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义戈;刘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几经改进后应用于眼科临床.OCT的工作原理类似超声波,但其用光波代替声波.OCT利用低相干光对生物组织进行横截面扫描,并将所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再以图形或数字形式显示,提供量化诊断指标.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黄斑部形态分析

    作者:刘玉青;张海燕;张习;昝艳;张敬一;程昭琳;郭玉升;张朋利

    目的 观察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部形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7例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共73只眼.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术眼行佳矫正视力(BCV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并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结果 术前患眼BCVA平均值为(0.31±0.18),术后1个月BCVA平均值为(0.56±0.12),术后3个月BCVA平均值为(0.62±0.2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FT平均值为(216.12±18.23) μm,术后1个月CFT平均值为(231.32±13.14) μm,术后3个月CFT平均值为(221.48±23.35) μm;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有8只患眼出现黄斑区异常改变,术后3个月仍有3只眼存在黄斑区异常改变.结论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出现黄斑区异常改变,只有极少数患者术后3个月仍存在黄斑区异常改变.

  • 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作者:申然;王凤华;郭黎霞;杨丽萍;王艳娜

    目的 观察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 选取邯郸市眼科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临床特征和病史并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病灶距离黄斑中心区500μm以外的PCV患者11例(11只眼),采用氪黄激光治疗2~3次,每次激光治疗间隔15 d~1个月,行再次激光治疗是根据眼底彩照病灶的颜色、激光光斑色素的反应、眼底造影(FFA+ICGA)、OCT检查病灶有无渗漏来决定,随访并观察6~12个月,每次观察患者的视力及佳矫正视力、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光线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3只眼进行2次激光治疗,8只眼进行3次激光治疗.6例(6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清楚,视物变形基本消失;2例(2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稍好转,眼前黑影减小;3例(3只眼)患者主诉视力提高明显,黑影消失.佳矫正视力0.1~0.6.FFA+ICG检查PCV病灶均萎缩.结论 氪黄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500 μm以外的PCV疗效确切,能有效稳定和提高患者的视力,阻止病变进一步进展,经济有效.

  •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作者:师自安;龙力;李永;卢颖毅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屈光度≥-6D,眼轴≥26mm的69眼进行OCT、A/B超、部分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O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的OCT图像表现为五种,第一种与非高度近视眼相似的正常OCT表现;第二种色素上皮不均及增厚;第三种神经上皮层间的裂隙样光学空间形成;第四种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第五种黄斑部的板层裂孔及全层裂孔.结论OCT能精确的显示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病理改变特征,特别是对神经上皮的层间分离眼提示高度近视眼的获得性视网膜劈裂.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晓红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野检查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正常人30眼,青光眼患者4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分别对各组采集的视盘参数,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进行比较;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光眼各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青光眼各组与正常组的DA无明显差异(P>0.05),但CA、CV、C/D、水平C/D、垂直C/D、RA、RV均差异显著(P<0.01).自动视野检查结果青光眼视野缺损阳性率为80.0%,视盘≥0.5为87.5%,神经纤维层厚度受损率为92.5%.结论 RNFL厚度、视盘参数、视野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 高龄老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研究

    作者:兰洪涛

    目的:研究高龄老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62例(62只眼)80~90岁健康老人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依据系统默认的ETDRS分区,测量9个分区内厚度及内环(即0~3 mm直径区域)总厚度,测量区(即0~6 mm直径区域)总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眼别之间的厚度差异;采用直线相关系数分析年龄与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区、内环总厚度、测量区总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右眼与左眼,男性右眼与左眼黄斑中心凹及各区域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女性右眼与左眼,男性与女性右眼黄斑中心凹及各区域平均厚度比较,除中心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左眼黄斑中心凹及各区域平均厚度比较,除内环下方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区、内环总厚度、测量区总厚度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测量并研究高龄老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的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治该年龄段人群的黄斑疾病提供数值参考。

  • 基于OCT眼底黄斑裂孔的三维重建

    作者:耿兴云;向若昕;吴辉群;王理;张远鹏;蒋葵;董建成

    我国逐渐呈现出一种人口老年化现象,而黄斑裂孔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呈多发趋势,目前常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形态观察.基于OCT图像实现对裂孔进行三维重建,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三维形态图像,为后续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医生可以根据不同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技术进展

    作者:赵英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能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病变,对AS做出早期诊断,并客观准确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近几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法做一简单总结.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分析

