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供肾移植27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袁小鹏;陈传宝;周健;韩明;王小平;焦兴元;王长希;何晓顺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供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4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高血压脑出血供者)、19例脑外伤致心死亡者(脑外伤供者)的供肾资料,以及接受其供肾移植的受者资料,供者符合中国二类或三类标准,且均为标准供者,其中接受高血压脑出血者供肾移植27例(脑出血供者组),接受脑外伤者供肾移植38例(脑外伤供者组).高血压脑出血者的供肾均采用机器灌注保存,脑外伤者的供肾有8例采用机器灌注保存.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相同.分析高血压脑出血供者供肾移植的效果,并与脑外伤供者供肾移植相比较.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供者的大肌酐清除率为(86.6±19.5)ml/min,显著低于脑外伤供者的(129.6±46.5)ml/min (P=0.001).脑出血供者的供肾移植前的活检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13.5%±6.9%).脑出血供者组和脑外伤供者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分别为18.5%和1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和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供者组术后1、6和12个月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50.0±11.7)、(50.1±13.8)和(48.0±15.8) ml/min,均显著低于脑外伤供者组的(62.5±14.2)、(64.1±13.9)和(69.1±14.9)ml/min(P<0.01).随访3~28个月,脑出血供者组和脑外伤供者组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6%(25/27)和100%(3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有选择性地采用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的供肾移植,移植前应综合判断供肾质量,并行供肾组织活检,其肾脏宜优先移植给低体质量的老年受者.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肝移植11例疗效分析

    作者:张明满;戴小科;任志美;蒲从伦;李英存;康权;张桂芳;熊强;邓玉华

    目的 评估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供肝婴幼儿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间完成的11例儿童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11例供肝均为儿童DCD供肝,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获得.原发疾病为颅脑外伤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及颅内良性肿瘤1例,年龄7个月~9岁.11例受者中男孩3例,女孩8例,原发病为胆道闭锁伴胆汁性肝硬化9例,急性肝坏死和肝糖原累积症各1例,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PELD)评分为8.5~31.5,移植时年龄4个月~5岁,体质量5~20 kg.供、受者血型相同4例、相容7例.供肝重量为180~690 g.经典式肝移植9例,背驮式肝移植2例,8例为全肝移植,3例为减体积肝移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9例,胆道端端吻合2例.移植后9例采用以环孢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1例后将环孢素A替换为他可莫司;2例采用以他可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供肝热缺血时间平均为4.3 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10 h.平均手术耗时10.9h,无肝期78min.移植肝重量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GV/SLV)平均为1.15,移植肝重量与受者体质量比(GRWR)平均为4.35%.术后并发症包括肝动脉血栓(HAT)4例,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1例,门静脉血栓1例,腹腔血肿和乳糜腹水各1例.住院时间21~52 d.随访期3~21个月,4例(36%)死亡,7例(64%)痊愈,目前均健康生活.结论 儿童DCD供肝可以成为儿童肝移植的肝源,术后HAT发生率高,是影响肝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需积累经验和改进技术以提高成功率.

  • 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赠与脑死亡器官捐赠供肝肝移植预后的荟萃分析

    作者:范晓礼;叶啟发;王彦峰;李玲;钟自彪;李弦;范林

    目的 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与脑死亡器官捐赠(DBD)供肝肝移植的预后.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DCD和DBD供肝肝移植预后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试验及回顾性队列分析,检索时限均为1990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时人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版)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并采用GRADEpro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DCD组与DBD组受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7,95%可信区间(CI)(-2.25,0.26),P=0.17],DCD组较DBD组冷缺血时间短[Z=2.26,95%CI(-1.76,-0.12),P=0.02].DCD组较DBD组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Z=6.37,95%CI(1.89,3.31),P<0.000 01],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Z=2.14,95% CI(1.03,2.17),P=0.03],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发生率高[Z=4.43,95% CI(2.02,6.17),P<0.000 01].DCD组较DBD组肝移植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低[Z=3.78,95%CI(0.84,0.94),P=0.000 2],3年移植物存活率低[Z=2.54,95% CI(0.73,0.96),P=0.01].结果质量等级为低到中等.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BD供肝肝移植,DCD供肝术后1年、3年移植物存活率低于DBD供肝.DCD供肝总体较DBD供肝肝移植后的效果差.因尚无高质量的研究,临床参考时需谨慎考虑相关结果.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供肝质量及肝移植受者的影响

    作者:邰强;何晓顺;王东平;胡安斌;巫林伟;鞠卫强;朱晓峰;王国栋;马毅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维护中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19例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依据DCD供者在器官切取前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将19例DCD供肝移植的供、受者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用药组)和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未用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供、受者间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等.结果 术后两组受者间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者均未出现与供者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等.用药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4.2±4.2)个月,未用药组为(6.2±4.2)个月,两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 在DCD供者的维护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 在体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再循环对猪心脏死亡后肝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范晓礼;胡龙;陈治泉;王彦峰;叶啟发

