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慢性、难治性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江米足

    腹泻指每天大便排出量增加,通常与肠道水、电解质转运被破坏而引起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关.小儿胃肠道处理285 mL/(kg·d)液体而排出5~10 g/(kg·24 h)大便,如排大便量超过10 g/(kg·24 h)则为腹泻[1,2].症状持续2周或以上称为慢性腹泻,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急性感染性腹泻后肠致病原体对肠黏膜损害;2.机体免疫机能低下;3.兰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um parvum)、肠黏附性或肠致病性埃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染[1].慢性腹泻多由急性腹泻迁延不愈导致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继发感染的恶性循环状态,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3,4].在第三世界国家是困扰婴幼儿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是小儿腹泻病致死的重要原因,又称难治性腹泻病[5].对慢性腹泻患儿肠黏膜活检结果表明,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持续损害及正常修复机制受损是小儿慢性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 小儿腹泻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方鹤松

    儿科医师用药要遵循以下原则:1.获得佳的临床疗效;2.少不良反应;3.低的经济费用.一、治疗观念上的改变1992年卫生部委托中华儿科学会及首都儿科研究所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简称"方案")[1],在全国实施后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方案"的重要实质是改变了旧观念,废弃了旧的治疗方法,包括:1.禁食;2.过多应用静脉输液;3.滥用抗生素.树立了新观念,建立了新的治疗方法,包括1.继续饮食;2.大力推广口服补液;3.合理用药,纠正滥用抗生素[1,2].多数医师学习"方案"后采纳了新的疗法,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还有少数医师仍沿用旧的治疗方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 腹泻 治疗 儿童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作者:陈永辉

    厌食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1~6岁小儿多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本病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且以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因而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迁延日久,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 小儿胃炎的诊断治疗进展

    作者:闫慧敏

    胃炎是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性有害因子作用于人体,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性改变的一种疾病.随着诊断技术提高,小儿胃炎的检出率渐增加.其发病率国内各家报道不一,为45.1%~84.0%[1].胃炎已成为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不积极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胃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根据1990年第9届世界胃肠病大会通过的"悉尼系统"分类法,确定3种基本诊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急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均因其发病原因及特点的局限性而临床相对少见,小儿绝大多数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具有病因不明、疗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现阶段对其研究颇多,本文主要对小儿慢性胃炎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介绍.

  • 小儿炎症性肠病

    作者:董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近年来文献报道小儿IBD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同时有关小儿CD和UC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等方面,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也均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 肠病 炎症性 儿童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1的表达

    作者:张融;王琼瑾;徐金梅;蒋犁;寿伟璋

    目的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1的表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IM患儿38例、新生儿14例、对照组14例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1表达水平.结果IM组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比例、表达CD21B淋巴细胞数及B淋巴细胞表达CD21位点均高于2个对照组(P<0.05,P<0.01).结论EB病毒(EBV)感染可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以利于病毒进入细胞并导致潜伏型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 银苓Ⅰ号对铅中毒小鼠驱铅及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研究

    作者:盛凯;张国成;许东亮;钱新宏

    目的研究复方银苓Ⅰ号对铅中毒小鼠驱铅及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小鼠自由饮用醋酸铅溶液造模,分别予银苓Ⅰ号或依地酸钠钙驱铅治疗;监测血液、脑、股骨铅含量.利用Y-水迷路测定学习记忆功能,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超微结构.结果银苓Ⅰ号可显著降低铅中毒小鼠血、脑、骨中铅含量,增强学习记忆能,明显减轻海马区组织超微结构病变.结论复方银苓Ⅰ号具有驱铅、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诊断的探讨

    作者:朱慧;周建华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HBV-GN患儿进行肾穿病理检查,比较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度及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临床诊断为HBV-GN患儿行肾活检分析,69例符合病理诊断标准,29例排除HBV-GN.HBV-GN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高度相关,有显著差异P<0.01,HBV-GN临床诊断的敏感性94.5%,特异性93.2%,准确性93.4%,漏诊率5.5%,误诊率6.8%.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组与不符合组年龄、HBV标志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诊断符合组中<6岁患儿比例高于诊断不符合组(58% vs 14%),HBV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g阳性)比例也高于诊断不符合组(80% vs 66%),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临床表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V-GN临床诊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基层医院,但在应用时应注意此诊断方法有少量漏诊和误诊.

