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SCT对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胡明成;包权;邢健;魏秀芳;任春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的MSCT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MSCT术前诊断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为45例,提示其他5例可能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手术证实50例患者均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结论MSCT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对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高。

  • 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作者:姜冰

    目的:探讨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患者 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胃空肠吻合术的患者在手术后横结肠系膜与小肠疝入输入段的空肠形成裂隙导致内疝致急性肠梗阻6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侧腹壁与降结肠形成间隙导致内疝2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盆底筋膜出现裂开导致内疝6例,因各种手术导致腹腔粘连,肠壁、腹腔脏器、腹膜以及肠与肠之间的孔隙导致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3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裂孔修补、粘连松解、疝入肠复位,其中16例患者出现肠坏死,实行肠切除吻合手术.结果:经尽早确诊及手术治疗 46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2 例患者在术后因中毒性休克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病情危险,需及早诊治和手术避免肠坏死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且CT在术后诊治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 腹内疝致肠梗阻38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孟刚;陈晓聿

    肠梗阻诱发原因很多,临床甚为常见.肿瘤、有手术史的肠粘连、粪石、血管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腹外疝引起肠梗阻等等.腹内疝致肠梗阻以前较少引起临床工作者关注,近几年随着病案报道增多,腹内疝致肠梗阻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腹内疝早期诊断困难,后果严重.1995~2010年收治腹内疝源性肠梗阻患者3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与特征分析

    作者:胡晓华;孔嶷;罗先富;傅剑雄;王军;陈娟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及特征,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均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比较螺旋CT诊断与手术证实结果.结果:手术证实结果与影像诊断结果一致,而螺旋CT诊断结果征象显示肠梗阻、小肠积液为100%,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为90.00%,占位效应为70.00%,肠壁异常表现为70.00%,疝口为60.00%,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结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有腹部术后粘连束带疝7例、十二指肠旁疝5例、网膜疝3例、肠系膜裂孔疝4例、吻合口瘘疝1例,而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17例,符合率为85.00%.结论:腹内疝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能取得不错的诊断结果,可很好地显示肠梗阻、小肠积液,以及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占位效应等征象,从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

  •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杜华英

    目的:探讨左侧十二指肠旁疝(Landzert 疝)发生的原因,提高对少见腹内疝病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5年来我们收治的腹内疝病例中5例左侧十二指肠旁疝(Landzert 疝).结果:在术后证实为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的5例病例中,发生肠坏死3例,均行疝复住裂孔修补、肠切除吻合后治愈.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尤其是先天性腹膜形成的孔道、间隙造成的腹内疝诊断更为困难.对无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结合腹部CT等相关辅助检查的特异表现,应考虑先天性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 肠梗阻围手术期的PN治疗(附50例报告)

    作者:卢善昌;胡海清;石益龄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诊之一,死亡率高达3%~30%,切口感染约为50%.为寻求既能安全度过手术期,又能恢复快,死亡率低,Dudrick[1]提出"全胃肠外营养”,能起到"人工胃肠”的作用.1989年来对50例肠梗阻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PN治疗,获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50例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5~76岁,40岁以上32例(64%).粘连性肠梗阻29例,结肠肿瘤14例,小肠扭转3例,腹内疝与乙状结肠扭转各2例.行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术29例,小肠切除吻合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术5例,乙状结肠切除吻合术3例.同时收集1989年前10年中手术治疗60例肠梗阻作对照组,年龄22~78岁,平均42.6岁.粘连性肠梗阻33例,结肠肿瘤18例,腹内疝、小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各3例.行粘连带松解肠切除吻合术33例,小肠切除吻合术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0例,左半结肠切除术7例,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与结肠造瘘术各2例.

  • 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超声检查分析

    作者:苗立英;贾建文;张武;吕国荣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 23例腹内疝术前全部经B超和X线检查,后经手术证实,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以局限性或弥漫性肠管扩张,局限性和弥漫性腹腔内积液,梗阻部位肠管壁增厚,肠管返折挤压为特征;②超声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较X线检查敏感和特异(P<0.01和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 CT诊断腹腔内疝1例

    作者:梁洁;陈巨坤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1岁.入院前12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涨、下腹绞痛,逐渐蔓延至全腹,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但无呕血.无发热.患者于5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查体: 腹软,脐周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murphy's征(-).

