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春光;黄庆利

    目的 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该院泌尿外科收治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肾脏肿瘤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肾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以30 min为界限,比较肾动脉不同阻断时间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阻断时间≤30 min的患者与阻断时间>30 min的患者在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周时的肾功能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的下降(P<0.05).阻断时间≤30 min的患者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肾功能明显优于阻断时间>30 min的患者(P< 0.05).患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术后复发率低、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 肾动脉栓塞术在肾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东亮

    目的 探讨分析肾动脉栓塞术在肾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院肾内科治疗的40例肾肿瘤患者,均分两组.两组均进行根治性肾切除,观察组20例患者术前加用肾动脉栓塞术治疗或辅助治疗,经皮行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法),导管插至肾动脉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注入碘油及明胶海绵进行栓塞.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存活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经肾动脉栓塞术治疗,术中观察到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的供血动脉基本萎缩,肾与周围组织粘练较轻,分离容易.两组术中输血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1年后存活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动脉栓塞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前重要的辅助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和术后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探索

    作者:赫志强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在2007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42例肾脏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观察组,n=22)或开放性(对照组,n=20)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特点.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都显著地小于对照组患者,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热缺血时间显著地大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可以作为肾肿瘤的首选方法.

  • 局麻行经皮冷冻消融治疗肾肿瘤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江琪

    目的 观察在局麻下行经皮冷冻消融治疗肾肿瘤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心理变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种类和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护理.方法 对13例肾肿瘤患者进行局麻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在B超引导下,将1~3根冷冻探针(氩氦刀)分别经皮穿刺入肿瘤深部边缘进行冷冻消融.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4例出现肉眼血尿,2例出现疼痛,1例出现发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麻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严格掌握适应症,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安全保证.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效果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勇

    目的 分析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肾部分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对肾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6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n=28),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n=28).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87±0.71)d;对照组为(3.26±1.01)d,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的治疗效果佳,是较为理想的肾肿瘤治疗手段,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肿瘤鉴别诊断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于建楠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肿瘤鉴别诊断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统一标准下对多普勒超声在肾肿瘤制作成标准化多媒体教案,同时将2014年1月—2016年8月在该院超声科实习的影像学实习人员共计16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名,实验组采用标准化肾肿瘤鉴别诊断教学法,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法,实习3个月后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60分以上数据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实验组60分以上76名,占90.48%,对照组60分以上70名,占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习人员基本操作合格以上数据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实验组实习人员合格以上80名,占95.24%,对照组实习人员合格以上75名,占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肿瘤鉴别诊断制作成标准化多媒体教案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对肾肿瘤鉴别诊断的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习人员对肾肿瘤的超声鉴别诊断水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超声教学模式.

  • 体检引发的法律问题分析

    作者:郑吉喆

    薛某于2010年8月在其单位的组织下到北京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中的肾功能检查显示尿素18.49mmol/L、肌酣340umol/L,B超检查结果为“双肾略饱满,结构大致正常,观察肾功。”根据体检结果,薛某去中医院进行调理。2010年11月,薛某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入院,CT检查考虑恶性肿瘤,双肾静脉、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核磁显示,右肾占位,右侧肾静脉及下腔可见巨大瘤栓,考虑肾癌伴右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可能大。2010年12月,肺CT显示,薛某右肺可见多发7毫米以下结节影,右下肺膨胀不全,右肺转移,下腔静脉及右肾改变。专家会诊认为,薛某肾肿瘤明显,已无正常组织,多处伴有癌栓,且已有扩散,不适宜手术。根据现病变情况,在2010年8月末,肾内应已见实质性包块,当时应立即就医。2010年12月9日,薛某确诊为肾细胞癌,12月10日,薛某死亡。

  • 分析经腰腹联合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苗向阳;罗旭

    目的:探讨经腰腹联合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肾肿瘤患者,其中对照组54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56例患者接受经腰腹联合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有差异(Z=-3.753,P=0.000).结论:经腰腹联合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肿瘤,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保护胃肠道功能,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 多房囊性肾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谢燚;李汉忠;纪志刚;刘广华;荣石;石冰冰