  •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作者:毛斐斐;王珏;余小锋;吴红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1997~2003年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菌脑)的病原体及其抗生素敏感性.方法分析符合菌脑临床诊断患儿脑脊液或血培养分离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菌脑401例患儿中97例细菌培养阳性,诊断阳性率24%,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其次是肺炎链球菌(19%)与大肠杆菌(13%),并出现条件致病菌如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不敏感,其中1株对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耐药;大肠杆菌、肠杆菌和假单胞菌均有对泰能的耐药株.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菌脑主要病原菌,临床用药须考虑当地的病原菌及其耐药问题.

  • 中药治疗对β-珠蛋白基因簇位点调控区高敏位点2与核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作者:柴立民;吴志奎;张新华;刘志昂;蔡辉国

    目的探讨中药益髓生血颗粒调控β-珠蛋白mRNA的分子机制.方法中药治疗3个月,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有核细胞的核蛋白;采用凝胶滞后实验,将核蛋白与HS2位点序列探针结合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观察电泳图谱的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前的核蛋白与探针结合后的电泳速率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而患者治疗后核蛋白与探针结合后与正常人的电泳图谱接近.结论中药治疗后影响β-珠蛋白基因簇位点调控区HS2位点与核蛋白因子GATA-1的结合作用,这可能是中药治疗本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 网织血小板测定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的价值

    作者:王强;张剑波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变化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定.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ITP(ITP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非ITP组)及对照组外周血RP百分率,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率明显高于非ITP组及对照组(P<0.01),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非ITP组RP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RP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TP组治疗有效者RP百分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RP百分率及绝对值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是确诊ITP诊断依据和疗效判定的监控指标.

  • 单阻断法测量气道阻力与常规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薇;鲍慧玲;李美珠;李淑英

    目的了解应用单阻断法与常规肺功能测量气道阻力(Raw)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DR肺功能仪测定流速容量环和Raw,计算出相关系数r,进行t检验.结果Raw与FVC、PEF、MEF75、MEF25、MEF25~75呈负相关(r均<0.4).测定Raw时离散度≤10,其相关性明显增加;Raw与FEV1、MEF50不相关.结论单阻断法测量Raw简便易行,不需呼吸配合,非侵入性,适合各种年龄的肺功能测量,可初步检测判断儿童气道阻塞情况,尤其对小气道阻塞更为敏感.

  • 不同地区小儿病毒性肺炎病原学动态观察

    作者:王明明;汪受传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小儿病毒性肺炎流行特点.方法在不同年份采用单克隆抗体桥联酶标技术,在不同地区对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病毒抗原测定.结果627例患儿中阳性290例,其中2种病毒感染14例.304例阳性病毒株中呼吸道合胞病毒71例,占23.35%;腺病毒47例,占15.46%;流感病毒A74例,占24.34%;流感病毒B 50例,占16.44%;副流感1、3病毒47例,占15.46%;副流感2病毒15例,占4.93%.但在不同地区感染率高的病毒株各有不同.病毒检出率以秋冬季为高,夏季低.病毒检出阳性率高峰年龄以及各种病毒感染的高峰年龄为2~5岁.在不同年份各病毒检出阳性率不同.结论流感病毒A是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但在不同地区其主要病原各有不同.秋冬季节是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年长儿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机会减少.在不同年份有不同的病毒株流行规律.

