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胆道覆膜支架置入联合疏肝利胆法治疗胆总管中下段MOJ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导;冯柳迁;孟凡喆;常钢

    目的 探讨经皮胆道覆膜支架置入联合疏肝利胆法和单纯裸支架置入治疗胆总管中下段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9-2015年收治的53例M O J患者,分为覆膜支架+疏肝利胆法组25例(治疗组),单纯裸支架组28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346 d和18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2 d和16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和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覆膜支架置入联合疏肝利胆法治疗胆总管中下段梗阻,患者术后支架远期通畅率高,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时间延长,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双重固定方法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芳

    目的 探讨双重固定方法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在治疗中采用传统固定方法,研究组29例,在治疗中采用两件式造口袋与引流管固定器相结合的双重固定PTCD,并对两组患者的管道固定、引流效果及满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PTCD管部分脱出、PTCD管打折/受压、造口袋漏液、造口处周围刺激性皮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院治疗期间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全部评5分者所占比例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显著,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 恶性梗阻性黄疽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植入的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智;罗小平;何明菊

    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提高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及促进病人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安全实施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采取措施包括对患者术中、术后护理要点的严密观察及管理如疼痛、发热的观察及护理管理、引流管以及引流物的管理等.结果:32例手术顺利、安全实施,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意外及并发症;术后除出现轻微不适外,无术后穿刺部位出血、严重感染、引流管脱落、阻塞等发生,全部病例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而安全出院.结论:充分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可保证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进行、术后的顺利康复,避免与护理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

  • 经PTCD窦道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华;汪涛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而致皮肤巩膜黄染,常见于肝门胆管癌、肝癌、胰头癌、壶腹癌、胃癌肝转移等造成的肝胆管受压.若黄疸得不到及时改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机制会迅速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作为减黄手段创伤大、费用高,难以为患者接受.自2005年起,我科开展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联合记忆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60例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操作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杜强;张福庆;纪刚;余燕傧;叶旸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37例(A组)初始选择经皮肝穿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后常规经导管外引流15 d.40例(B组)初始选择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失败后再改用A组方法.本研究对种方法的疗效、支架置入成功率、并发症、适应证及医疗费用等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支架置入后降酶、白蛋白回升、生活质量的改善、生存中位时间等均无差异(P>0.05);但A组在支架置入成功率、适应性、黄疸消除、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等方面均好于B组(P<0.05).其中B组有5例支架置入失败,再采用经皮肝穿刺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比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在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具有更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更宽的适应证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并且结合导管外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消除黄疸的有效率更高,二者结合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重要方法之一.

  • 动脉灌注化疗治疗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展;张盛;刘爱民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后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置入胆道支架后,行动脉灌注化疗,观察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变化、支架保持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1~2周、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明显下降(P<0.05);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88%(31/32)、71.88%(23/32)、40.63%(13/32),平均生存时间16.3个月;3、6、12个月支架保持通畅率分别96.88%(31/32)、93.75%(30/32)、62.5%(20/32),平均15.6个月.结论 放置胆道支架后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 PTCD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作者:陈冬梅;李毓辉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接受PTCD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4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结论: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和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作者:姬广翠;王丽;周明珠

    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国内外较常见介入治疗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胆管阻塞问题,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能争取手术时机,降低手术风险,为放疗、化疗创造条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我院2003年1月~2006年7月共为8例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恶性梗阻性黄疸55例B型超声诊断

    作者:刘莉

    黄疸是临床常见症状,超声实时显像能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系统.根据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及扩张的部位可明确是否为梗阻性黄疸及其阻塞部位,部分病变可同时作出病因诊断.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2004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旨在进一步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 内镜下粒子支架植入在胆管恶性占位中的应用

    作者:王军宏;王海久;任利;邓勇

    胆管的恶性占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恶性梗阻性黄疸,早期起病隐匿,临床发现病例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行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治疗只占20%.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普及和放射粒子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术被临床采用.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术具有成功率高,体内持续近距离放射,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特点.本文就粒子胆管支架基本情况及其在胆管的恶性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降黄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顾越雷;杨孙虎;樊强;张龙龙

    目的 探索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降黄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降黄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阻部位和术前白蛋白水平是患者术后l周降黄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肝门部梗阻及低白蛋白水平的患者术后l周的降黄疗效欠佳;梗阻部位、术前白蛋白及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1个月的降黄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肝门部梗阻、术前低白蛋白水平及术前高总胆红素水平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降黄疗效欠佳.结论 梗阻部位、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降黄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作者:杨林;谢晓东;王朝华;赵福敏;陈天武

    我科于1997年1月至2003年10月期间采用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90例,男59例,女3l例,年龄28~88岁,平均(57.6士15.1)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合并发热、胆道感染56例.T管引流术或胆囊造瘘术后12例.

