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影响的比较

    作者:王道阳;魏玮;殷欣

    目的 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比较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影响的差异.方法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自卑感量表进行团体施测,调查9~17岁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953名;再运用PSM方法,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进行匹配,得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各225名,对其情绪调节策略、自卑感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比较.结果 PSM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自卑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3,P<0.05,d=0.25),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P-宣泄(t =2.155,P<0.05,d=0.20)、N-重视(t=2.060,P<0.05,d=0.20)、P-原因(t=2.069,P<0.05,d=0.21)以及N-原因(t=2.248,P<0.05,d=0.21)等情绪调节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显示,城市儿童P-反应[F(1,10) =2.223,P=0.019,η2=0.129]、N-反应[F(1,17)=2.321,P=0.005,η2=0.227]等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N-重视、N-宣泄、N-反应、N-原因以及P-忽视、P-抑制、P-反应等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正向关联都有统计学意义(β=0.148 ~0.435,均P<0.05),流动儿童的P-重视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负向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131,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按照具体调节方式来看,流动儿童仅有N-重视、N-宣泄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正向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解释变异率为21.4%;城市儿童有N-重视、N-宣泄、P-抑制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正向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重视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负向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总的可解释变异率为26.3%.按照原因反应调节方式来看,流动儿童仅有N-反应、N-原因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正向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解释变异率为13.0%;城市儿童有N-反应、P-反应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卑感的正向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解释变异率为15.0%.结论 流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倾向于使用原因调节(或忽视、重视),而城市儿童倾向于使用反应调节.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综述

    作者:高翠萍

    在简介Gross情绪调节策略理论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分为以下方面加以综述:(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的关系;(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决策的关系;(3)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4)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其他心理属性的关系.

  •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作者:杨青;杨博;邱慧卉;何娟娟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随机抽取的1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男性的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14.590, 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回避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5),与表达抑制显著正相关(r=0.55,P<0.05);焦虑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5),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依恋回避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9.350,P<0.01),依恋焦虑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认知重评策略(t=2.644,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

  • 老年居民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牛建梅;孔繁智;张研婷;尚玉秀

    目的 探讨银川市老年居民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现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2016年3-5月选择银川市5所养老机构505名老年人及5个社区的538名老年人,共1 043名.抑郁调查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采用Gross情绪调节问卷和反刍思维量表.结果 银川市老年居民抑郁发生率为32.0%,其中社区老年人为35.5%,养老机构老年人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7,P<0.05).经倾向值匹配分析法分析,社区老年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6,P=0.798).1 043名老年居民GDS得分为(9.1±5.7)分,老年人认知重评得分为(26.7±8.0)分,表达抑制得分为(16.3±6.6)分,反刍思维得分为(34.5±11.7)分.不同性别、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认知重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老年人表达抑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反刍思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得分与认知重评负相关(r=-0.400,P<0.01)、与反刍思维呈正相关(r=0.652,P<0.01).结论 银川市老年居民抑郁发生率较高,老年人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

  • 道德敏感性与攻击: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的多重中介

    作者:陈步青;郭艳丽;刘文达;牛旭峰

    目的:考察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对道德敏感性与攻击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使用道德敏感性问卷(DMSQ)、情绪调节问卷(ERQ)、自我控制量表(SCS)和攻击量表(AQ)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与相关分析后,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①道德敏感性与攻击具有显著正相关(r=0.35,P<0.01),表达抑制(r=-0.11,P<0.05)、认知重评(r=-0.13,P<0.01)和自我控制均(r=-0.45,P<0.01)与攻击有显著负相关;②测量模型检验结果显示x2/df(220.955/67)=3.298,GFI=0.938,NFI=0.931,CFI=0.951,TLI=0.933,RMSEA=0.070,SRMR=0.066,所有观测变量在对应潜变量的非标准化载荷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标准化载荷在0.386~0.925;进一步构建4个竞争模型并评估其拟合情况,结果表明模型2为佳拟合模型GFI=0.937,IFI=0.931,CFI=0.951,TLI=0.935,RMSEA=0.069,SRMR=0.068;使用Bootstrap程序对多重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道德敏感性不但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攻击,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间接预测攻击.结论 :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中的表达抑制策略能够解释道德敏感性与攻击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

    作者:宋欣欣;张永东;赖小林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 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作者:周姊毓

