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的重测信度

    作者:王雪强;郑洁皎;俞卓伟;刘静;冯彦;曾德铭;陈千红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节位置觉的研究主要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老年人在不同角度关节位置重现的重测信度研究比较缺乏.目的:观察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在不同角度关节复位测试的重测信度.方法:在Biodex system 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28名健康老年人的膝、踝关节本体感觉,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位置觉能力优劣的代表.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与结论:左右两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不同角度都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51~0.973;左右两侧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跖屈与背伸位具有中等以上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742~0.964;左侧踝关节复位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右侧踝关节(P < 0.05),且左侧(ICC为0.870~0.964)踝关节重测的相关系数高于右侧(ICC为0.742~0.944).提示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重测的相关性良好,并且左侧踝关节的相关性高于右侧.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与否干预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

    作者:张太良;张磊;廉志明;杨广忠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或断裂的患者,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常规手术修复方案,而对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残端的保留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其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差异。
      方法:检索从2001至2016年关于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关节位置觉及KT 1000/2000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1篇文献;②Meta分析结果:与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保留残端相比,保留残端在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OR=-0.50,95%CI(-0.74,-0.26),P<0.0001]、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OR=-0.13,95%CI(-0.26,-0.01),P=0.03<0.05]、Lysholm评分[OR=1.25,95%CI(0.63,2.06),P=0.0002]、IKDC评分[OR=1.28,95%CI(0.27,2.28), P=0.01]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在膝关节关节位置觉[OR=-0.30,95%CI(-0.79,0.18),P=0.22]、KT 1000/2000评分[OR=-0.05,95%CI(-0.13,0.03),P=0.24]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比不保留残端更有益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但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Meta分析

    作者:张磊;谢崇新;白靖平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是否保留原韧带残端仍存在不同观点。很多学者认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疗效更满意,但也有学者认为保留残端重建与普通手术无显著差异,并不赞同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 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 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1995年至2015年7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remnant (OR stump)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OR quasi-RCT;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重建、保残、不保残。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个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残重建在KT1000/2000评分[OR=-0.28,95%CI:-0.76-0.20,P=0.25]、滑膜覆盖优良率[OR=-0.30,95%CI:-0.30-0.90,P=0.32]及Cyclops病变发生率[OR=0.87,95%CI:0.63-2.90,P=0.44]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Lysholm评分[OR=2.45,95%CI:0.52-4.39,P=0.01]、本体感觉[OR=-1.72,95%CI:-3.32至-0.13,P=0.03]、骨道扩大[OR=-0.66,95%CI:-1.08至-0.23,P=0.002]方面,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组较优。结果说明,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残重建均能取得较好的膝关节前后稳定性,而在膝关节术后评分、本体感觉及防止骨道扩大方面,保留残端组更具有优势。由于部分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存在各种偏倚,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 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膝关节稳定性的意义

    作者:冯馨元;白伦浩

    背景:前十字韧带保残重建被引入以改善预后,然而,残端的保存和受伤机制的影响,及其对重建的影响,这项技术的疗效还不确定.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40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40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修复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2组修复后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胫骨前移距离、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②保留残端组修复后3个月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③修复后3和12个月时,2组Kneelax胫骨前移距离及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结果接近(P>0.05);④结果提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可加快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作者:靳瑞领;刘景隆;王伟祥

    背景:大脑顶叶、内囊病损均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度、力量、方向不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脑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

  • 保留与非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6个月随访

    作者:王峻;李雁;于腾波;张其亮

    背景:近年来,应用残端保留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逐年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随机、对照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及重建后6,12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检测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前及重建后3,6,12个月测试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及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重建后有114例患者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保留残端组61例,非保留残端组53例。两组患者重建后6,12个月患侧膝关节的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 <0.01)。两组比较,重建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的 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 >0.05)。两组患者重建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优于重建前(P <0.01)。重建后3个月、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能更快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

