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对相邻椎体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赵文韬;秦大平;张晓刚;王志鹏;仝尊

    目的 运用有限元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手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对相邻椎体应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四例T12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患者术后CT影像资料,构建Genant半定量方法分级后,T12椎体高度为0~3级,T11~L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各一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施加垂直、屈曲、左侧屈、右侧屈四个不同状态的载荷后,观察椎体强化术后不同椎体高度相邻椎体的应力.结果 T12椎体强化术后呈现T12椎体高度丢失越严重,T11椎体承受载荷越大的趋势,各种状态大载荷均出现在T12椎体高度为3级时,各级椎体高度之间载荷大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1椎体垂直和右侧屈状态压力呈现T12椎体高度丢失越严重,椎体承受载荷越大的趋势,而且T12椎体高度为3级时垂直和右侧屈承受大载荷,各级之间载荷大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呈现为骨折椎体高度丢失越多,相邻椎体应力越大的趋势.结论 为了减少相邻椎体的应力,在进行椎体强化手术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恢复骨折椎体的椎体高度.

  • 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冰;朱裕成;马军;李涛;朱爱祥;杨春;杨太明

    目的 探讨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 对33例两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66个伤椎,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伤椎的椎体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角,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进行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水泥外渗3例4个椎体.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分别为0.67±0.33、0.93±0.15和0.91±0.48,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83.62,P<0.01);后凸Cobb角分别为(36.33±6.83)°、(7.33±6.37)°和(9.18±6.75)°,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64.41,P<0.01);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分别为(9.09±0.83)分、(1.72±1.10)分和(1.90±0.94)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07.89,P<0.01);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81.27±4.12)分、(17.96±3.37)分和(20.41±4.03)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97.23,P<0.01).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止痛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s病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分析

    作者:曹奇;唐晓军;杨铁军;陈亮元;唐国军;陈小明;颜学亮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Kümmell'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ümmell'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T11~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的患者,其中32例合并Kümmell's病作为A组,34例不合并Kümmell's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骨折总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ümmell's病并不增加PVP术后椎体骨折的总体风险,但Kümmell's病时骨水泥向椎间盘内渗漏风险增高,是导致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相关因素.

  • 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陈浩;李元;李锦军;王炳强;贾璞;唐海

    目的 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效价比.方法 对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手术方法 不同分为PVP组和PKP组,其中PVP组30例,PKP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期间费用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椎体高度、VAS评分以及Cobb角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PVP组单节椎体手术时间平均为24.4±6.6 min,PKP组单节椎体手术时间平均为31.0±7.3 min(P<0.01);PVP组患者住院期间所花费用平均为28,793.30±8,023.02元,PKP组患者住院期间所花费用平均为56,291.19±10,471.48元(P<0.01);PVP 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3.3%,PKP 组为91.1%;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87±0.34 cm,术后为2.24±0.44 c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1.43±0.61 cm,术后为1.92±0.39 cm,Cobb角术前为19.34±8.10°,术后为13.00±3.56°,均有显著改善(P<0.01);PVP组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PVP组发生16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6.2%,PKP组发生11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7.1%,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PVP及PK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KP的安全性高于PVP;PVP的效价比更高,更适合我国国情.

  • 经皮椎体强化术中注入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江晓兵;姚珍松;梁德;黄宏伟;张顺聪;晋大祥;杨志东