    目的 提高对多房囊性肾瘤的认识,探讨其合理的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6例多囊肾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男女各3例,年龄29 ~51岁.均为体检时发现,2例伴有轻度腰部酸胀,1例合并肉眼血尿,病程10d~3年.病变均为单侧,其中左右侧各3例,4例病变位于肾下极,2例位于肾上极.6例均行超声检查,5例诊断为囊性占位,囊内见分隔,其中2例合并有钙化,1例诊断为恶性病变.4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均提示病变为肾多发囊性占位,2例可见线样及斑片状强化.l例合并血尿患者IVP示右肾上极肾盏破坏并造影剂外溢.结果 6例均行手术治疗,肾部分切除5例.肾根治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1 ~15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本病术前诊断依靠B超、CT.手术是治疗主要手段,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

  • 肾嗜酸细胞腺瘤螺旋CT诊断(附10例分析)

    作者:余松涛;汪登斌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为该病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1)平扫6例大直径小于3 cm的肿瘤平扫时呈等密度,仅表现为肾轮廓局限性隆起;4例大直径大于3 cm的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2)增强扫描 5例较均匀强化,5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3)全部病灶内实质成分强化程度均小于同期肾实质,在肾实质期测量、计算病灶-肾皮质强化比值为0.84(0.73~0.98).(4)10例增强后行MIP、MPR重建显示9例肿瘤血供来自同侧肾动脉,1例血供来自腹主动脉.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CT诊断困难,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征象(如"星状斑痕"征),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术中病理检查,可避免不必要的肾脏根治性手术.

  • 向心性指数评分系统在肾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王苏贵;马松;阳东荣;单玉喜;姜福金;王海梅;王洪兵;李强

    目的 探讨向心性指数(CI)评分系统在肾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RLPN)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行RLPN的116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龄40~88岁,平均(51.8±4.8)岁.应用CI评分系统对肿瘤进行评分,依据评分分为低度复杂组(CI>2.5)38例、中度复杂组(1.60.05).不同CI评分组间并发症Clavien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348,P>0.05).结论 CI评分系统可较全面地评价肾脏肿瘤解剖特点,对RLPN的风险及手术难度有一定预测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肾结石合并肾肿瘤5例误诊分析

    作者:邓争鸣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5例被误诊的肾结石合并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5例误诊病例中,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2例,肾结石合并肾盂腺癌1例,肾结石合并肾透明细胞癌2例.因误诊延误治疗预后均较差,经随访,5例无1例生存期大于18个月.结论:对于肾结石病史长、铸形结石、特别是近期有腰痛加重、消瘦、贫血者应高度警惕有肾肿瘤的可能,要进行尿脱落细胞学、CT、MRI的检查;对于术中发现肾盂肾盏有新生物或周围粘连、有肿块者应行快速病理检查.

    关键词: 肾结石 肾肿瘤 误诊
  • 精准解剖性后腹腔镜技术在肾和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薛胜;李庆文;刘建民;汪盛;陈志军;王成勇;张家俊;李建;杨帅

    目的 探讨精准解剖性后腹腔镜技术在肾和肾上腺占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精准解剖性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肾和肾上腺占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9.8±18.7)岁;肾上腺肿瘤16例,肾肿瘤19例,肾囊肿8例.患者均采用精准解剖性后腹腔镜技术行无血管层面准确分离及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观察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 4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漏尿和腹膜后感染,无肠梗阻和肾功能不全,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平均分别是35 min、15 mL、(3.2±0.6)d和(4.8±1.6)d,肾肿瘤根治切除术分别是72 min、90 mL、(3.8±0.7)d和(6.5±2.4)d,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分别是25 min、10 mL、(2.5±0.5)d和(4.2±1.3)d.肾脏肿瘤术后病理肾嫌色细胞癌2例,肾乳头状细胞癌3例,肾透明细胞癌14例;肾上腺肿瘤术后病理均为良性腺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精准解剖性后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肾和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中选择无血管解剖平面操作,出血少、视野清、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助于手术规范化、标准化,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技术的快速推广.

  • 肾平滑肌瘤六例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丛振杰;殷薇薇;姜茂竹;龚静山;林志军;张光辉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 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个呈T1 WI等信号、T2 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 WI、T2 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 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或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 肾嗜酸细胞腺瘤CT及MRI特征分析

    作者:张钰;陈自谦;付丽媛;向娟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 WI呈等、低信号,T2 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理干预对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马艳蕊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我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焦虑与抑郁量表得分比入院时均出现了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的幅度更加显著,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57,P<0.05),在手术完成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以上项目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出现了上升,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44,4.685,6.864,7.213;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围手术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改善治疗效果,提升手术后生活质量.

