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oux-en-Y吻合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徐正荣;郭文俊

    手术后腹内疝是临床少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消化道重建手术后.Roux-en-Y是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Roux-en-Y吻合术后腹内疝主要发生于消化道重建时肠系膜切口间隙未闭或闭合不良所形成的系膜缺损处,我们将其系统地称为Roux-en-Y吻合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根据系膜缺损构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将此类腹内疝分为空肠-空肠吻合系膜缺损型(J型)、上提空肠-横结肠系膜缺损型或彼得森型(P型)和横结肠系膜缺损型(M型).由于病例数量和随访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研究报道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术后腹内疝的发病率波动范围较大,在0.2%~9.0%之间.Roux-en-Y吻合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一旦诊治延误,可造成肠坏死等灾难性的后果.腹内疝的临床表现各异,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腹痛是腹内疝的常见表现.腹内疝一经诊断,均建议手术治疗,选择从远端正常空虚的肠管入手,逆向追寻至疝环口,能更快辨清疝环及疝入行径,使得嵌顿疝复位更加安全可行.Roux-en-Y吻合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预防与初始手术方式和肠系膜关闭技术有关,腹腔镜下Roux-en-Y吻合时是否关闭系膜缺损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Roux-en-Y式消化道重建手术后因肠系膜缺损而导致腹内疝的部分报道和研究作一综述,以提高对此类腹内疝的认识和重视,并建议在涉及消化道重建手术中采取更为积极的预防举措.

  • 高频彩超在诊断儿童腹内疝的价值

    作者:杜妍妍;张向向;王红英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腹内疝超声影像特征及误诊病例回顾,探讨高频彩超在儿童腹内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腹部高频彩超诊断为腹内疝,并科行手术治疗的患儿35例(部分切除物行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并比较腹平片及CT结果、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结果 30例经手术确诊为腹内疝.结论 高频彩超对儿童腹内疝有较高的诊断率,但多数在出现肠梗阻后诊断.

  • 腹内疝1例误诊分析

    作者:马广福;张云霞;杨文静

      患者男,51岁。腹痛36 h就诊。患者饭后劳动时突感腹部剧痛,疼痛呈持续性,同时伴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休息后症状减轻。在村卫生室以“胃肠炎”输液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发病后患者无高热,尿量正常,大便通畅。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欠佳,轻度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晰,T 37.8℃,P 93次/min,R 24次/min,BP 11.5/7 kPa,心律整,腹部平坦,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重,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无明显缩小,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辅助检查:Hb 110 g/L,WBC 16.8×108/L,N 0.87,L 0.13。腹部透视,右膈下有少量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较浑浊淡黄色液体,穿刺液化验检查白细胞(+++)。以消化道穿孔立即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充满粪臭味的淡黄色液体,吸出液体约3 500 ml,探查见升结肠中部近系膜侧有1.5 cm×1.5 cm大憩室,其顶部穿孔,内有粪便溢出。将憩室局部切除,切口对合缝合。见十二脂肠左侧Landzert隐窝形成一长约4.0 cm裂孔,近端空肠以多个肠袢经裂孔疝入,将肠管复位后修补裂孔。探查腹腔内其余各脏器均无异常,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术后防感染、防休克治疗,住院8 d后拆线,痊愈出院。  讨论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腹腔内含有一些腹膜的隐窝或裂孔形成,如十二指肠Landzert隐窝、回结肠隐窝、回盲肠隐窝、食管裂孔、Winslow孔等。在有些发育缺陷的情况下,如肠旋转异常,还可能有异常的隐窝或裂孔形成。这些隐窝大小不同、深浅不同,如较大较深则可能为内疝形成创造条件。腹内疝根据腹膜隐窝好发部位有十二指肠裂孔疝,盲肠旁疝,乙状结肠疝。通过裂孔形成的疝有食管裂孔疝,Winslow孔疝。  十二指肠旁疝在腹膜隐窝中为常见,约半数以上为十二指肠旁疝。旁疝可发生在左侧或右侧,左侧6倍于右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是指肠管进入十二指肠升部左侧Landzert隐窝而形成,疝囊后方有腰大肌、左肾和输尿管,疝囊前方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下静脉,如肠管进入右侧WaLdeyer隐窝(空肠系膜起始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即形成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疝囊前方有升结肠系膜,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上动脉。

  • MSCTA联合其它后处理技术在腹内疝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低剂量扫描方案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朝晖;唐令胜;陈伟棠;李红梅

    目的:尝试建立低剂量MSCTA扫描联合其它后处理技术方案诊断腹内疝疾病.方法:从2014年4月开始收集患者,截至2017年12月完成研究,共收集了100例疑腹内疝病行腹部CTA检查患者.按照随机分A、B、C三组以不同扫描参数行扫描探讨低剂量扫描方案.A组33例、B组33例、C组34例.A组采用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CARE Dose 4D);B、C组均采用自动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120KV、100KV.结果:三组对象的成像质量均较好,可满足诊断阅片需求.结果显示100例对象,其中81例为腹内疝,其余为单纯的肠梗阻19例.A组、B组、C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以及对术中发现腹内疝相关病变诊断情况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放射量低于B组与C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SCTA联合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可诊断腹内疝疾病,效用较高.