  •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

    作者:焦路阳;唐成和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意义.方法对KD急性期、恢复期及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分别采用FACS 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及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活化的血小板数、外周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并对比分析.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组(t=5.5504,5.5649 P均<0.01);MPV与对照组、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1247,2.5141 P均<0.01).有冠状动脉损伤组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血小板活化状态;MP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活化状态、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 胸腺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杨新军;董巧敏

    目的总结胸腺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经验.方法对同期确诊ITP患儿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胸腺素4 mg/(kg·d),肌肉注射1次/d,疗程1~3个月;对照组口服泼尼松1~2 mg/(kg·d),3次/d,口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起效时间,T细胞亚群中CD4/CD8变化及不良反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腺素治疗ITP,疗效满意.

  • 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等指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赵永新;李倩;张莉

    目的探讨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WBC、中性粒细胞、ESR等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41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CRP、NAP、WBC、中性粒细胞、ESR测定,结果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项指标均有异常,CRP增高较显著.细菌感染CRP增高较非细菌感染增高显著.结论血清CRP是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 川崎病145例回顾及随访分析

    作者:申志强;崔崇瑜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病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KD 145例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64例,占44.1%.结论KD发病有增高趋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宽度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养育方式研究

    作者:张冬红;范锡英;张玉娟;王金枝;张云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家庭环境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30例学习障碍儿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学习障碍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家庭矛盾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对孩子过于严厉,惩罚过多;而关心理解和鼓励不够(P<0.01);学习障碍儿童发生率受父母离异影响显著(P<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处在相对不良家庭环境中,提示在矫治儿童学习障碍时要注意对家庭环境进行干预.

  • 早产儿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肝功能的变化

    作者:金志鹏;王群思;Tweoldemdhin Yohannes

    目的研讨早产儿革兰阴性菌败血症肝功能变化.方法将2000年3月~2004年5月在厄立特里亚首都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27例和早产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15例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早产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肝功能异常13例(48.2%),早产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肝功能异常2例(13.3%),两者碱性磷酸酶无区别;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有肝功能异常6例(66.7%),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无肝功能异常.结论早产儿革兰阴性细菌性败血症尤其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可有肝功能异常.

  • 谷氨酸诱导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

    作者:侯红梅;董文斌;王琼;航永伦;陈枫

    目的研究谷氨酸(Glu)对神经细胞毒性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皮层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建立Glu诱导新生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分别用MTT法和生化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和LDH漏出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Glu处理组神经细胞毒性损伤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lu处理组细胞存活率[(25.36±15.33)%]明显下降(t=4.58 P<0.001)、LDH漏出率[(44.59±9.35)%]和凋亡率[(21.77±10.78)%]明显升高(t=2.40,3.09 P<0.005,0.001).结论Glu可诱导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毒性损伤.

  •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

    作者:商怀玉;董静;孟爱菊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临床意义.方法将FC患儿49例分为单纯性FC(SFC)39例和复杂性FC(CFC)1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TNF-α及IL-2水平测定.结果FC组血清TNF-α及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707 P<0.001;t=2.520 P<0.05).CFC组血清TNF-α及IL-2高于SF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引起FC患儿惊厥的原因之一,而且FC患儿血TNF-α、IL-2水平越高,惊厥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 Ⅲ型食管闭锁术后治疗9例

    作者:何小军;胡蕾;朱雄凯;谈林华;李建华;张泽伟;张晨美

    目的探讨Ⅲ型食管闭锁术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Ⅲ型食管闭锁术后治疗经过及转归.结果本组8例治愈,1例自动出院.9例均并肺炎,黄疸4例,胸腔感染、败血症、瘘各2例.呼吸机应用时间0.7~13.0 d,术后进食时间3~22 d,住院时间13~58 d.治愈病例出院时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体质量较术前增加.出院后随访6个月~2年,3例有不同程度食管狭窄,予食管扩张治疗后好转.结论Ⅲ型食管闭锁术后应加强呼吸道管理、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王文华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PH)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CPB)的管理.方法3年来我院做心脏手术400例,并PH100例,中度65例,重度35例.在CPB中采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精良的体外循环设备,减少晶体预充量.重度PH使用Dideco901、902及希健Ⅰ型膜肺和超滤技术.结果年龄平均16个月、体质量8.5 kg、心肌阻断48min、辅助时间18 min,随时监测血气、电解质、并及时调整,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全组病例顺利脱机.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并PH CPB转流中,应注意心肌和肺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及膜肺和超滤的应用.

