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金丽英;王丽丽;张雯;李立婕;杨格强;姚芸

    目的 观察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效,探讨治疗DVD的佳手术方法.方法 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7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观察3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位、下斜肌运动、代偿头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代偿头位均不同程度改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和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3例(92%)、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4例(96%),3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无明显的睑裂变化及上转受限,而联合截除术式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睑裂变小和眼球上转受限.结论 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15△~25△的垂直斜视,且术后眼球上转受限和睑裂变化也不明显,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DVD的首选方法.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作者:卓旭英;修彩梅;姜鹏飞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其治疗方法为早期手术矫正,手术设计以原在位垂直斜角≤1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手术,垂直斜角≥2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和健眼的下直肌后徙术[1].本文总结原在位垂直斜角在15△~25△之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例12眼行下斜肌转位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翠琴;赵堪兴;马惠芝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后巩膜葡萄肿一例

    作者:郭会;李贵刚;王平

    临床资料:患者女,2岁.因"出生后即发现右眼上斜视"就诊.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均无特殊眼科疾病家族史.视力检查不能合作,左眼可注视灯光,右眼不能.眼位:角膜映光R/L25°.眼球运动:右眼下转不能过中线.眼底检查见后极部巩膜缺损.B超、CT:右眼后巩膜葡萄肿.手术:行右眼下斜肌转位术,术中探查见下直肌缺如,下方巩膜菲薄,可透见脉络膜色素,将下斜肌切除7mm,断端转位缝合于6点位角膜缘后4mm正常巩膜处.术后右眼上斜视改善,角膜映光:R/L15°,眼球运动同术前.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夏薇;李丛林

    目的 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检查.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患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所有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功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及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出下斜肌不同程度亢进,其中Ⅲ度5只眼,Ⅱ度19只眼.术后1周24只眼中有3只眼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13.6△.术后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5).术前患侧倾斜时垂直斜视度平均16.2△.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歪头试验有19例仍为阳性.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P<0.05);歪头试验有20例仍为阳性.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效果良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夏薇;李丛林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检查。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患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所有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功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及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计数资料(下斜肌功能)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垂直斜视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出下斜肌不同程度亢进,其中Ⅲ度5只眼,Ⅱ度19只眼。术后1周24只眼中有3只眼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13.6△。术后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2,P <0.05)。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5)。术前患侧倾斜时垂直斜视度平均16.2△。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歪头试验有19例仍为阳性。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5,P<0.05);歪头试验有20例仍为阳性。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效果良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 下斜肌转位术对伴下斜肌功能亢进DVD患者疗效研究

    作者:陈霞琳;陈金卯;陶崇飞;魏艳飞

    目的 评价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偏斜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22例(26只眼)行下斜肌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前后33cm及5 m垂直斜视度变化、下斜肌功能减弱情况以及单双眼下斜肌转位术后发生抑制上转综合征(AES)的情况.结果 (1) 22例患者术前33cm平均垂直斜视度(21.12±9.49) PD,术后(3.92±6.35) PD(t=9.026,P=0.000);术前5 m平均垂直斜视度(21.00±8.83) PD,术后(4.12±7.25) PD(t =8.819,P=0.000).(2)术前下斜肌亢进平均(3.04±0.79),术后平均(0.20±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432,P=0.000).(3)双眼下斜肌转位4例中1例以及单眼下斜肌转位加对侧眼下斜肌切断7例中1例术后出现抑制上转综合征(AES),仅行单眼下斜肌转位11例中6例术后出现AES.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合并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有效手术方式,双眼下斜肌亢进的DVD可采取双侧下斜肌转位或者单侧下斜肌转位联合对侧下斜肌切断,单眼下斜肌亢进的DVD不建议首选下斜肌转位术.

  • 下斜肌转位术矫治先天性下直肌缺如

    作者:张晓;张林娜

    患者男 21岁自幼双眼上斜,不能下转,低头视物.随年龄增大上斜加重,未经任何治疗,于1998年3月10日来我院门诊就治.

  • 下斜肌转位术与下斜肌切断术治疗斜视V征的比较

    作者:孙侠;赵堪兴;马惠芝;郭新;陈霞

    目的 比较下斜肌转位术(AT)与下斜肌切断术在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斜视V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合并分离垂直性斜视(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1~+3,V征差值不超过30PD,根据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以及双眼或单眼行下斜肌转位术,分为双眼AT组(15例)和单眼AT组(13例),与历史同期行下斜肌切断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不合并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进行非随机埘照研究,对照组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及双眼行对称或非对称下斜肌切断术,相应地分为对照1组(15例)和对照2组(13例),分别测手术前后V征筹值,比较手术矫正V征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5.67±4.03)三棱镜度(PD),对照1组平均矫正(15.20±3.51)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8,P>0.05);单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4.69±3.71)PD,对照2组平均矫正(14.00±3.94)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05).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与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V征斜视疗效无差别.

