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斌;戴锋;王晓维;丁苇;付守忠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少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及减少发生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科收治的380例TACE治疗PHC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术后发生少见严重并发症,分析不同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少见严重并发症包括Ⅳ级骨髓抑制、肝功能衰竭、严重低钾血症、消化道大出血、短暂失明.其中Ⅳ级骨髓抑制、肝功能衰竭患者经积极抢救仍病情恶化死亡;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内科止血治疗好转;严重低钾血症经补钾及补充激素治疗后好转;短暂失明患者经脱水、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后视力恢复.结论 PHC患者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则危及生命,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及正确处理是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肝癌 TACE 并发症
  •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亚平

    目的:探究分析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联合治疗试验组和单纯治疗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 TACE 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术后加用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满疗程治疗后半年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ALT 及AST 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半年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组间 AFP、AST、TBil、ALT 及 Alb 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35、1.73、2.01、1.77,P 均>0.05),行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 AFP 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TBil、ALT、AST 及 Alb 水平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患者 AFP、AST、TBil、ALT 及 Alb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半年随访期内,试验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胃肠反应、、肝区疼痛、骨髓移植、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均<0.05),其术后1年死亡率和2年死亡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 均<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 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索拉非尼可有效抑制肝癌的进展,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安全窗广。

  • TACE联合恩替卡韦与艾迪注射液降低乙型肝炎肝癌患者HBVDNA和AFP的疗效观察

    作者:韦建良

    目的:观察和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恩替卡韦和艾迪注射液对降低乙型肝炎肝癌患者HBV DNA和AFP水平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采取TACE联合恩替卡韦与艾迪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药物和方法进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及患者3年内存活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 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恩替卡韦与艾迪注射液治疗法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肝癌患者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能够提高乙型肝炎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拉米夫定在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云杰;蔡文辉;张春英;姚长东

    原发性肝癌大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被认为是中晚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TACE对肝功能损伤及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为探讨抗病毒在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选用拉米夫定联合TACE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常规TACE作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 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ALT和HBV DNA变化研究

    作者:刘星;陈家焱;张克祥;王守兵;马桂香

    本文比较了26例肝癌患者首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ALT、HBV DNA的变化,并作初步探讨.

  • 以索拉非尼为基础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作者:苑珩珩;白玉贤;张婷婷;黄鹏

    背景与目的: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因SHARP(Sorafenib HCC Assessment Randomized Protocol)和ORIENTAL(Sorafenib in Patients in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2项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能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008年被批准为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本研究观察索拉非尼单用或联合TACE治疗30例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月,符合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或病理诊断的患者30例,每次口服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至少口服2个月以上,其中20例联合1~9次TACE,10例单用索拉非尼治疗.按RESIST标准,每2个月评价疗效,随访TTP和OS.结果:30例患者部分缓解(PR)3例,疾病稳定(SD) 16例,疾病进展(PD) 11例,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为63.3%.其中10例单用索拉非尼组PR 1例,SD 5例,PD 4例,CBR为60.0%; 20例联合治疗组PR 2例,SD 11例,PD 7例,CBR为65.0%.27例患者生存3个月,24例6个月,21例9个月,9例1年以上,全组TTP为7个月,OS为9个月.联合组患者TTP为7个月,OS为14个月,单用索拉非尼组患者TTP为6个月,OS为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用药1~2周开始出现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23例,腹泻24例,高血压14例,乏力24例,脱发9例,出现3度不良反应10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能完成治疗.结论: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较单用索拉非尼治疗可延长患者的TTP和OS,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实体瘤4例

    作者:于奇;吴杰;高飞;刘静;张亮;宋磊

    目的 探讨载药微球(HepaSphere)加载贝伐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3月,4例难治性实体瘤患者接受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其中2例为胰腺癌腹腔转移,1例为胃癌术后复发,1例为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术后根据m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同时评价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例患者均可以评价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PR,3例为SD.其中胃肠道反应3例,腹痛不适1例,骨髓抑制1例,均为Ⅰ~Ⅱ度,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治疗难治性实体瘤中疗效肯定,方法安全.

