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交系大鼠DA到LEW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特点

    作者:刘江文;唐勇;李幼平;赵娜;李青;程南生;严律南

    目的 探讨近交系大鼠DA到LEW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特点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 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到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 共施行DA到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排斥反应,7 d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其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 DA到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 MNU诱导的近交系大鼠膀胱肿瘤模型

    作者:刘红耀;庞东梓;李梦强;米振国;史天良;任连生;张少云

    目的通过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近交系大鼠膀胱肿瘤.方法选取F344大鼠20只,膀胱灌注MNU,每2周1次,共5次;于第14周处死动物,取膀胱肿瘤组织测MHC-Ⅰ及病理观察.结果MNU组肿瘤发生率为100%;膀胱肿瘤的MHC-Ⅰ表达较高(58.60%~93.80%).结论MNU可成功诱导F344大鼠膀胱肿瘤的形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模型.

  • 利用优选的微卫星标记建立常用大小鼠品系的遗传监测体系

    作者:王越甲;杨炜峰;车路平;王小珂;卢胜明

    目的 利用微卫星位点在不同近交系小鼠、大鼠中可能具有的多态性,分别筛选出可以一次性区别5种常用近交系小鼠和3种常用近交系大鼠的微卫星引物组合,为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监测分析提供高效的微卫星位点与简易可靠的鉴定条件.方法 通过查询相关数据库以及文献报道,按照已有明确的微卫星实验数据记录为原则,进行比对和筛选,组成了小鼠37个和大鼠24个微卫星位点库.通过PCR扩增和5%琼脂糖电泳鉴定,优化筛选出可以区分单一品系和所有品系的微卫星位点组合.结果 小鼠优选出11个位点可用于5种常用近交系的鉴定,并建立了1个包含6个微卫星位点的库可用于5种小鼠品系的遗传监测;大鼠优选出6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3种常用近交系的监测.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套可以区分常用5种小鼠和3种大鼠品系的微卫星监测方法.

  • MIJ、HFJ近交系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作者:蔡月花;冯旭;王俊霞;王莉;刘树锋;卢鹤真;徐增年;刘军须;耿琦

    目的 测定不同周龄MIJ、HFJ近交系大鼠血液生化指标,观察其特征表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方法 取4、8、12周龄不同性别(含MIJ雄性不育大鼠)MIJ、HFJ大鼠,每组20只,测定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O)、谷酰转肽酶(GGT)、肌酐(CRE)、血清尿素氮(BUN)、血糖(GLU)、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计算得出AST/ALT,A/G.结果 HFJ、MIJ两个近交系雌性大鼠比较: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在4、8、12周龄三个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HFJ雄大鼠与MIJ雄性正常大鼠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在4、8、12周龄三个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HFJ雄大鼠与MIJ雄不育大鼠比较:血糖(GLU)指标在4、8、12周龄三个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仅在12周龄差异极显著(P<0.01);HFJ近交系雌雄大鼠比较:HFJ雄性大鼠的ALP指标测定值在三个时间点始终高于HFJ雌性大鼠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MIJ、HFJ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因动物品种品系、年龄、性别等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MIJ雄性不育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未表现明显缺陷.这些血液生化指标数据对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大鼠肾脏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的要点

    作者:丁瑞;谢院生;陈香美

    大鼠肾脏移植模型是常用实验动物模型之一,自1965年Fisher和Lee[1]首次报告近交系大鼠的肾移植以来,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于研究和阐明器官保存机制、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治疗、某些肾脏疾病或.肾脏相关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等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

  • 三个不同品系近交系大鼠的RAPD分析及比较

    作者:谢建云;邵伟娟;王胜昌;高诚

    选用9条随机引物,对Wistar、WKY、F344三个品系的近交系大鼠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品系大鼠不同个体之间的RAPD图谱都相同,表明所测的三个品系大鼠内部遗传背景均一,在不同品系大鼠之间的RAPD结果有差异,Wistar与WKY之间、Wistar与F344之间、WKY与F344之间的共享度分别为87.9%、98.5%和89.2%.RAPD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检测近交系大鼠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区分不同品系近交系鼠的遗传检测方法.

  • 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作者:徐敏;黄晓武;代智;朱华琦;顾方明;周少来;周俭;樊嘉

    目的 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 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对照组选择雄性BN大鼠各9只作为供、受体.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实施原位肝移植术,不吻合肝动脉;于术后3,5,7,9,11,13,15 d处死受体获取肝脏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判定急性排斥的程度.结果 原位肝移植术成功率约为74%,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肝上下腔静脉出血,门静脉出血,麻醉意外和其他;LEWIS→BN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现象, 而BN→BN组则无排斥现象.与封闭群大鼠肝移植比较,该模型具有自身特点,即在排斥出现的时间、程度和结果转归上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然而所有受体均出现了排斥现象.结论 大鼠肝移植是目前研究肝移植理想模型,本研究采用Kamada的"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 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反应观察