    目的 探讨在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猪心脏死亡30min后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长白猪10头,体质量为30~40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麻醉后使用气管夹闭法使心脏停跳30 min,建立心脏死亡热缺血模型.实验组经右侧髂动、静脉置入动、静脉插管,连接ECMO体外循环管道;经左侧髂动脉,置入球囊导管至膈肌平面;启动ECMO建立再循环,灌注腹腔器官;同时调节循环酸碱度及电解质平衡.监测并记录循环流量、腹腔器官灌注压、静脉血液气体、电解质、转氨酶、胆汁量等指标.对照组热缺血30 min后原位冷灌注,UW液中冷储存肝脏.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 热缺血30 min后,肝脏呈现明显的乌黑淤血外观,病理切片显示肝窦扩张,血细胞淤滞,红细胞聚集.循环血液血液气体分析显示严重酸中毒.启动ECMO再循环后,循环流量能够维持在1 L/min,肝脏逐渐恢复鲜红色,病理切片显示肝窦扩张消失,淤滞的血细胞被驱散.经历30 min心脏停跳热缺血后,循环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至(226.0±28.0)U/L,应用ECMO 4 h后下降至(150.0±30.0)U/L.平均胆汁分泌量为7.75 ml/h.结论 ECMO再循环对心脏停跳30 min的猪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王亚莉;张枭然;孙渭歌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原体分布,为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DCD肾移植受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共监测DCD肾移植患者31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48例,共63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5.34%,例次发病率为20.13%.2016年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11%(19/188),2014年为28.57%(14/49),2015年为19.74%(15/76),各年份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前三位的医院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22/63,34.92%)、手术部位(16/63,25.39%)及血液系统(11/63,17.46%).共检出病原体42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27株,64.29%),其次是真菌(9株,21.43%)和革兰阳性菌(6株,14.28%);居前三位的病原体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9株,21.43%)、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16.67%)、大肠埃希菌(5株,11.90%).42株病原体中多重耐药菌(MDRO)15株(35.71%),其中革兰阴性菌10株(66.67%),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4株)及不动杆菌属(3株)为主;革兰阳性菌5株(33.33%),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为主.结论 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对下呼吸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及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同时加强对MDRO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降低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产生.

  • 心脏死亡供者肾移植48例临床分析

    作者:明英姿;叶启发;邵明杰;佘兴国;刘洪;叶少军;成柯;赵杰;万齐全;马颖;赵于军;牛英;刘炼;张盛;朱利军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心脏死亡无偿器官捐献(DCD)供者移植后的恢复情况及此类供体对受者及移植物术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DCD捐献的肾脏后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对其术前和术后的诊疗及随访血肌酐、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受者中无l例出现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PNF),18例受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其发生率为37.5%,DGF组与无DGF组受者及移植肾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98,P=0.447).48例受者中有7例(14.6%)受者移植肾丢失,其他41例受者随访时间为0.5~23(中位数8)个月,39例(95.1%)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在1,3,6,12个月移植物的存活率分别为95.7%,93.0%,90.0%,87.5%,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4.9%,90.0%,87.5%.结论:在我国尚无脑死亡法的环境下,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界瓶颈的重要手段,是器官来源的重要部分,并且有着较好的短中期预后.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岗位的设立及实践

    作者:郭月;徐晶;江莉;陈红;赵体玉

    目的:探讨设立与实践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岗位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1月设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岗位,选取通过理论与临床实践考核的护士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确立其工作目标及工作内容。观察比较设立专科护士岗位前后器官获取手术时间、术后护理时间及器官获取手术量。结果设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岗位后器官获取手术时间及术后护理时间均短于设立岗位前(P<0.05);器官获取手术量由2013年98例患者增长到2015年176例患者,肝脏捐献数由39个增长到102个,肾脏捐献数由76增长到291个。结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专科护士岗位的设立缩短了器官获取手术时间及术后护理时间,器官获取数量逐年增加,提高了手术效率。

  • 1~12岁儿童逝世后单只供肾肾移植33例患者的护理

    作者:苏庆东;董建辉;李壮江;孙煦勇;覃音红;聂峰;熊妮;陈宝玉

    总结1~12岁儿童逝世后单只供肾肾移植33例患者的护理。围术期做好液体及血压管理,避免高灌注导致肾脏破裂,但是又需要适宜的血压利于儿童肾的灌注,本组33例受者在血循环开放后至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期间维持血压在130~150 mmHg(1 mmHg=0.133 kPa)(相当于正常人110~130 mmHg的收缩压)。本组患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9例,尿漏5例,移植肾周血肿2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抑制剂中毒1例,分析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随访至2014年5月10日,受体肾功能、尿量均正常,人肾存活率100%。

  • 12例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患者的术后护理

    作者:陈吕静;许晓惠;陈世江;陈玥

    总结12例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患者的术后护理。认为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受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需重视术前评估,早期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做好基础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本组1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8例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22d出现移植肾动脉同髂外动脉吻合口远端破裂,予摘除移植肾,病情平稳后出院;2例患者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经对症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发生移植肾动脉栓塞,予溶栓治疗,出院时移植肾功能丧失,行腹膜透析。