  •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的关系

    作者:王晓红;郭红梅;朱启镕;王岱明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胆道闭锁的关系,了解婴儿CMV肝炎并胆道闭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确诊为CMV感染并胆道闭锁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断为单纯CMV肝炎29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CMV感染并胆道闭锁患儿血清CMV-IgM抗体和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中CMV-pp65抗原均阳性9例,IgM阳性1例,仅pp65阳性3例,IgM和pp65均阴性3例(但其肝组织CMV-pp65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中CMV-pp65阳性14例.CMV感染并胆道闭锁患儿各项指标明显重于有黄疸的单纯CMV肝炎(P均<0.05),肝组织病理检查15例显示胆小管增生伴肝纤维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结论CMV感染可同时累及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管闭锁.对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且已明确为CMV感染患儿应警惕是否并胆道闭锁,避免丧失手术治疗机会.

  • 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

    作者:李嵩岳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心病患儿2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4例,房间隔缺损(ASD)5例,法洛三联征1例.结果与传统术式相比,右胸小切口术具有切口美观、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对符合适应证先心病患儿可优先选择右胸小切口术式.

  • 黏多糖病伴突眼误诊1例

    作者:陈璐;苏鸣

    患儿,男,4岁,以突眼2年伴咳嗽7 d就诊我科.2年来相继出现突眼及双手末端关节屈曲,曾在当地医院诊为"青光眼,Graves病?".母孕期体健,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一般检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面容粗陋,头大呈舟状,鼻梁低平,牙齿稀疏;双肺呼吸音粗,心脏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肝脾大;脊柱后凸畸形,双手手指末端关节挛缩呈爪状.

  • 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1例

    作者:陈恩翠

    患儿,男,5 d,以皮肤黄染4 d入院.第1胎,足月剖宫产,出生时无窒息.出生2 d皮肤出现黄染,进行性加重.母孕期无感染等病史.查体:体温37℃,脉搏138次/min,呼吸40次/min,体质量3.35 kg.全身皮肤黏膜明显黄染.前囟1.5 cm×1.5 cm,平软,心肺正常,肝肋下2.0 cm,脾肋下0.5 cm,质软.

  • 21-三体综合征并乳糜胸1例

    作者:魏福明;朱俊;严靖

    患儿,女,18 d.因气促4 d入院,1周前予牛乳喂养,4 d前发现气促,进行性加重,偶咳,纳佳,出生史不详.查体:神清,面色苍白,消瘦,眼距宽,鼻翼扇动、吸气三凹征,左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心率170次/min,律齐,心前区闻及SMⅡ级/6级,心音有力,腹软.实验室检查:染色体检查示21三体综合征嵌合型.

  • 先天性白血病2例

    作者:高原;姜林春

    例1,男,系第2胎,第2产,出生后18 h,因气促、全身发绀入院.母孕早期无发热感染史,曾接触过室内装修.体检:体温36.6℃,心率135次/min,全身发绀,颈部、腹下区可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肝肋下4.5 cm,脾肋下2.5 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79 g/L,红细胞5.1×1012/L,白细胞35.8×109/L,血小板198×109/L.血片分类:成熟中性粒细胞0.26,淋巴细胞0.30,幼稚细胞0.44.肝功能检查:直接胆红素18μmol/L,间接胆红素66 μmol/L,ALT 19 U/L.骨穿检查:原始细胞0.45,过氧化物酶(+~++),抑制率为20%,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a),染色体检查:47,XY,+22/46,XY.化疗后,复查骨穿提示骨髓缓解,行巩固化疗,情况明显好转,现门诊随访.

