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脉CTA自由呼吸扫描与屏息扫描的辐射剂量对比研究

    作者:原媛;钟朝辉;王振常;张婷婷;张景东

    目的 探讨自由呼吸与屏息两种不同方式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扫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的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对102位行CCTA扫描的患者分别在自由呼吸和屏息时进行自动门控心率测试,比较同一名患者自由呼吸和屏息下的心率、扫描期相及相对应的预估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结果 高心率患者(HR>75 bpm,n=16)屏息后少数患者(n=4)辐射剂量上升(屏息后与自由呼吸下DLP之比为156.26%±1.97%),其余患者的扫描期相无变化.中等心率患者(HR为65~75 bpm,n=35)中,超过半数(n=19)屏息状态下扫描期相缩短,辐射剂量降低(期相由40%~80%降低为75%或者70%~80%时,DLP分别为自由呼吸下的42.48%±2.46%和54.35%±1.66%),其余患者期相无变化.中低心率患者(HR为60~65 bpm,n=35)中,多数(n=19,54.3%)在屏息状态下辐射剂量降低(74.02%±6.82%),但有个别中低心率的患者(n=4,11.4%)辐射剂量有大幅度的上升(177.31%±16.06%).低心率(<60 bpm)的患者扫描期相和剂量无变化.结论 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自由呼吸或屏息的冠脉CTA可以优化扫描期相,降低辐射剂量.

  • 腹部球囊加压技术配合4DCT在NSCLC的3DRT中应用

    作者:赵永亮;谢国栋;金建华;杨晓梅;吴建亭;刘海涛;储开岳

    目的 通过比较自由呼吸固定(A)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B)技术在NSCLC中患者的靶区大小,各方向移动幅度及移动向量、患侧肺受量及全肺体积、摆位误差的差异,说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NSCLC.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行A、B方法的NSCLC患者各40例.将两种方法分别得出10个呼吸时相图像生成MIP序列上勾画GTVfree与GTVpress,外放得到PTVfree与PTVpress.配对t检验PTVfree与PTVpress大小及随呼吸运动靶区在三维方向大移动幅度、三维方向位移向量绝对值|V|及体积差异.通过TPS设计比较两种方法患侧肺V5、V10、V20、V30及全肺体积;所有患者摆位完成后进行CBCT扫描得到图像在XVI系统中与MIP进行骨性加灰度匹配得出摆位误差.结果 PTVfree与PTVpress分别为(283.2±12.74)、(201.8± 12.99) cm3(P=0.002).两种固定方法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大移动幅度及三维空间位移向量|V|分别为(0.22±0.02)、(1.85±0.08)、(0.43±0.26) cm和(1.91±0.27) cm;(0.05±0.01)、(0.41±0.03)、(0.16±0.16) cm和(0.44±0.16) cm (P=0.120、0.001、0.070);患侧肺V5、V10、V20、V30及全肺体积分别为(61.26±4.27)%、(44.52±1.70)%、(28.22±3.13)%、(18.26±5.17)%及(3 556±223.12) cm3;(52.74±4.78)%、(38.76±4.92)%、(23.7l±4.03)%、(15.54±3.43)%及(3 376±311.65) cm3(P=0.001、0.003、0.004、0.021、0.004).通过XVI得出的两种固定方法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SCLC患者采用腹部球囊加压在没有增加摆位误差的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肺的移动幅度、减小计划靶区的外放及减少肺的照射剂量.

  • 胃癌术后放疗中呼吸运动及主动呼吸控制对靶区移动影响分析

    作者:俞晓立;章真;顾卫列;胡伟刚;朱骥;蔡钢;李桂超;何少琴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放疗患者中自由呼吸运动对放疗靶区移动程度,分析采用主动呼吸控制(ABC)方法后靶区移动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22例胃癌患者术中在瘤床或淋巴结引流区放置银夹作为标记,术后采用ABC技术定位放疗.每周重复2次采集自由呼吸和ABC时相0°和90°图像,应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及标记银夹.测定自由呼吸和采用ABC时银夹在头脚、左右及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包括同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移动幅度.结果 自由呼吸和采用ABC后头脚、左右、前后轴向上的移动幅度分别为11.1、1.9、2.5 mm(F=85.15,P=0.000)和2.2、1.1、1.7 mm(F=17.64,P=0.000),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少(t=4.36,P=0.000;t=3.73,P=0.000);同次放疗内自由呼吸与ABC后同一呼吸相内的无变化,而ABC后异次呼吸相内的分别为3.7、1.6、2.8mm(F=19.46,P=0.000),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36,P=0.000;t=-3.52,P=0.000;t=-3.79,P=0.000);ABC后分次放疗间的银央簇中心和银夹大移动幅度分别为2.7、1.7、2.5 mm(F=4.07,P=0.019)和4.6、3.1、4.2 mm(F=5.17,P=0.007),3个方向均明显增加(t=-4.09,P=0.000;t=-4.46,P=0.000;t=-3.45,P=0.000).结论 胃癌术后自由呼吸状态下放疗靶区移动幅度以头脚方向大,左右方向小;采用ABC技术后头脚、前后方向明显减小,而同次治疗内和分次放疗问的也有类似变化.