  • 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祝芃;皮绍文;孙颖;仲梅

    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简称气压反搏)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一种物理装置,按微电脑程序设计的数个气压袋依次加压再除压,对肢体产生气压式按摩,直到类似肌肉泵样作用,达到促进静脉血液、淋巴液循环的效果.我们把ITO产的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91-30782)应用于偏瘫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偏瘫患者应用气压反搏的疗效观察

    作者:祝芃;皮绍文;孙颖;仲梅

    目的观察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对偏瘫患者的作用.方法对28例偏瘫患者应用气压反搏,选取同期未应用气压反搏的26例偏瘫患者作对照,观察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本体感觉障碍、手肿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新发生手肿、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气压反搏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减轻患者的手肿,并有助于预防肩手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 颈本体感觉紊乱性眩晕与颈椎稳定因素

    作者:何水勇;沈国权

    颈性眩晕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本体感觉紊乱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较普遍的因素之一.

  • 老年人眩晕的对策

    作者:铃木卫;刘重远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眩晕也在逐步向老龄化的人群发展.现在眩晕病例中65岁以上患者约占了1/3,也有报道说,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30%以上都诉说有身体平衡的异常.身体平衡是由前庭器官、脑干、小脑功能以及视觉和本体感觉等的综合作用来维持的.这些重要的系统由于增龄也能发生退行性变,老年人眩晕这种病态也就变得复杂.眩晕和平衡障碍所产生的症状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障碍,如果摔倒,也将导致长期卧床、引发呼吸系统感染.因此,弄清眩晕的病理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日趋重要.

  • 太极拳对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张欣

    目的:本研究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名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0名受试者进行太极拳练习12 w,对照组20名受试者不进行体育锻炼。用 X -SENS 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分别测试练习前、练习12 w 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分析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本体感觉的影响,将得出的结果用 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实验组训练12w 与训练前膝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差异(P <0.5),对照组12 w 前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无明显差异(P >0.5)。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改善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本体感觉。

  • 老年人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研制与应用

    作者:李林;纪仲秋;龚瑞

    目的:研制老年人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方法采用惯性传感技术研制一套基于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磁力计、三轴陀螺仪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通过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融合,使该系统可以输出较高精度的姿态角数据。将受试者测试关节的近端环节固定,惯性传感器通过绑带固定在测试关节的远端环节上。惯性传感器在远端环节运动过程中与其做相同的运动,并记录下实时变化的三维角度值,即关节活动角度值。记录本体感觉测试常用方法———角度重建法中三维的目标角度、重建角度等数据。结果采用国际公认的本体感觉测试装置 BIODEX测试系统测试8名男性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该测试系统获得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能够测试老年人各关节的三维本体感觉,尤其是可以测试小关节本体感觉,能方便携带到康复大厅、病房等场合,在老年人健康评估、康复进程监控、伤残评定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 太极拳对关节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雪芹

    太极拳要求外部九个主要关节(颈、脊、胯、腰、踝、肩、肘和腕)先后贯穿,这种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对增强肢体关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1].按太极拳的练习要领,肢体关节应尽量放松,可减小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对关节的作用,从而使关节松弛,活动范围增大,灵活性提高.太极拳对骨骼系统锻炼是全面的,能使脊柱保持正常姿态,脊柱关节灵活,韧带强劲[2].本研究主要就太极拳对关节的作用进行综述.

  • 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与疼痛和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王晓玲;王芗斌;刘巧灵;邓杏兰;谢荣福;张丽琴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 52例KOA患者进行本体感觉量化评定、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OA患者本体感觉主要指标的测试时间与WOMAC各项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P>0.05);稳定指数、平均轨迹差与WOMAC量表(疼痛、僵硬、功能和总分)、VAS均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P<0.05,P<0.01),其中平均轨迹差与VAS相关性高(r=0.426);平均力量差与WOMAC各项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K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降低与疼痛、功能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建议制定康复方案重视改善本体感觉.

