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剂量甲状腺素在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作者:朱洁明;陈国伟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在重症心衰中的疗效.方法:本文测定143例心衰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将52例Ⅲ级和Ⅳ级心功能者随机分成A组(常规治疗组)和B组(L-T4+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心衰组T3、FT3的降低,rT3的升高,TSH正常,Ⅳ级心功能者还伴有T4、FT4明显下降(P<0.05),B组显效率(53.8%)及总有效率(92.3%)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治疗后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 (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伴有甲状腺激素的变化,甲状腺激素在重症心衰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α和IL-6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六六;童步高;周明成;许其倓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TNF-α,IL-6浓度,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血清IL-6、TNF-α、去甲肾上腺素(NE)在CHF各组均升高,但心功能Ⅱ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IL-6,TNF-α,NE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和对照组(P均<0.05).IL-6、TNF-α、NE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r=-0.63,P<0.01;r=-0.54,P<0.05;r=-0.58,P<0.01).2.随心衰程度加重,血清TNF-α、IL-6和NE浓度越高.TNF-α与NE,IL-6与NE呈明显正相关(r=0.57,P<0.01;r=0.51,P<0.05).3.随心衰程度加重,血清IL-6与TNF-α浓度越高,且二者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升高,尤其中重度CHF患者更加明显,并与LVEF呈负相关,提示血清IL-6、TNF-α水平可作为CHF严重程度的判断与预后指标.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可行性的探讨

    作者:周诚;杨辰垣;肖诗亮;费洪文

    目的:有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可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我们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实验组每周给阿霉素注射2mg/kg,共8周,建立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第8周时取兔自身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第10周培养细胞行DAPI(6-diamidino-2-phenylindone)标记,并植入自身心肌组织,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状况.结果:与病理模型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2周可见移植局部心肌组织中有移植的细胞存活,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移植局部心肌损伤情况要轻于病理模型组.细胞凋亡指数也明显少于病理模型组.超声心动图示移植局部心肌运动速度由(2.1±0.51)cm/s提高至(3.8±0.47)cm/s(P<0.05),但整体心功能未见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有良好的前景,但在细胞的体外处理、移植细胞的方式、数量、及其作用机理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卡维地洛对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强;李隆贵;蔡运昌;杨天和;王晓峰;耿召华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 (NF-κB)活化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卡维地洛(CAR)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雄性Waistar大鼠心肌梗死(MI)8周后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的浓度、Fas和FasL的mRNA水平、κB抑制蛋白-α(IκB-α)表达及NF-κB的核结合活性的改变,并于MI后1周对大鼠进行7周的CAR和美托洛尔(MET)干预,观察CAR和MET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MI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丙二醛水平、Fas和FasL的mRNA水平、NF-κB活性增高,IκB-α表达下调、总抗氧化能力下降(P<0.05).CAR和MET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心功能指标(P<0.05),CAR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丙二醛浓度、Fas和FasL表达及升高总抗氧化能力的效果优于MET,并上调IκB-α表达、显著降低NF-κB活性(P<0.05).结论:氧化应激可激活NF-κB,启动Fas和FasL转录,介导心肌细胞凋亡,促进MI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CAR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通过抑制IκB-α降解、降低心肌NF-κB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伴QRS波时限≥130 ms.随访1~36个月,观察和分析术前、术后相关参数的基准水平及参数基准水平的变量.结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1~3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结论对于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或Ⅳ级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

