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特征及其病理特点

    作者:冯如;李苁;韩青;蒋鑫

    目的 总结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特征及其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1例均为单肾单发病灶.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3.5 cm,境界清晰.CT平扫呈等、低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后21例RO均呈明显强化,其中9例呈均匀强化,6例呈轮辐状强化伴中央瘢痕,6例可见强化翻转;其强化特征包括快进快出12例,渐进性强化6例,延迟强化3例.结论RO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均匀强化,轮辐状强化伴中央瘢痕,强化翻转,增强后明显强化伴渐进性(或延迟)强化,可为RO的术前诊断提供指导.

  • 肾嗜酸细胞腺瘤CT及MRI特征分析

    作者:张钰;陈自谦;付丽媛;向娟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 WI呈等、低信号,T2 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肾常见上皮性肿瘤53例免疫表型及胶状铁染色的研究

    作者:刘军;韩桂萍;娄阁;孙毓汶;吴克非;焦宇飞;杜金荣

    目的 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细胞癌(RC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胶状铁染色情况.方法 收集肾嗜酸细胞腺瘤9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CC)1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Ⅰ型8例、PRCCⅡ型和透明性肾细胞癌(CCRCC)各12例,共53例,观察组织学特征,并检测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和胶状铁染色结果.结果 CK阳性染色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定位于胞质,在ChRCC、PPCC和CCRCC定位于胞膜.CD10阳性染色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和ChRCC定位于胞质,在PRCC和CRCC则定位于胞膜.结论 ①肾嗜酸细胞腺瘤和ChRCC的免疫表型及胶状铁染色结果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帮助二者鉴别诊断.CK(-)或胞质(+)、CK7和胶状铁染色(-)支持肾嗜酸细胞腺瘤,而CK胞膜(+)、CK7(+)和胶状铁染色(+)支持ChRCC.②ChRCC、PRCC和CCRCC的免疫表型和胶状铁染色结果不同,这些差异可实现三者之间的鉴别.CK7和CD117(+)、CD10(-)或胞质(+)、vimentin和Rcc.ma(-)及胶状铁染色(+)支持ChRCC;CK7和CD117(-)、CD10胞膜、vimentin和Rcc.ma(+)及胶状铁染色(-)支持PRCC或CCRCC.③CCRCC和PRCC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而CD15(+)支持CCRCC.④PRCC-I型和Ⅱ型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而CK7(+)支持PRCC-Ⅰ型.多数情况下,单凭组织形态学就能做出上述4种肿瘤的病理诊断,因此组织形态学仍然是基础,而免疫组化和胶状铁染色只是辅助鉴别手段,用于少数形态学诊断困难的病例.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2例

    作者:戴晴;徐光;姜玉新;张淑琴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实质肿瘤,但近年报道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国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近年也成倍增加[1~5].

  • 肾嗜酸细胞腺瘤64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附8例报告)

    作者:魏可煌;牛俊娈;李泽红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左肾6例,右肾2例,CT平扫呈等密度形态规则的肿块6例、呈低密度的均质性肿块2例,其中中央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8例病变均于皮质期呈“车辐状”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64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肾肿瘤的鉴别.

    关键词: 肾嗜酸细胞腺瘤 CT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

    作者:贾亚薇;杜联芳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充填,中央放射状纤维瘢痕区域始终无造影剂充填,呈"轮辐状"改变,与病理大体标本表现一致.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 遗传性肾癌保留肾组织手术:10年经验

    作者:

    [Herring J C,et al.J Urol,2001,165:777]遗传性肾肿瘤综合征包括von Hippel-Lindau病,遗传性肾乳头细胞癌,Birt-Hogg-Dube综合征和家族性肾嗜酸细胞腺瘤.这些遗传性疾病有可能使双侧肾脏受累,并且容易复发.所以有人采用对《 3 cm的肿瘤待机处理的策略,肿瘤长至3 cm再进行保留肾组织的手术.作者在1988~1998年对49例遗传性肾癌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其中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44例,遗传性肾乳头细胞癌4例,Birt-Hogg-Dube综合征1例;另外1例患者在保留肾手术中探查发现有遗传性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随访79.5个月.结果:在随访期间50例共进行了71次手术,6例患者后进行了单侧肾切除手术,1例患者进行了双侧肾切除手术,肾部分切除手术65例次,平均从每个肾脏上切除了14.7个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39.5岁.在65例次肾部分切除手术中26例次采用肾脏冷缺血方式进行.平均手术失血量为2.9个单位,手术前后患者血肌酐水平变化不大,所有保留肾脏手术病例在手术前后均未接受透析治疗.有1例肿瘤直径4.5 cm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远处转移.作者认为以3 cm作为遗传性肾癌保留肾组织手术的阈值,可以大限度的保留肾功能,而且可降低远处转移的危险.(席志军摘译顾方六校)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多模态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黄艺生;林小妹;池金金

    目的 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3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3例RO患者中,22例患者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共检查出23个病灶,肿瘤多数呈类圆形或团块状;肿瘤边界清楚者17例,边界不清楚或欠清楚者6例;肿瘤密度呈低密度者13例,密度不均匀者9例,高密度者1例;21例行增强扫描患者的瘤体均显示不均匀强化.5例患者行磁共振(MR)检查,肿瘤呈类圆形或结节状,2例患者的瘤体生长突出于肾轮廓外,1例患者的病灶突向肾盂内生长;肿瘤边界清楚者4例,肿瘤边界不清楚者1例;5例病灶信号都不均匀,其中1例病灶内有囊性分隔,1例病灶内有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程度均有退出.2例患者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检查,肿瘤均发生于肾实质,肿瘤生长均突出肾脏轮廓,1例PET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延迟显像可见放射性浓聚,SUVmax为4.3;1例PET显像见少许放射性浓聚,延迟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以Ki-67、Ksp-Caclherin、EMA、CD117和CKL肿瘤细胞核阳性率较高.结论 RO为肾皮质少见良性肿瘤,CT、MRI及PET/CT表现为边界清,密度低,增强呈富血供且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均有退出.PET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且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时,RO是可供考虑的鉴别诊断之一.

