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占峰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进展性黄斑病变,其特点为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所显示的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在过去数十年中,对PCV的理解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热衣拉·色衣提;王伟

    目的:深入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22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系统地治疗,研究所选取的22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5眼(22.73%),视力不变17眼(77.27%),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减少和消失19眼(86.36%),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各类并发症,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结论:采用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不仅能够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EDI-OCT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李俊杰;孙志敏

    目的 使用EDI-OCT观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将2015年7月—2016年7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FFA检查确诊的58例CNV患者纳入研究,应用海德堡OCT对黄斑区进行加强深度扫描,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同时进行ICGA检查.比较PCV与n-AMD患者SFCT值,判断EDI-OCT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准确性.结果对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大于253.60μm的CNV患者判定为PCV,低于253.60μm的CNV患者判定为n-AMD,再与ICGA检查结果相比较符合率达80%,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厚,EDI-OCT可用于辅助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韩若安;陈有信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似但又具有特殊性的一种渗出性黄斑病变,具有种族发病倾向,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它的发生是多种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与其相关的基因有补体因子H(CFH)基因、LOC387715/HTRA1基因、补体因子B/补体成分2(CFB/C2)基因、ApoE4基因、弹性蛋白(ELN)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基因、SERPING1基因、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基因.这些基因及其多态性与PCV及湿性AMD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并且部分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揭示了PCV具有种族发病倾向的原因.

  •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进展

    作者:林梦真;曲申;荣翱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以脉络膜血管息肉样扩张、分支血管网形成为特点的视网膜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极其相似,表现为复发性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脱离等.对于存在潜在的不可逆性视力下降的患者,临床上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本文将对部分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方案的论文进行整理综述.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剑;马利波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PCV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B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C组患者给予联合治疗,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矫正视力(LogMar)、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视力差异不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分组=10.230,P<0.01;F时间=124.000,P<0.01;F交互作月=3.355,P=0.01),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矫正视力均好于治疗前(P<0.05),A、B组患者治疗后LogMAR视力水平存在一定波动,总体上B组好于A组;C组患者LogMAR水平下降幅度较大,在治疗后3个月趋于平稳,并好于A、B组(P<0.05).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的CRT差异也不相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分组=25.720,P<0.01;F 时间=66.900,P<0.01;F交互作用=4.101,P<0.01),治疗后各组各时间的CRT数值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CRT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A、C组治疗后1个月的CRT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此后开始趋于平稳并继续下降.C组治疗后各时间的CRT低于A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疗法治疗PCV可以弥补单一疗法的不足,其在减轻黄斑水肿及保持远期视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作者:黄丽;赵艳青;项敏泓;贾元玲;李青松;文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视觉功能的眼底疾病.在不断的探究中,人们对PC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仅在西医治疗方面,而且在中医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双眼PCV患者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中医辨证以补益气血、益肝明目、活血通络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PCV的优势.

  • 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作者:申然;王凤华;郭黎霞;杨丽萍;王艳娜

    目的 观察氪黄激光治疗黄斑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 选取邯郸市眼科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临床特征和病史并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病灶距离黄斑中心区500μm以外的PCV患者11例(11只眼),采用氪黄激光治疗2~3次,每次激光治疗间隔15 d~1个月,行再次激光治疗是根据眼底彩照病灶的颜色、激光光斑色素的反应、眼底造影(FFA+ICGA)、OCT检查病灶有无渗漏来决定,随访并观察6~12个月,每次观察患者的视力及佳矫正视力、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光线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3只眼进行2次激光治疗,8只眼进行3次激光治疗.6例(6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清楚,视物变形基本消失;2例(2只眼)患者主诉视物较治疗前稍好转,眼前黑影减小;3例(3只眼)患者主诉视力提高明显,黑影消失.佳矫正视力0.1~0.6.FFA+ICG检查PCV病灶均萎缩.结论 氪黄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500 μm以外的PCV疗效确切,能有效稳定和提高患者的视力,阻止病变进一步进展,经济有效.

  • 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科病变(ph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确诊的16例19眼PCV患者,进行TTT治疗,患者年龄43岁~76岁,平均59.4岁,男10例11眼,女6例8眼,有4眼行两次治疗,有1眼行3次治疗.有5眼为玻璃体出血玻璃体切割术后,有2眼联合PDT治疗.术前和术后均行视力,眼底检查,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随诊3m~24m.结果 TTT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4眼(21.1%),视力不变15眼(78.9%).TTT治疗后ICGA显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减少和消失16眼(84.2%),1(5.3%)眼扩大,2眼(10.5%)在别处复发,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有效和安全的,可稳定病变的进展及患者的视力,需要更多的病例和更长的随诊时间来验证.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分型研究

    作者: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阎宏;李猛;陈卉

    目的 分析黄斑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中的不同渗漏亚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确诊为PCV的137例144只患眼进行ICGA渗漏状态的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 在144只PCV患眼的ICGA中,110只眼出现晚期染料渗漏(渗漏型,76%).渗漏型又可分为三个亚型:息肉灶渗漏型(47只眼,42.7%)、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渗漏型(14只眼,12.7%)和混合渗漏型(49只眼,44.5%).其他34只眼显示出晚期病灶的消退和(或)呈冲刷现象(消退型,24%).在渗漏型中,色素上皮脱离(PED)、佳矫正视力(BCVA)<0.1及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6.4%(62只眼),19.1%(21只眼)和4.6%(5只眼);消退型相应比例分别为8.8%(3只眼)、50%(17只眼)和38.2%(13只眼)(P<0.001),同时消退型的病程显著长于渗漏型(P<0.001).结论 在ICGA中可以观察PCV病灶的晚期渗漏及消退现象,其中以渗漏型居多.混合性渗漏是渗漏型中常见的亚型.渗漏型多表现PED,较好的BCVA以及较短的病程,而消退型则更易表现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较差的BCVA以及较长的病程.这可能提示前者为活动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而后者则为静止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作者:颜昕;赵博军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脉络膜血管病变.目前暂无相关临床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大量研究表明PCV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亚洲人种中尤为显著.因此,文中就PCV的流行病学、分类、临床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自然病程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临床误诊分析