    作者:汪芳;金炜;张建军;孟伟栋;庄文燕;薛吉祥;孙宝贵

    目的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以来4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龄48~84(70.0±18.5)岁.其心力衰竭的NYHA分级为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QRS间期≥130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60 mm.在CR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9.0±7.5)个月.采用心电图观察QRS时限、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组织多普勒了解心室壁同步的情况;6 min步行距离测量心脏的负荷能力的变化.结果 (1)QRS时限:起搏前(188±40) ms、右心室起搏(222±34) ms、左心室起搏(212±42) ms、双心室起搏(169±26) ms,双心室起搏和起搏前、右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比较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2)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Ⅲ~Ⅳ级,术后1周Ⅰ~Ⅱ级,术后1个月直至随访时仍旧Ⅰ~Ⅱ级.(3)LVEF:术前(28.30±3.94)%,术后1周(37.80±3.98)%,随访结束时(41.67±6.77)%,术后1周和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术前比较亦明显提高(P<0.05),但是随访时和手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 min步行距离:术前(398±168) m,术后1周(478±126) m,随访时增加至(506±134) m,术后1周和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术前比较亦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手术后1周比较也明显提高(P<0.05).1例患者在CRT治疗后1年行心脏移植.共计6例患者死亡.结论 CRT短期就可以减轻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

  • 心脏再同步治疗房室间期的优化

    作者:孙贤林;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刘伏元;丁小梅;顾统元

    目的 评价房室(A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63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植入起搏器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间期优化.定义佳AV间期为超声心动图指标E、A峰大分离并无切尾.同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HW)、明尼苏达HF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结果 本组佳优化AV间期在90~140(110.45±19.47)ms.CRT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22.07%±6.77%比18.53%±4.83%)和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LVFT,293.27±24.79 ms比272.35±56.00 ms)明显提高,QRS波宽度变窄(129.40±6.65 ms比138.25±28.00ms),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跟优化前比,AV间期动态优化后的6个月和12个月LVEF值由22.07%±6.77%增加至32.24%±10.34%及36.86%±9.29%;6 min步行距离(6MHW)由术前268.70±22.25 m增加至327.12±15.24 m及347.62±15.04 m;QRS时限无明显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由71.43±7.12 mm降至65.88±9.85 mm和57.06±6.54 mm;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由72.14±6.24降低至61.68±12.28和55.15±11.02;NHYA心功能分级由3.12±0.55减至1.68±0.67和1.82±0.43.结论 动态优化AV间期可以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中期、远期疗效.

  •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不同QRS时限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同步性

    作者:颜紫宁;范莉;芮逸飞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不同QRS时限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方法 选择48例心衰患者(心衰组),其中QRS时限≤120 ms者25例(QRS时限≤120 ms心衰组),QRS时限>120 ms者23例(QRS时限>120 ms心衰组),以及25名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左、右心室射血前间期并计算其差值(IVD);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12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1)12节段Ts大差值(Ts-diff),(2)12节段Ts的标准差(Ts-SD),(3)基底段室间隔及左室侧壁的Ts之差(S-LW-diff).结果 QRS时限≤120 ms心衰组、QRS时限>120 ms心衰组和对照组IVD分别为31.00±15.21 ms、61.33±27.67 ms和15.89±7.56 ms,Ts-diff分别为70.29±35.25 ms、98.07±46.04 ms和47.86±16.78 ms,Ts-SD分别为24.64±12.84 ms、33.61±15.58 ms和15.24±5.65 ms,S-LW-diff分别为54.28±20.81 ms、76.32±42.38 ms和32.62±20.34ms,两心衰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QRS时限≤120 ms心衰组和QRS时限>120 ms心衰组患者中均存在收缩不同步(44.00%比95.65%,P<0.05).结论 QRS时限正常的心衰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收缩不同步,QRS时限增宽的心衰患者的不同步比例更高.

  •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

    作者:孙育民;刘旭;王骏;王新华;施海峰;吴卫华;陆静;周立;顾佳宁;董佳霖;方唯一

    目的 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窜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 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安全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作者:聂颖;高炜;郭艳红;崔鸣;张永珍;郭丽君;郭静萱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及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移植前、移植后24 h和随访12个月时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D-Dimer)、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及尿酸(uric acid,UA)水平.入组及随访12个月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移植前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离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48±0.52)×109;CD34+细胞占1.28%±0.17%,数量为(18.57±9.14)×106.移植前循环血中CD34+细胞0.33%±0.12%,术后24 h达峰值1.30%±0.35%,72 h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0.53%±0.21%.移植后24 h血浆NT-proBNP较移植前无显著性变化(1 864.00±412.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显著降低(701.05±154.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移植后2、6、14、24 h血浆TnT、CK-MB水平较移植前均无显著变化.与基线相比,移植后24 h、12个月血浆BBC、Hb、网织红细胞、D-Dimer、hs-CRP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随访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未引起微栓塞、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长期随访未见与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提示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初步随访

