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田丽丽;刘婷;杨鹏;黎新宇;窦相峰;王小梅;何战英;关增智;李旭;任海林;李阳桦;王全意

    目的 调查北京市首例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CHIKV)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 通过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人员访谈,分析患者的感染来源.结合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北京市出现CHIKV流行的风险.结果 北京市首例CHIKV病例为印度境内感染的境外输入性病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显示,该病例在京期间北京市伊蚊密度较低,北京市不会出现由此病例引发的CHIKV暴发.结论 2008 - 2010年,北京亚优势蚊种—白纹伊蚊的构成比和蚊媒密度逐年增加,北京市应继续做好病媒生物监测,并加强CHIKV防控工作,降低CHIKV暴发的风险.

  • 广东省茂名市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

    作者:何展;吴文锋;杨适乡;李波;黄友志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和印度地区[1].2008年10月,茂名市首次在由马来西亚返乡祭祖的华侨中发现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过各级卫生部门的通力合作,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第二代病例.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 浙江省温州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章显传;倪朝荣;张晓铭;潘琼娇;李玲

    2017年9月9日1名由孟加拉国入境的商人经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白云机场口岸旅检科确认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当天该商人由广州机场转机到达温州市入住市区酒店,经调查证实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且为温州市首例,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后未发生二代病例.应对此类疾病加强监测,积极提高应对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暴发与流行.

  • 杭州发现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作者:黄仁杰;谢立;缪凡;王国祥;孙昼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1].2008年12月6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1例发热及关节疼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的马来西亚来杭州旅游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中老口岸出入境人员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学监测

    作者:卢云兰;刘宇夫;纪仁春;罗忠鑫;张琼华;周麟;杨学兵

    目的 了解云南中老口岸出入境人员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抗体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抗体水平,为制定有效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老磨憨口岸采集出入境体检人员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ENV和CHIKV IgG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采集健康体检人员血清182份,其中有42份DENV或CHIKV IgG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24.08%(42/182).DENV IgG阳性率为1.65%(3/182),CHIKV IgG阳性率为21.42%(39/182);检测阳性率差别和年龄、性别、职业相关,51~60岁、男性、后勤人员的阳性率高于其他人员.结论 中老磨憨口岸健康人群中存在DENV和CHIKV的隐性感染,应加强口岸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监测.

  • 2例马来西亚籍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洪烨;李小波;黄吉城;郑夔;师永霞;相大鹏;幸芦琴;郭波旋;李华;戴俊;钟玉清

    [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并确认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方法]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Real time RT-PCR)、逆转录PCR(RT-PCR)检测方法对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通过实时荧光RT-PCR、RT-PCR 2种实验方法在该病例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出的521个碱基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比对,结果同源性高达99%.[结论]2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实验室确诊病例.

  • 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李小波;丁国允;黄吉城;郑夔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属甲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近年来,该病毒曾引起全球多处疫情暴发,并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基孔肯雅病毒及其实验室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以指导国内开展对该病的检测.

  • 全国口岸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合并登革热病例调查及处置报告

    作者:侯伟;薛晓宁;孙健;王雪嵋;杜辉;于长友;张瑾;李继宇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3年首次由Ross Gordona在坦桑尼亚地区分离获得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同时也从伊蚊中分离到该病毒[1,2].该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2005-2007年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3].2008年我国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4].

  •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作者:林苗;李华;黄吉城;王凝岚;黄鹂;潘德观;戴俊;宋卫;郑夔;李小波;洪烨;相大鹏;郭渡旋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人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人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构筑口岸防疫铜墙铁壁——广东口岸成功处置3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

    作者:林苗;李华;戴俊;黄鹂;黄吉城;郑夔;潘德观;吴惠明

    [目的]总结广东口岸发现并有效控制输入性基孔肯亚热病例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新模式.[方法]2008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国境口岸实施检疫查验制度改革的要求,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东口岸探索建立了"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新模式.[结果]2008年3月4日、10月3日、10月10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运用新模式,在国境口岸发现并成功处置3起5例中国内地输入性基孔肯亚热病例.[结论]3起基孔肯亚热病例的成功处置对在口岸阻断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有着现实的示范作用,填补了我国在基孔肯亚热的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空白,充分体现了广东口岸卫生主管当局核心能力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

  • 东莞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政府督查分析

    作者:罗银江;李志刚;程敏;徐惠玲;胡水生;林德

    目的对东莞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政府督查情况进行分析,为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政府督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成立政府层面的多部门联合督查组对各镇街政府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进行现场督查、重点督查和专项督查,并对督查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镇街政府、各有关单位的蚊媒传染病防控措施得到落实,基孔肯雅热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政府层面的督查对本次疫情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可借鉴以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政府督查机制.

