本地病例1 038例,共有71次登革热暴发,259次散发.ROC曲线分析显示,BI值为6.4时预测散发的约登指数高(1.469),灵敏度为67.8%,特异度为79.1%;BI为9.5时预测暴发的约登指数高(1.726),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90.9%.结论 预测登革热散发和暴发的BI临界值分别可定为5.0和9.5,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目的和人力物力对临界值进行调整,以得到更为合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云南省中缅边境2015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的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郭晓芳;杨明东;姜进勇;李华昌;朱崇革;桂琴;卜力群;周红宁

    目的 对2015年云南省中缅边境一起登革热暴发查明病因,对流行的登革病毒(DENV)进行分子特征分析,为疾病防控提供病原学证据.方法 采用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2015年7月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DENV NS1抗原阳性血清中的DENV特异核酸(CprM基因),对阳性标本用DENVE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送测序,经拼接剪切后的序列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在Megalign中计算核苷酸相似性;在GenBank中选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度的DENV E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在Mega 5.05软件中采用邻接(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25份中国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本地病例和14份缅甸输入病例DENVNS1抗原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DENV特异核酸检测,共有21份本地和10份缅甸输入病例标本为DENV-1阳性,其余8份为DENV阴性.测序得到13株(8株来源于本地病例,5株来源于输入病例)1 485 bp的E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12株(9株来源于本地病例和3株来源于输入病例)406 bp的CprM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3株E基因序列均属于DENV-1的基因Ⅰ型,位于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 本次登革热暴发由DENV-1的基因Ⅰ型引起,该病毒与相邻缅甸区域流行的DENV进化关系近,当地需加强对登革热防控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溯源

    作者:陈敏玫;谭毅;唐振柱;林玫;周开姣;何为涛;阳益萍;王静

    目的 了解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来源.方法 描述疫情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用RT-PCR方法对NS1抗原阳性标本进行DENV血清分型、E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E基因序列一致性和进化关系.结果 2014年9-12月广西暴发DENV-1和DENV-2引起的本地登革热疫情,报告登革热病例85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712例,临床诊断病例142例),79.63%(680/854)病例集中在2014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所有病例均为典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83.61%(714/854)病例年龄为15~59岁,46.60%(398/854)病例职业为干部和商业服务;疫情主要发生在南宁市和梧州市,E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中国南宁市本地病例分离株属DENV-l基因Ⅰ型,与新加坡分离毒株(SG EHI Dl/529Y13)一致性为100.00%;梧州市本地病例分离株与广东省分离毒株(D14005)同源性高,属DENV-2 Cosmopolitan基因型.结论 2014年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可能由输入性病例或媒介引起,中国南宁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l,可能来源于新加坡;梧州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2,可能从广东省输入.应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早期检测,做好蚊媒监测,提高疑似登革热病例诊断意识,以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 气候变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樊景春;刘起勇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环境问题[1].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环境问题,到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规模大、范围广、影响为深远的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传染性疾病如登革热、疟疾、鼠疫等有重要影响[2-4].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广,发病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1230 条记录 7/62 页 « 12...4567891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