  • CT减影法评价肝细胞癌TACE后残余肿瘤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之龙;朱旭;高顺禹;李晓婷;崔湧;孙应实

    目的 应用增强CT减影法评价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的肿瘤活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临床确诊肝细胞癌并接受rACE患者22例,所有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之后均接受肝脏多期增强CT检查,并于第2次介入检查时评价肿瘤是否存在残余活性.使用增强CT动脉期图像减去平扫图像获得减影后图像,测量碘油沉积病灶减影后CT值,与第2次介入血管造影做对照,统计学分析减影后的图像判断肿瘤残余活性的能力.结果 22例肝细胞癌经TACE治疗患者中,第1次介入后共有37个病灶内见碘油沉积.经评价有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4个,无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个.有肿瘤活性组的病灶减影后CT值为(79±68) HU;无肿瘤活性组中减影后CT值为(1±1)HU,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当病灶减影后CT值大于1 HU时,诊断肿瘤残余活性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975.结论 使用增强CT动脉期与平扫减影图像,可以准确且直观地判断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肿瘤活性病变.

    关键词: 肝细胞癌 TACE CT
  •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多发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凯;程英升;杨继金;江旭;郭冀湘

    本文报道1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多发转移。患者为41岁女性,2010年体检B超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随后定期随访;2013年8月B超发现肝内病灶明显增大,及MRI检查考虑肝内多发血管瘤;CT及MRI图像特点为:富血管肿瘤,边缘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MRI图像表现为多结节灶。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倾向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全身检查未见原发灶,我们考虑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转移。 TACE治疗:奥沙利铂100 mg+明胶海绵颗粒(300~500μm)1瓶+碘油10 ml,留置导管微泵灌注奥沙利铂100 mg(99 mg/h)。该病临床极为少见;我们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判断作初步探讨。

  • 贝伐单抗联合TACE治疗TACE-抵抗性肝癌13例疗效观察

    作者:曹耿飞;纪卫政;顾俊鹏;朱帝文;张海潇;任伟新

    目的 探讨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TACE-抵抗性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58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13例患者出现TACE-抵抗,并行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TACE.术后依据mRCIST标准评价肿瘤反应,观察患者体能评分、肝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13例患者中PR 2例,SD 8例,PD 3例.ECOG评分改善者6例,肝功能改善者6例,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56.5 d,中位生存期410.0 d;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TACE,在治疗TACE-抵抗性肝癌中疗效肯定,方法安全.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防治

    作者:徐松;朱林忠;朱旭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迷走反射者32例,占3.9%,患者出现胸闷,心率、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昏迷及死亡;迷走反射的出现与患者的基础状况、肿瘤部位、动脉的解剖及术者的操作关系密切.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期间,迷走反射可危及患者生命,须充分认识其表现及处置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 肝癌 TACE 迷走反射
  •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肺部炎症的影像表现及原因分析

    作者:陶超超;张鸿文;吴纪瑞

    目的 归纳及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肺部炎症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肝癌TACE术后肺炎的认识.方法 对25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发生肺部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24例患者影像资料出现明确的肺部影像病变,影像表现有4种:①肺不张,14例,表现为肺段不张,10例伴胸腔积液;②坠积性炎症,4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肺野纹理增粗紊乱;③局部肺野浸润,4例,表现为肺野的局限性浸润;④弥漫性肺野浸润,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浸润性病变.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有部分患者发生肺部炎症,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右肺下叶肺段不张为主,多伴有胸腔积液,部分会出现典型的渗出性病变,重度肺炎表现为两肺弥漫浸润炎症.

  • 锥形束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孔铭新;于曰俊;马飞飞;张海彬;唐世伟

    目的 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TACE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德连;胡坚超;江会红;徐镇钱;陈明聪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方法 入组的5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调强组(治疗组n=30例)与TACE组(对照组n=2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早期肿瘤反应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mST)和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的早期肿瘤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对34.4%,P=0.043);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PFS(mPFS)分别为260 d和195 d(P=0.006),mST分别为468 d和431 d(P=0.195).治疗组出现2例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经20余天积极护肝治疗后好转.结论 TACE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可增加肿瘤早期反应率,延长肿瘤PFS,反应可耐受.