  • 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附11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相阳;张彤;孙永信;李元龙;吴凌云

    据统计我国结肠造口患者每年约有10万人,所以人工肛门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我院1995年1至2003年12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后,行左下腹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115例,避免了腹内疝及人工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作者:褚洪光;王鹏;孟春荣;李倩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期间,我院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34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37 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彩超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彩超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及时正确的诊断.采用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肠梗阻,其中24 例提示的肠绞窄均得到手术证实,准确率73.53% (25/34).15 例为患者为腹腔粘连性束带导致腹内疝而肠梗阻;12 例患者为胃肠术后复发肠系膜裂孔疝,并发局部的肠扭转;2 例为盲肠周围疝;4 例为网膜孔疝;1 例肠管发育异常.腹内疝并发肠梗阻声像图表现:①肠管扩张及位置改变;②大部分存在腹腔积液;③肠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彩超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考价值,多数诊断都在术中、术后得到证实,本次提示了彩超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肠粘连致腹内疝19例诊治体会

    作者:龚杰;黄雄;宋云;徐尔侃;何山

    目的 总结肠粘连所致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诊治难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及时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9例肠粘连合并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诊断,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切口感染5例,炎性肠梗阻4例.本组病例无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 肠粘连所致的腹内疝临床较为少见,表征不明显,容易漏诊或误诊,且病情进展迅速,易导致肠绞窄和肠坏死等严重后果,需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 不典型盆腔炎致腹内疝小肠扭转急性肠梗阻1例

    作者:亢渝俊;蒋小娅;蔡建英;王艳丽

    腹痛待诊作为消化科及普外科的常见病症之一,其病因较多而复杂,在临床工作中较易造成误诊从而延误病情。作为腹痛待诊病因之一的腹内疝因其发病率相对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进展快易导致肠管绞榨性坏死以及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临床极易误诊、漏诊[1]。腹内疝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大类,后天性腹内疝的发生绝大多数均与腹腔内感染及腹部手术有关,笔者近期收治1例无明显腹部手术史及腹腔感染史的腹内疝患者,现报道如下。

  • 腹内疝13例诊治体会

    作者:叶龙就

    腹内疝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急性肠梗阻,但无特异临床表现,易误诊.本院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腹内疝患者13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

  • 肠系膜特发性纤维化并腹内疝1例

    作者:王祥峰;杨日高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2012年5月3日因“脐周持续性隐痛7h”入院.查体:肝脾未触及,脐周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2%;腹部B超:腹盆腔积液.全腹增强CT提示:部分小肠肠管水肿增厚,小肠扩张积液,小肠较结肠强化低,肠系膜肿胀改变、血管增粗,考虑小肠不全性梗阻并肠系膜血管病变可能.

  • 31例腹内疝临床分析

    作者:韦锦新;宋建文

    目的分析腹内疝的发病原因及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77年2月至2001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腹内疝31例,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16~25岁4例,26~40岁6例,41~55岁19例,56岁以上2例.结果先天性腹内疝与胚胎发育期中肠的旋转与固定不正常及肠转位时脏层与壁层腹膜愈接不全或肠系膜的部分退化或薄弱有关;后天性腹内疝与手术或外伤有关.结论对有间歇性或发作性腹痛史,腹部触及腊肠状压痛性肿块,X线显示肠梗阻征,选择性动脉造影提示小肠动脉弓走行移位者,应考虑腹内疝的诊断并及时剖腹探查.在使肠曲复位和修补疝颈或裂孔时,不可损伤肠系膜上动脉等重要血管.

    关键词: 腹内疝 肠梗阻 手术
  • 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腹内疝2例

    作者:刘良彬

    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腹内疝,是一种少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72%,疝入肠袢可迅速发生绞窄,死亡率高.现将我们近9年诊治的2例报道并分析如下.

