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侧输尿管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秦基平;王益春;孙安;李宗仁;郑海峰

    患者,女,4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持续性疼痛,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及多饮水后症状减轻,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半年前出现间断肉眼血尿.1个月来左侧腰部胀痛明显,于2006年10月3日入院.血肌酐98μmol/L.B超检查示左肾中度积水,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距肾门约3.5cm输尿管行径处可探及一实质不均匀偏低回声,约8.1 cm×7.1 cm×4.9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IVU示左侧肾盂、输尿管不显影,右侧肾盂、输尿管显影良好.CT示左肾皮质变薄,左肾下方邻近腰大肌处可见一不规则状团块影,左侧腹膜后间隙占位伴左肾重度积水,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肿瘤来源于左侧输尿管.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郭战军;李刚;张烨;迟玉友;蔡启亮;郭宗华;王一;牛远杰

    目的 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理、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及2001年10月收治的2例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女,55岁.主诉左腰部不适10 d.B超检查示脾 门区可见直径约3.9 cm囊实性包块,壁薄光滑,血供不丰富.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4 cm ×4 cm低密度影,CT值为10 HU,增强扫描时其内强化不明显,CT值为20 HU.诊断为左肾上腺肿瘤.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上腺切除术.例2,男,17岁.主诉剧烈活动后肉眼血尿3周.B超检查示膀胱后方8.4 cm ×7.7 cm ×9.0 cm无回声区.CT检查示骶骨前下方9.0 cm×7.2 cm ×9.0 cm囊性病灶,壁薄,中心密度均匀,CT值8 HU.IVU检查膀胱充盈后顶部可见右高左低之平直压迹,下缘呈半圆形.诊断为骶前囊肿.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 结果 例l病理报告:组织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大部分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件囊肿.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例2病理报告:纤维囊壁组织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纤维组织中可见混合性腺体结构、少量软骨组织及肌组织,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结论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罕见,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其囊性特征,少数可表现为高密度,但无特异性.对有症状的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预后较好,可预防恶变及继发感染.

  • 腹腔镜术中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处理

    作者:黄向江;方烈奎;张轶庠;肖克峰;房杰群;杨江根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大血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流程及预防原则.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1700例腹腔镜手术中6例大血管损伤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3±14)岁.手术经腹膜外途径4例,经腹腔途径2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切除术2例,肾上腺瘤切除术、膀胱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右肾盂癌根治术各1例.术中发生下腔静脉损伤2例,髂静脉损伤2例,肾静脉损伤1例,中央静脉损伤1例.血管损伤范围(0.68±0.29)cm,出血量(114±79)ml. 结果 5例采用腹腔镜下修复,使用吸引器压迫止血、分离血管、建立额外套管通道、修补血管处理.其中血管缝合修补4例,使用钛夹夹闭血管1例.修复时间(21.0±5.6) min.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患者因压迫止血时血压骤升无法处理,转开放手术修复.围手术期监测及术后随访(4±2)个月,未发生延迟出血、血栓、血管狭窄等并发症. 结论 淋巴结清扫、局部粘连、使用电源器械均易致腹部大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可发生于术中任何阶段,腹腔镜下修复效果良好,但要求手术医师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应变能力.

  • 腹股沟切口在后腹腔镜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科;门昌平;林春华;谢茂;万逢春;柳东夫;杨典东;高振利

    目的 探讨腹股沟切口在后腹腔镜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186例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资料.男115例,女71例.根据标本取出切口不同分为腹股沟切口组(n=112)和腰部切口组(n =74),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治疗、患者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切口及周围外观满意度及肿瘤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 186例手术均成功,未出现死亡和重大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股沟切口组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疝、切口膨出、腰腹部不对称发生率以及镇痛治疗率均低于腰部切口组,住院时间短于腰部切口组,切口及周围外观满意度(Ⅰ/Ⅱ/Ⅲ)优于腰部切口组(7/24/81和22/18/34,P<0.01),输尿管中下段患者肿瘤复发率(5.3%)低于腰部切口组(35.0%,P<0.01). 结论 联合腹股沟切口的后腹腔镜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切口及周围外观满意度高、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腰三角径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2例报告