    目的 利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比椎体强化术及经椎弓根穿刺活检两种技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纳入术前凝血功能无障碍的患者共58例,其中行椎体强化术45例(A组)、经椎弓根穿刺活检13例(B组),所有患者均在穿刺后测定凝血功能及纤溶组合,其中两组在注入骨水泥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各项凝血相关指标,以分析手术操作及骨水泥注入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影响规律.结果 A组在注入骨水泥后D-Dimer均值高于参考值,并且逐渐升高,除在注入骨水泥1 h后和3 h后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以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相互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B组术后D-Dimer均值无显著升高(P>0.05).所有患者术后其余指标均未超出参考范围.结论 经椎弓根穿刺活检术对患者凝血功能未见显著影响,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行经皮椎体强化术注入骨水泥时会出现D-Dimer值升高,骨水泥可能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严坚强;孙奎;梁必如;池科德;吴俊哲;李大刚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将中山市中医院骨一科24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术后3日予以静滴唑来膦酸针;对照组单纯予以椎体成形术。两组患者自入院起均予以口服碳酸钙/维生素D3片,600 mg/d。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月、3月、6月、9月、一年行腰椎骨密度、血清PINP及β-CTX浓度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年,两组患者共240例获得随访,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VAS评分、腰椎骨密度、血清PINP及β-CTX浓度等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新发椎体骨折少。结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增加患者椎体骨密度、改善患者疼痛、预防新发椎体骨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的巩固治疗。

  • 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张建党;马华松;邹德威;谭荣;彭军;汪东;刘涛

    目的 评估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应用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6~87岁,平均74.4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1个椎体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术中、术后未出现脊髓或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为(8.4±1.5)分,术后24 h为(2.2±1.1)分,随访期未为(2.3±1.2)分,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随访期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5.60±1.34) mm,,术后24h为(22.30±1.02) mm,末次随访时为(21.43±0.75) 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1.65±1.84°),术后24h为(13.30±1.53°),末次随访时为(14.52±1.5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马军;朱裕成;郑红兵;李涛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CT及MRI确定伤椎,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 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末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6.3%、65.2%;术前后凸Cobb角为23.4°,术后1周及末随访时分别为9.2°、10.2°,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VAS评分为8.9分,术后1周及末随访时分别为1.9分、2.3分,较术前均改善(P<0.01).结论 术前CT伤椎体清晰的骨折线是椎体新鲜骨折的依据,陈旧性骨折需进一步检查MRI确定责任椎.大部分中胸椎及腰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

    作者:葛瑞;梁志强;宁飞鹏;王清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与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中长期生存质量。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8例,其中非手术治疗者55例,椎体成形术治疗者53例。以生活质量问卷SF-36量表及视觉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测评量表,对比非手术治疗和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超过3年后的生活质量,并观察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到随访时间平均50.59个月(36~69个月),SF-36量表评分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上非手术组为优于手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维度无统计学意义。 VAS评分上非手术组为优于手术组,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就中长期生存质量及疼痛改善程度来看,非手术治疗组优于手术组,且再骨折发生率较低,提示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把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手术指征。

  • 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作者:王松;王清;康建平;王高举;钟德君

    目的:探讨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3月,共对26例胸腰椎OVCF患者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行PKP治疗,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6岁.共有伤椎35个.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96±0.95分,后凸Cobb角为18.42°±5.98°,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19.08±2.28mm,中部高度为17.02±1.72mm.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行VAS评分,并摄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中柱高度,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PKP手术,手术时间15~75min,平均34min;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3~6ml,平均4.8ml.未出现神经损伤、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并发症,伤椎内骨水泥分布良好.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42±0.39分和2.01±0.37分,Cobb角分别为7.77°±0.77°、8.71°±0.81°;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00±1.73mm、21.28±:1.24mm,中部高度分别为20.80±0.75mm、19.64±1.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冲;吴四军;刘正;张光武

    目的:比较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特征,评价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s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5例,其中65例行高粘度骨水泥PVP(A组),50例行低粘度骨水泥PKP(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均无统计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Cobb角)、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及ODI等资料,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1);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性少于B组(P<0.05).A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6例(9.2%)、12例(18.5%)、47例(72.3%),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3例(4.6%)、16例(24.6%)、46例(70.8%);B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33例(66.0%)、7例(14.0%)、10例(20.0%),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17例(34.0%)、22例(44.0%)、11例(22.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骨水泥可对称地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使伤椎均衡强化,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骨水泥渗漏风险与低粘度骨水泥PKP相当.

