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司外揣内-中医诊断的重要思维方法

    作者:苗凌娜;宋春东;李文占

    司外揣内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医诊断方法的望、闻、问、切,就是基于体表与体内脏腑的密切关系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诊察方法,是司外揣内诊察原则的具体应用.用全息理论进行诊断,即"见微知著","由表知里,司外揣内",是一种与"四诊合参"相迥异的诊断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司外揣内这一诊断原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辨证法思想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掌握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对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提高广大民众的自我保健能力,以达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早起预防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从“司外揣内”看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作者:史俊

    由“司外揣内”引发探讨中西医思维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通过比较中西医理念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得出结论:保持中医思维的独立性是发展国医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应加强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勇于创新。

  • 从诊法探析《黄帝内经》热病

    作者:陈易;徐琬梨

    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是辨病识证并作出疾病诊断的依据。诊法始于先秦时期,奠定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1]67。以自我的正常状态对比患者的异常情况,从外部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状况,以局部微小征象测知邪气之结聚,这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2]。《灵枢?热病篇》通过司外“数惊,而狂……癫疾毛发去”表现[3]336,揣度其内在病因是热邪,因热邪易扰心神,且诸躁狂越属于火。《素问?刺热篇》凭肝热病“热争”症状断言患者“庚辛死”[1]335,可谓以微知著,看到热邪入脏,肺金克木,正气逆乱的病机。《素问?玉版论要篇》云:“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1]155,以至真如一的不变准绳揆度奇异变化的症状,是以常知变的推测思维。《素问?热论篇》“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一般邪气祛除后,脉静热退,此时遗有复热,是“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造成的[1]332。热病诊断是在诊法理论指引下,与具体不同的诊法手段相结合识病诊疾的。《难经?六十一难》提出“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其诊法理论在《黄帝内经》已基本完备,热病中面诊、舌脉诊、汗络诊、尺肤诊等诊法都是在辨证逻辑结合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共同形成热病的诊法。

  • 伏邪早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作者:冯春丽;冮顺奎;张静;蒋秋明

    伏邪致病,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伏邪疾病的防治,当在"未病"期,抓住伏邪藏匿状态,早发现,早治疗.伏邪早识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本文在审证求因、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中医方法论指导下,通过潜证辨证方法探寻、中医诊法挖掘及现代诊查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中医伏邪早识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以提高伏邪疾病的诊断预见性,为中医"治未病"提供诊疗契机.

  • 辨病辨证,唯象为据,司外揣内,治病求本

    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庞博;孙慧怡;朱立;南赫

    司外揣内的象思维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重视整体,重视变化,重视个体化治疗的思维特点,应该贯穿于四诊资料搜集、辨病辨证、选方用药、制定调护措施的整个诊疗过程.学习中医原创性临床思维,并融合现代思维学特点对提升中医临床能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论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作者:任秀玲

    研究中医学的本质特征,揭示中医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学科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有助于我们深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医理论,推动中医学沿着学科的固有规律发展,寻找、进而启动中医学科学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 司外揣内构筑"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

    作者:任秀玲;赵清树;程振芳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据此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 浅谈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

    作者:王小明

    中医一般思维方法,有的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相互渗透,有的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相互联系,有的则完全是中医学所独有的.中医一般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归纳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三条:一是注重直觉观察;二是强调整体联系;三是依靠司外揣内.

  •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世东;赵国屏;张庆华

    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精髓所在,而"证"的确立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承接理法方药的桥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的是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中医正是通过对人体外在"证"的准确把握而达到对其内在根本病理变化本质的总体了解,正所谓"司外揣内".但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很难量化,导致对"证"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诊疗水平与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客观地制约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 中医诊断学"司外揣内"思维浅析

    作者:张岚;刘春强

    中医诊断学在诊察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司外揣内"的思维特征,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搜集机体生命活动外在的表面征象,以推断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它既具有与现代医学诊断思维不同的特点,诊断疾病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思想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之上的中医学理论则对这一诊断思维具有约定作用.

