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DWI评价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的价值

    作者:张雪君;张云亭;孙志华;王永明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价值.方法:3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只、永久缺血0.5 h组15只、永久缺血1.5 h组15只.各组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分行DWI扫描.结果:以神经学症状判定脑梗死造模成功的27例中,DWI检查只有17例出现高信号,TTC染色证实为梗死区.结论:判定脑梗死造模是否成功的条件中,应用神经功能评分联合磁共振检查,会使有关的实验结果更为科学可信.

  • 整体护理干预在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作用

    作者:尚倩倩

    目的 探讨对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开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过程中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抽签分组的方法 ;对照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过程中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对比配合依从性评分以及检查不适患者发生率.结果 在配合依从性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不适出现概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情况加以了解后,在实施磁共振弥散加权的过程中合理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的检查配合依从性提高,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检查不适的情况.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郝妮娜;田超;靳松;韩彤;崔世民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属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种.DTI描述了水分子在神经纤维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扩散规律,可以准确地将脑白质纤维的形态学特征显示出来,直接反映病变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空间关系,为临床症状的解释和疾病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证据.鉴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对其临床评估、早期干预治疗已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TI在脑梗死患者的影像诊断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总结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DTI基本原理、常用参数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宝然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16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采集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脑叶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病灶部位在基底节、丘脑、小脑以风痰阻络证多见.缺血性梗死灶的大小亦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P<0.05),腔隙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以风痰阻络证多见,而中小面积脑梗死以气虚血瘀证多见.而病灶ADC值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脑MR-DWI存在相关性,MR-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

  • 弥散加权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凤霄;贾林燚;李永才;范晓娟;杜亚青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经临床诊断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常规MRI检查及DWI检查,评价D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WI表现为正常者6例.19例DWI显示皮质及皮质下高信号,T1WI仅可见9例,T2FLAIR仅有轻度信号增高;11例DWI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高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稍高信号;5例DW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区对称高信号;9例DWI表现为大脑半球白质弥漫高信号,T2WI、T2FLAIR稍高信号;8例DWI表现为分水岭区高信号,其中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T1WI呈高信号.结论 DWI较常规MRI能够更早更及时地发现新生儿由于缺氧缺血造成脑实质的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较T1WI及T2FLAIR差.

  • 3.0TMRI诊断乳腺病变

    作者:赵军;杜焕旺;王巍巍;杨素君

    乳腺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发病患者中年轻人比重越来越大,乳腺恶性肿瘤尤其乳腺癌已跃居为全球女性第二高发病率恶性肿瘤[1],致死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高。乳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多样,临床触诊、乳腺X线钼靶及超声检查是目前常用的乳腺疾病筛查方法,但对致密型乳腺以及微小病灶的显示欠佳。随着高场强MRI 的出现、乳腺扫描序列以及线圈的逐渐完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磁共振现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乳腺检查手段在乳腺疾病诊断过程中显示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鉴别效应。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我院行3.0 T MRI检查的48例乳腺病变的MRI表现,报告如下。

  •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子宫结构 DWI 信号变化

    作者:康洁;刘亚静;李慧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近几年应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其主要利用组织间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变化来成像。此研究即利用3.0T高场强MR来测量与比较正常育龄期妇女子宫在月经周期中的DWI信号强度变化,为临床诊断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提供帮助。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袁忠爱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肿瘤患者55例,均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55例肿瘤患者WB-DWI共检出35处原发灶,7例原发恶性肿瘤无任何转移灶,5例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全身弥漫骨髓浸润外,余43例发生109处转移.所有检出的恶性病灶WB-DWI图上呈高信号、类PET图呈低信号、ADC值降低,降低幅度>50%.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保证良好的检出率,亦能充分表现病灶组织的转移状况.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高飞龙