    作者:胡慧勇;俞晓艺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形态学的关系, 评估黄斑裂孔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的患者18例(18只眼),术后随访一年.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及12个月时,对患者行VA、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25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只IMH眼术后一个月经OCT证实有17只眼(占94.44%)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占5.56%)一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术后一年VA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1),其中视力进步15只眼(占83.33%);视力不变2只眼(占11.11%);视力减退 1只眼(占5.56%).VA恢复在术后6个月内明显.(3)IMH眼术前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P 1波反应密度明显低与正常对照组(P<0.05),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术后一年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 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一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 波反应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而3环、4环、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五个环的潜伏期也未受明显影响( P>0.05).(4)术后12个月时,患眼VA与mfERG一阶反应1环、2环的 P1波反应密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 ,患眼术后视功能明显提高.mfERG在视功能评估方面较VA更加客观、全面、真实,两者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 硅油填充术后视神经纤维层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永屿;夏鸿慧;范卫;甄铭伟;邓友华;张倢

    目的:探究硅油填充术后视神经纤维层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因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45例(45眼)为观察组及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患者45例(45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眼压、视力、神经纤维厚度(视盘及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鼻侧、颞侧).结果: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视盘及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鼻测、颞侧的神经纤维厚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降低眼压,促进视神经纤维层恢复,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

    作者:吕莉;李双农;任丽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本院的体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终将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的COPD患者30例设置为COPD组,将仅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30例设置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详尽的眼科检查和肺功能检查,并使用Topcon3D OCT.2000检测受试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RNFL厚度,观察其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初诊时,COPD组的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66.10±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68±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74,P=0.000).COPD组上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方RNFL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48).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组患者下方RNFL厚度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015,P=0.936).结论:COPD组上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且下方RNFL厚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 不同原因黄斑前膜患者视力与中心凹厚度的OCT分析

    作者:李小英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黄斑前膜患者视力与中心凹厚度的关系, 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55例黄斑前膜患者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病例34例(57.6%),51~70岁黄斑前膜病例33例(60.0%).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均大于0.1,其他原因的黄斑前膜视力低于0.1者超过一半.特发性黄斑前膜组中视力低于0.2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明显高于视力优于0.3的患者(P<0.01,t=3.09).结论 黄斑前膜牵拉导致的中心凹水肿增厚是影响特发性黄班前膜患者视力的重要因素.而由其他病因造成的黄斑前膜,原发病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能直接客观地显示黄斑前膜横断面特征及其与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并能提供定量的分析.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后黄斑区的改变

    作者:李树宁;吴葛伟;颜繁诚;翟刚;姜晶;王宁利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APAC)后黄斑区的变化。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于抚顺市眼病医院就诊的 APAC 患者44例(88眼)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后2周和4周利用 OCT 测量并比较患眼及对侧眼的黄斑厚度和黄斑部体积。结果发病后2周,患眼的黄斑中心凹、黄斑颞外侧、黄斑颞内侧、黄斑外上侧、黄斑内上侧、黄斑外下侧的厚度与对侧眼比较均增加(P <0.05),患眼的黄斑颞内侧、黄斑内上侧、黄斑颞外侧、黄斑外上侧、黄斑鼻外侧、黄斑外下侧以及黄斑整体的体积与对侧眼比较均增大(P <0.05)。发病后4周,除黄斑中心凹低处,患眼黄斑各部分的厚度与对侧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同时,大部分患眼黄斑各部分的体积与对侧眼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 >0.05)。发病后2周及4周,对侧眼的黄斑在各区域的厚度和体积均无明显变化(P >0.05),而患眼的黄斑颞内侧、黄斑内上侧、黄斑鼻内侧、黄斑颞外侧及黄斑外上侧的厚度和体积在发病后2周和4周均减小(P <0.05)。此外,除黄斑内下侧,黄斑其他部分的体积在发病后2周和4周均变小(P <0.05)。结论黄斑部区域在 APAC 后受到明显影响;疾病缓解后,黄斑部厚度和体积显著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又呈逐渐下降趋势;APAC 后黄斑部功能的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 浅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浆病变于视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关新辉;张艳;梁勇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中浆病变(CSC)于视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7例(69只眼)中浆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进行总结分析,对浆液性脱离区进行测量并和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OCT能清晰地将浆液性脱离性质、部位、高度及宽度等显示出来。67例病患(69只眼)经OCT后结果显示,病患的视力与浆液性脱离区对高度、范围及中心凹6.0mm容积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与中心凹的厚度没有必要联系。结论:对于中浆病变患者而言,经FFA检查后行OCT检查,能直接将病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的病变直观图像显示出来,同时也能清晰观察病情程度,对视力诊断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苏鹏;晏世刚;孔祥斌;黄玉娟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72例(104只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104只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厚度分析(RTA)和共焦激光断层扫描(HRT)检测,分析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结果OCT检测对患者的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RTA和HRT,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TA 和HRT相比,OCT检测对患者的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落(PED)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TA检测和HRT检测相比,OCT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对机体伤害小,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应用筛板压力失衡原理治疗颅骨纤维发育不良导致的视觉障碍

