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供肾中边缘供体的应用

    作者:徐世豪;郭宁;田军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中边缘肾的应用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的30例患者,分析边缘肾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边缘供肾组术后肌酐下降速度明显慢于非边缘供肾组及亲属供肾组;边缘供肾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非边缘供肾组及亲属供肾组高,尤其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远高于非边缘供肾组及亲属组( P<0.01) ,边缘供肾组受者死亡率及移植肾切除率略高于非边缘供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捐献者器官功能及时、准确评估和维护是评估器官是否可利用、保证捐献器官功能和获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符合"4个100"并血肌酐在正常标准内者,DCD获取供肾移植效果与亲属供肾移植效果接近.若有一条不符合"4个100标准"或伴随长时间心肺复苏过程,应用此类供肾将面临风险.

  • DCD供肾肾移植及免疫诱导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作者:杨吉伟;王建宁;张晓明;李现铎;沈彬;陈冬冬;唐冠宝;李广云;门同义

    目的:探讨DCD捐献肾脏移植的经验及免疫诱导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分析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完成的40例DCD捐献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药物的不同,分为舒莱组(10例)、ATG组(15例)和ATG-F组(15例)。结果40例患者中除3例出现DGF外,其余患者术后血肌酐均平稳下降,恢复正常;3组患者中均有1例发生DGF,ATG组发生急排1例,其余组无急排发生;所有组均无原发肾无功能发生;CMV发生率:舒莱组4例(40%),ATG组10例(71%),ATG-F组11例(73%);ATG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其余组均无肺炎发生;ATG、ATG-F组分别有5、6例出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无其他不良反应;除ATG组肺炎患者死亡外,其余均带功存活;术后恢复正常的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清晰,而DGF的活检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肿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结论 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界瓶颈的重要手段,中国三类(DBCD)是较理想的DCD供者。免疫诱导能够有效预防急性排斥的发生,但可引起机体广泛抑制,导致潜伏的CMV复活;取肾过程中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DGF发生率较低。供肾零点活检应该成为DCD供肾肾脏移植的常规检查项目,但慎重决定取舍。

  • 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与标准DCD供肾移植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蓝恭斌;彭龙开;方春华;谢续标;彭风华;刘磊;陈靖靓;代贺龙;刘凌霄

    目的:比较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与标准DCD供肾移植(成人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完成的97例DCD供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其分为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组(SPKT组,3岁<年龄<18岁,20例)和标准DCD供肾移植组(SCDKT组,年龄≥18岁,73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一般情况、受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结果 SPKT组供者年龄、体重、移植肾长度显著小于SCDK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KT组受者术后1年内蛋白尿发生率显著高于SCDKT组(P<0.01);两组受者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供受者其它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标准DCD供肾移植相比,尽管蛋白尿发生率较高,但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脏死亡后捐献供肝

    作者:尹明丽;杨洋;史源;杨柳;王绕绕;沈中阳;宋红丽

    目的 研究常温机械灌注(NMP)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脏死亡后捐献(DCD)肝脏的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 min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NMP组、NMP+ BMMSCs(N+B)组、冷保存(CS)组,每组(n=10)于2和4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N+B组在修复肝脏功能和肝脏病理方面,包括超微结构、改善灌注液酸性环境能力以及升高三磷酸腺苷水平等,优于NMP组和CS组(均P<0.05).NMP组和N+B组耗氧量在2h后出现明显变化[2 h:(24.35±0.64) ml/min比(29.33±0.47) ml/min;3h:(25.33±0.86)ml/min比(30.34±0.49) ml/min;4 h:(26.88 ±1.07) ml/min比(31.76 ±0.96) ml/min;P<0.05],提示N+B组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对DCD大鼠供肝发挥一定的修复作用.

  • 常温机械灌注减轻猪心脏死亡供肝胆管损伤

    作者:王腾飞;杨涛;高伟;史源;张威;沈中阳;刘蕾;王玉亮

    目的 探讨常温机械灌注对猪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胆管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 12例热缺血40 min的猪DCD供肝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实验组常温机械灌注(NMP)6 h,并监测灌注期间肝动脉及门脉灌注压力、流量的变化,测量灌注液内ALT、AST等水平,记录每小时胆汁分泌量.对照组UW液冷保存6 h(0 ~4℃).保存结束时,取两组胆管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保存期间,动脉及门脉流量始终稳定.灌洗液内ALT、AST水平在灌注开始后,有较高水平的上升,之后维持稳定水平.保存期间胆汁分泌量逐渐增多,第3h达到高峰,6h产生胆汁总量为(27.6±0.6)ml.HE染色可见对照组胆管上皮细胞表面黏膜脱落,部分小胆管坏死,炎细胞浸润,偶见小动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水肿、剥脱,伴出血及小血管透明血栓形成;实验组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内皮细胞水肿,伴出血.两组胆管组织半定量评分[(12、10、9、8、7、10)比(6、8、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温机械灌注是一种有效的供体器官保存方法.该法不但可通过持续提供氧及营养代谢底物恢复DCD供肝能量储备,从而逆转热缺血过程中ATP供应中断引起的损伤;还可避免器官保存过程中的进一步损伤,对DCD供肝以及胆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供体对受体近期预后影响的单中心研究

