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畸拔牙与不拔牙疗效对比的初步探索

    作者:邓贵平

    目的:探讨针对错牙合畸形患者,对比采用正畸拔牙方法与不拔牙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错牙合畸形患者78例,通过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B1组(拔牙组46例)与B2组(不拔牙组32例),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针对B1组患者与B2组患者,在患者牙齿的排列以及侧方咬合等方面的具体评分以及患者完成治疗后的平均疗程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侧貌美观评分方面,B1组患者高于B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采用拔牙方法与不拔牙方法进行治疗,终在患者牙齿排列方面以及咬合关系等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获得的疗效基本相同;但是对于采用拔牙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在终的面形方面显著优于采用不拔牙进行治疗的患者.

  • 拔除病变上颌第一磨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黎

    目的:评价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除上颌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临床已完成的12例由于病变需要拔除上颌第一磨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做矫治结果的临床研究。患者平均年龄19.3岁,其中拔除/或早失1颗第一磨牙的有4例,拔除2颗的有5例,上颌两侧均有拔除/或早失3颗的有3例,下颌骨大小及形态基本正常。矫治设计上颌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已早失磨牙一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所有病例均使用国产网底托槽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结果:矫治时间为19~27个月,平均23个月。治疗后患者前牙覆颌覆盖正常,第三磨牙与对颌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面部侧貌协调。结论:通过正畸治疗涉及拔除上颌病变第一磨牙的错牙合病例,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基于Wilks' lambda的拔牙矫治逐步判别分析

    作者:马俐丽;王冠超;张山川;徐宝华;谢国芳

    目的 验证利用Wilks' lambda分析方法筛选对拔牙矫治判别影响大的测量项目方法.方法 选取100例正畸患者,年龄14~40岁,平均年龄23.6岁,男29例,女76例,对其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应用Wilks' lambda判别统计方法筛选对拔牙矫治影响大项目.结果 UIE-AB和NA/PA的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建立了一个拔牙矫治的回归方程为y=0.125×NA/PA+ 0.351×UIE-AB-3.429,两者结合初始验证准确率为82.6%,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1.03%.结论 上切牙至AB连线距离,NA/PA角度是良好的拔牙判定指标.

  • 颏部形态与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非拔牙矫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时一兵

    目的 研究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正畸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颏部形态在颅面部硬组织侧貌形态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指标.方法 选取15~18岁之间的边缘型牙列拥挤患者50名,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与不拔牙组.选取反映硬组织面型特征的指标21项,对2组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拔牙组与不拔牙组间测量项目有无差异,及颏部形态与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判断代表颏部形态的指标Pog-NB是否可以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敏感指标.结果 代表颏部形态的指标Pog-NB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NB因素对决定拔牙与否的影响大.Pog-NB与L1-NB、L1-NP、U1-NP、L1-AP、A-NFL、UL-E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证明了颏部形态对正畸矫治拔牙设计有影响.结论 当上颌倾斜度、突度相对于前颅底平面一致时,颏部突度的大小对预测矫治后下切牙应处的位置有重要意义,可通过Pog-NB值来判断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或非拔牙矫治.颏部形态对决定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与否有重要的影响.当颏凸较小、拔牙的概率大.反之当颏凸较大、颏点位置靠前时,拔牙的概率较小.

  •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头影测量项目在拔牙判别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马俐丽;王原琳;徐宝华

    目的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研究不同的头影测量指标对拔牙判别的效能,从而筛选简便的头影测量指标来进行拔牙判别.方法 选取98例正畸患者,年龄在16~40岁,平均年龄27岁,对其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分析.计算所有头影测量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约登指数对应的诊断阈值.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结果 上切牙至AB连线的AUC值为0.848,约登指数对应的诊断阈值为6.5 mm;下切牙切缘至NB连线的AUC值为0.835,对应的诊断阈值为6mm.结论 上切牙切缘至AB连线距离,下切牙切缘至NB连线距离是良好的拔牙判定指标.