    作者: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方唯一

    目的 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 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00±7.21 mm,左心房内径(LAD)44.22±5.91 mm.术后平均随访2.78±1.78个月,平均LVEF增为0.46±0.06,LVEDD降为53.33±6.42 mm,LAD降为42.11±4.65 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陈建明;黄抒伟;凌锋;俞尉;陈旭姣;王静;钟诚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被证实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虽然植入技术在不断进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介绍本组病例在术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的相应处理方法.方法从1999年2月至今50余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RT植入治疗.在3例患者中留置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丝稳定导线.5例患者发生冠状静脉损伤,但仍顺利完成了植入手术.2例早期行CRT治疗的患者在起搏器更换时发现起搏阈值过高.结果留置PTCA导丝的3例患者术中测试起搏阈值满意,未出现任何并发症.5例发生冠状静脉损伤的患者也同样顺利完成冠状静脉导线的植入.2例患者在更换起搏器时成功拔除了2188导线.结论冠状静脉导线的植入是CRT治疗术中的关键步骤,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特殊的情况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延军;张瑶;尹新华;张烁;李丽丽;于波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 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移植组(n=1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冠脉转运将ABMMNCs移植入心肌组织内;对照组(n=6)只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两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LVEF,LVDd及LVSd虽然较6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 ABMMNCs经冠脉移植,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较为安全.

  • 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伟;杨志健;马东超;徐顺霖;王连生;张郁青;曹克将;马文珠

    目的 研究经冠状动脉转染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的腺病毒(adenovirus,Ad5)对猪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改善作用.方法 12只苏中幼猪,随机分成转染Ad5-HGF组(治疗组)和转染未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腺病毒载体(null- Ad5)组(对照组),每组6只.结扎前降支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手术后第4周及第7周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侧支循环形成程度(Rentorp法)、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因导入后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阳性(SMA+)有灌注功能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经冠状动脉转染Ad5-HGF后心肌高度表达人HGF蛋白;治疗组心肌血流灌注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侧支循环形成明显增多,每平方毫米功能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经冠状动脉转染Ad5-HGF能使心肌高度表达HGF蛋白.HGF对梗死心肌的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能促进功能血管数增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导对猪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作用的比较

    作者:王连生;王伟;杨志健;马东超;徐顺霖;张郁青;周芳;陈波;曹克将;马文珠

    目的 研究经猪非梗死相关动脉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或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adenovirus5-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5-HGF)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苏中幼猪18只,分为3组:BM-MSCs组、Ad5-HGF组与对照组.3组均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BM-MSCs组结扎后2周抽取骨髓分离培养BM-MSCs,并在结扎后4周经非梗死相关动脉注入梗死心脏(剂量5× 106/mL).Ad5-HGF组于结扎后4周经非梗死相关动脉注入Ad5-HGF 4×109 pfu.对照组则注入同样量的细胞培养液(IMDM).三组均在结扎后4周和7周行门控心肌显像评价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并在7周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在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梗死周边区均可见新生血管,BM-MSCs组和Ad5-HGF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02.4±8.6/mm2和105.3±7.7/mm2,功能血管密度分别为52.1±4.1/mm2和66.0±3.3/mm2)均高于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55.5±4.7/mm2,功能血管密度16.4±3.5/mm2),P均《0.01.(2)门控心肌显像:治疗后4周两治疗组及对照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周BM-MSCs组和Ad5-HGF组LVEF值(45.0±2.7和43.9±4.3)明显优于对照组(30.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7周较4周时LVEF值明显好转(BM-MSCs组45.0±2.7比33.6±2.1,Ad5-HGF组43.9±4.3比32.2±1.8,P均《0.01),对照组前后LVEF值无明显变化;两治疗组LVEF值改善幅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非梗死相关动脉移植BM-MSCs或Ad5-HGF均能促进梗死心脏心功能改善和促进血管再生,但未显示出二者之间何者更具优势.