    目的:研究分析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03月一2018年0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5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过临床确诊,并根据临床分度,分为轻度组(n=32)、中度组(n=15)以及重度组(n=11),对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T1WI、T2WI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为800s/mm2,对不同序列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总结分析,患者采用T1WI+T2W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9.31%),低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阳性检出率(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共5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共检出病灶89个,其中T1WI+ T2WI序列病灶检出率为69.66% (62/8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序列病灶检出率为91.01% (8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更加显著,应用价值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 ABCD 2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评估

    作者:吴丹

    目的:评价ABCD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温玉兰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MRI常规序列T1 WI、T2 WI检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成像病灶检出率.结果:24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检出率为93.6%,明显高于24h内MRI常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及早发现脑缺血变化 、脑梗死程度和范围,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桥卒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宋金涛;张鑫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桥卒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 月—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老年急性脑桥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RI常规序列T1WI、T2WI检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诊断图像,并对不同成像病灶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24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检出率为86.46%,明显高于24h内MRI常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脑部受累区内存在的散在小点呈片状高信号,其边界欠清.两侧大脑放射冠散在分布大量的小点片状高信号灶,其直径均低于15mm,脑部血管的节段性流速增高,且能准确反映脑动脉缺血及狭窄、痉挛等相关病理状态.同时易出现杂音及狭窄近端、远端产生流速缓慢、频谱紊乱等相关情况.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桥卒中患者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及早发现脑缺血变化、脑梗死程度和范围,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利于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顺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就是一种在分子运动水平上,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的无创性功能成像,是目前对微血管灌注和弥散效应进行活体定量研究的佳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基本成熟[1].随着快速成像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抑制或减弱了生理运动伪影,使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在腹部的临床应用受到关注,现将DWI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2].

  • 磁共振常规系列及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探讨

    作者:胡胜伟;陈勇华;陈清平;邹轶群;刘育斌

    目的 探讨磁共振常规系列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3月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HIE患儿7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70例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系列和DWI扫描.结果 轻中度HIE患儿易损区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矢状旁区);重度HIE患儿以中央前回皮质和壳核、丘脑腹外侧核等深部灰质为主;轻度HIE患儿各项ADC值和中度HIE患儿的丘脑腹外侧核ADC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 重度HIE患儿内囊后肢、 额叶深部白质ADC值以及重度HIE患儿的丘脑腹外侧核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HIE患儿的豆状核ADC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WI能早期发现HIE病变,可根据ADC值准确判断脑损伤程度,两者联合检查对HIE患儿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准确性更高.

  • 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

    作者:李晓泽;寿碧江;周峰;王迎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 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兰红琳;孙慧苗

    静脉性脑梗死(vEnouS hEmoRRhaG iC CEREbRa1 inFaRCTion,VHCI)是脑血管性疾病一种特殊类型,多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内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所致[1].VHCI和动脉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根本区别,VHCI的病死率较高(20%~78%)[2],提高VHCI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正确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uSSion wEiG hTEd imaG inG ,DWI)磁共振成像(MRI)能控制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磁化状态,却不影响其扩散过程,是目前检测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理想方法.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

    作者:张晓杰

    目前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肝脏活检,其为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的检查且抽样误差较大等原因,患者多不愿接受,且后续治疗的过程中,为监测疗效连续的活检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且并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对水分子运动敏感的全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并且是唯一一项能够反映出组织细胞及细胞膜结构是否完整的技术[1].本研究将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巫启恒;王奕;刘小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Bck,TIA)是潜在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生TIA一段时间后会进展为卒中,因此需要对,TIA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估,及时启动正确的治疗以改善预后[1].

  • 表观弥散系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晓杰

    脑梗死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常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血症、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目前发病率较前有所升高,且脑梗死正面临年轻化的问题,同时脑梗死的残疾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因此,脑梗死的快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患者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的磁共振技术只能评估12~24 h的脑梗死范围及位置,而近年来我院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有效地利用脑梗死发生6 h内,以及6~12 h的关键时期,充分地对脑缺血所致的脑梗死的缺血程度和严重性进行评估.

  • 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乔燕;刘丽;董志军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275 条记录 5/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