  • 千伏X线平片测定自主呼吸控制和自由呼吸状态下保乳术后术腔中银夹位移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建彬;韩磊;张英杰;徐敏;范廷勇;邵倩;巩贯中

    目的 探讨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mDIBH)与自由呼吸(FB)两种状态下千伏(KV)X线平片测得术腔中选定银夹位移的差异及其两种呼吸状态下临床靶体积(CTV)外扩到计划靶体积(PTV)边界的差异.方法 比较mDIBH和FB状态下,同一选定银夹不同方向上位移的差异,不同选定银夹在同一方向上位移的差异,左右、头脚、前后各方向上CTV→PTVSb扩边界的差异性.结果 FB状态下,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层银夹与下层银夹的位移不同[9.7mm与10.6mm(Z=-2.12,P=0.037)、7.3 mm与8.3mm(Z=-2.31,P=0.041)、15.5 mm与16.1 mm(Z=-2.32,P=0.041)],而近胸壁层银夹与外侧银夹位移相似[8.6 mm与10.6mm(Z=-0.27,P=0.754)、8.4 mm与8.3 mm(Z=-0.24,P=0.814)、15.7mm与16.5mm(Z=-0.26,P=0.856)];mDIBH状态下,每个银夹不同方向位移不同[5.0 mm与7.8 nun(Z=-2.31,P=0.036)、5.0 mm与9.3 mill(Z=-2.21,P=0.021)、7.8 nun与9.3 mm(Z=-2.11,P=0.041)].FB状态下,不同银夹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相似[10.6 mm与10.6 mm(Z=-0.24,P=0.815)],在头脚、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不同[7.3 mill与8.4 mm(Z=-2.45,P=0.021)、15.5 mm与16.5 mm(Z=-2.41,P=0.043)];mDIBH状态下,不同银夹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不同[4.4mm与5.4 mm(Z=-2.31,P=0.031)],而在头脚、前后方向上的位移相似[8.6 mm与8.6 nlnl(Z=-0.21,P=0.815)、10.5 mm与10.8 mm(Z=-0.27,P=0.754)].FB与mDIBH状态间各银夹CTV→PTV外扩边界差异在左右、前后方向均不同[9.7 mm与5.0 mm(Z=-2.34,P=0.029)、15.5 mm与9.3 mm(Z=-2.31,P=0.021)],而在头脚方向上则相似[7.3 mm与7.8 mm(Z=-0.29,P=0.770)].结论 部分乳腺外照射的CTV→PTV靶区边界外扩应依据呼吸状态、边界位置及边界方向区别对待.

  • 影像引导kV级X线成像测定自由呼吸状态下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术腔中银夹位移

    作者:韩磊;李建彬;于金明;张英杰;刘翠翠;孙涛;巩贯中;田世禹

    利用配有kV-X线成像系统的直线加速器实施部分乳腺外照射(external-beam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EB-PBI),为术腔中银夹位移的测量创造了条件.刘翠翠等[1]报道了自主呼吸控制状态下,kV级锥形束CT(CBCT)和kV级X线成像测定的银夹位移,以及据此所得的EB-PBI实施过程中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到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volume,PTV)的外扩边界.

  • 磁共振自由呼吸三维延迟强化序列探测左室瘢痕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尹刚;赵世华;陆敏杰;程怀兵;马宁;赵涛

    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冠心病和心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MRI腹部成像门控技术的比较

    作者:张晖

    简单介绍了磁共振检查中2种门控技术即呼吸门控和导航门控的特点,分别比较了磁共振自由呼吸扫描序列中呼吸门控和导航门控的效果和各自适用的环境,指出了中小医院以及要求不高的一般患者较适合使用呼吸门控技术,大型医院或有较高图像要求或腹部已安装其他设备的患者以及呼吸急促的患者采用导航门控技术较好.

  • 多b值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技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锴;黄健峰;丁玉琴;陈财忠;徐鹏举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比较研究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在多b值DWI肝脏成像的特点.方法:应用1.5T磁共振,对30例临床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病人同时使用导航触发、自由呼吸多b值扩散加权扫描成像,评估两组肝脏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长短,测量和比较两组不同b值图像的信号强度、肝脏信噪比及ADC值.结果: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序列图像评分分别为3.57±0.56,3.74±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触发扫描时间长于自由呼吸序列,分别为434±21s,130s(P <0.01);导航触发序列肝实质SNR(50,400,800)为57.49±20.67,39.84±15.41;27.38±8.60,高于自由呼吸序列SNR(50,400,800)=41.56±15.03,29.26±9.44,22.84±6.85(P<0.01).两者肝实质ADC无差异(P>0.05),分别为1.130±0.098,1.086±0.072.结论:对于多b值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导航触发较自由呼吸技术图像信噪比高,自由呼吸技术成像时间相对短,两种技术所测量肝脏ADC值无明显差异.