  • 局部阻滞肾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作者:戴启明;马根山;冯毅

    目的观察局部阻滞肾神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入选标准:心功能分级达Ⅲ~Ⅳ级并伴有难治性容量负荷过重,排除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10例患者年龄在55~75岁,平均64±11岁,男性8例,女性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于CT定位下用0.7 mm(22 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右侧肾动脉附近,注入局部麻醉药0.25%盐酸罗哌卡因15 mL,以阻滞肾神经.在肾神经阻滞前后24 h分别测定血、尿电解质、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肾神经阻滞前和后的24 h总尿量,计算尿钠排泄率.并连续监测肾神经阻滞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和呼吸困难、浮肿等心衰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肾神经阻滞后,心衰患者的24 h总尿量和尿钠排泄率明显增加,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较肾神经阻滞前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呼吸困难、浮肿等心衰症状改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局部阻滞肾神经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方法是安全、有效并且是可行的,临床可用于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心衰.

  •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冠状静脉解剖形态分析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于海波;王守力;荆全民;王祖禄

    目的 了解冠状静脉解剖形态,为心脏再同步治疗中成功植入左室电极提供依据.方法 住院患者113例,男9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5±10.6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静脉造影.结果 113例中有1支以上血管异常者为97例(85.84%);静脉缺如25例(22.13%),静脉细小36例(31.86%),静脉扭曲19例(16.81%),静脉狭窄5例(4.42%),冠状静脉窦肌桥9例(7.96%).2例心侧静脉近段发出二级分支,5例心后侧静脉近段发出二级分支.冠状静脉变异与性别无明显关系.非缺血性心肌病心侧静脉和心后侧静脉异常总数明显多于缺血性心肌病(91.25%比72.72%,P<0.05).冠状静脉窦肌桥均发生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占11.2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冠状静脉解剖具有很大变异性.冠状静脉一级和二级分支的位置、大小等解剖差异与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梗死区域无关,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血管变异比例更高.

  • 血浆脑钠素和心钠素在心衰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瑞红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脑钠素(BNP),心钠素(A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80例心衰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浆BNP和ANP水平检测,同时用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测心衰患者在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结果 心衰患者组血浆BNP浓度,A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健康人≥51岁组BNP浓度较<51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NP浓度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P浓度Ⅲ级与Ⅳ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BNP水平与LVEF,LVESD、LVEDD的数值有相关性.结论 临床上血浆BNP浓度比ANP浓度对心衰患者诊断具有更大意义,BNP是反映心室功能的灵敏指标.

  • 血色病并发糖尿病和充血性心衰

    作者:金世鑫

    男25岁,未婚,司牧师工作.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2个月,劳累后心慌气短一月之主诉入院.住院前4个月开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在家休息一周后缓解.2个月前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血糖437 mg/dl(24.3 mmol/L),胸片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ECG见V5和V6导联T波倒置,Ⅰ、Ⅱ、aVF和aVL导联T波低平.血脂:TC 222~169 mg/dl(5.7~4.4 mmol/L),TG 497 mg/dl(5.6 mmol/L).甲状腺功能正常.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症状减轻.住院前数周劳累后气短,住院前的10天内体重增加6.4 kg,腹围增加.2天前心慌,ECG显示心房纤颤.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扩大伴运动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10%~15%.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心脏平片见轻度心增大.

  • 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赵玉生;田亚平;高伟;刘红鹰;原新红;陈瑞;王士雯;程芮;刘光华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65例心血管病患者及16名健康体检者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不同心功能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分析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01).多因素偏相关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浓度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r=0.769,P<0.001及r=0.376,P=0.020).血浆NT-ProBNP浓度>200 pg/ml诊断心力衰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8%,阴性预测值100%.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2940 条记录 5/147 页 « 12345678...1461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