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曹琼

    目的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静脉脑梗死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影像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检测,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进行诊断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症检出率以及对病症灶检出敏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病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症灶检出敏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静脉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高,病灶检出情况率以及准确率高,且该种诊断方式对病症的敏感度高,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兰红琳;孙慧苗

    静脉性脑梗死(vEnouS hEmoRRhaG iC CEREbRa1 inFaRCTion,VHCI)是脑血管性疾病一种特殊类型,多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内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所致[1].VHCI和动脉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根本区别,VHCI的病死率较高(20%~78%)[2],提高VHCI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正确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uSSion wEiG hTEd imaG inG ,DWI)磁共振成像(MRI)能控制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磁化状态,却不影响其扩散过程,是目前检测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理想方法.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静脉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晓宾;王新文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ulti-modal MRI)对静脉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多模态磁共振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11例,双侧丘脑、基底节1例,呈不同程度长T1WI长T2WI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稍高信号4例,混杂信号8例;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8例;磁共振静脉成像7例表现为脑内一条或多条静脉及静脉窦流空信号缺失;增强5例,梗死灶斑片样及脑回样轻度强化,受累静脉窦信号缺失.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观察静脉性脑梗死范围,有无合并出血,还可以反映其责任血管及局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异性,是诊断静脉性脑梗死可靠的方法.

  • 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

    作者:邴晶;王勇;谭晓天

    [目的] 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 [结果] 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 [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奇檀;黄云旗;钟盛武

    静脉窦血栓形成及静脉性脑梗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诊断上易漏诊,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治的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静脉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研究

    作者:聂林;王志强;李涛;康敬源

    目的 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MRI序列对静脉性脑梗死(VCI)的评估,探讨SWI在评估V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确诊为VCI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及SWI检查,比较两者的病变鉴别能力及病灶内的细节显示.结果 SWI诊断24例(24/28) VCI,其中18例(18/24)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常规MR诊断出18例(18/28) VCI,其中15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15/18).另外16例(16/24) SWI小密度投影(MinIP)图像上梗死区域可见扩张的小静脉,而常规MR图像上无法辨别;有11例(11/15)SWI显示梗死区内出血灶的数目或出血量较常规MR增多.结论 SWI较常规MR序列能更敏感的显示VCI,对VCI的判断及病情演变更加准确.

  • 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分析

    作者:蔡建新;彭峰河;石逸杰;彭如臣

    目的 提高对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患者存在颅内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14例,主要为口服避孕药、中耳乳突炎、产褥期等;临床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肢体功能障碍、失语、视物模糊等;脑实质病变位于大脑皮层下及皮层区19例(双侧6例、累及小脑2例),丘脑2例,17例为出血性梗死;15例血栓累及多个静脉窦.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发现非常规分布的脑梗死、出血,结合血栓高危因素等应想到静脉性脑梗死可能,及时的MRV/CTV检查有助于诊断.

  • 弥散加强成像对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价值

    作者:陈德强;李国策;于淑靖;曹亚磊;张勤;张艳春

    目的:观察静脉性脑梗死的扩散加权成像( DWI)影像表现,比较DWI与T2 WI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MR或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 CVST)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全部伴有静脉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在症状后1~48h行首次T1 WI、T2 WI、DWI、MRV序列检查。其中,25例进行了DSA检查。观察DWI和T2 WI发现高信号梗死区的数量。并测量梗死区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结果静脉性脑梗死的急性期,DWI敏感性为90%,高于T2 WI (32%)( P <0.05)。静脉性脑梗死的亚急性期DWI的敏感性为24%低于T2WI(100%)( P <0.05)。急性期静脉性梗死区的ADC值为5.32±1.03×10-4mm2/s低于亚急性期的ADC值(11.48±3.13×10-4mm2/s)( P <0.05)。结论 DWI对诊断静脉性脑梗死有补充价值。在静脉性脑梗死的急性期,DWI序列的作用突出,此时T2 WI敏感性较低。通过测量梗死区的ADC值,我们能判断静脉性脑梗死中脑水肿的性质。

  • 静脉性脑梗死MR影像特点

    作者:吴玉林;汪国余;谭恺;胡明华;徐忠飞

    目的 回顾总结静脉性脑梗死MRI及MRV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MR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临床治疗后复查MR表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其中9例同时进行MR增强及3D CE-MRV,6例行2D TOF MRV.结果 15例脑内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6例,其中2例脑梗死伴出血改变.15例中发生于额叶4例,顶叶6例,颞叶3例,枕叶1例,小脑1例.静脉栓塞部位11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右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9例行增强扫描,5例病灶内不规则强化,2例腩膜强化,3例无强化.7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3例出现异常静脉侧支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MR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MRI结合MRV可以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对静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 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苏红军;赵琨

    静脉性脑梗死是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为脑内引流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1],临床上脑静脉栓塞死亡率较高(20%~78%)[2].

  • 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分析

    作者:徐武;路敬业;杨峰;郭民旺;周汝娟;何龙锦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 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 显微外科治疗丘脑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王蒙;孙红卫;张鹏;孙书光;刘学友

    目的 探讨丘脑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丘脑肿瘤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3例丘脑肿瘤患者中,全切8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短期症状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例,改善5例,无明显变化2例,症状加重1例,死亡2例.余11例均获得随访3个月~2年,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丘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须注意保护周围重要结构,脑深部引流静脉损伤引发的静脉性脑梗死是造成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术后应辅以必要的放疗及化疗.