    关键词: 腹内疝 CT
  • MSCT对后天性腹内疝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红兵;刘小琨;王涛;赵小虎

    目的:探讨MSCT对后天性腹内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6例后天性腹内疝的MSCT资料,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MPR观察.结果:16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13例有腹部手术史.14例CT表现为肠襻聚集伴扩张积液,具有占位效应;疝内肠系膜血管移位、伸拉,向疝口纠集,呈"梳征"或"缆绳征".2例CT表现为空肠移位,呈"C"型,肠管积液、稍扩张,肠壁无明显水肿增厚.CT增强扫描7例肠壁及系膜强化程度减弱.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后天性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Bard造瘘口旁疝补片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造口预防使用体会

    作者:俞一峰;冯强;李森

    乙状结肠造口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经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是建立腹壁人工肛门的传统方法,但术后易发生腹内疝、造口回缩、坏死、造口皮肤周围炎和晚期造口狭窄、造口旁疝等并发症.如何有效地减少上述并发症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

  • 嵌顿于膀胱子宫陷凹的腹内疝致小肠梗阻1例

    作者:黄颖秋

    腹内疝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急腹症,常表现为小肠肠管进入正常或异常孔隙而导致的肠梗阻.由于解剖结构的因素,腹内疝有多种类型,但嵌顿于膀胱子宫陷凹的腹内疝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报道嵌顿于膀胱子宫陷凹的腹内疝致小肠梗阻l例.患者女性,35岁,以“下腹突发剧烈绞痛2h”入院.腹部彩超和CT显示小肠肠管扩张,肠管内积液.扩张肠管堆积位于子宫前方与膀胱后方.急诊剖腹探查发现,距回盲瓣40 cm处见一约50 cm小肠经由膀胱子宫陷凹处疝入,因无肠管血运异常,仅行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本病例提示,超声和CT不仅有助于发现小肠梗阻的病因,更有助于各型腹内疝的诊断.

  • 腹股沟疝的治疗

    作者:牛伟新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疝多发生于腹部,分为腹外疝和腹内疝,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体表所致.临床上以腹股沟疝和腹壁切口疝为常见.

  • 手术室疝气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凌迪;刘文艳

    医院普外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就是腹部疝气,其又可以进行细分,分为腹外疝和腹内疝两种,比较常见的一般是腹内疝。临床中腹股沟疝属于腹外疝,大约90%的腹外疝都是此种情况。本文以我院2011年~2012年期间接收的疝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现进行如下报告。

  • 腹内疝与腹部手术史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小永;姚杰;张逸;周健;李烨

    目的 通过对腹内疝发生与腹部手术史相关性的分析,增加外科医师对不同类型腹内疝发病特点的认识,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例腹内疝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腹部手术史与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有无腹部手术史的2组人群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腹部手术史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多于有腹部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6,P=0.013);无腹部手术史组的11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31).结论 有无腹部手术史对腹内疝的发病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无影响,但无腹部手术史组的腹内疝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后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这可能与无腹部手术史组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肠绞窄坏死有关.大部分的腹内疝患者在早期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肠梗阻,对于肠梗阻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者,及时剖腹探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死亡率.

  • 腹内疝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肖广远;张静喆

    腹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经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或裂隙脱位到一个异常的腔隙者称为腹内疝.腹内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种,先天性腹内疝与胚胎发育期中肠的旋转与固定不正常及肠转位时脏层与壁层腹膜愈接不全或肠系膜的部分退化或薄弱有关;后天性腹内疝与手术或外伤有关[1].按有无疝囊分成真疝和假疝,具有疝囊的称为真疝,无疝囊的称为假疝.腹内疝临床症状间歇发作且无特异性,通常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症状常在进食、站立时加重,禁食或卧位可缓解.由于发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诊断并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普外科,胆道外科2012年5~6月收治腹内疝所致肠梗阻患者2 例,经及时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通过文献复习,分析腹内疝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总结报道如下.