  • 涉及正畸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前突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琳;段银钟;谭家莉;陈巧玲

    目的 探讨涉及正畸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伴牙弓前突的方法及没计原则.方法 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牙列拥挤病例24例,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1.3岁.其中单纯牙列拥挤15例,拥挤伴牙弓前突9例,拔除病变第一恒磨牙或残根、残冠来替代拔除健康的前磨牙矫治.所有病例均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结果 矫治时间为16-25个月,平均22.5个月,矫治后患者前牙覆猞、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第三磨牙均已萌出并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牙弓间隙全部关闭,面部侧貌协调.结论 通过正畸治疗涉及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的错(牙合)病例,重建完整健康的牙列,达到了功能、美观及稳定的目标.

  • 正畸拔牙联合正颌手术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作者:陈磊;吴高义;刘彦普;段银钟

    一、病例摘要患者男,17岁.主诉:因地包天求治.患者乳牙(牙合)期即出现前牙反(牙合),但未行治疗,家族中无类似错(牙合)情况,全身状况良好.二、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凹面型,上颌后缩、下颌前突.无口腔不良习惯.口内检查:恒牙(牙合),双侧尖牙、磨牙近中关系. 上颌牙列重度拥挤,12腭侧位,22远中腭向扭转,间隙不足,下颌牙列中度拥挤,下牙弓相对上牙弓狭窄,前牙、后牙代偿性舌倾.上颌中线右偏约2.5 mm.前牙反覆盖约12.0 mm,反覆(牙合)约1.5 mm,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

  • 正畸拔牙率的回顾

    作者:肖林喜;段银钟;王晓云

    在正畸临床中,正畸拔牙一直是一个受争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为了解决牙列拥挤和牙弓的不协调,人们常常要考虑到拔牙,而且,受矫治理论、矫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畸拔牙率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轮回过程,对正畸拔牙率进行回顾分析,对指导临床寻求佳的拔牙矫治适应证及佳拔牙矫治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错(牙合)畸形儿童及其家长对拔牙处理的认知调查分析

    作者:秦志燕

    目的:分析错(牙合)畸形儿童及其家长对正畸拔牙的认知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相关问题制定调查表由儿童及其家长分别填写完成,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医生进行沟通之前,不同意拔牙的家长63.33%,儿童35%,医生进行沟通之后,不同意拔牙的家长40%,儿童13.33%,经检验,沟通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长不同意拔牙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牙齿的稳定性,儿童不同意拔牙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疼痛.儿童对正畸拔牙的态度受家长影响较大.结论:医生对儿童和家长关于正畸拔牙的认知起着关键作用.医生除了专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 非对称性和非补偿性正畸拔牙原因分析

    作者:张景慧;钱毅超

    减数拔牙是正畸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拔牙比例为32%~57%[1].在考虑牙弓的对称性和补偿性后,常拔除4颗双尖牙.本人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某些原因非对称性和补偿性恒牙早期拔牙正畸治疗患者,占同期门诊患者的10.6%,占恒牙早期拔牙正畸治疗患者的20.8%.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 非常规拔牙与常规减数矫治成人双颌前突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李伟;吴平;刘琳;翟俊辉

    目的 探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成人双颌前突错(牙合)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0例,按照磨牙是否存在病变或缺失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患者均存在1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早失磨牙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照组:矫治设计常规减数4颗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头影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侧貌突度减小.矫治后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内收.试验组患者平均疗程(34.5±4.5)个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牙合)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对照组患者平均疗程(22.5±3.5)个月,上前牙回收幅度较试验组明显.结论 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与常规减数第一双尖牙矫治均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常规减数治疗上前牙回收幅度更大且疗程较短.

  • 正畸和第三磨牙的保留与拔除

    作者:崔敏娟;常新

    临床上第三磨牙尤其是下颌第三磨牙常见阻生。正畸治疗能对第三磨牙的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对第三磨牙保留与拔除的选择。临床上可以通过正畸治疗直立第三磨牙,实现第三磨牙的保留,也可以通过正畸的方法辅助第三磨牙的拔除。本文就正畸和第三磨牙的保留与拔除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用微创拔牙术对畸形牙患者进行正畸拔牙的效果探析

    作者:刘增印

    目的:探讨用微创拔牙术对畸形牙患者进行正畸拔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0例畸形牙患者(360颗畸形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有43例患者(180颗畸形牙),乙组中有47例患者(180颗畸形牙).我院对甲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拔牙术进行正畸拔牙,对乙组患者使用微创拔牙术进行正畸拔牙,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拔牙的用时以及其术后疼痛的程度.结果:乙组患者拔牙的用时明显短于甲组患者,其术后疼痛的程度明显轻于甲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微创拔牙术对畸形牙患者进行正畸拔牙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缩短其拔牙的用时,并能减轻其术后疼痛的程度.