    作者:赵景武;汪东生;常青林;董浩;石敬;白凤阁;张天明

    目的 探讨纤维发育不良导致视神经管狭窄时视神经头部的改变及导致视觉障碍的原因.方法 12例患者经CT诊断纤维发育不良,行眼底像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神经管受病变累及者行视神经管狭窄减压术.以OCT矢状面断层示筛板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上方为暴露因子,视力下降或视乳头水肿,萎缩为发病,计算Fisher精确检验和比值比.结果 CT示视神经管受病变累及致狭窄18侧:8侧视力正常,其中6侧OCT示筛板位于RPE下方,经随访1侧筛板接近RPE,1侧OCT示筛板达RPE,视乳头正常;1侧筛板位于RPE上方,视乳头水肿.视觉下降10侧,视乳头正常2侧,视乳头萎缩8侧,OCT示筛板位于RPE上方,术后OCT示筛板位于RPE下方.术后7侧眼视力好转.Fisher精确检验,P<0.01,比值比=∞.结论 视神经管狭窄导致筛板区后压力增高,筛板向RPE上方移位,通道变形,挤切视神经节细胞轴突,轴浆运输受阻,血运障碍,是导致视觉障碍的病因;手术后筛板区后压力下降,筛板恢复凹陷,通道变形恢复,视力改善.

  •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检测近视儿童黄斑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的应用

    作者:夏哲人;应靖璐;张佳;郑穗联

    目的 探讨近视儿童黄斑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48例,共96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同时选择正视儿童19名共33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记录3组近视患者各个区域黄斑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度近视组在黄斑外环区颞侧、上方及下方区域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76、294、285 μm,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度近视组及中度近视组在黄斑外环区上方平均厚度分别302、301 μm,两组在黄斑外环区下方平均厚度分别为288、283 μm,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度近视组RNFL在颞侧区域比正常对照组厚,而在其余6个区域均比对照组薄(P<0.05).近视患者中央1 mm区域、内环上方区域、外环颞侧及上方区域,黄斑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正相关(P<0.05).近视患者颞侧区域,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度负相关;在中央区、鼻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区域,RNFL厚度与球镜度正相关(P<0.05).结论 近视儿童随着度数增加,尽管眼底或许尚无可见的变化,黄斑厚度及RNFL厚度已经发生了重新分布.

  • 结节性硬化病合并双眼视网膜错构瘤一例

    作者:庄岩;董方田

    患者女,12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个月于2010年6月7日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无明显视物变形.既往史:5岁前偶有癫痫发作,学龄期后无发作,未药物治疗,智力和身体发育与同龄人无异.体格检查:双眼视力1 2,眼压正常,眼前节正常,玻璃体清,视盘色界正常,视盘颞上方局部边界清晰的视网膜水肿病灶,色略灰白,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图1).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早期病灶表层小血管扩张,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渗漏,晚期呈现边界清晰的均匀性高荧光,深层的视网膜血管无染色或渗漏(图2).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自始至终均呈现低荧光(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灶处内层视网膜信号均匀增强、隆起(图4),黄斑中心凹形态正常.双侧手背、面颊部、鼻唇沟区可见密集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皮质腺瘤.头颅MRI示大脑皮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皮肤科和神经内科会诊:符合结节性硬化病( tuberous sclerosis,TS)改变.诊断:TS合并双眼视网膜错构瘤.未治疗.

  • 成人弱视眼VEP、OCT变化的研究

    作者:周继容;廖荣;江爱华;江林

    目的 通过对正常成人与弱视成人患者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比分析,探讨P-VEP 、OCT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变化.方法 正常人15例30眼(年龄16~35岁),弱视30例30眼(16~35岁),选择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蔡司Stratus OCT(Carl Zeiss Meditc,Dublin,CA)进行检查,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并分析. 结果(1)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 OCT视乳头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组变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组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弱视患者视觉传导通路存在异常,弱视组视乳头RNFL厚度变薄,提示视网膜形态学也发生改变.

840 条记录 7/42 页 « 12...45678910...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