  • 氧化应激与肺细胞损伤凋亡信号途径

    作者:蒋静;许峰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OS)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氧化应激导致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或)凋亡,其作用方式可以是直接的(通过打破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平衡),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激活氧化还原敏感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本文就肺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作一概述,旨在为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抗氧化剂治疗和凋亡信号途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甘丙肽与食欲研究进展

    作者:王克玲;施荣富

    甘丙肽(GAL)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并与食欲关系十分密切的调节因子,来源于弓状核、室旁核和腹内侧核.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并具有与分布相适应的功能.它通常抑制经典递质的释放.GAL主要通过其在细胞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

  •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近况

    作者:姜宏磊;韩秀珍

    病毒性心肌炎(VM)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广泛或散在的细胞坏死及周围间质细胞浸润.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且已证实它可能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故其治疗应该从心肌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入手,早期以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为主,后期以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为主,尽管对其发病遗传学作用、免疫机制及感染因素研究都有很大进展,但减轻心脏负荷、抗病毒治疗及阻断免疫连锁反应是治疗的基础.心肌营养药、氧自由基剂等有良好疗效.

  • 儿童血压发育规律的研究

    作者:金仲和;王晓琴

    高血压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25~34和45~54岁这两个年龄段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从3%升高至20%,男性高血压发生率从9%增加到2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成人原发性高血压可能起始于儿童期,本文总结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及影响其血压分布的因素,旨在探讨儿童血压发生规律,对高血压易患者早期识别、干预、对预防成人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童 血压 发育 研究
  • 卡托普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心功能变化

    作者:吴蓉洲;谢克俭;褚茂平;陈其;张园海;项如莲

    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卡托普利(CAP)治疗VM的效果.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浓度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检测VM组(n=60)治疗前、后(CAP组、常规组及对照组各30例)血浆AngⅡ浓度和心功能.结果1.VM患儿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退,有显著性差异,AngⅡ水平与心收缩舒张功能显著相关;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M患儿治疗后AngⅡ水平下降,心肌收缩功能好转,有显著性差异,CAP组舒张功能明显好转,常规组无明显好转;治疗后两组比较,CAP组AngⅡ水平和心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好转,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VM患儿血浆AngⅡ水平明显增高是导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应用CAP治疗VM,能降低血浆AngⅡ浓度,改善心功能.

  • 葡甲酸环腺苷酸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作者:孙玉华

    目的探讨葡甲酸环腺苷酸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临床疗效.方法VM患儿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相同的基础治疗条件下,治疗组应用葡甲酸环腺苷酸2~5 mg/(kg·次),静滴,2次/d.结果葡甲酸环腺苷酸组痊愈51例(75%),好转12例(17.65%),无效5例(7.35%),总有效率92.65%.对照组痊愈41例(60.29%),好转14例(20.59%),无效13例(19.12%),总有效率80.8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x2=4.09 P<0.05).结论葡甲酸环腺苷酸辅助治疗VM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 新生猪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制备的研究

    作者:刘国瑞;李仰康;郭岳霖;程英;关技添;程凤燕

    目的研究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的制备.方法生后3 d约克种白猪45头,分成模型Ⅰ组和Ⅱ组.模型Ⅰ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Ⅱ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4%低氧通气1 h,于缺氧前、缺氧后2、6、12、24、48和72 h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作脑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缺氧缺血(HI)后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得分模型Ⅱ组显著低于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大脑皮层、海马、基底核、丘脑和小脑病理积分为(7.66±0.92),(1.87±0.48),(2.92±0.73),(3.11±0.88),(2.05±0.67).5个脑区总病理积分为16.43±5.14,模型Ⅰ组病理积分均为0.结论新生猪HIBI模型可操作性好,双侧颈总动脉结扎+4%低氧通气1 h可以造成程度较为一致的HIBI,为研究新生儿窒息后HIE提供较可靠的动物模型.