    作者:韩志坚;阙宏亮;陶俊;黄正楷;周万里;费爽;唐志旺;居小兵;谭若芸;顾民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or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受体近期预后的供肾相关因素,评估DCD肾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本中心完成的DCD供肾移植手术供、受体的临床资料.供体64例,男58例,女6例.年龄2~60岁,平均35岁.供体死因:外伤56例,脑肿瘤2例,因心脑血管意外造成的脑出血6例.供肾类型:心脑双死亡60例,心脏死亡4例.受体95例,男67例,女28例,年龄16~57岁,平均39岁.比较供体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应受体肾移植术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感染等相关指标.结果 供肾热缺血时间>10 min、供体术前尿量<100 ml/h、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供体有心肺复苏史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增高,分别为55.6%、73.3%、62.5%、77.8%(P<0.05).供体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出血、年龄>50岁、男性、供肾热缺血时间>30 min、供体ICU治疗时间>10 d、供体存在感染时,受体移植术后发生感染概率增大.结论DCD肾移植中供体因素对术后受体肾功能恢复和感染发生率存在一定影响.通过术前严格评估和维护供肾质量,可使DCD供肾移植更加安全、有效.

  • 儿童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尚文俊;索敬钧;王志刚;杜吴杰;丰贵文;庞新路;丰永花;刘磊;谢红昌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死亡后捐赠(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的恢复及存活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月3月收治的42例儿童DCD供肾肾移植的供/受者的临床资料.24例供者,年龄25 d ~ 16岁,平均(7.2±8.4)岁.体重2.5 ~41.6 kg,平均(25.8±16.7) kg.42例受者,年龄4~18岁,平均(10.8±3.5)岁.体重10.7 ~ 48kg,平均(31.2±12.6)kg.记录受者手术前后的血肌酐、尿酸和移植肾大小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42例受者术后随访1年,血肌酐由术前(784.7±231.5)μmol/L降至术后(63.2±22.1)μmol/L(P<0.05);移植肾长度由术前(52.5±20.7) mm增至术后(105.8 ±19.5)mm(P<0.0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9.5%),均依次给予甲泼尼龙0.25 g/d、0.12 g/d、0.08g/d冲击治疗3d,3例治疗后逆转,1例因移植肾破裂行肾切除术.2例分别于术后4、6个月出现移植肾失功,分别死于重症肝炎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4例(9.5%),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2例治愈,2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随访1年共死亡4例,移植肾失功5例,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5%/88.1%.结论 DCD儿童供者可以为儿童肾移植提供良好的供肾,充分利用可挽救更多尿毒症患儿.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器官功能的评估和维护

    作者:项和立;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刘林娟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主要环节,总结实施DCD供体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的经验. 方法 我中心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实施75例DCD和142例DCD供肾肾移植.对DCD进行器官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供体器官的有效灌注及功能. 结果 75例DCD中中国三类71例,中国二类4例.共捐献肾脏150个,获取肾脏148个,实施肾移植142例.9例(6.3%)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6例(11.3%)受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应用LifePort机械灌注肾移植受者的DGF发生率为8.6%(10/116),前期26例未使用LifePort机械灌注者DGF发生率为23.1%(6/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移植肾存活受者随访1~20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 结论 对捐献者器官功能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评估器官是否可利用、保证捐献器官功能和获得较好的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LifePort对评估肾脏质量、有效保护肾脏及减少DGF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体医院感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艳;宋亚佩;翟继卫;黄白艳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后发生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同顾性收集医院2016年1-12月63例ICD肾移植手术受体及其供体的临床资料,分析DCD肾移植术后感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DCD肾移植术后感染率为38.10%(24/63);感染主要发生在术后30 d内(70.59%,24/34);与非感染患者相比,感染患者平均增加术后住院天数31.50 d,增加住院费用56840.12元;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住院时间、出现移植肾排斥、术前预防用药为非碳青霉烯类是DCD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供体与受体的感染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住院时间>60 d、术前预防用药为非碳青霉烯类是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DCD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高,感染发生与住院时间、术前预防用药有关,供体感染状态与受体感染之间的关系缺乏统计学证据支持.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零点活检与受者程序性活检的临床分析