  • 远程医疗机器人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田波彦;鲁华鹏;张胶琼;丁泓帆;刘文媛;田敏;吕毅;杨勤玲

    目的 探讨远程医疗机器人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00例DCD肝移植受体.根据随访方式不同,将受体分为研究组(50例,采用远程医疗机器人随访)和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电话随访).分析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DCD肝移植受体的术后3个月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生活依从性和随访依从性)、随访时间以及随访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生活依从性、随访依从性及依从性总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研究组肝移植受体的每次随访时间为(9±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4)min(t=-4.452,P<0.001).研究组肝移植受体的术后随访满意度为(19.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3.1)分(t=6.234,P<0.001).结论 远程医疗机器人在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其有望成为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经验总结

    作者:邓斐文;陈焕伟;甄作均;李杰原;王峰杰;胡健垣

    目的 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6例儿童供体均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采用7号吸痰管髂外动脉插管或24 F导尿管髂总动脉插管、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胸主动脉阻断的肝肾联合灌注的改良方法.手术时间55~60 min,共成功获取6个供肝、12个供肾,所获取肝肾均成功应用于临床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肝或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结论 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中成功进行肝肾联合获取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脑死亡判定、严格谨慎的器官维护措施和肝肾联合获取技术的改良.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智斌;张更;刘克普;阮东丽;高龙;王会龙;郑文峰;马帅军;秦卫军;袁建林

    目的 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早期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规律随访的1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观察MDROs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病程、并发症、感染部位、病原学种类,总结患者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的MDROs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和2%,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3%和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丢失发生率分别为8%和2%,病死率分别为5%和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1例DCD肾移植术后发生MDROs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泌尿系统(6例),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例).所有感染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当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治疗.预后良好8例,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2例.结论 DCD肾移植早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较亲属活体供肾移植高.严格筛选供体,早期发现、密切监测、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MDROs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182例单中心经验总结

    作者:胡良硕;师建华;田敏;沙焕臣;张晓刚;刘学民;刘昌;于良;吕毅;王博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 传统尸体供肾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效果的比较

    作者:乔良伟;曲青山

    目的 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DCD供肾组(DCD组,22例)和传统尸体供肾组(传统组,4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4、28 d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DCD组术后7、14 d的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为P<0.01);DCD组术后28 d的Scr水平亦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DCD组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感染、移植肾切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DCD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不如传统尸体供肾,且围手术期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

  • 西罗莫司治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余意;聂海波;胡卫列;吕军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种异体DCD供肾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抗排斥免疫方案(FK506每次3 mg,每日2次;MMF每次750 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 mg,每日1次),术后即出现无尿,诊断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术后35 d发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血清肌酐(Scr)升高,提示治疗无效,改为西罗莫司+ FK506+ MMF+泼尼松的四联方案(西罗莫司每次0.5 mg,每日1次;FK506每次2 mg,每日2次;MMF每次250 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 mg,每日1次),并减少他克莫司剂量.改用方案后3d患者Scr逐渐下降至正常,至出院后未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随访至2013年4月移植肾功能稳定,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西罗莫司有利于DCD供肾肾移植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疗效.

  • 心脏死亡供体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刘学民;王博;于良;刘昌;向俊西;田敏;吕毅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Ⅴ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 min,平均为14.5 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 min,平均为 350 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 7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 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 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

  • 幼儿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德成;龚朝阳;冯春在;田敏

    目的 总结幼儿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的手术经验,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例5岁8个月幼儿DCD提供了两个供肾,分别为两例成人受者做肾移植手术.总结术中、术后管理经验,随访1年,监测移植肾功能、移植肾大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供肾大小:右肾长径8.0 cm、短径3.0 cm、宽径4.0 cm,左肾长径8.2 cm、短径3.1 cm、宽径4.3 cm.2例受者均为50 kg以下的女性.采用单肾右髂窝移植,手术方式及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与成人供肾移植相同.受者的血清肌酐(Scr)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降至正常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于术后15 d和50 d增加至稳定水平(>50 ml/min),移植肾各径长度在2周内达到稳定水平并接近成人肾大小.随访至交稿日,两受体的肾功能、尿量均正常,无发生蛋白尿及并发症.结论 5岁左右的幼儿DCD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在选择合适受者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许彪;王永刚;牟劲松

    供肝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是扩大供体池的一个重要来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提高DCD供肝的质量,增加器官捐献供体池,改善肝移植受体的预后.本文综述了ECMO对DCD供体器官支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ECMO用于DCD供体肝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示ECMO在我国DCD供体肝移植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 肝脏机械灌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一鸣;张毅;林国桢;张英才;杨扬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的有效手段,而供肝严重短缺与等待移植名单的不断增长间的矛盾在持续扩大.肝移植的供肝保存技术中,机械灌注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评估供肝质量并且较好地保存离体肝脏,甚至拯救部分边缘供肝.虽然机械灌注技术给供肝保存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仍存在包括主要技术参数设置未达成统一化,针对肝移植的机械灌注技术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广泛应用还需大样本量、多中心的临床验证等问题.本文就机械灌注的发展以及不同类型的肝脏机械灌注技术展开综述.

127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