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实质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原因尚不清楚。美国学者Brinjikji等通过Pipeline栓塞装置的国际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颅内动脉瘤以及治疗特点与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之间的关系。

  • 专题综述: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刘建民

    自从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公布后,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在近10余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栓塞材料及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扩大了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但是对于颅内一些特殊的动脉瘤,如复发动脉瘤及大型动脉瘤治疗仍较困难,传统以瘤内栓塞为目的的血管内治疗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随着对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壁与血流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深入认识,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对载瘤动脉血管重建的理念逐渐获得国内外同仁的认可,动脉瘤的治疗亦开始由单纯的瘤内填塞向血管重建转变。在中国,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颅内自膨胀支架在临床应用中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对于血管重建的理念缺乏系统性的介绍。
      因此,我们围绕动脉瘤血管重建的理念组织了本期专刊,对目前治疗仍较为困难的、大型和复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进行了综述;同时报道了本课题组在过去10余年内对这类复杂动脉瘤使用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进行载瘤动脉重建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本课题组联合上海微创公司所研制的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在这类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在动脉瘤的治疗中扩展思路,加深对血管重建理念的认识。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探讨

    作者:王奎重;袁绍纪

    在过去20年中,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而快速发展.微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开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纪元,颅内专用自膨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方法大大减小了动脉瘤的复发率.近3年来,大宗病例报道血流导向装置( flow diverting device)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或梭型动脉瘤取得了良好效果[1-6].这种装置在治疗动脉瘤的机制、支架结构和释放技术等方面与普通颅内支架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作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这些差异进行综述,以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加以探讨.

  • 局麻导向装置在颈内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靳志涛;田雷;冯晓玲;胡莉华;丁力平;白玉蓉;胡桃红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局麻导向装置,并观察局麻导向技术指导颈内静脉穿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第二炮兵总医院接受中入路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患者共9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局麻导向组(n=39)和常规盲穿组(n=57),局麻导向组借助局麻导向装置指导颈内静脉穿刺,常规盲穿组则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定位法.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局麻导向组操作成功率为100%,局麻导向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操作时间分别为97.4%和(2.26±1.16)min,常规盲穿组分别为82.5%和(3.11±2.13)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32).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麻导向装置可以为颈内静脉穿刺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具有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可以作为颈内静脉穿刺的一种选择.

  • CT引导脑立体定向治疗透明隔囊肿

    作者:卓阳;曾兴业

    我院自1998年5月-2000年6月应用立体定向仪,在CT引导下治疗透明隔囊肿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3例,男1例,女2例.年龄10~34岁.症状以癫痫为主2例,以颅内高压为主要表现1例.头颅CT示透明隔囊肿,双侧侧脑室受压.EEG异常2例.1.2 手术方法局麻下安装ZD定向仪框架,行CT薄层扫描,取其透明隔囊肿左右及上下径大的轴位片,于囊壁近远侧各选择一合适靶点,计算其坐标值后安装导向装置.于右侧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2.5cm颅骨钻孔,缓慢插入射频针至囊壁近侧靶点,以75℃、90sec毁损,稍进针并抽取适量囊液,退出后再进针至囊壁远侧靶点,以75℃、90sec毁损,稍退针可抽取囊液,完全拔出射频针,手术完毕.

  • 基于数字模型设计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导向器的可行性

    作者:胡守力;梅继文;穆尚强;李坤;孙海光

    背景:髋臼前后柱骨折通常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修复效果较好,但此术式切口长,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较长。髋臼前后柱骨折应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早在1988年即被提出,且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目的: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建立髋臼骨折拉力钉固定数字模型,由此设计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针导向装置,并应用于临床。
      方法:选取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行骨盆螺旋CT扫描的82例数据资料,行骨盆髋臼三维模型重建,根据资料数据制定髋臼后柱模拟置入拉力螺钉方案,并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操作,由此设计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针导向装置,对导向装置进行体外髂骨标本测试,总结装置应用经验并终应用于临床。
      结果与结论:①82例虚拟拉力螺钉置入全部获得成功,测得男性髂前上棘及髂后上棘骨突间距离为(158.13±6.94) mm,女性为(152.45±7.41) mm;虚拟拉力螺钉长度男性为(140.12±7.48) mm,女性为(126.37±9.17) mm;虚拟拉力螺钉直径男性为(12.21±1.86) mm,女性为(10.38±2.01) mm;②导向装置体外试验全部成功,其中准确定位8例,良好定位2例,优良率100%;③导向装置临床应用成功,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复查CT结果满意;④结果提示,通过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骨性突出点连线中点与坐骨结节连线置入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是可行的,由此设计出的导航装置置钉成功率高,该导航装置在髋臼后柱骨折中可给予骨折固定更强的稳定性,效果可靠。

  • 3D-CTA 与3D-DSA 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方面的对比研究

    作者:鲍跃;姚春山;阎龙;尚许彬;刘占川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N)是颅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造成局部血管壁受损,在血流的冲击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脑血管瘤样突起。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率为3%-6%,约2/3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IAN 破裂造成的[1-3]。IAN 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尚未来及就医直接死亡。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35%,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80%,即便幸存亦多留有残疾[4]。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 IAN 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支架辅助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 IAN 相对于开颅手术,优势更加明显,疗效更为确切。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 IAN测量方面,3D-CTA 与3D-DSA 所测得的数值对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案选择上存有差异,如图1。现就3D-DSA 与3D-CTA 在 IAN 测量方面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 猴车运行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对策

    作者:陈开洋

    一、概况架空乘人装置(俗称猴车)是一种便捷的井下运输设备,主要由驱动装置、钢丝绳、钢丝绳导向装置(包括驱动轮、变坡点托轮组、中间托压轮和托轮架、尾轮)、固定转动式抱索轮器、吊椅、张紧装置、安全保护装置及电气控制系统等构成.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吊椅脱落、吊椅滑落、驱动化的驱动片损坏、钢丝绳跳线等不安全问题,影响着猴车的安全运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