  • 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

    作者:吕坚伟;冷静;刘强;黄旭元;黄翼然

    肾嗜酸细胞腺瘤较少见,我院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一、病例资料本组1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4~71岁.全部患者均为体检B超偶然发现肾脏实质性占位.肿瘤大直径为3~8 cm,均为单发.CT扫描表现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CT值接近于正常肾脏组织,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其中6例可见中心星状斑痕钙化灶.

    关键词: 肾嗜酸细胞腺瘤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李清海;侯君;严福华;陈财忠;周梅玲;王庆国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实质性肿瘤.虽然近年来医师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所认识,但其影像表现报道甚少,在术前影像诊断中仍常被误诊为肾癌,使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 多层螺旋CT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应用价值(附7例报告)

    作者:高连冬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价值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RO经MSCT检查临床资料,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肾癌患者MSCT检查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71.43%(5/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57.14%(4/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42.86%(3/7)不均匀强化,28.57%(2/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0.05。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多层螺旋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志敏

    目的: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单侧发病,右肾9例,左肾7例,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均匀密度,6例病灶中心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影,2例病灶可见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和病理分析

    作者:黄海峡;汪洋;陈斌;黄吟华;吴科峰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癌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包膜完整,增强后可见强化,部分病灶中心可见星状斑痕.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缺乏症状体征特点.诊断较困难,如发现肾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无转移征象,尤其当肿瘤中心可见星状瘢痕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 肾嗜酸细胞腺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邱金旭;王辉;隋国庆;杨冬艳;吴双

    患者女,20岁。因“右腰部酸痛不适伴发热4 d”入院,后住院期间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体质量无明显减轻。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其余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上极实质内可见大小2.8 cm×3.0 cm×3.4 cm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图1),边界尚清晰,其内血流信号较多,肾动、静脉血流饱满,未见明显栓子回声,肾门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CT增强示: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异常强化影,边界较清晰,直径约3.6 cm,增强后病灶各期密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呈延迟性不均匀强化,提示:右肾上极占位,不除外嗜酸性细胞腺瘤。MRI 示: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T2呈等低信号影,其内可见类圆形斑片状长T1、T2信号影,边界尚可,大小约2.8 cm×2.6 cm×2.6 cm;增强扫描示右肾上极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斑片状未强化区(图2),提示: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考虑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能性大,不除外嗜酸性细胞腺瘤。

  • 肾嗜酸细胞腺瘤2例报告

    作者:李宗锋;吴利兵;苏文涛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9岁,因右腰部酸胀1年,于2007年1月入院,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右肾上极一约5cm×4cm大小实性肿块,包膜完整.

  • CT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

    作者:李志丹;王周会;蒲民哲;孙一琼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1],我院遇到1例,由CT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患者,男,67岁,农民。以腰部隐痛1周,B超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入院。 CT检查:CT平扫示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大小约3.6cm×2.8cm×4.0cm,边界欠清,肿块向肾盂内突出,密度较均匀,CT值30 Hu,中见斑块状钙化(见封三图1)。CT增强三期扫描示皮质期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等或低密度肿块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35~40 Hu;髓质期病灶继续明显强化,CT值约65~70 Hu,病灶边界更清;延迟期病灶强化减弱,CT值约45 Hu,但仍高于肾皮质期,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之特点(见封三图2,3,4,5)。结合临床及CT特点诊断意见:①肾嗜酸细胞腺瘤可能性大;②肾嫌色细胞癌待排。后经手术除切病灶,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 肾嗜酸粒细胞腺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毅红;杨明;从粮;顾倩

    目的 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1例44岁女性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RO患者,继X线胸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后又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RO的CT表现是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的.结果 CT平扫证实,在右肾下极背侧实质内有一大小约2.4 cm×2.2 cm的低密度区,边缘清楚,边缘密度高于中央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旱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心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病灶边缘密度仍较低,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填充并旱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结论 RO虽然具有某些CT强化特征,但确诊需依据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作者:黄波;李雪萍;郑进天;黄伟兰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起源于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罕见肾脏良性实质性肿瘤, 占肾脏肿瘤的3%~7%[1]. 该肿瘤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特征,术前确诊比较困难,很容易误诊为肾癌,从而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 本研究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RO的CT影像学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析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

    作者:马强;贺文;马大庆

    在所有的良性肾肿瘤中,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发病率为 3%~7%.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CT检查进行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随着多排CT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增强扫描的多个时相显示肾嗜酸细胞腺瘤.目前CT是对肾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方法.

  • 肾嗜酸细胞腺瘤影像及临床研究新进展

    作者:马强;贺文

    嗜酸细胞腺瘤初用来描述一种发生在涎腺的肿瘤,后来发现在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泪腺及肾上腺均可发生.1942年首次报道,直到1976年Klein和Valensi早报道了13例肾嗜酸细胞瘤后[1],肾嗜酸细胞瘤才作为一种独立明确的临床疾病被接受,以后的陆续报道才逐渐多了起来.肾嗜酸细胞瘤自1942年首次报道以来,文献中有关其良恶性问题争论较多.既往误以为其潜在恶性或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因在于将嫌色细胞癌误诊为嗜酸细胞瘤,或者并存肾细胞癌,取材不当导致漏诊[2].因而深化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认识,避免误诊,直接关系到外科处理方案选择和患者预后.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