  • 乳兔窦房结的定位及其取材和纯化培养

    作者:王庆志;毛光兰;余磊;邱小忠;原林

    目的定位乳兔窦房结的位置并取材和纯化培养,观察并初步判断培养窦房结细胞中起搏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方法新生24 h内乳兔心脏连续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判断窦房结的位置并测定、计算其大小;差速贴壁结合BrdU处理行窦房结组织原代细胞纯化培养,观察培养窦房结细胞形态变化,搏动频率及光镜、电镜结构.结果乳兔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前壁向下至界沟后外约0.32mm处,呈倒置的三角形,大小1.51 mm×0.68 mm×0.07 mm;培养的窦房结细胞主要有3种形态细胞:梭形、蜘蛛形、多边形,其中梭形细胞多(59.6%±7.3%),搏动频率快(145±9)次/min,肌原纤维稀少,细胞器不发达;而心房肌细胞培养无此特征细胞.结论培养的乳兔窦房结细胞中,细胞体积小,搏动频率快,所占比率高的梭形细胞是窦房结的起搏细胞.

  • 静脉滴注人血免疫球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

    作者:庄建新;马沛然;王玉林;李秋波;徐海燕;于永慧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对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方法将3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治疗组分别在接种病毒后不同时间予以不同疗程的IVIG治疗,并与黄芪治疗作对比.测定心肌病毒滴度、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计算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结果各IVIG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P均<0.05)和黄芪治疗组(P均<0.01),以早期长程治疗组低.结论IVIG能降低V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坏死率及心肌病毒滴度,疗效优于黄芪.

  • 主动脉弓离断34例

    作者:郑春华;韩玲;金梅;丁文虹;吴邦俊;王宵芳;郑可;陆萍

    目的总结34例主动脉弓离断(IAA)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7月~2003年3月经手术、心血管造影及磁共振明确诊断34例IA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儿中A型18例,B型16例,未见C型.除四肢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改变有一定特异性外,体征、X线及心电图检查均无特异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注意IAA的一些提示特征,辅以适当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治疗.

  • FTY720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作者:陈立敏;刘亚黎;彭华;林雯;胡晓华;蒙冰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对病毒性心肌炎(VM)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治疗VM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实验性VM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ERK1/2蛋白,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FTY720能明显减少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后心肌酶释放,心肌细胞搏动较病毒感染组维持时间长,心肌细胞病变发展亦较缓慢,病毒滴度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组.而且感染CVB3后FTY 720治疗组的心肌细胞内P-ERK1/2活性持续降低.结论FTY720对CVB3病毒感染的乳鼠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使病毒复制能力降低,从而抑制CVB3基因的表达和复制.

  • 冠状动脉造影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检查中的作用

    作者:尹薇;刘亚黎;邓淑珍;王瑞耕;黄穗;赵雅萍

    目的通过对疑有冠状动脉损害川崎病(KD)12例患儿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旨在准确了解冠状动脉损害情况,以指导临床对KD患儿的后期治疗及管理.方法在静脉麻醉下采用Se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采用Judkin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管送达冠状动脉口,推注非离子造影剂,同时行电影摄影记录.结果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例患儿中9例冠状动脉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和(或)其分支受累5例,右冠状动受累、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各2例.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不尽一致.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损害位置、形状、数目及病变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朱洪玉;汪曾炜;谭丽丽

    目的探讨3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VSD)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389例VSD心内直视手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1岁、心胸比值(C/T)≥0.5、室缺直径≥1 cm、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缺损、主动脉阻断时间≥30 min及术后低血钾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心律失常是室缺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维持术后24 h内循环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是防止3岁以内患儿VSD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有效措施.