  • 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唐永超;李永贤;张顺聪;梁德;江晓兵;郭丹青;杨志东;莫国业;李大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椎骨密度、胸腰段骨折、是否存在椎体内骨坏死等)、手术因素(手术方式、骨水泥量、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还是均匀弥散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是否足够等),并记录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局部Cobb角及骨水泥再塌陷例数.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的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0min,平均41.0±3.5min.2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6±1.1年,随访期间共有30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椎体再塌陷,再塌陷率达12.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水泥剂量、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是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方式等在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是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存在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可能是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椎体发生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蔡金辉;刘庆余;阮耀钦;曾玉蓉;刘志锋;郭栋华;伍志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的相关性,分析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位置及渗漏量对AVF的影响.方法:对151例经PVA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3年,获取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及骨水泥注入量等临床资料,记录PVA术中是否存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渗漏位置,计算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分析上述各因素与AVF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检验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的预测效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VF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1例患者手术椎体共192节,55节在PVA时发生了骨水泥渗漏(55/192,28.6%),其中23节发生AVF;137节无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其中32节发生AVF,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AVF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41.8% vs 20.4%,P=0.002).AVF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24.4±11.0)%,无AVF组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1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取值为16.1%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72.2%.AVF组的年龄为75.8±7.8岁,高于无AVF组的73.0±8.3岁(P=0.036).110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5ml,其中22节发生AVF,骨水泥注入量≥5ml的82节椎体有29节发生AVF,两组AVF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0.0% vs 35.4%,P=0.017).骨水泥注入量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37,取骨水泥注入量5.25ml作为阈值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63.9%.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是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是AVF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渗漏至椎间盘的骨水泥量呈正相关,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PVA术后评价AVF风险的参考指标.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的CT观察

    作者:王高举;谢胜荣;杨进;徐双;王清

    目的:观察胸腰椎(T11-LS)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和中青年椎体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及变化特点.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OVF患者152例作A组,年龄60~95岁平均72.5±7.0岁,BMD-2.5~-5.4SD,平均-3.5±0.65SD;同期收治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92例作为B组,年龄26~50岁,平均33.5±4.6岁,BMD未测.均采用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测量T11~L5各对应脊椎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观察两组患者各对应脊椎POW及两组男女性别间各对应脊椎POW差异.两组各对应脊椎POW<5mm及<7mm的百分比.结果:两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大于女性(P<0.01).A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男性(P<0.01),A组女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女性(P<0.01).无论组别及性别L4、L5脊椎POW无显著性差异(P>0.05).POW<5mm的百分比:A组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的11%,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3%;B组占椎弓根测量总数的7%,分布于T12~L2,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B组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1%.POW<7mm百分比:A组占所测椎弓根总数的53%,分布于T11~L4,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39%,女性占57%;B组占椎弓根测量数的14%,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2%,女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9%.结论;在胸腰椎尤其是T11-L3部位,老年OVF组椎弓根宽度明显小于中青年组,女性的椎弓根宽度比男性更小.

  • 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手术对侧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王尔天;易伟宏;王敏;刘东宁;黄曹;杨大志;曾娘华;何聪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手术对侧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单侧PKP手术治疗的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30个椎体的骨密度进行分析.男5例,女25例,年龄66~86岁;骨折椎体压缩程度不超过70%.均为经左侧椎弓根单侧手术注入骨水泥.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骨密度测量和骨折椎体右侧半椎体骨密度测量,术后72h内行骨折椎体右侧半椎体去假体骨密度、含假体骨密度测量,应用SPASS 16.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骨水泥部分弥散至对侧,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右侧半椎体密度值为0.6705±0.0677g/cm2,术后右侧半椎体含假体骨密度值为1.123±0.1942g/cm2,术前与术后含假体骨密度差值为0.4525±0.2236g/cm2;术后去假体骨密度值为0.7717±0.0776g/cm2,术前与术后去假体骨密度差值为0.1012±0.0672g/cm2,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水泥部分弥散至对侧的情况下,可提高对侧椎体骨密度,从而降低再骨折风险.