  • PNF技术在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李龙杰;张磊;张为民;马世云;苏航;马成海;吴金红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术后神经肌肉本体促进( PNF)技术对本体感觉训练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陈旧性ACL断裂病例33例,所有病例进行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应用PNF技术进行术后本体感觉训练。应用 Lach-man、轴移实验及KT-1000对膝关节稳定性进行评估,应用 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16.6个月(13~24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发生,均为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重建术后1年与术前结果对比,Lachman 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查、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束 ACL重建术后利用PNF技术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近期疗效良好。

  • 股四头肌锻炼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朱洪江;郭长利;张弘毅;关健;张宁宁;聂喜增;王华军;向孝兵;陈超

    目的:对比研究股四头肌锻炼对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收集接受单侧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ACL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接受早期股四头肌锻炼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关节活动度、髌上10 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Lysholm评分及被动角度重现测试。结果两组患者6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及髌上10 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Lysholm评分优于同期常规康复组( P<0.05);试验组被动角度重现测试患侧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股四头肌锻炼可以使患者更早地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 长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本体感觉及身体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马孝志

    目的:探讨长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本体感觉及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针对太极故里焦作市年龄65~75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从中随机筛选具有3年以上太极拳锻炼习惯和无明显健身锻炼习惯的老年人各50例,分别为长期太极拳锻炼组和无锻炼习惯组,首先检测两组入选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和身体稳定性;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期太极拳锻炼的效果,另对无锻炼习惯组老年人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锻炼实验,观察锻炼后各检测指标的改善效果。结果长期太极拳锻炼组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功能和身体稳定性指标明显优于无锻炼习惯组(均 P<0.05),无锻炼习惯组老年人经6个月训练实验后,各检测指标较实验前得到了明显改善(均 P<0.05)。结论本体感觉能力和身体稳定性对维持老年人的肢体运动功能至关重要,而进行长期太极拳锻炼能对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功能和身体稳定性起到明显的促进和改善作用。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 Brunnstrom 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常永霞;李姣;马秋云;侯文丽;戈雷;孟海超;胡瑾;马崇;王正田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 Brunnstrom 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阐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BrunnstromⅠ-Ⅱ期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2例;Brunnstrom Ⅲ期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卒中康复治疗,治疗组加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和8周评估各组患者腕背伸肌大表面肌电值和主动活动度(AROM),并进行上肢 Fugl-Meyers 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腕背伸肌表面大肌电值治疗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 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高于同期 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Brunnstrom Ⅲ治疗组腕背伸肌表面大肌电值治疗4周时开始提高(P <0.05),且明显高于同期Brunnstrom Ⅲ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8周开始提高(P <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 治疗8周开始增加(P <0.05),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 AROM 明显高于 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 <0.05);Brunnstrom Ⅲ治疗组和对照组腕背伸肌AROM 治疗4周时均明显提高(P <0.01,P <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 FMA 评分治疗8周时明显提高(P <0.05),且高于同期 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 <0.05);BrunnstromⅢ治疗组 FMA 评分治疗4周开始提高(P <0.05),BrunnstromⅢ对照组治疗8周时 FMA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 Brunnstrom Ⅲ治疗组明显高于 Brunnstrom Ⅲ对照组(P <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增加脑梗死患者腕背伸肌肌力,改善肢体功能。

  • 三阶段四项训练法在ACL重建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李安余;袁佳会

    目的:总结ACL重建术后通过"三阶段四项训练法"恢复膝关节功能.方法:第一阶段术后1~2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直腿抬高和行走训练.术后3~8周: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强化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第二阶段术后9~12周:增加半蹲及慢跑训练.术后4~5个月:侧向台阶训练.第三阶段术后6~12个月:本体感受器及关节灵活性训练.结果:56例后随访时满意占86%,一般14%,无不满意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2分.结论:采用"三阶段四项训练法"分阶段康复护理56例ACL重建术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对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研究

    作者:胡喜春;黄长明;范华强;董辉详;付仰攀;卢海燕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3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16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103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患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中保留残端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246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