    目的:研究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特点。方法:自编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对55名听力残疾儿童和61名普通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两类儿童的策略运用总体情况差异极其显著(t=-3.99,P<0.001),二者运用认知重组(t=-2.44,P<0.05)和发泄(t=-2.07,P<0.05)策略差异显著;性别与情绪调节策略显著相关(r=0.278,P<0.01),在攻击(t=2.70,P<0.01)、发泄(t=2.64,P<0.01)策略上听力残疾男女儿童差异显著;九年级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总分高,其次是八年级,后是七年级,且七年级和九年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99,P<0.05)。结论:普通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运用情况好于听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女生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好于男生;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能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

  • 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

    作者:吴微;陶嵘;陈婷婷;白汉平

    目的 探讨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方法 在武汉某高校通过羞怯量表选出羞怯大学生77名,非羞怯大学生79名,分别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情绪类别上,羞怯大学生在痛苦、厌恶、内疚、害羞、羞愧、恐惧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t=2.738,2.309,2.587,6.663,3.531,5.385;P <0.05);②羞怯大学生在调节正性情绪时,在抑制这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2.35;P<0.001);在对负性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及自然调节这几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与非羞怯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t=-3.20,10.30,3.39,2.38;P <0.05);③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羞怯大学生对负性情绪的调节量显著多于非羞怯大学生,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 大四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和调节模式与焦虑的关系

    作者:郭小青;汪玲

    目的:考察大四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焦虑的关系以及调节模式在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全国8个城市选取高校大四学生2485名,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ERQ,含认知重评、表达抑制2个维度)、调节模式问卷(RMS,含运动模式和评估模式2个维度)和状态焦虑问卷(SAI)进行调查.结果:认知重评得分、运动模式得分均与SAI得分呈负相关(r=-0.26、-0.27,均P<0.01),表达抑制得分、评估模式得分均与SAI得分呈正相关(r=0.08、0.15,均P<0.01).认知重评×运动模式交互项、表达抑制×评估模式交互项均对焦虑具有预测作用(3=-0.04、-0.04,均P<0.05).结论:认知重评策略可能比表达抑制策略更有利于减轻焦虑;运动模式可能比评估模式更有利于减轻焦虑;运动模式会增强认知重评策略对焦虑的积极作用,评估模式会削弱表达抑制策略对焦虑的消极作用.

  • 藏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

    作者:贺淑红;马慧芳;马海林

    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受年龄、性别、学科因素的影响[1-2].本研究以汉族大学生为对照,调查藏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西藏三所高校中的藏汉大学生.在每所高校每个年级抽取文理各1个班,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非适应完美主义与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邝立平;冯现刚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自杀风险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杀科学预防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1084名[平均年龄(19±1)岁],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FMPS)的非适应完美主义维度(包括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3个因子)、情绪调节量表(ERS,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2个分量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进行调查.结果:SBQ-R得分与非适应完美主义总分及3个因子分、表达抑制得分均呈正相关(r=0.14 ~0.28,均P<0.01),与认知重评得分呈负相关(r=-0.19,P<0.01).非适应完美主义正向预测自杀风险(β =0.39,P<0.001),认知重评、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认知重评的交互项均负向预测自杀风险(β=-0.17,-0.14,均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非适应完美主义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认知重评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作者:杨奇伟;何华敏;罗跃嘉

    尽管近十年来对情绪的研究文献每年呈指数增长,但关于情绪的定义仍未能达成一致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情绪是非理性和内脏的反应现象,干扰高级的思维和推理过程.达尔文主义者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情绪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可的情绪定义为:情绪是瞬息万变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反映了机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所采取的适应模式[1],包括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变化[2].在个体面临情绪情景时,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变化只是作为情绪反应的趋势,具体的情绪反应受个体的调控[3].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他们自身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及如何产生和表达情绪的影响过程[3].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上Axis Ⅰ一半以上和AxisⅡ所有障碍是由情绪调节问题所引起[4].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作者:白华羽;林萍珍;孙继伟;曹枫林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母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27名NICU患儿母亲,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情绪调节问卷(ERQ)进行调查。结果 NICU患儿母亲PTSD的阳性率为13.4%(17/127);PTSD阳性组表达抑制得分为(17.76±2.46)分,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4.16±5.14)分(t=-4.659,P<0.01);表达抑制与PC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187~0.243, P<0.05或0.01),认知重评与PTSD之间无相关性(P>0.05);表达抑制对PC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新生儿入住NICU会引起母亲出现PTSD症状。相比于认知重评策略,表达抑制与PTSD关系更密切。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指导NICU患儿母亲通过恰当的应对策略调节情绪,减少患儿母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促进围生期母亲的心理健康。