    作者:郑瑜;沙翔垠;郭露萍;吴兴萍;花赞美

    目的 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误诊原因,以作出正确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31例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PCV患者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B超改变情况.结果 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5例,误诊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 提高对PCV的全面认识,掌握其眼底、FFA、OCT、B超特征性改变,可降低临床误诊率.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刘姝林;陈有信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表现较为相似,但二者在流行病学特点、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一步提供了其病变的立体影像.临床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可以采用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治疗、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激素注射等治疗措施,疗效不一.现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做一综述.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燕;吴建华;严立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为PCV的患者15例(16只眼),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前置镜下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后3 d联合PDT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视力变化,以及黄斑区出血渗出吸收和息肉样病灶消退情况.结果 15例患者16只眼在治疗前的平均视力为(0.92 ±0.62)logMAR,经治疗6个月后的平均视力为(0.53 ±0.27)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了(0.39 ±0.32)logM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416, P <0.05).治疗前患者的平均CRT厚度为(358.17 ±141.29)μm,治疗6个月后的平均CRT厚度为(218.29 ± 50.23)μ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38.29 ±129.33)μ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492,P <0.05).经FFA及ICGA检查结果显示,有3只眼(18.8%)息肉样病灶表现为减少,有13只眼(81.2%)息肉样病灶表现为完全消退.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降低CRT,减少病灶渗漏.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丽红;张更华;王治骞;徐丽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PCV的患者19例(19只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注射后3~7 d联合PDT治疗,随访12个月。以末次随访时间为观察比较点,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RT )、黄斑出血和渗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重复联合治疗1次者6只眼,2次者1只眼,平均联合治疗次数为(1.42±0.6)次。治疗前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19.95±11.3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31.63±11.7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1.68个字母,治疗前后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27, P<0.01)。治疗前患眼平均CRT为(383.67±90.42)μm,治疗后平均CRT为(192.75±42.36)μm,较治疗前下降190.92μm,治疗前后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8.09, P <0.01)。 FFA和ICGA检查13只眼荧光渗漏停止(占68.4%),6只眼仍有轻度渗漏(占31.6%)。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息肉病灶的渗漏。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进展

    作者:凌啓鹏;韩冬梅;吴星伟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特殊的眼底疾病,以异常脉络膜血管的息肉状病灶为特征,伴或不伴异常分支血管网及玻璃膜疣.PCV在有色人种中的发病率比较高,特别是亚洲人和黑人,是这些人群中主要的新生血管性黄斑疾病.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可以清楚发现PCV中的异常脉络膜血管,对诊断PCV至关重要.将PCV从其他更典型的异常脉络膜血管增生性疾病中分辨出来的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生的视网膜下出血、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视网膜下渗出和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对有症状的PCV患者治疗是因为其会引起潜在、不可逆转的视力丢失,治疗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以及PDT联合抗VEGF治疗.本文主要对PCV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回顾.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颜昕;王翠;赵博军

    目的 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PCV患者87例(107眼),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眼底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87例(107眼)PCV患者中,男性占57.5%(50例),单眼受累占77.0%(67例).41 ~ 92岁,平均(66.4±9.4)岁.51.4%(55眼)见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45.8%(49眼)见视网膜下橘红色隆起改变.77.6%(83眼)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息肉状病灶1~8个,平均(2.71±1.79)个,单灶性与多灶性息肉状病灶中大者平均面积分别为(0.52±0.35) mm2和(0.49±0.37)mm2.结论 PCV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单眼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黄斑区的出血性PED及视网膜下橘红色隆起改变,单灶性息状病的平均面积大于息肉状病灶中大者的平均面积.

  •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鉴别与治疗

    作者:庞莹;魏伟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都是影响中心视力的黄斑部疾病,二者均常见于老年人,在临床表现上极易混淆,分别从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两方面对二者进行鉴别,并概述了两种疾病的治疗现状.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CV疗效观察

    作者:单田慧;李聪伶;韩新红;许丽;常鲁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7例(27眼)确诊为PCV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每个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必要时追加注射次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患眼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对比.结果 治疗6个月时,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改善或稳定者占81.5%.治疗后6个月,74.0%患者维持了佳矫正视力.结论 IVC可以减少PCV患者渗出性改变,并保持患者短期的视觉功能.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子扬;陈有信

    目的 评估和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PCV亚型间潜在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PCV患者64例(64眼)作为PCV组,并根据脉络膜厚度分为厚脉络膜型PCV(厚PCV组)和薄脉络膜型PCV(薄PCV组)两型.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入我院眼科病房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包括年龄、性别、佳矫正视力、血压、血脂、心血管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和眼轴长度.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对照组相比,PCV组以及PCV亚组(厚PCV组和薄PCV组)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CV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大的年龄(P=0.046)、更高的高血压比例(P=0.021)、吸烟者比例更大(P =0.036)、眼轴长度更短(P =0.005),而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饮酒史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亚组间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厚PCV组与对照组间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薄PCV组与对照组间年龄、吸烟史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厚PCV组与薄PCV组仅年龄和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是PCV的危险因素.在PCV两种亚型中,厚脉络膜型PCV比薄脉络膜型PCV患者更年轻且具有更短的眼轴长度,但两种亚型患病的全身系统性危险因素是相似的.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