  • 自然呼吸下高螺距双源CT肺动脉造影方法探讨

    作者:邓国辉;胡红杰;张文明;陈彬;胡吉波

    目的探讨自然呼吸状态下高螺距双源CT肺血管造影(CTPA)技术对可疑肺栓塞患者应用的可行性、影像质量。方法对54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高螺距组),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患者在自然呼吸下行高螺距CTPA检查(螺距为3.0,120kV,100mAs,50ml对比剂);另选前期检查患者54例作为常规组行常规CTPA检查(螺距为0.8,120kV,100mAs,80ml对比剂),深吸气后屏气扫描。记录PA强化程度、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的整体质量、扫描范围内肺动脉分支是否存在对比剂充盈不均和心脏、呼吸运动伪影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螺距组肺动脉主干(PT)及尖段(S1)肺动脉、后基底段(S10)肺动脉的平均 CT值为(404±104)、(453±119)和(453±119)HU,平均图像背景噪声(11±2)HU,平均检查时间为(0.67±0.09)s,平均辐射剂量为(142±31)mGy cm,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检查图像无呼吸及心脏的运动伪影。肺动脉分支未见完全或部分缺损,所有患者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自然呼吸下状态高螺距双源CTPA检查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像,没有产生呼吸和心脏的运动伪影,且可避免出现瓦氏(Valsalva)呼吸所致的伪影。

  • 径向数据采集技术在腹部MR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颖;侯金玲;陈骥梁

    目的:探讨径向数据采集技术(radial)在腹部MR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某院30例临床患者使用径向数据采集序列(radial)行上腹部横断面扫描,通过对比常规屏气成像以及呼吸触发成像图像信噪比(SNR)来判断成像质量.结果:径向数据采集序列信噪比(549.59±43.22)大于呼吸触发序列(406.56±26.41)大于常规屏气序列(305.45±15.38).结论:径向数据采集技术(radial)序列在不屏气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显示上腹部图像,并且图像质量优于常规屏气序列和呼吸触发序列.

  • 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造影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卓;张诚;张卓璐;孙烨;洪楠;陈雷

    目的 探讨自由呼吸、不屏气状态下,利用256-MDCT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扫描时须受检者屏气配合;B组40例,检查全过程无屏气口令,受检者自由呼吸.比较两组图像噪声水平、信噪比、主观评分(3分制:3分佳,2分尚可,1分不能满足诊断)、辐射剂量.比较两组增强扫描前后心率变化程度.结果 两组间噪声水平、信噪比、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增强扫描前与增强扫描中心率差异:A组(6.80±7.59)bpm,B组(3.03 ±2.58)bpm(P =0.01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5±0.64)分,B组(2.85 ±0.36)分(P=0.018).两种扫描模式相比,自由呼吸状态心率变化较小,检查效果更佳.结论 针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设备及扫描方案,自由呼吸状态下行CCTA检查,效果优于屏气状态下检查.

  • 基于4D-CT的放疗计划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龚军;唐昃;费国新;李荣峰;舒畅

    目的:比较分析4D-CT计划和常规3D-CT计划两种不同计划的靶区体积及相关剂量学方面的差异,评估4D-CT技术应用于胃癌放疗在剂量学方面的价值.方法:胃癌术后患者10例,在仰卧位平静自由呼吸下行CT模拟定位,先常规3D扫描再行4D扫描并根据呼吸周期重建得到10个不同呼吸时相的CT图像.勾画完整的放疗靶区(GTVs、CTVs)及危及器官.在三维计划系统中,以20%的时相基准,分别根据计划靶体积(PTV3D、PTV4D)为10例患者各设计2套放射治疗计划,PTV3D在临床靶体积(CTV)的基础上外加常规安全边界,PTV4D是在10个时相CTV融合后形成的4D内靶体积(ITV4D)基础上外放摆位边界,比较两者靶区及正常组织在体积及相关剂量学方面的差异.结果:在靶区PTV覆盖率与剂量分布均匀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4D计划较3D计划肝平均剂量明显下降(P<0.05),肝V30、V40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肾V20及平均剂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CTV3D与ITV4D的体积分别为(433.04±139.71)cm3和(535.44±150.89)cm3,后者体积增加了(102.40±21.77)cm3;PTV3D与PTV4D的体积分别为(860.87±226.52) cm3和(787.87±193.83) cm3,后者体积减少了(73.00±46.38)cm3,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3D计划存在夸大或遗漏靶区的风险,应用4D-CT能在不遗漏肿瘤放疗靶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小靶体积,保护危及器官.

