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徐晓莉;张喜梅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可导致80%以上患者重度视力丧失,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学检查手段,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能反应脂褐质的分布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活性,已逐渐成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治中的观测指标之一.

  • 高度近视致单纯黄斑出血与继发CNV的黄斑出血之OCT图像鉴别

    作者:岳岩坤;张恩魁;王海伟;赵晓玲;田沫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所致单纯黄斑出血与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黄斑出血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上的图像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7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者.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3年5月就诊,并行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发荧光(FAF)、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47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的47眼,对其视力及光学影像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OCT,自发荧光结果及视力.结果 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中,通过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明确诊断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27眼,单纯的黄斑区出血20眼.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下较高反射信号的团块状影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之下,RPE层结构破坏、隆起,及RPE层上的中高反射信号影;单纯黄斑出血,其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隆起,神经上皮层下三角形稍高反射信号影,其后信号略减弱,RPE层反射条带完整.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24/27眼IS/OS破坏,3/27眼IS/OS完整,仅表现IS/OS的隆起;而单纯黄斑出血组,7/20眼IS/OS破坏,13/20眼IS/OS完整(x2=14.86,P=0.000).FAF检查在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可呈小片状中央弱自发荧光,周围环以强自发荧光或正常荧光;而在单纯黄斑出血组,自发荧光可呈正常或片状弱自发荧光.结论 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明确分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是继发于CNV还是单纯黄斑出血.

  • 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及眼底自发荧光研究

    作者:李瑞峰;安建斌

    目的 我们研究了记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原始色彩的方法,并利用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方法(Primary-color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PC FFA)研究眼底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现象.方法 我们使用TOPCON-50IA眼底荧光造影机,SONY彩色摄像机和"先德"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记录原始色彩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并对有自发荧光现象的几种疾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发现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像呈黄绿色调,眼底黄白色渗出不显示强荧光,新鲜的红色出血呈遮蔽荧光.各种疾病所致的眼底自发荧光均为红色.结论 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色彩更真实、丰富;眼底红色自发荧光的形成可能与血卟啉类物质有关.

  • 自发荧光检测视网膜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任静琴;贾亚丁;袁志刚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其可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和感光细胞的状态,评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状况.动态观察眼底自发荧光,有助于对某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代谢相关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评估预后及病程随访.文中就眼底自发荧光的机制、种类及其在检测视网膜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特点

    作者:陈孝霞;董洋;彭清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显示存在渗漏点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图像显示黄斑区有局限性脱离区的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特点。方法:选择 FFA 图像上存在渗漏点的 CSC 患者19例(19眼),其中病程少于6个月的 CSC 患者8例(8眼),为急性 CSC 患者(急性组);病程大于6个月的 CSC 患者11例(11眼),为慢性 CSC 患者(慢性组)。结合 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等观察19例 CSC 患者的眼底 FAF 特点。结果:FFA 图像显示出现渗漏点的视网膜区域的 FAF 表现为:急性组的8眼中,6眼(占75.0%)呈现低自发荧光,1眼(占12.5%)为高自发荧光,1眼(占12.5%)为正常自发荧光;慢性组的11例眼中,8眼(占72.7%)显示为低自发荧光,3眼(占27.3%)显示为高自发荧光。SD-OCT 图像显示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的 FAF表现为:急性组的8眼中,5眼(占62.5%)为低自发荧光,3眼(占37.5%)为高自发荧光;慢性组的11例眼中,8眼(占72.7%)呈现高自发荧光,3眼(占27.3%)为低自发荧光。结论:急慢性 CSC 患者 FFA 图像所显示的渗漏点部位以及 SD-OCT 图像上显示的浆液性脱离部位的视网膜区域呈现出不同的 FAF 表现。FAF 检查可为临床上评估 CSC 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 黄斑囊样水肿的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的表现特征

    作者:沈肇萌;张琳轶;魏玮;崔红波;李志国

    目的 研究黄斑囊样水肿(CME)的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的影像特点.方法 102例(127眼)CME均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或眼底荧光造影(FFA)确诊,予行FAF检查,FAF图片的采集采用共焦扫描激光检眼镜,激发光波长为488 nm蓝光,光栅为500 nm.采用cirrus 4000 OCT对患者的眼底黄斑部进行扫描,并自动进行黄斑厚度分析.结果 CME在FAF图像中表现为黄斑中心凹部位一个或数个囊样、花瓣样高荧光,形态同晚期FFA的囊样荧光积存相似.127个CME患眼中FAF阳性(真阳性)90眼,中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488.2±148.1)μm;FAF阴性(假阴性)37眼,中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408.1±132.8) 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AF对CME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快捷、安全及无创的特点,值得推广.