  • 简述正畸治疗中的拔牙设计

    作者:张爱香;高海臻;王文杰

    在正畸拔牙的过程中,正确的诊断和设计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对于多数正畸病例来说,诊断设计的关键在于是否拔牙以及拔几颗牙和拔哪些牙.对此,各派学者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所以,即使是面对同一病例,其诊断设计也会因医生的不同而不同.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石膏模型测量、X线头影测量分析等方式并结合患者生长发育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拔牙设计提出合理的诊断方案.为此,本文对正畸拔牙中的设计和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综述.

    关键词: 正畸拔牙 诊断 设计
  • 下颌前磨牙拔除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作者:郭雪华;钱玉芬;冯齐平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的不同影响.方法:将28例患者分为拔除第二前磨牙组12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16例,治疗中均运用改良片段弓技术.2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以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过程中在水平、垂直距离的变化及其近中倾斜角、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移动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多,分别为(2.95±2.55)mm(P<0.01)和(4.58±1.85)mm(P<0.01);其近中倾斜角变化-10.12°±8.27°(P<0.05)、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15.58°±9.65°(P<0.001)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安氏Ⅰ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较拔除第一前磨牙可为下颌第三磨牙提供更多的有效萌出间隙,并使第三磨牙牙冠发生有效旋转.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

    作者:王玉华;刘月华;李强;兰庭超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拔牙矫治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经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并以直丝弓技术矫治完成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8.4±1.0岁(16~24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并建立以上下唇突距变化值为因变量、相关硬组织变化值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矫治前后的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牙齿和面部软组织,颌骨变化不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下唇突距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突距,上下切牙倾斜度及面高比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上下切牙突距变化对上下唇突距的变化具影响.结论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和面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软组织形态与切牙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 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刘彦;罗颂椒;郑翼

    目的探讨非常规拔牙矫治错殆畸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21例正畸患者,其中拔除第一磨牙者12例、上中切牙者4例、侧切牙者4例,1例中切牙松动脱落,行正畸矫治.结果平均矫治时间1.2~2.6年,矫治效果满意.结论非常规拔牙的正畸患者,通过对其个体化矫治,可达满意效果.

  • 矫治力对正畸拔牙术后牙槽骨修复的影响

    作者:雷畅;崔德泉

    2005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对24例错颌畸形患者行拔牙术减数矫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矫治力对正畸拔牙术后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探讨如下.

  • 安氏Ⅱ类1分类单双颌前磨牙减数对下颌第三磨牙影响的CBCT研究

    作者:季骏;王天丛;张博;罗佳娣;刘澍;胡勤刚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正畸治疗对下颌第三磨牙(M3)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65例,上颌单颌前磨牙减数32例,双颌前磨牙减数33例.在治疗前后拍摄CBCT,NNT vie-wer中3D重建,测量M3的轴倾角度(LM3)和下颌第二磨牙(M2)远中间隙,以及M2之间、M3之间的宽度,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单颌拔牙组左LM3增加(P<0.01);双颌拔牙组右LM3减少(P<0.01),M2远中间隙增加(P<0.001),M3间距减少(P<0.001).结论:单颌拔牙可能会增加M3阻生机率;双颌拔牙可能会增加M3正常萌出机率.

  • 成年人颏部形态与正畸拔牙设计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锋;胡荣党;倪振宇

    目的:研究成年人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正畸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颏部形态在颅面部硬组织侧貌形态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指标.探讨颏部突度对成年人临界拔牙病例矫治设计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年龄18~34岁已完成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2名,女28名.其中25例为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25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矫治后侧貌良好,覆(牙合)覆盖正常,完成头影测量29项,并对50例临床牙(牙合)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牙颌面硬组织、及软组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并进行拔牙概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Pog—NB,U1-NP,SNP测量项目在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 NB,U1-NP与拔牙概率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拔牙组颏部突度明显小于非拔牙组,上切牙唇倾度明显大于非拔牙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在2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对于成年人临界拔牙病例制定矫治计划时,为达到良好的侧貌,要综合考虑影响侧貌的鼻唇颏协调一致.颏部突度越小,上切牙唇倾度和突度越大拔牙的概率越大.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