    关键词: 中医 诊断 司外揣内
  • 以“上病下治”原则针刺治疗风寒感冒之临证心得

    作者:苗冲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上病下治法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1]以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体自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理论,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这种密切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外上下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方方面面。故在诊治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五官、形体、脉搏等外在的表现,司外揣内以探知机体内在脏腑的具体病变,从而指导临床为我们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法则既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的思辨方式在治疗学方面的应用,又是整体观念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古往今来,历代医家以上病下治法用于实践中,每多取效临床。笔者依据这一治疗原则以针刺治疗风寒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 论"司揣内外"的内涵及诊断学意义

    作者:林丽;卜文超;郑进;杨梅;王雪梅;何丹;王寅

    "司揣内外"是《灵枢· 外揣》省略(隐含)的关键内容,具有新的内涵,即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可通过"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而"司内外",并在此基础上"司内外揣内外",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本质和现象. 这是《内经》的科学思想,并与科学原理及中医学的发展事实相符合,能弥补"司外揣内"的不足,因而提出了"司揣内外"是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之一的新观点.

  • 管竞环教授参考微量元素辨治慢性肾衰方法介绍

    作者:李均;赵广琼

    传统辨证论治立足于宏观整体,"司外揣内"于个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改变,要求我们把宏观辨证论治体系延伸到微观领域,把微观指标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去,形成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由于病证与方药中都能检测出多种微量元素的不同含量谱.因此微量元素就可以作为两者间的一条联系纽带,使宏观辨证论治更加精确.正是根据这一基本构想,管竞环教授建立了微量元素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的基本模式.现以慢性肾衰脾肾阳虚证为例说明这一模式的临床应用思路.

  • 中医学基础知识讲座(六) 诊法概要(一)

    作者:李慎贤

    诊法,是中医调查和了解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4部分,简称“四诊”。医生通过“四诊”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了解。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1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1.1 基本原理 1.1.1 司外揣内 即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现象来探知和推测内部脏腑病变的本质,并解释外在证候。《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点”。就是将通过四诊搜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全部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经过仔……

  • 从《灵柩》探析五脏“司外揣内”思维

    作者:常兴;张恬;孟庆岩;张庆祥

    “司外揣内”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诊查原则,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灵柩经》中有着很多对于司外揣内思维的相关论述,这一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也得以广泛应用.文章试从《灵柩经》的解读来探析司外揣内思维的认知方法,从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 论《内经》确立五脏概念的文化基础

    作者:王小平

    为正确理解和揭示五脏概念的内涵,对影响《内经》五脏概念内涵确立的古代文化思想及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古代和合思想是五脏概念内涵形成的基元,五行学说是阐明五脏类分及其关系的思维工具,重道轻器观念促使五脏概念由实体向功能演变,司外揣内方法是整合五脏功能的主要途径.由此得出,《内经》五脏是人体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五行化功能模型,是人体不同特点的气化单位,是基于功能联系形成的集合体.

  •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作者:黄海波

    1 藏象学说的内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 论「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

    作者:梅晓云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在临床上辨识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世代相传,一直奉为圭臬.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在临床上就显露出一定的缺陷.今拟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方面对"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作一探析.

  • 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谈中西医优势互补

    作者:王国忠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之思想,意为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之体表.“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认识病因的重要方法.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实验室、影像和器械等现代医学常用理化检查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中医所用,大大丰富了诊断途径,也拓展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外”延.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西医学的先进检查手段,增强辨证论治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

  • 司外揣内新解

    作者:张峻山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特色,司外揣内则是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中,司外揣内作为主要的诊断思维而得到肯定.司外揣内作为中医治病的灵魂所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是辨证的惟一途径.古往今来,中医学家们通过大量临床经验及总结,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中医理念.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