    作者:刘先夺;韩应武;李坤;窦恩斌

    我们自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腰三角径路行输尿管取石术3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43岁.结石位于上段21例,中段11例.合并同侧肾盂结石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例.结石高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低位于L5横突水平,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约7~9 cm,探查腰三角.腰上三角入路:在腹内斜肌和下后锯肌相对缘与骶棘肌外缘的中间以大弯血管钳分开腰上三角,纵形切开腰背筋膜后,拉钩牵拉肌肉,即进入腹膜后间隙.腰下三角入路:在背阔肌前缘与腹外斜肌后缘之间分开腰下三角,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同法进入腹膜后间隙.触摸到结石后,于结石上方用细尿管提拉输尿管以防结石移动,常规方法行输尿管切开取石后,腹膜后间隙放置胶管引流,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及肌膜.

  • 不分离腹膜后间隙的腹腔镜下肾囊肿手术30例报告

    作者:唐来坤;俞仲伟;宋立;汪祖林;田峰;羊继平;吴凤金;骆德兴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们采用不分离腹膜后组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本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30 ~ 50岁,平均44岁.左肾囊肿13例,右肾囊肿17例.囊肿大小38 mm× 55 mm~75 cm×97mm,平均52 mm × 76 mm.囊肿位于肾上极14例,下极16例.患者有腰背部胀痛不适症状5例,曾行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5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CTU检查确诊.

  •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发展现状

    作者:卢小刚;代远斌;邹小红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是指经腹膜后途径在腹腔镜下对位于腹膜后间隙的器官进行手术操作,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经腹腔途径)相比有很大优势.腹膜后腔镜手术初由Bartel于1969年提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腹膜后腹腔镜外科作为腹腔镜外科的1个分支,已日趋成熟,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现就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 巨大腹膜后畸胎瘤误诊为卵巢畸胎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侯萍;陈龙;孙聚萍

    腹膜后畸胎瘤是指腹膜后间隙的肿瘤,来源于腹膜后残存胚胎组织,占原发性畸胎瘤的比例为1% ~11%[1],成人少见.本文报道我院2012年10月1例成人巨大腹膜后畸胎瘤被误诊为卵巢畸胎瘤,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对成人腹膜后畸胎瘤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 20例腹腔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郭晓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tumors,PRTs)是一组来源于腹膜后间隙中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的非器官性良恶性肿瘤<'[1]>.临床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其中85%为恶性<'[2]>.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因其发现时往往较大且恶性肿瘤易于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腹膜后血管,不仅手术操作困难,出血多,有时还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3]>,手术难度较大.

  • 胰头癌根治术中腹膜后神经、淋巴、软组织廓清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威;邵钦树;叶再元;李曙光

    目的 探讨胰头癌根治术中腹膜后神经、淋巴、软组织廓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1月,本院对20例胰头癌患者施行腹膜后神经、淋巴结廓清根治术,并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7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32.7枚(20~62枚).按淋巴结转移率高低顺序为N0.13(45%),N0.14(35%),N0.17(25%),N0.8(20%),N0.12(15%),N0.16(15%),N0.6(10%).9例(45%)患者有腹膜后胰外神经浸润.全组术后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于脑血管意外;另13例患者在术后46月内死于肿瘤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存活超过36个月者9例,5例至今存活,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45%.结论 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可切除胰头癌在术中施行腹膜后神经、淋巴、软组织廓清是安全、有效的.

  • 累及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业伟;严栋梁;卢思聪;薛涣洲;王学浩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BT)是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和大血管的非器官性肿瘤.肿瘤侵及腹膜后大血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手术能否根治性切除,取决于对被侵及血管的处理[1].我们于2000年9月至2005年4月收治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厉金雷;韩少良;周宏众;闫竞一;陈晓曦;陈笑雷;余震

    患者男,55岁.上腹部腹胀伴隐痛半年,拟诊为腹部肿块于2010年9月17 日入院.入院查体:上腹部饱满,肝脾未及,腹部肿块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肿瘤标志物7248 U/ml.B超检查示中上腹囊性包块,约4 cm大小.上腹部CT示:肝胃间隙内有一个囊性肿物,考虑腹膜后间隙神经原性肿瘤可能,增强扫描时血供增强不明显(图1A,1B).