  • 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观察

    作者:阳雪;高婷婷;龙琴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探讨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随访、诊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的高度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采集视力、眼压、屈光度、眼轴、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结果,分析眼底自发荧光对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情况诊疗意义.结果 27例患者中15例(23只眼,占42.6%)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盘旁弧形脉络膜萎缩灶及豹纹状眼底改变,其中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10例(13只眼,占24.1%),漆样裂纹9例(10只眼,占18.5%),脉络膜新生血管(CNV)5例(8只眼,占14.8%),黄斑裂孔2例(2只眼,占3.7%),视网膜出血3例(3只眼,占5.6%).结论 眼底自发荧光通过无创、便捷、实时地监测高度近视眼底表现,可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诊断、评估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 七种眼底形态的红外线扫描和自发荧光图像的分析

    作者:王长虹;叶红;陈红艳

    目的 解析7种眼底形态的红外线(IR)扫描和自发荧光图像(AF).方法 使用Heidelberg公司HRA-Spectralis眼底检查系统,对537例患者(1023只眼)进行眼底IR和AF检查.结果 从中选出8例(8只眼)具有典型特征的眼底图像.结论 IR分辨率较一般眼底照相高,可用于眼底浅层疾病的检查诊断;AF在诊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病变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反映的是RPE代谢的变化,且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AF图像有极其明显的特征,是检查诊断RP病的金指标.

  • 眼底自发荧光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在干性老年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强;魏伟

    干性老年黄斑变性又称萎缩性老年黄斑变性,如何在早期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及监测病情进展一直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对眼底自发荧光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眼科界的关注,因其简便易行,同时具有敏感性和无创特点,为干性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为先进可靠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带来新的理念.

  • 短脉冲激光术和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

    作者:高鸽;薛晓辉;孙娜;李佩君;崔阳阳;郑波

    目的 观察短脉冲激光术及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方法 对短脉冲视网膜激光术后16例(22眼)、传统激光术后19例(25眼)行欧堡眼底照相、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检查,观察光斑情况,观察时间为术后1h、1~2周、1~3个月、>3 ~6个月、>6 ~12个月.结果 短脉冲激光术后1h,光斑为中央灰白色环绕灰晕的Ⅱ级光斑;光斑处椭圆体区形成环形脱离带,内层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变化不显著;FAF显示多个FAF信号降低的圆形区域.短脉冲术后1~2周,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外层神经上皮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1~3个月时光斑处部分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3 ~6个月时,神经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6~12个月时,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传统激光术后1h,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视网膜全层水肿;1~2周时,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斑中心牵拉粘连;1 ~3个月时,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RPE细胞增生,周围环形萎缩;>3 ~6个月时,光斑周围RPE萎缩逐渐扩大,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6~12个月时,RPE层萎缩,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所有随访组自发荧光结果与OCT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通过SD-OCT和FAF观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客观证实了短脉冲激光损伤小于传统激光,为优化激光参数提供新的思路.

  • 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

    作者:李娟娟;黎铧;郑志坤

    目的 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眼急性期和18眼恢复期APMPPE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观察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该病的发展转归.结果 急性期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一致的高自发荧光区,高荧光边缘可见一低荧光区域.部分眼底彩色照象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显示的病灶,在自发荧光成像上尚未显现.恢复期患者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一致的完全低荧光区,如尚存部分未完全死亡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则在部分区域可见强荧光.结论 APMPPE患者可根据自发荧光的强弱判断病变阶段、病变进程情况,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

  •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付校楠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脂褐素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情况.观察视网膜疾病不同时期FAF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观察疗效及评价疾病预后.本文对FAF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短波自发荧光对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肇萌;张琳轶;张娴;魏玮;李志国

    背景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继发于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障碍,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临床上多种方法可以诊断CME,其中无创的检查方法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短波自发荧光(SW-AF),已经证实OCT的诊断效率高,但SW-AF的诊断价值尚未确定. 目的 研究SW-AF对于CME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眼科就诊的易引起CME的其他原发眼病或内眼手术史者140例189眼,所有患眼分别行SW-AF、红外光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检查,分析SW-AF对于诊断CM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将SW-AF、IR-AF和FFA的检查结果分别与OCT进行比较,判断SW-AF诊断CME的临床价值.所有纳入对象均签署相关检查知情同意书.结果 SW-AF诊断CME的灵敏度为78.29%,特异度为96.67%,约登指数为0.75,阳性预测值为98.06%,阴性预测值为67.44%,阳性似然比为3.61,阴性似然比为0.03,符合率为84.13%,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可信区间(CI):0.823 ~0.926(P<0.001).SW-AF和IR-AF对CME诊断阳性结果明显低于O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53,91.35,均P<0.001),SW-AF、IR-AF、FFA与OCT诊断间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7、0.12和0.85. 结论 SW-AF对诊断CME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又能反映OCT所无法提供的RPE代谢信息.与OCT比较,SW-AF诊断CME的一致性高于IR-AF,但低于FFA.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眼底自发荧光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