  • 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江晓兵;莫凌;梁德;张顺聪;杨志东;姚珍松;晋大祥;丁金勇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 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 vs 3.58°±0.37°,P<0.05)。 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 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邹向南

    目的:分析应用高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椎体高度恢复效果及其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96例OVCF患者,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56~79岁(67.36±5.36岁);117个病椎,其中胸椎41个,腰椎76个;单节段47例,双节段49例.按照其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同分组,注入量≤4ml为A1组(n=41),注入量>4ml为A2组(n=55);按照其骨水泥弥散程度的不同分组,填充率≤15%为B1组(n=37),填充率>15%为B2组(n=59).对比各组术前、术后7d骨折椎体的椎体前缘、中央高度情况,并采用直线回归分析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1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而椎体中央高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2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均高于A1组(P<0.05).B1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2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均高于B1组(均P<0.05).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r=0.63)、弥散程度(r=0.65)均密切相关(P<0.01).术后3个月随访,A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82% (1/55),稍低于A1组的4.88% (2/41),但无统计学差异(x2=0.47,P>0.05);B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69% (1/59),稍低于B1组的5.41%(2/37),但无统计学差异(x2=0.58,P>0.05).结论: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并适当提高其注入量与弥散程度行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VCF患者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增强其骨折椎体的恢复效果.

  • 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工作通道控制球囊扩张方向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王德鑫;孙方贵;王毅;李大成;熊新为;胡明星;张强理;胡裕桐;王丹

    目的:自行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工作通道控制球囊扩张方向,并应用其行PKP手术(controllable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C-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总结其治疗OVCF的优势.方法:将传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工作通道末端2cm改为边缘圆钝的圆弧状和斜坡状缺口结构,通过调整工作通道方向控制球囊扩张方向.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应用其治疗43例胸腰椎OVCF患者,并与同期收治的48例采用PKP治疗的OVCF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骨折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密度和骨折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楔形角和后凸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8例发生骨水泥漏,其中C型骨水泥漏6例,B、S型各1例,均发生在传统PKP组,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C-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3±5.2个月(6~3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楔形角及后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VAS评分、楔形角及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KP治疗胸腰椎OVCF是一种有效方法,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 磷酸钙骨水泥的显影性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郑召民;郭家伟;崔力扬;邝冠明;董智勇;赵卫东;刘昌盛

    目的:探讨适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与显影剂混合物比例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根据加入显影剂比例不同分为4组,A组为单纯CPC,B组为CPC+10%质量百分比(wt)碘必乐,C组为CPC+20%wt碘必乐,D组为CPC+30%wt碘必乐.各组分别制成直径0.5cm、高2.5cm的圆柱体,测定各组的可注射时间、显影效果和力学特性,根据测试结果选择合适比例的混合物进行尸体椎体实验,测定椎体修复前后的强度和刚度.结果:在X线下显影的灰度值A组为2163.6±64.6,B组为1541±97.3,C组为1467.3±68.1,D组为1159.8±146.3;A组与另3组比较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B组与D组比较P<0.05,C组与D组比较P<0.05.可注射时间分别为5.5、23、45和67min;抗压强度分别为8.28±4.17、3.64±0.31、2.28±0.25和0.99±0.14mpa,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CPC+10%wt碘必乐对尸体的压缩骨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椎体修复前后的强度分别为631.99±236.62N和940.77±336.54N,椎体修复前后的刚度分别为119.230±44.882N/mm和157.32±37.37N/mm,注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入10%wt碘必乐的CPC具有较好的显影性、足够的可注射时间和良好的力学特性,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可供选用的填充材料.

  •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俊;杨惠林;孟斌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或椎体转移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永久留置在椎体内的骨水泥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就骨水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75 条记录 5/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