  • 分离性垂直斜视术后远期效果分析

    作者:殷小龙;邓燕;彭小维;杨洋;于春红;廖瑜俊;吴劲松;毛欢文;熊伟伟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患儿术后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住院手术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36例(66只眼),其中30例双眼DVD,6例单眼DVD.24例伴有上斜视,8例伴有内斜视,4例伴有外斜视,均合并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33例行单纯下斜肌转位术,3例行下斜肌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后徙术.12例合并水平斜视者,其中10例行一期手术,2例行二期手术.观察术后1年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代偿头位、睑裂、眼球运动、同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年29例(80.56%,29/36)患儿术后下斜肌亢进消失,恢复满意,7例(19.44%,7/36)改善;25例(69.44%,25/36)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其中19例(76%,19/25)恢复同时视功能,4例(16%,4/25)恢复融合功能,2例(8%,2/25)恢复立体视.结论 手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常用方法,下斜肌转位术后眼球上转受限和睑裂变化不明显,且能纠正10~35△的垂直斜视,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较佳方法.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

    作者: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汪瑞娟;叶琳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单眼双下转肌麻痹伴外斜视一例

    作者:付姝

    患者女 19岁 4岁时开始出现发热时即有歪头视物现象,病情好转后,歪头现象消失.10年前开始常出现歪头视物现象,且发现左眼外斜,逐渐加重,从未就医.于2004年6月20日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患儿足月剖腹产,母亲否认孕期病毒感染及用药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查体: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9,不能矫正.屈光度右眼 -1.25DS 左眼 -1.75D(S) -1.00DC×10°.双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眼位:33cm角膜映光:-15°L/R10°~15°,△+c 33cm-20△L/R15△.眼球运动:左眼向下、内下、外下转均受限.

  • 下斜肌转位术在知觉性外上斜视中的应用

    作者:姚婕颖;封利霞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2例知觉性外上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为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22例患者眼位均明显改善,第一眼位角膜映光基本正位,患者均无上转受限,9例在鼻上方注视时出现轻度功能不足,无睑裂缩小,患者均无复视,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可有效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手术肌肉条数少,无需健眼手术及分次手术,疗效满意.

  • 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杨隆艳;孙伟;徐春玲

    目的 分析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下斜肌转位术的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的完整资料,并根据术前原在位垂直斜度将患者分为小度数、中等度数和大度数组,比较下斜肌转位术对各组近距离(33 cm)和远距离(5 m)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所有患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颞侧缘外的浅层巩膜,与下直肌附着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结果 近距离小度数DVD组、中等度数DVD组、大度数DVD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3%、7.7%、0;3组无效率分别为41.7%、25.0%、33.3%;远距离时各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9%、7.1%、0;3组无效率分别为25.0%、50.0%、25.0%;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10<'Δ>)和中等度数DVD组(11<'Δ>~19<'Δ>)近距离和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20<'Δ>).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刘雪莲;张继平;朱旭果;程武波;吴桂花

    目的:对下斜肌转位术在分离性垂直斜视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于2009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患者50例,其中32例患者伴有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亢进者18例.对所有垂直斜视度为10°及以上患者使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选患者经治疗后,两组中治愈者共35例,伴下斜肌亢进组治疗无效者1例,无下斜肌亢进组患者治疗无效者3例.上斜度平均数方面,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为18.36°,术后为5.26°;无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为14.38°,术后为5.02°.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治疗,使用下斜肌转位术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对于伴有上斜肌亢进的患者,效果较为理想.

  • 不同量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双眼不对称DVD

    作者:金丽英;王丽丽;张雯;董玉红;杨格强;姚云

    目的:过不同量的下斜肌转位术对双眼不对称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治疗,观察眼位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择双眼垂直斜度不相等的DVD患者15例,均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上斜度为15△~20△眼采取下斜肌部分转位术,上斜度>20△眼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术.术后观察眼位矫正情况及睑裂变化、眼球运动情况.结果:后双眼第一眼位上斜明显改善,下斜肌功能亢进均消失,双眼睑裂大小基本对称,向上注视时上转程度相等.结论:VD患者双眼上斜程度往往不对称,可根据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大小分别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和部分转位,以减少术后双眼睑裂不等大或上转程度不相等的并发症.

  • 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翠月;武海军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及儿童早期,常单侧发病占70.6%,双眼占29.4%.患者常见的症状或主诉是上斜视或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脊柱及面部畸形.本病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如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断腱联合肌肉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转位术.我们采用下斜肌断腱联合肌肉部分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