  • 情绪劳动在护士内隐态度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文霞;闫瑜琦;董莎莎;卞笑莹;刘建辉;陈一宁;李昌俊

    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白衣天使的期望值偏高,医院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以及护理工作自主性空间有限等因素均使得以“维护他人健康为己任”的护士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表现为情绪疲劳,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对工作不胜任,缺乏个人工作成就感等[1]。有调查表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感高居第2位[2]。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对职业倦怠有直接的影响。而态度有内隐与外显之分。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3]。与外显态度相比,内隐态度对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4]。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甚至内在情绪感受,这被研究者们称之为情绪劳动。Grandey[5]围绕情绪劳动的策略构筑了情绪调节模型,认为个体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应对各种来自内外部的要求。骆宏等[6]研究发现,情绪劳动的表层策略对护士职业倦怠的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表现有显著预测作用。即更多地使用表层策略意味着护士在工作中常常进行情绪伪装,表现出过度职业化的护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倦怠体验。而深层策略则体现了护士将个体内在感受与外在情绪表现要求统一协调,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更好地管理情绪,缓解工作中的倦怠体验,进而增加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护士的职业倦怠受到内隐态度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与深层的情绪劳动策略能有效地降低职业倦怠。然而,已有的研究仅探讨了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没有进一步探讨情绪劳动策略的作用,以及缺乏对内隐态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据情绪调节模型,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考察情绪劳动策略在内隐态度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设,护士对患者的内隐态度越积极,则越倾向于采用深层的情绪劳动策略,职业倦怠感也越低。对护士内隐态度与情绪劳动的研究,可以从内因的角度为减少职业倦怠提供有益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 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调节策略及其神经机制

    作者:刘欣;耿瑞;汪凤炎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在调节方式中,女性更偏好情绪的宣泄和表达策略,而男性更偏好抑制策略;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方面,男性在调节情绪时,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皮层区域比女性出现更大程度的激活.但这些研究在具体认知策略使用、杏仁核活动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尽管有研究者认为情绪加工过程中神经机制的性别差异可能受到脑区结构及相关化学代谢活动的影响.但这一观点能否解释情绪调节中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一般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作者:杨辉;谢宇;马伟娜

    目的:考察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一般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和社会适应量表对268名五至八年级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P<0.05);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使用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减弱调节,越来越少地使用负性情绪增强调节(均P<0.05);负性情绪减弱调节和正性情绪减弱调节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正向预测作用,负性情绪增强调节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反向预测作用(均P<0.05)。结论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情绪调节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社会适应能力。

  • 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的影响

    作者:王雪;张蕾;汪凯;蔡翥

    目的 探究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抑郁症患者(n=78)和正常对照被试者(n=80),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两组测评.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较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P<0.01),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较高(P<0.01,P<0.05);②相关分析中,认知重评和性虐待、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述情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P<0.01),外向型思维与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和述情障碍,可能与童年期心理创伤有关.

  • 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症患者共情的影响

    作者:赵帅;周晓琴;张蕾

    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症患者共情的影响。对52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及53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IRI-C)进行评估,比较两者共情特点;同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ERQ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的IRI-C个人痛苦因子得分显著升高( P<0.001),并且与其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性(P<0.001);研究组的表达抑制得分与其个人痛苦因子得分呈正相关性(P<0.05),认知重评得分与其观点采择因子得分呈正相关性(P<0.001)。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材料的记忆效果研究

    作者:甘小荣;胡雯;曹万依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材料记忆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使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对中性材料的记忆.方法:随机抽样某高校大学生120名,采用2(情绪状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2(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情抑制)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材料的记忆效果.结果:(1)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对中性材料记忆差异显著(F =77.182,P<0.001);(2)认知重评和表情抑制对中性材料记忆效果差异显著(F=17.444,P<0.001);(3)积极情绪状态下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与使用表情抑制策略记忆效果没有明显差异(F=1.322,P>0.05),消极情绪状态下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比使用表情抑制效果好且差异明显(F =22.765,P<0.001).结论: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均会影响大学生对中性材料的记忆效果,消极情绪状态下认知重评策略比表情抑制策略对中性材料的记忆效果更好.

  • 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策略调查研究

    作者:孙岩;吴微;刘强

    目的:调查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康复期30例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58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28例大学生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27例大学生焦虑症患者(焦虑组)和49名正常大学生(对照组)进行施测。结果五组在羞愧、羞涩、悲伤、愤怒、厌恶、恐惧负性情绪调节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正性情绪调节方面,五组抑制和重视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负性情绪调节方面,五组忽视、抑制、重视和自然调节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