  •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腹内疝致肠梗阻一例

    作者:钟锋;王金重;周杰

    患者男,60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腹部用力时发现左腹股沟区有一肿物突出,约“鸡蛋”大小,轻微胀痛,突入阴囊,站立时明显,平卧自行回纳腹腔。肿块逐渐增大,影响生活,为求治疗,遂来院就诊。入院查体:站立位左侧腹股沟区及左侧阴囊隆起,可触及一肿物,大小6 cm ×4 cm ×4 cm,肿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可完全还纳腹腔,还纳后指压内环口肿物不再出现,无压缩性及膨胀性,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术中见疝环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内环口直径约2.5 cm,疝囊通过扩张的内环口伸入阴囊,术中诊断:左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1 d 有肛门排气排便,3d患者用力大便后出现腹胀、纳差及腹泻,术后4d诉腹痛不适,阵发性绞痛,左下腹为主,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腹部立卧位片报告:小肠肠梗阻。腹部B型超声示:左右侧腹及下腹部肠管扩张,宽内径约31 mm,肠间隙见液暗深约19 mm。行B型超声引导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5 ml。予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制酸及抗感染等治疗。经非手术治疗48 h,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复查腹部立卧位片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B型超声见腹腔积液无明显减少,诊断性腹腔穿刺仍抽出血性腹水。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远端空肠部分肠管疝入左下腹部腹膜的切口内致腹内疝形成,并导致该段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近端空肠管壁扩张,宽处直径约5 cm,肠管无坏死及穿孔表现,疝补片覆盖耻骨肌孔,腹腔有淡红色血性液体约200 ml。术中诊断腹内疝并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明确,行腹内疝松解修补术,将腹膜的裂口重新以1-0薇荞线连续缝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第2次术后8d拆线出院。随访1年无腹痛及疝复发。

  • 53例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小儿绞窄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作者:赵正;席红卫

    目的 分析53例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于我科的53例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中手术探查见腹内疝83.0%(44/53),肠扭转17.0%(9/53).常见症状为腹痛(哭闹)伴呕吐(100.0%,53/53)、发热(9.4%,5/53)、腹胀(15.1%,8/53)、停止排气排便(5.7%,3/53),56.6%(30/53)的患儿腹部卧位片中可见"香蕉征".美克尔憩室是所有儿童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病例的主要病因,占41.5%(22/53).39.6%(21/53)患儿存在疝入或扭转肠管坏死,肠坏死病例中肠系膜裂孔疝占42.9%(9/21),美克尔憩室占33.3%(7/21).儿童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方法为复位疝入及扭转肠管,对坏死肠管切除,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对畸形如美克尔憩室、卵黄管囊肿行切除,去除纤维索条,修补裂孔疝环.一期手术治愈52例,造瘘后分期手术1例.结论 儿童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凶险,早期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腹部卧位片"香蕉征"对儿童腹内疝及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美克尔憩室是本组儿童主要病因,经及时手术治疗,儿童绞窄性肠梗阻总体预后较好.

  • 腹内疝28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邓党华;朱艳兵;陈琴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诊断为肠梗阻,28例均经过手术治愈.结论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即使作出诊断也多已有肠坏死,对本病临床特点缺乏认识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 8例腹内疝的CT表现与外科治疗

    作者:孙大林;顾建华;钱金娣;肖朝成;刘兰萍

    目的 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外科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CT表现,并与临床对照.结果 8例中,3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CT表现的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扩张;其他肠管移位,特别是十二指肠升部及横结肠.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没有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 腹内疝是一种严重而认识不足的疾病,经肠系膜疝多与腹部手术有关,特别是Roux-en-Y术式广泛应用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病例来说,CT可作出明确诊断.

  • 腹膜隐窝疝1例诊治体会

    作者:田国松

    腹膜有几个隐窝,正常情况下很浅小,不至引发疾病.如果隐窝深大形成病理结构,则大部分小肠可疝入隐窝形成内疝,即腹膜隐窝疝.这种病比较罕见,为先天性腹内疝,系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肠旋转正常过程改变,肠系膜与后腹膜融合不全形成了隐窝所致[1].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虽简单,但陌生,容易导致错误,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我们遇到1例十二指肠旁疝病人,就其诊断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72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