  •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作者:张建军;张爱真;韩秀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川崎病患儿78例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并对各组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检出冠状动脉病变45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2例,冠状动脉瘤13例;心电图异常16例.冠状动脉损害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P<0.01);冠状动脉瘤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P<0.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相结合可更全面地反映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

  • 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作者:杨世伟;王大为;秦玉明;王凤鸣;李军;胡正;张兰芳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培养分为单独培养组、正常血清组、川崎病血清组、川崎病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组.应用明胶酶谱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MMP-9活性和蛋白水平,RT-PCR法测定MMP-9 mRNA表达.结果川崎病血清组MMP-9活性、蛋白浓度及mRNA表达水平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正常血清组明显升高(P<0.01);而人血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川崎病血清的上述诱导作用(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MP-9增加,可能参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治冠状动脉损伤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表达MMP-9有关.

  •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彭华;刘亚黎;胡晓华;林雯;蒙冰;李玲;陈立敏

    目的探讨黄芪在保护病毒性心肌炎(VM)心肌细胞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心肌细胞建立VM心肌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黄芪进行干预,RT-PCR、Western blot、MTT等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病毒RNA及STAT3水平变化.结果黄芪干预组细胞病毒RNA表达均减弱,而且与浓度无关(P>0.05).Westen blot法示黄苠对STAT3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0.01).MTT法示黄芪为1 g/L时细胞出现病变,700 mg/L时细胞存活率高.结论黄芪可以抑制病毒RNA复制,其保护作用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

    作者:郑孝清;巫平利;李佩玲

    目的探讨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转归特点,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7例初诊为CAVB患儿进行同顾性及随访研究,并对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先天性CAVB中4例随访6个月~9年,均无明显症状,可正常生活,1例因腹泻诱发阿斯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VM致CAVB中3例经综合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2例持续存在且伴心脏扩大;1例病情恶化放弃抢救;1例死亡.5例心内直视术后致暂时性CAVB中3例分别于术后较短期内转为窦性心律,2例永久性CAVB安置起搏器,其中随访8年1例,期间换过1次起搏器,现能正常生活,另1例失访.结论本组先天性CAVB其QRS间期正常,无明显症状者无须治疗,但需随访.当伴心脏畸形、宽QRS波及婴幼儿不能耐受过慢心室率者为高危患儿.VM致CAVB患儿易发生阿斯综合征,需积极治疗.心脏直视术引起CAVB部分病例通常在术后2~4周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后CAVB若持续在4周以上、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需安置永久起搏器.

  •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

    作者:王有成;汤小园;施长春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窒息组40例(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各20例)、对照组20例,生后1、5、10 d测定血清CK-MB及cTnI水平.结果窒息组生后1 d血清CK-MB及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重度窒息组明显均高于轻度窒息组(P均<0.01),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CK-MB及cTnI对心肌损害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CK-MB及cTnI可用于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 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柯萨奇病毒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小华;张新刚;王时俊;赵刚;陈瑞珍;杨英珍;李双杰

    目的探讨黄芪活性成分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心肌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基因表达影响.方法Balb/c小鼠100只,分为6组.非感染小鼠腹腔无菌注射病毒培养液,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以羧甲基纤维素钠0.1 mL灌胃7 d)、9%黄芪甲甙对照组(B组,10只,9%黄芪甲甙0.1 mL灌胃7 d);余80只小鼠以柯萨奇病毒(CVB3)腹腔无菌注射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VM小鼠随机分为心肌炎对照组和1%、3%、9%黄芪甲甙干预心肌炎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3%、9%黄芪甲甙0.1 mL灌胃7 d(分别为C、D、E、F组,每组20只).14d后处死一小部分鼠并取其心脏.采用RT-PCR检测心肌CARmRNA表达水平.结果F组小鼠死亡率较C组明显降低(10%与45%比较),(χ2=6.14 P<0.05),B组无小鼠死亡;与C组相比较,CARmRNA表达水平以心肌病变积分在F组显著下降,而1%、3%黄芪甲甙对心肌炎小鼠CARmRNA表达及心肌病变积分无明显影响.结论9%黄芪甲甙可抑制CAR表达,提高心肌炎小鼠生存率,减轻心肌损害,安全有效,对VM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田杰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为小儿时期较常见的心脏病.现已知有20余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病毒种类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多数为小RNA病毒属.柯萨奇病毒对婴儿和儿童心肌有特异的亲和力,故临床上柯萨奇病毒引起心肌炎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除常侵犯胃肠道、呼吸道外,也引起心肌损害和VM,甚至导致心源性休克或猝死.有研究报道,轮状病毒已成为婴幼儿VM常见致病病毒.由于轻者可无心肌炎相应症状,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应引起临床重视.