    作者:龙永华;王卫峻;宫媛媛;孙晓东

    背景 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 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F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眼科诊断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患者18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根据眼部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病程2个月内)组和慢性迁延期(病程2个月以上)组,均进行FFA、ICGA及FAF检查,对各期患者的FAF表现与FFA、ICGA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FFA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变及视网膜的斑驳状透见荧光改变,部分患者伴有视盘着染或荧光素渗漏,急性期患者可见黄斑区渗出的低荧光,慢性迁延期患者可出现囊样水肿的高荧光.患者的ICGA显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点片状低荧光,造影晚期更明显.患者的FAF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弥漫性荧光增强,尤以急性期患者更为明显,可见斑驳状荧光,局部有点片状FAF减弱;慢性迁延期患者FAF缺失更明显;伴有视盘水肿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表现为相应区域的低荧光. 结论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以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主,ICGA显示出广泛的RPE及脉络膜受累,而FAF表现提示急性期患者有RPE代谢的障碍,慢性迁延期患者为RPE萎缩或缺失.FAF是反映RPE形态变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 萎缩性黄斑变性的眼底自发荧光特征

    作者:苏兰萍;彭锡嘉

    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往对AMD的诊断主要参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但眼底自发荧光技术(FAF)无需注射造影剂,大大优化了诊断过程.目的观察萎缩性AMD的FAF特征.方法 28例39眼萎缩性AMD按照陈松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组,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HRA2获得所有患者的FAF平均图像,并与眼底照相或FF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萎缩性AMD的FAF信号异常增高或降低区域与眼底的改变可能对应或不对应.萎缩性AMD萎缩前期FAF改变包括轻微改变、局灶性、片状、线性、花边样、网状和斑点状增强等7种形态.萎缩性AMD萎缩期地图状萎缩区呈边界清晰的低FAF区,其交界区表现为正常FAF、FAF带状增强或弥漫性增强;非地图状萎缩呈边界不清的低FAF区,其交界区FAF弥漫性增强.结论 FAF成像技术为萎缩性AM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 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底自发荧光成像研究

    作者:彭锡嘉;王波;王登廷;郝保安;高琛;王雅东;苏兰萍

    目的 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 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IG2000图像测量系统对黄斑中心凹进行自发荧光强度测定.结果 33例(36眼)IMH患者中,全层黄斑裂孔26眼(72.2%),板层黄斑裂孔10眼(27.7%).黄斑自发荧光的特征:正常眼底中心凹FAF呈局部低荧光;黄斑裂孔表现为高荧光,与FFA的图像相似.6例板层裂孔FAF、FFA均未见异常,其余4例板层孔中心凹处FFA表现为轻度增强的透见荧光,相应部位FAF见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全层黄斑裂孔在裂孔处有明显增强的FAF,FFA的"窗样缺损",在位置、面积、形状上与FAF一致.结论 FAF检测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非创性检查手段.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自发荧光图像特征

    作者:彭锡嘉;苏兰萍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以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眼底改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为临床特点[1-2].RP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判断主要以视野和视网膜电图的检查结果为主[3].

  • 眼底自发荧光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及结构变化中的研究

    作者:万敏婕;罗彤

    目的:采集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自发荧光图片,分析其高荧光环/弧与视功能及结构的关系.方法:1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6眼)和10例(20眼)正常人纳入研究.视网膜的形态用谱域OCT评估,同时测量从中心凹到缺损或丢失的IS/OS连接部的距离(IS/OS的长度)及感光细胞层(IS/OS)及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厚度.在眼底自发荧光中测量中心凹到环/弧外缘及内缘的距离.结果:在靠近中心凹的环/弧内缘,FAF表现正常,环/弧的外部表现为低荧光,对应于SD-OCT中,IS/OS的缺损或丢失接近高荧光环/弧的内缘,其中有5只眼靠近中心凹.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RPE细胞对感光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作用是高荧光环/弧的形成的关键,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改变先于FAF中高荧光环/弧的表现,且在高荧光环/弧内(靠近黄斑中心凹).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自发荧光的图像分析

    作者:梁丽;徐斌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发病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诊断和检查病情进展一直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眼底自发荧光越来越引起眼科界的关注,因其简便易行,同时具有敏感性和无创伤性的特点,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提供了更为先进可靠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带来新的理念.

  • 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眼底自发荧光观察

    作者:苏兰萍;彭锡嘉;郑吉琦;王雅东

    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VKH眼底检查见多囊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检查早期可见色素上皮水平多发性点状荧光素渗漏,晚期形成多囊状的荧光素积存.FAF检查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区呈低自发荧光;低自发荧光区内,尚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高自发荧光,与FFA渗漏点位置对应.VKH恢复期水肿消退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可见色素紊乱.FAF检查见自发荧光分布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但黄斑区出现一些点状高自发荧光颗粒散在分布.结论:FAF技术为临床医生研究VKH提供了一种活体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手段.但有关FAF在VKH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