    作者:邵永;董家鸿;王曙光;别平;李晓武;王槐志;张玉君;李昆

    目的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方法 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3组,每组18对.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一般情况,生存期,术后第3、7、14、21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移植肝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强度.结果 G1、G2大鼠1月存活率为100%;G3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3天始发生,第7天后逐渐加重,第14天达到高峰,除并发症致死外,余大鼠均在20天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0.05).G3移植肝病理检查呈典型的排斥反应,而G1、G2没有.结论 LEW-BN大鼠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邵永;王槐志;董家鸿;王曙光;别平;李晓武;张玉君;陈永文;倪斌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96只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等基因肝移植组(G1)、同种异体肝移植组(G2)、AAV空载体组(G3)和PD-L1转染组(G4),每组1 2对.通过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将PD-L1-AAV2-RFP(RFP)经门静脉灌注夹闭法转染供肝,观察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MS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在荧光显微镜、光镜同视野下观察RFP在移植肝的表达和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估PD-L1蛋白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1在观察期内全部存活;G2与G3 MST分别为18(17~20)d和18(17~19) d;G4显著延长了移植肝的存活(MST 29 d,P<0.05).术后14d G4的肝功能及病理变化与术后7dG2和G3相似.G3、G4术后7d中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随时间逐渐增强.移植肝PD-L1蛋白的变化趋势与RFP的表达相似.G1移植肝T细胞含量极少;术后14 d G2、G3移植肝CD4+、CD8+、CD25+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G4移植肝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尤以CD8+细胞为著,与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可延长移植肝的存活,其机制可能是PD-L1基因转染增强了PD-L1/PD-1信号通路,通过抑制移植肝CD4+、CD8+、CD25+T细胞浸润及其功能,从而发挥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 程序性死亡配体-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邵永;王槐志;董家鸿;别平;张玉君;倪斌

    目的 观察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17、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等的影响.方法 96只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等基因组(G1)、同种异体组(G2)、空载体组(G3)和转染组(G4),每组12对.通过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采用夹闭法将PD-L1-AAV2-红色荧光蛋白(RFP)转染供肝,观察大鼠中位生存时间(MS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受体移植肝IL-10、IL-17、INF-γ及TGF-β1的表达.结果 G1组全部存活;G2、G3组MST分别为18(17 ~20)、18(17~19) d;G4组显著延长了其存活(MST 29 d)(P<0.05).术后14d G4组肝功能及病理变化与7d G2、G3组相似.除G1组1NF-γ无表达外,余组移植肝INF-γ与IL-17表达类似.G1组术后7 d IL-17水平明显升高,后渐降至28.9 ng/g,仍高于3d;G2、G3组移植肝INF-γ、IL-17水平3d高表达,并渐增强,均在14d达峰值418.6、382.9 ng/g.而G4组虽高表达,但其幅度及浓度均低于G2、G3组,除G4组3d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各组移植肝TGF-β1与IL-I0表达类似,G1组术后3d升高至170.2、106.2 ng/g,后渐降,但仍高于G2、G3组;而G4组术后3d高表达,14d达峰值564.1、614.9 ng/g,除G4组3d外,各组TGF-β1、IL-10均高于G2、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V介导的PD-L1基因转染可延长移植肝的存活,其机制可能是基因转染增强了PD-L1/PD-1信号通路,在上调IL-10、TGF-β1表达的同时,下调INF-γ、IL-17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 近交系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作者:兰纲;杨康;吴蔚;李军;熊刚

    目的:建立近交系大鼠同种异位腹腔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ono术式建立Brown Norway到Lewis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将供心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采用分别结扎右上腔和下腔静脉后一次性集束结扎法取心,行端侧血管吻合连续缝合法.结果:共进行了48例大鼠心脏异位移植,经过预实验16只的技术总结,正式实验32只手术成功率为96.88%,供心冷、热缺血时间和心脏复跳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至60min.结论:加强供心的综合保护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是移植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

  • 前颌骨矫正对人工腭裂大鼠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

    作者:房兵;邱蔚六;袁文化;唐友盛;沈国芳;朱敏;陈建宇;张桦

    目的:探讨前颌骨矫正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上颌骨周围骨缝成骨的活跃程度.方法:以40 d Wistar大鼠建立人工双侧腭裂模型,Latham矫正器前颌骨矫正;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颌骨周围骨缝TGF-β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矫正第7,14 天后实验组大鼠TGF-β的阳性表达与两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位杂交检测,从第7 天开始实验组TGF-β 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颌骨矫正后,大鼠上颌骨周围骨缝区有成骨活跃.

  • 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素华;刘健

    动物肾移植模型被广泛用于器官保存及免疫等相关研究.目前已有多种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如猪、狗、兔、大鼠及小鼠等[1-5].其中以大鼠模型为常用.其优点有:1.动物来源多,经济;2.饲养简单;3.移植手术的无菌要求较大动物要小;4.应用近交系大鼠可在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自体移植器官能够长期存活;5.血管和输尿管的直径满足吻合的要求.缺点是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不高,要求实验者具有一定的显微外科技术基础.为提高大鼠肾移植成功率,在回顾近年此方面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过程中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回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