  •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志辉;宋新明

    脂肪肉瘤是一种少见但复发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四肢,腹膜后间隙次之,约占成人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0%[1].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RPLS)男女发生比例大致相等,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但多在40~60岁之间.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位置隐蔽,多数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就诊时肿瘤往往长得很大,给手术带来很大的困难.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并未为临床所推崇,因其可增加肿瘤沿针道种植、播散的风险[2].手术完整切除仍是RPLS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未能完整切除及高复发风险者,可选择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其效果目前仍存在争议.

  •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应用解剖与手术入路(一)

    作者:邱剑光

    一、肾上腺筋膜解剖与毗邻关系1.腹膜后肾周筋膜结构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指后腹膜壁层与腹后壁腹横筋膜之间的一个三维间隙,范围上至膈肌,下至盆部腹膜外间隙(pelvic extraperitoneal space),两侧续腹膜外脂肪.

  • 外伤性腰椎骨折合并腹膜后间隙内疝一例

    作者:张洪科;阴继凯;董瑞;鲁建国

    患者男,57岁,以“高处坠落伤后10 d,伴皮肤巩膜黄染、发热3 d”于2013年2月6日急诊入住我院。自发病后,禁饮食,肛门无排气排便。当地医院CT示:肺挫裂伤;右肾周围血肿,腰3椎体爆裂性骨折;腰2左侧横突及腰4右侧横突骨折。入院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第2、3、4腰椎压痛及叩击痛阳性。腹平坦,无胃肠型。腹软,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深压痛阳性,全腹无反跳痛。胆囊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肠鸣音1次/min。入院后检查:肝功 TBIL 131.8 mmol/L、DBIL 103.4 mmol/L。上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入院诊断:梗阻性黄疸、高处坠落伤、腰椎椎体骨折(L3)、高血压1级。2013年2月7日上腹部增强CT示:腹膜后气体。腹部立位片提示: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因患者梗阻性黄疸,考虑有无胆道损伤。行ERCP提示: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或狭窄,鼻胆管植入后胆汁引流通畅。因CT提示有腹膜后气体,结合病史及查体考虑患者可能伴有腹膜后感染,遂给予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2013年2月7日晚,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经讨论考虑腹膜后感染,不能排除由肠内容物外溢所引起的腹膜后感染,应进一步排查隐匿性空腔脏器破裂的可能。2013年2月8日,行上消化道碘油造影示: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影剂外漏。复查上腹部CT示:腰大肌内致密影(造影剂外漏),考虑空肠起始段肠漏。遂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平腰3椎体处肠系膜根部左侧后腹膜破裂,裂口约4 cm ×3 cm,距离屈氏韧带10 cm处空肠疝入腹膜后间隙,松解疝环口退出空肠后可见空肠破裂,腹膜后间隙可触及碎骨并清理出大量肠内容物、脓液及坏死组织。行空肠破裂修补+空肠造瘘+肠系膜破裂修补+腹膜后脓肿清创引流术。术后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空肠破裂、肠系膜破裂、小肠内疝、腹膜后间隙脓肿。术后治疗20 d,患者痊愈出院,腰椎骨折给予外固定保守治疗。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黄厚锋;刘广华;李汉忠;严维刚;张玉石;纪志刚

    目的 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例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31 ~50岁,平均38.3岁.体检发现3例,因上腹部胀痛检查时发现2例,因左腰部疼痛检查时发现1例.囊肿位于左肾上腺区4例,胰腺后上方与肝脏之间1例,胰尾左前方1例.大径5 ~13 cm,平均7 cm.超声、CT检查表现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增强CT扫描未见强化或无明显强化.6例患者术前均未准确诊断,均行手术治疗,3例经腹膜后腹腔镜切除,2例开放经腹腔入路切除,1例开放经腰切口切除.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3例有症状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15年,CT检查未见复发.结论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罕见,容易误诊,遇腹膜后肿物时应注意鉴别诊断.囊肿多位于左肾上腺区或邻近区域,影像学上部分囊肿呈软组织样表现.手术切除囊肿后患者预后良好.