  • 再发性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分析

    作者:陈美芸;潘素娇;张瑾;程海瑛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再发性腹痛78例患儿分为学龄前组、学龄组,采用ELISA法测定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结果再发性腹痛HpSA总阳性率52 2%,学龄前组阳性率38.7%,学龄组阳性率59.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性别、病程、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关系密切,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 急性胰腺炎30例

    作者:周忠勇;霍峻峰

    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CAP)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对CAP 30例的病因、病情、诊治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水肿型胰腺炎23例,其中20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手术治疗痊愈,均无并发症;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MOF).坏死型胰腺炎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并消化道出血2例,并肾衰竭1例.2例并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形成,经手术治疗痊愈,无并发症.结论CAP早期非手术治疗必要、有效;对坏死型胰腺炎采取适时的手术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

  •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

    作者:张艳玲;贾立英;刘敏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试验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前后的准确性.方法收集62例4~17岁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而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胃镜检查和31例根除Hp后停药至少4周,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2 d内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免疫反应原理进行HpSA试验;以13C-UBT检测和胃镜活检作为诊断标准.结果以光密度值(A)≥0.121为阳性,HpSA检测治疗前诊断Hp感染敏感性为92.30%、特异性91.30%、阳性预测值为92.30%、阴性预测值87.50%、准确性91.94%;治疗后诊断Hp感染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88.00%、阳性预测值为62.50%、阴性预测值95.65%、准确性87.10%.结论HpSA检查对治疗前诊断儿童Hp感染准确率较高;对治疗后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治疗前低.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食管反流的筛检价值

    作者:张宝琴;王伟;艾红;俱西驰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食管反流(GER)的筛检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肝左叶为透声窗,经剑突下扫查胃食管反流患儿、正常对照儿童各55例.分别测量与观察腹段食管长度、GER现象及反流发生频率.结果腹段食管清晰显示率100%;正常对照组小儿腹段食管长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病例组与之比较显示腹段食管长度缩短.彩超检查GER的灵敏性为98 18%;特异性为76.3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腹段食管;胃食管反流患儿腹段食管长度缩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的筛检手段.

  • 马鞍山、苏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和G血清型研究

    作者:宋晓波;陶方标;丁慧;王蓓;顾红英

    目的研究马鞍山和苏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临床特征和G血清型.方法收集马鞍山和苏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粪便标本1267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V感染和血清型.结果1267份标本中RV阳性378份,血清型G型是优势株共250株,其中G1100株,G3 111株,G2 8株,G4、G9各3株,昆合感染4株,未能分型21株(8.40%).马鞍山地区以G1型为主(58.54%),苏州地区以G3型为优势株(47.85%).结论RV是导致马鞍山和苏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流行的血清型分别为G1和G3型.

  • 并呼吸道感染的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作者:孙雨;缪东幸;胡青华

    目的探讨并呼吸道感染的轮状病毒(RV)肠炎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呼吸道感染组)与37例无肠道外表现的RV肠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呼吸道症状随腹泻好转而好转.2.平均腹泻持续时间:呼吸道感染组(7.06±1.50)d,对照组(4.73±1.31)d,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90 P<0.01).3.腹泻停止时大便RV转阴情况:呼吸道感染组15例,对照组28例,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8 P<0.05).4.恢复正常乳类喂养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SLI)发生情况:呼吸道感染组8例,对照组5例,两组SL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72 P<0.05).结论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的临床特点为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腹泻停止时RV转阴率低、SLI发病率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