  • 16cm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不齐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作者:陈玉环;李爱华;贾永军;于勇;寇朴怀;王琦;贺太平

    目的 探讨16cm宽体探测器CT对心律不齐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由呼吸条件下心率波动≥5 bpm患者资料166例,根据心率波范围分A组(5 bpm≤心率波动≤10 bpm)95例、B组(心率波动>10 bpm)71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心率分别为68.1±11.4 bpm(A 组)、67.6±12.3 bpm(B 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波动分别为7.8±1.2 bpm(A 组)、38.2±35.9 bpm (B 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166例患者共评价498分支水平血管,共2150节段,所有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3分).与 A 组比较,B 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略有下降[4.08±0.56(A 组)比3.74±0.52(B 组)],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2.2±1.1 mSv和2.6±1.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 cm宽体探测器CT在心律不齐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成像并结合SSF技术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

  • BLADE技术在自由呼吸导航CMR T2WI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京京;陈铟铟;恽虹;杨姗;曾蒙苏;金航

    目的 探讨刀锋技术(BLADE技术)在自由呼吸导航心脏磁共振(CMR)T2 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患者分别进行自由呼吸导航CMR BLADE-T2 WI及常规TSE-T2 WI扫描,记录扫描时间,测量图像信噪比(SNR)、心肌血池对比噪声比(CNR)及心脏边缘锐利度,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的整体质量、心脏结构显示进行4分度评分,评分结果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2种方法的扫描时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BLADE/TSE,(101.07±13.41)s/(95.04±13.29)s,P>0.05];BLADE-T2WI序列的SNR与CNR(121.23±44.34/107.38±43.17)与TSE-T2 WI的SNR与CNR(116.83±40.22/99.23±39.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DE-T2 WI序列的心脏边缘锐利度值高于传统的TSE-T2 WI,分别为0.43±0.11,0.31±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DE-T2 WI序列的整体图像质量及心脏结构显示评分均高于TSE-T2 WI序列(P<0.05).结论 BLADE技术有助于提高自由呼吸导航CMR T2 WI序列的图像质量,可应用于屏气效果差及自由呼吸导航常规TSE-T2 WI图像欠佳的患者.

  •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3种呼吸方式下ADC值的比较

    作者:史卓;赵心明;宋俊峰;马霄虹;叶枫

    目的:比较和判断正常肝脏的 ADC值在呼吸触发、屏气和自由呼吸3种扩散加权成像方式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11例志愿者进行了3次屏气(激励次数为1,呼气末期采集,层厚/间距=5 mm/1 mm),呼吸触发(呼气末采集,层厚/间距=5 mm/1 mm)和自由呼吸(层厚/间距=5 mm/1 mm)共计9次的肝脏横断面DWI扫描,扩散感度b值均为800 s/mm2。而后将采集到的横断面图像进行冠状面重建(层厚/间距=8 mm/1 mm),用非参数检验来比较横断面和冠状面重建的肝实质的ADC值,用Bland-Altman方法来评价冠状面所测 ADC值的可重复性。结果屏气DWI测得的平均 ADC值[(1.09±0.07)×10-3 mm2/s]显著低于呼吸触发DWI[(1.16±0.09)×10-3 mm2/s]自由呼吸DWI[(1.19±0.10)×10-3 mm2/s](P<0.005),横断面所测结果与冠状面相似。冠状面ADC值两两比较的平均差异±一致性范围为屏气DWI -0.09~-0.01±0.09~0.48,呼吸触发DWI -0.04~0.01±0.11~0.17,自由呼吸DWI -0.07~-0.02±0.11~0.18。结论屏气DWI所测正常肝脏实质的 ADC值较呼吸触发和自由呼吸 DWI偏低,且可重复性较差。建议用呼吸触发或自由呼吸技术进行肝实质 ADC值的测量。

  • 自由呼吸对提高冠状动脉CT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研究

    作者:曹乐;刘翔;李雅楠;张向辉;樊钢练;谢芳;郭建新

    目的 比较屏气与自由呼吸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图像强化效果及均一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7月期间,在我院256排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纳入本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屏气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吸气后屏气);B组(30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两组患者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均一致.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强化变化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得分(1~5分,1分差,不能诊断,5分优)及两组患者扫描前后心率变化差异.结果 自由呼吸组的CT值[(405.10±58.20)Hu]及强化均一性(14.37%)均优于屏气组[(337.60±72.70)Hu,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冠脉节段平均得分分别为4.49±0.41、4.33±0.36,两组患者扫描前后的心率分别是(1.74±1.86)次/min、(1.30±1.25)次/min,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由呼吸可提高图像的强化效果及强化均一性,且可得到与屏气条件下同样质量的图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