  • 广东省1990-2012年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感染状况及流行风险分析

    作者:郭汝宁;彭志强;宋铁;何剑峰;钟豪杰;李灵辉;梁文佳

    目的 掌握1990-2012年广东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感染状况和流行态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及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1990-2012年广东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及病原学监测资料,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登革病毒(DEN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IgG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1995、2002、2006年广东省出现3个登革热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9.75/10万、1.76/10万、1.25/10万.1990-1994年优势毒株为DENV-2和DENV-4型;1995年开始DENV-1型主导的流行模式持续近13年;2009年开始多种血清型合并流行.2003-2012年从7 718份健康人血清中检出DENV-IgG特异性抗体阳性标本180份,阳性率2.33%;2012年对采集的2 132份健康人血清进行CHIKV-IgG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感染水平总体较低,近年来由DENV-1型主导的流行模式逐步向多型并存的局面过渡,部分地区开始呈现地方化迹象.人群对CHIKV缺乏基本的免疫屏障,应加强监测与防控.

  • 中国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关键控制措施效果模拟

    作者:赵锦;刘如春;陈水连;陈田木

    目的 应用常微分方程(ODE)模型研究基孔肯雅热(CHIK)在社区暴发及流行的传播动力学规律,并评价灭蚊、病例隔离等关键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 根据CHIK的疾病自然史建立适合CHIK暴发特点的ODE模型.收集中国CHIK暴发疫情数据,将模型与实际疫情数据拟合,获得模型关键参数,模拟无干预情况下的暴发疫情特点.然后加入灭蚊和隔离措施,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结果 ODE模型显示,在无干预的情况下,在11 000人的社区中输入1例病例,累计发病人数将超过941人,罹患率超过8.55%.不同时间采取隔离措施,结果显示,由于病毒已经在蚊虫中持续存在了一定时间,隔离效果不理想,发病人数和自然状态相比虽有降低,但疫情持续时间却未见减少;不同时间采取灭蚊措施,防控效果显著,越早灭蚊,效果越好;"灭蚊+隔离"措施的效果与只采取灭蚊措施的效果相同.结论 在CHIK的暴发疫情处置中,重要的防控措施为灭蚊,但在不能杀灭所有蚊虫时需要采取病例防蚊隔离措施.

  • 基孔肯雅病研究进展

    作者:方美玉;刘建伟;任瑞文

    基孔肯雅病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所致.该病主要经蚊虫吸血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体征,称为"基孔肯雅热".人群对基孔肯雅热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当基孔肯雅热初次暴发时,可使大量人群发病[1].

  • 我国基孔肯雅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崔新国;周红宁;郭晓芳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和严重的关节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测CHIKV技术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CHIKV具有快速、准确鉴别和诊断等特点,对于及早发现CHIK病例,防止病例扩散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常见的CHIKV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孔肯雅病毒常见血清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羽;周红宁;郭晓芳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对CHIKV易感,临床上多以突起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轻度出血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目前无疫苗预防和特效药治疗,及时开展疑似CHIK病例实验室诊断检测,防止其暴发与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实验室检测CHIKV感染技术主要包括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其中前者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点,较容易现场推广应用.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NT)、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mation inhibition test,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层析试验(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IC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等.本文对上述常见的基孔肯稚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 东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媒介控制效果评价

    作者:冯志阶;张巧利;钟新光;汪文腾;郭汉初;万锦祥;张萌

    目的 评价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为控制基孔肯雅热疫情所实施的媒介控制措施效果.方法 在疫点及其周围,实施以蚊虫孳生地清除和成蚊消除等为主的媒介控制措施,并密切监测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诱蚊诱卵指数等)的变化.结果 防控措施实施3d后,疫点布雷图指数下降至6.56;7d后,布雷图指数下降了94.15%(由53.33降至3.12),房屋指数下降了92.51%(由41.67降至3.12),容器指数下降了71.19%(由14.75降至4.25).诱蚊诱卵指数在首次监测(10月26日)中为0.75%,到11月4日降至0.结论 在中堂镇采取的媒介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当地基孔肯雅热传播媒介伊蚊的密度,对控制基孔肯雅热疫情进一步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 浙江省东阳市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调查与处置

    作者:吴爱兰;陈康;徐悦辰;张静;陈爽;马婧婧

    目的 了解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特点,明确病因,评价防控措施,为今后防控基孔肯雅热提供经验.方法 对2017年8月东阳市发生的从孟加拉国输入的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集病例血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 进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病例血标本经检测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前均有孟加拉国旅行史,确认为孟加拉国输入性病例,经过对症支持治疗,2例病例均治愈.结论 通过对病例的隔离治疗,疫点灭蚊、清理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该病未发生本地扩散流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监测分析

    作者:黄鹂;张显光;张文;邓荆;林少佳;吴惠明;黄吉城;戴俊;潘德观

    目的 分析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出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2008-2011年入境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定染疫嫌疑的采集样本送检,对阳性病例资料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例均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例入境时在发病,2例入境后医学观察期间发病;平均年龄40.2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体温监测是主要检出手段;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防制基孔肯雅热的措施适当得力,能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口岸进行传播.

  • 浙江省衢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赵瑞芳;余新;郑楷增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CHIK)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核酸,结合CHIK疫情流行情况,提出防控策略.结果 4例病例经实验室检测CHIKV核酸均为阳性,其中1例病例曾有孟加拉国旅行史,3例本地病例与首例病例同村居住,且无外出旅行史.经过实施病例搜索及疫点灭蚊等综合防控措施,该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起疫情是浙江省首起由输入性CHIK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的案例,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CHIK的重要措施.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