  • 慢病毒介导的MFN2高表达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黄耿;叶志华;姜卫东;毛青;桂定文

    目的 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含有MFN2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enti-MFN2)感染肾癌细胞株ACHN和A498(实验组),对照组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Lenti-GFP).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FN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Ras-Raf1-ERK1/2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周期.MTS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ACHN细胞中MFN2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4±0.29和4.11±0.78(P<0.001),A498细胞中MFN2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2±0.24和4.84±1.49(P=0.002).实验组MFN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Ras-Raf1-ERK1/2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周期明显抑制,肾癌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MFN2可能通过抑制肾癌细胞中Ras-Raf1-ERK1/2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周期的进展,导致肾癌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下降.

  • 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在复杂性肾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顾仰葵;黄金华;高飞;李文全;罗荣光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A)在复杂性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例复杂性肾癌患者,其中孤立肾肾癌2例,单侧肾肾癌5例,病灶数11个,肿瘤直径1.7~8.4 cm,在CT引导、局麻下进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常规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平均每人2次PEA治疗,随访12~2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例孤立肾肾癌患者经2次PEA治疗后,已随访1年9个月未见复发;1例孤立肾多发肾癌患者4次PEA治疗后肾衰死亡;2例肾癌伴腰痛血尿症状经PEA治疗后病灶消融完全,血尿症状缓解;其他3例肾癌患者分别随访1年6个月、2年2个月和1年,1例死于远处转移,其他2例CT复查未见肿瘤进展.全部患者无1例出现尿瘘、出血、肠穿孔或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对复杂性肾癌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可供选择的局部治疗方法 ,但对于孤立肾肾癌,PEA治疗须谨慎.

  • 86例肾嫌色细胞癌与33例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

    作者:于双妮;肖雨;赵大春;周娜;贾丛伟;邵汇琳;班新超;陈杰

    目的 探讨比较肾嫌色细胞癌(CRCC)与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以及比较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在两者以及亚组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2-10-2014-05间手术切除的86例肾嫌色细胞癌和3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标本进行总结,并对其组织进行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评判,评估他们在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并分析他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中,患者的性别构成、肿瘤大小、肿瘤发生的左右部位、采取的手术切除方式、肿瘤是否侵犯包膜以及生存时间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嫌色细胞癌组的患者年龄(均数51.3岁,标准差12.4)倾向于<嗜酸细胞腺瘤组(均数56.4岁,标准差15.1)的患者年龄,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的比较中,临床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为较低的临床分期(主要为Ⅰ期及Ⅱ期);而在TNM分期的比较中,两组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P>0.05).CK7分子在嫌色细胞癌组(54/86,63%)与嗜酸细胞腺瘤组(0/33,0%)两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11/14,79%)与嗜酸细胞腺瘤组两组中的表达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CK7在嫌色细胞癌组中均高表达;而CK20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49/86,57%)、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8/14,5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15/33,45%)三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CD44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20/86,23%)、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14,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5/32,16%)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线粒体抗体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68/84,81%)、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2/14,86%)以及嗜酸细胞腺瘤(25/32,78%)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病例中,包括生存时间等的多数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的差异,三者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比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临床分期低;CK7(+)支持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CK20、CD44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表达在嫌色细胞癌及其亚组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无显著差异.

  • 色素性肾副节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胡维维;张良运;李广民;周小丽;梁英锐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肾的罕见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探讨其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左肾皮、髓质交界处,直径5 cm,有包膜,黑褐色.光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多边形,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排列成巢状、腺泡状,间质富含血管呈器官样结构,瘤细胞胞质及间质内见多量色素颗粒沉积.特染网状纤维包裹瘤细胞团成巢状,胞质内见PAS阳性的玻璃样小体,苏丹Ⅲ染色显橙红色.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yn、CgA、NSE、NF(+),显示S-100蛋白支持细胞(+),而CK、EMA、Vim、HMB45、Des、HHF35和CD34(-).电镜下胞质内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色素性肾副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器官样结构及神经内分泌标记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要注意与其形态相似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3830 条记录 2/192 页 « 12345678...191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