  • 先天性回肠系膜缺如致腹内疝、梗阻1例

    作者:牟小俊

    1病例介绍病人男,8岁.因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伴呕吐,发热,于2001年3月13日入院.入院时T38.9℃,P110次/分,R38次/分,BP80/60mmHg,急性痛苦面容,脱水貌,呻吟不止.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胸式呼吸为主、腹部高度膨隆,张力高,未见肠型及异常胃肠蠕动波,触诊、全腹压痛、反跳痛伴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

  • 温氏孔疝造成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死亡1例报告

    作者:夏长春;张彦;高云平

    腹内疝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多有外伤及手术等诱发因素.而小肠经过温氏漏孔嵌入小网膜囊内引发肠梗阻及肠坏死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 腹内疝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作者:何凌云

    1 病例报告患者38岁,已婚,因下腹剧烈疼痛1天于2005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为12月初.12月13日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剧烈疼痛,伴肛门坠胀、恶心.入院查体:T 37.2℃,下腹正中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一),妇科检查示宫颈举痛,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欠活动,压痛明显,左附件区偏后扪及直径约6cm的囊性包块,触痛明显,欠活动.

  • 腹内疝的CT诊断

    作者:陈茀茀;闵鹏秋;邓开鸿

    腹内疝(以下简称内疝)是指腹内脏器,特别是小肠,进入腹膜腔的正常或异常孔道的腹部疾患,是急腹症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上少见,发病率为0.2%~0.9%,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按疝孔的成因,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50%以上的内疝为十二指肠旁疝,其余按发生率依次为网膜孔疝,盲肠周围疝,经肠系膜疝,膀胱上疝及乙状结肠系膜内疝等[2].

  • 腹内疝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作者:刘艺

    患者,38岁,已婚.因下腹剧烈疼痛1d于2004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11月初,正常.入院日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坠痛,伴肛门坠胀,恶心欲呕.查体:下腹正中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浊(-).妇检:宫颈举痛,子宫后位,正常大,欠活动,压痛(+ +),左附件区囊性占位(6.3cm×2.7cm),盆腔少量积液,行后穹隆穿刺抽出少许淡黄色液体.

  • 浅析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作者:贾广伟

    目的:对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手术证实腹内疝合并肠梗阻患者47例,对其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彩超确诊为肠梗阻者47例,证实肠绞窄者34例。彩超表现主要为小肠局限性或较大范围肠管扩张,绞窄处肠管明显变窄,肠内容物通过受到阻碍。结论:经彩超检查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较高,值得关注。

  • 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然冰;王旭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37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彩超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彩超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及时正确的诊断.给予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肠梗阻,进行手术治疗后确诊为此疾病的患者为24例(73.53%),在胃肠手术之后出现肠系膜裂孔疝的患者有12例,并发局部的肠扭转.腹内疝而肠梗阻的患者有15例.2例为盲肠周围疝,4例为网膜孔疝,1例肠管发育异常.腹内疝并发肠梗阻声像图表现:①肠管扩张及位置改变;②大部分存在腹腔积液;③肠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彩超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考价值,多数诊断都在术中、术后得到证实,本次提示了彩超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粘连性腹内疝及其合并肠缺血坏死的MSCT诊断

    作者:李洪;张海兵;周柱玉;李汝辉;赵然然;廖振洪

    目的 探讨粘连性腹内疝及合并绞窄性肠坏死的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腹内疝的CT资料,CT原始数据经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造影(CTA),以显示疝环、疝入肠系膜、疝内肠管的特征.结果 19例粘连性腹内疝均显示疝环,小肠扩张积液、聚集并移位,其中17例显示疝环处肠管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17例显示疝入肠系膜水肿、增厚,肠系膜血管纠集、充血,其中11例显示疝环处肠管及其系膜扭转;15例显示腹水.根据疝入肠管影像表现将粘连性腹内疝分型:Ⅰ型为肠管扩张伴肠壁增厚(7例);Ⅱ型为肠管扩张不伴肠壁增厚(9例);Ⅲ型为肠管不扩张但肠壁增厚(5例).3型腹内疝肠管壁平扫CT值、动脉及门脉期肠壁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Ⅲ型小于Ⅱ型,Ⅰ、Ⅲ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粘连性腹内疝合并绞窄性肠坏死(5例为Ⅰ型,3例为Ⅲ型),CT显示肠扭转伴疝入小肠壁显著水肿增厚,肠壁模糊呈持续性低强化,其中4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3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分支闭塞,8例均显示大量腹水.结论 粘连带形成的疝环,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以及小肠扩张、聚集并移位提示粘连性腹内疝的存在;疝入肠系膜水肿,血管纠集,充血,肠系膜血管闭塞,肠管壁显著水肿增厚并持续低强化,则是绞窄性肠坏死的影像特征.

172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