  • 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川东;周莹;黄丹;王忠;林华;王东;王晋秋;廖丽萍;刘启榆

    目的 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GSI)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经TACE术后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30例患者TACE术后1~3个月分别行宝石CT能谱扫描及DSA复查,两者平均间隔时间2~4 d.一次CT扫描得出混合能量(QC图)及能谱(Mono)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6工作站和GSI-viewer软件.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QC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B法观察佳单能量、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及能谱特征.由2名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独立评价,结果与DSA对照,计算A、B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30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共检出154个病灶,DSA明确其中100个病灶有强化,54个病灶无强化.A法灵敏度为72.0%(72/100),特异度为77.8%(42/54);B法灵敏度为97.0%(97/100),特异度为94.4%(51/54),两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04,x2=7.11,P<0.05).A法与DSA一致性中等(κ=0.47,P<0.01),B法与DSA一致性良好(κ=0.91,P<0.01).结论 与常规CT相比,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GSI能明显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GSI根据能谱分析图的不同特征,反映肿瘤的同源性,客观地提示某一病灶是否为复发或转移灶,有效地鉴别肝脏乏血性肿瘤与其他病变,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更加准确.

  •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叶伟东;纪建松;涂建飞;虞作春;杨杰

    目的:评价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或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TACE组31例,联合组(冷冻消融联合TACE)35例,随访时间5~35个月,通过评估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生存时间等方面来比较2种方法的近、远期疗效。结果2组比较,在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方面,联合组均优于TACE组(P<0.05),联合组生存期长于TACE组(P=0.038)。在0.5年、1年、2年总体生存率方面,联合组与TAC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冷冻消融联合TACE 治疗能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并延长生存期,但确切效果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HepaSphere载药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癌15例

    作者:周官辉;孙军辉;张岳林;聂春晖;周坦洋;朱统寅;王宝泉;陈圣群;陈黎明;王伟林;郑树森

    目的:观察新型载药栓塞微球(HepaSpher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5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使HepaSphere微球栓塞,对患者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术后每月随访1次。15例患者共行23次TACE。结果15例患者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根据mRECIST标准,3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73.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3.3%,6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73.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6.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并发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肿瘤破裂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新型HepaSphere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远期效果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 CT灌注成像对评估12例5 cm以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迟秀婷;沈加林;程杰军;王稽;许建荣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5 cm以下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1~2 d及术后3~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通过获取的灌注参数分析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栓塞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及栓塞后肿瘤活性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栓塞前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表面通透性(PS)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P﹤0.01),而栓塞后肿瘤组织血流各组灌注参数(血容量,BV除外)较栓塞前显著降低(P﹤0.01),栓塞后的肿瘤活性组织较正常组织BF, PS,HAF,HAP增加(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的诊断、TACE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术后残余活性病灶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清nm23-H1水平对肝细胞肝癌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郭建海;杨仁杰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nm23-H1基因水平及其对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行TACE治疗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采用ELISA检测血清nm23-H1水平,并与1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血清nm23-H1水平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率,并用log等级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估血清nm23-H1水平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意义.结果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nm23-H1平均水平为(126.4 ± 51.3)n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28.3 ± 38. 9)ng/ml(P < 0. 01).患者血清nm23-H1水平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 = -0.256, P = 0.048),而与患者年龄及血清AFP、ALT、AST、GGT、胆红素水平均无相关性.随访1周~ 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外转移、门静脉瘤栓、动静脉瘘和血清AFP升高是预后不良的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血清nm23-H1水平是影响生存的因素之一.结论 血清nm23-H1水平有可能作为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 明胶海绵微粒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弥漫性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孟冉冉;赵广生;张跃伟

    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于2011年10月体检行上腹增强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大病灶6.6 cm× 6.0 cm,动脉早期不均匀强化,肝内可见多发点片状强化影.AFP 125.3 ng/ml.既往丙型肝炎病史40余年.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形成.患者ECOG PS评分1分,Child-Pugh评分5分,BCLC分期B期.2011年11月1日于我院行TACE.

445 条记录 9/23 页 « 12...6789101112...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