  • 体外转流胆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作者:冉江华;李立;王平荣;唐继红;李文

    目的探讨体外转流胆汁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汁外转流术,并与同期25例行胆汁内引流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外转流组术后恢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内引流组短; 术后生存时间较内引流组长; 术后并发症较内引流组少;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外转流胆汁术,具有胆汁内引流及外引流术的优点,同时具备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可经T管注药化疗等优点,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减黄方法.

  • 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切除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作者:羊晓勤;周勇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肾功能的保护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预防.方法 为降低ARF的发生率,从2004年起本治疗小组在ARF的预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预防内毒素血症,术前减黄,充分扩容,营养支持,甘露醇、速尿的使用,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分2个阶段回顾性分析从2000~2007年8年间(第1阶段: 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 第2阶段: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治疗小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06例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并引入了新的ARF分级标准(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结果 第2阶段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根治性切除率从第1阶段的44.8%提高到57.1%(P<0.05),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从15.1%下降至6.7%(P<0.05),其中ARF危险及损害阶段的发生率在第1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RF衰竭阶段发生率则由10.5%降至2.5%(P<0.05),因此ARF发生率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将急性肾功能损害控制在早期阶段而避免其向衰竭阶段发展,从而使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从16.3%降至5.8%(P<0.05).结论 通过新的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统计,说明我们在围手术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ARF的发生和发展.

  • 恶性梗阻性黄疸影像学诊断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海民;窦科峰;周景师;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诊断和判断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对10年来收治的6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经BUS、CT、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总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0%、86.5%、88.4%、92.9%及94.0%,肿瘤实际切除数与术前评估可切除数比率分别为63.4%、68.5%、86.8%、87.3%及93.9%.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准确率CT、PTC、ERCP和MRCP检查明显高于BUS检查(P<0.05或P<0.01); 在评估肿瘤切除准确率上MRCP、ERCP和PTC优于BUS和CT(P<0.0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术前确诊率和判断切除的准确性.

  •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IAP和sIL-2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家骅;甘平;冉江华;郭群;周粼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 IAP)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sIL-2R)是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增高现象.本研究对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黄)患者围减黄手术期血清IAP和sIL-2R进行了动态检测,报告如下.

  •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与手术引流比较

    作者:辛波;张林波;姜喜远;曹澍

    目的 比较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与手术引流的疗效.方法 收集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131例,其中102例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后放置内、外引流管或者留置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组),解除胆管梗阻;另29例为同期术前判断有手术切除可能而术中证实不能行根治性手术或者不同意行PTCD治疗患者(手术引流组),行开腹胆管内、外引流术.比较2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 介入治疗组穿刺成功率100%,与手术引流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平均胆红素下降50%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手术引流组(P<0.05).结论 与手术引流比较,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性,可以重复操作,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可以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是不能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首选方法.

  • 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加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作者:沙俊峰;安建立;牛洪涛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 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 介入技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华;汪涛;汤礼军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经皮经肝胆管金属支架植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心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生理性内引流,以改善肝功能.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386±95) μmol/L,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下降到(260±85) μmol /L、(220±81) μmol/L与(189±68)μmol /L(P<0.05),碱性磷酸酶(AKP)与y-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7例(11.7%).结论 超声及DSA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和可重复等优点.

  • 肠道清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准备中的应用(附114例报告)

    作者:李波;郑思琳;陈红;陈笑茹;邹倩;张孟瑜;苏松;贺凯;冯春红;夏先明

    目的 探讨肠道清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方法 1996年7月~2007年6月间共35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其中114例进行改良口服全肠道灌洗法,245例采用口服甘露醇法,对两组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和水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肠道清洁法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水电解质影响小,患者耐受性好.清洁效果好.结论 术前肠道清洁准备应当作为重视恶性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的重要措施予以足够重视.

482 条记录 21/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