  • 静脉性脑梗死

    作者:毕永延;冯东福;朱志安

    静脉性脑梗死(cerebral venous infarction,CVI)是指静脉性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类疾病.CVI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既往对该病的诊断非常闲难.预后不佳.随着对脑静脉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提高及先进诊断技术的应用,该病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 静脉性脑梗死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

    作者:陈德强;贺丹;杨丽

    目的 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MR或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伴有静脉性脑梗死.25例均行T_1WI、T_2WI、2D T_2~*梯度回波(GRE)、SW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22例行CT检查.结果 20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5例为非出血性静脉脑梗死.SWI示16例(16/20)出血灶的数目较TISE序列增多,显示18例(18/20)的出灶灶较T_2FSE增多,显示12例(12/20)的出血灶较2D T_2~* GRE序列增多.其中,17例(17/25)的SWI小强度投影(MinIP)图像梗死区可见许多扩张的小静脉,其他序列未见此征象.结论 SWI可以发现静脉性脑梗死中更多的出血灶和扩张的引流静脉,对诊断静脉性脑梗死和判断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更大帮助.

  •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黄建芳;隋庆兰

    目的 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例的CT、MRI资料,探讨CVST的起源部位、发展延伸和分布规律以及血栓与脑实质病变之间的联系. 资料与方法 统计静脉窦血栓的累及部位,并以SE序列矢状位T1WI血栓的早期信号演变为依据,推断受累的先后顺序.比较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侧窦时与单纯侧窦血栓时脑实质病变的差异.统计学方法 为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 静脉窦血栓多为连续性分布累及多个静脉窦或在一个静脉窦内呈空间连续性分布,常为全程上矢状窦经窦汇与至少一侧侧窦同时受累,此时早期T1WI上矢状窦常早出现高信号.血栓累及上矢状窦、侧窦与单纯侧窦血栓时颞枕叶脑实质病变的发生率不同,P值≈0.0004. 结论 静脉窦血栓多为连续性分布累及多个静脉窦或在一个静脉窦内呈空间连续性分布,上矢状窦常先受累.血栓常顺血流方向延伸,首先发生血栓的部位容易造成脑实质损害,而延伸累及的部位不易造成脑实质损害.

  • 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附1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易婷;金科

    目的 分析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间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诊断为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的患儿,复习国内相关报道,并与经典文献中的脑脓肿相鉴别.结果 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的特征表现为:(1)楔形或扇形的脑实质异常伴邻近出血,其内可见线状或树枝状异常信号改变;(2)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为囊性病灶内液体扩散不受限,而邻近脑实质或出血碎片扩散受限;囊腔无张力,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3)波谱示囊内高脂质峰(短TE),合并出血时诊断价值有限.结论 DWI可作为鉴别新生儿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与脑脓肿的主要序列,必要时可加做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以明确出血及深静脉血栓.

  • 3.0T磁共振对静脉性脑梗死的评估

    作者:杨宏志;刘国军;李延静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MR)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7例静脉性梗死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行常规MR、DWI、SWI及MRV扫描.结果 7例脑内多发病灶5例,单发病灶2例,7例中发生于额叶2例,颞叶1例,顶叶3例,丘脑1例;病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模糊,伴脑肿胀,少量水肿,并出血时,出现出血信号,DWI呈略高信号;SWI示小出血灶为低信号,MinIP-SWI可显示病灶周围增多、扩张的小静脉.静脉栓塞部位:4例为上矢状窦,4例为横窦,2例为直窦,4例为乙状窦,2例为大脑内静脉及大脑大静脉,窦汇2例,受累静脉窦均为多个,1例未见静脉窦受累.7例均行3DCE-MRV扫描,发现栓塞部位表现为低信号充盈缺损.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MR表现有特异性,常规MR结合MRV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对静脉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 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雷鹏;翁潮弟;王钰;田立桩

    目的 总结大脑镰矢状窦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起源于矢状窦26例,大脑镰30例,同时累及矢状窦和大脑镰11例.肿瘤主体位于镰窦前1/3段15例,中1/3段41例,后1/3段11例.瘤体大小为3 cm×3 cm×4 cm~11 cm×8 cm×7 cm.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结果 肿瘤全切除66例,其中Simpson Ⅰ级19例,Ⅱ级47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4例,其余病人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9年,肿瘤复发4例(6.0%).结论 全切肿瘤和有效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是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在术中保护主要引流静脉足防止术后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肿胀的关键措施.

  • MRI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向华;黎艳;李玉民;黄志明

    目的 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及MRV图像特征.结果 16例患者MRI平扫可见局限性脑肿胀,病灶分布与动脉供血范围不符,其中9例梗死区内出血,15例于T2WI出现静脉窦等信号、FLAIR呈高信号.16例患者MRV均表现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其中13例发生于上矢状窦.结论 MRI结合MRV可作为静脉性脑梗死的佳诊断及随访手段.

  • 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及MR表现

    作者:陈立坚;潘盛章;陈科光;黄盈盈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及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结果 17例脑梗死中发生于额叶7例,顶叶3例,颞叶4例,小脑1例,丘脑2例.双侧发病6例,单侧11例.DWI呈混杂信号13例,呈多发高信号病灶4例.出血性静脉脑梗死13例,SWI表现为低信号,周围见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增强扫描3例呈斑片状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7例MRV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