  • 急性胰腺炎扩散途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吕新建;李乐;孔瑞;孙备

    腹膜后间隙包括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位于腹膜后间隙的肾旁前间隙内,两侧肾旁前间隙潜在相通,内含较多脂肪组织及少量结缔组织.急性胰腺炎时,随着病理学过程的发展,炎性渗出液会扩散至腹膜后间隙和胰腺邻近区域,也可沿同一解剖间隙或相通间隙扩散至胃裸区、结肠后方、腹膜下间隙、盆腔腹膜后间隙,还可因胰酶破坏筋膜或病灶直接通过筋膜薄弱处导致炎症跨筋膜扩散至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腹腔及腹壁,并发生相应的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的扩散途径复杂多样,熟悉这些扩散途径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

  • 后腹腔镜下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作者:郭宏骞;甘卫东;李笑弓;连惠波;孙则禹

    目的观察后腹腔镜下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腹膜后径路施行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梗阻17例,年龄3~10岁.所有患儿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UPJ梗阻,15例有腰部胀痛或泌尿系统感染史、患侧腹部触及肿块,2例有肾功能减退.结果17例UPJ梗阻患儿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2.5~6.0h,平均4.3 h,随着经验增加,手术时间缩短.平均出血量38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6 d.1例发生术后尿漏.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UPJ梗阻的症状均消失,影像学检查无梗阻.结论后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小儿UPJ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替代开放性手术.

  • 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腹股沟嵌顿疝一例

    作者:沈刚;董明武;王玮;齐新

    患儿,男,3.5岁,因“左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2 d”入院。2 d 前家长无明显诱因发现患儿左腹股沟区包块,不能回纳,伴有腹胀及哭闹,无恶心呕吐,食欲差,大便未排,小便正常。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全腹无明显压痛及胃肠型,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左腹股沟区可及一肿物,大小约4 cm ×4 cm,上界不清,质地韧,张力高,有触痛,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及睾丸无异常。超声提示左腹股沟内见混合型光团,约42 mm ×38 mm 大小,随体位改变,实质部分可见血流信号,向上与腹腔相通,通道直径6 mm,拟诊断为左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未成功。急诊手术探查,取左腹股沟区斜切口,逐层切开,见提睾肌明显水肿,分离提睾肌,见囊肿样物,切开后即溢出淡棕色液体,量约600 ml,从切口向囊上方探查,无阻力,未触及肠管,向下通至阴囊上方,术中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延长切口,分离囊壁,见其后方为盆壁肌肉组织,该囊肿位于腹膜后间隙,完整剥离瘤体,4%碘酊涂抹处理创面,检查腹膜无损,腹股沟区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腹膜后间隙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

  •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 CT 和 MR 表现

    作者:朱正;赵心明;戴景蕊;周纯武

    目的:分析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和MR表现。结果32例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中,病变位于肾前间隙12例,肾周间隙13例,肾后间隙7例。良性28例,恶性4例。25例患者CT平扫密度不均匀,23例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者19例,中度强化4例;强化类型中,全部强化9例,实性区域强化12例,边缘强化1例,斑驳样强化1例。23例MR平扫信号不均匀,22例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亦强化,其内囊变区域无强化。32例病变中,囊变者18例,伴分隔者16例,有血管者9例,伴出血者3例,钙化3例。除肿瘤形态对于诊断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3),其余指标在诊断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良恶性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为椎旁椭圆形肿物,沿椎旁长轴生长,强化明显,常伴囊性变,结合高血压及儿茶酚胺升高可做出诊断。

291 条记录 3/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