    作者:聂峰;杨建均;黄志成;农江;董建辉;秦科;李壮江;苏庆东;孙煦勇

    目的 通过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零点活检与程序性活检的结果,为DCD供肾的选择及术后评估提供病理学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303医院5对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三类(C-Ⅲ)标准且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较重的DCD供肾进行零点活检,并于移植后3,6个月对相应受者进行程序性活检,观察供肾病理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5对供肾零点穿刺可见肾小球形态大致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和脱落,损伤占肾皮质的30%~ 50%,远曲小管均未见坏死.受者均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1例受者术后35 d死于肺部感染,1例拒绝活检.术后3个月对8例受者行程序性活检发现:7例近曲小管未见肾上皮细胞坏死,1例仍有≤20%的近曲小管坏死区域无明显改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均可见细小、等大空泡样变性;5例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提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中毒.术后6个月非同源供肾2例再次接受活检,镜下分别见CNI中毒表现和慢性排斥反应表现.结论 对于符合C-Ⅲ标准的DCD供肾,IRI造成的损伤多在近曲小管且可逆,其余部位未受明显影响,肾功能可不同程度恢复,应用较为安全.近曲小管坏死在50%以内、远曲小管无损伤也许可作为评估供肾的病理学标准.CNI对移植肾组织结构的影响较显著,术后短期宜适当减少其用量以利于肾功能恢复.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101例分析

    作者:袁小鹏;周健;陈传宝;韩明;王小平;王长希;何晓顺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器官移植三区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101例D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供者60例,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8±13)岁(3~65岁);符合DCD标准供者12例,符合DBCD标准供者48例;供者死亡原因为:脑外伤31例,脑血管疾病20例,脑肿瘤5例,溺水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窒息1例.受者101例,男性64例,女性37例,年龄(45±12)岁(14~70岁).分析供肾质量、术后移植肾功能、受者生存率.结果 供者初次和末次平均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67±13) μmol/L和(121±86) μmol/L,供肾中位热缺血时间16 min (11~30 min),中位冷缺血时间6.5 h(4~20 h).25例供者的双侧供肾和35例供者的一侧供肾采用UW液静态冷保存(0~4℃),35例供者的另一侧供肾采用LifePort机械灌注保存,灌注时间(5.6±2.2)h,流量为(99 ± 25) mL/min,阻力系数为(0.29±0.11) mmHg·mL-1·min-1(1 mmHg=0.133 kPa).受者术后发生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1例,移植肾功能延迟15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术后1,12个月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59±16) mL· min-1·(1.73 m2)-1和(74±20) mL· min-·(1.73 m2)-;机械灌注和静态冷保存的移植肾功能无差异.20例供者行供肾病理活检,肾小球硬化比例为(13±7)%;4例供者供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硬化比例>20%,对应受者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水平为180 ~ 220 μmol/L,eGFR为28 ~32 mL·min-1·(1.73 m2)-1.结论 DCD肾移植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是扩大供肾来源的有效途径.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双肾整块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传宝;袁小鹏;周健;韩明;王小平;焦兴元;王长希;何晓顺

    目的:观察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 )供者双肾整块移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6例儿童DCD供者中位年龄3岁(10个月~6岁),均捐献给相同血型受者。6例受者中位年龄39.5岁(17~48岁),成年人5例,17岁男性1例,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均为首次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 HLA错配数1~4个。均采用右侧髂窝整块移植法。结果6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7.5 min (0~23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6.6 h (4.8~7.4 h)。术后肾功能恢复均较顺利,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肾功能延迟。其中4例为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 ),2例为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1例受者术后7 d右侧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1例受者术后15 d诊断为肺结核行正规抗结核治疗;1例受者术后1年出现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介入治疗后恢复。术后随访1~36个月,受者和移植肾全部存活,所有受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扩大供者来源的良好途径。

  • 应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的效果分析

    作者:钟自彪;叶啟发;范林;范晓礼;李弦;李玲;王彦峰

    目的 探讨采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及对早期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44例DCD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机械灌注组(n=10)和静态冷储组(n=34例),比较两组受者DGF发生情况和早期移植物功能.结果 两组供、受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机械灌注组无受者发生功能性DGF,而静态冷储组功能性DGF发生率为32.4%(1/3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6.68,P<0.05);机械灌注组DGF发生率为10%(1/10),静态冷储组DGF发生率为29.4%(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15,P>0.05).机械灌注过程中肾动脉流量小于60 mL/min 和阻力系数大于0.5 mm Hg·mL-1·min-1时,受者发生DGF的概率明显增高.结论 机械灌注能有效降低DCD供肾移植受者功能性DGF发生率,是临床维持和修复DCD供肾的重要方法;机械灌注阻力系数和流量可以作为临床评估DCD供肾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判断预后的有益指标.

  • 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武康;蔡明;许亮;金海龙;李聪然;韦星;袁清;孙曙;陈昌庆;徐俊楠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应用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O九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完成的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巴利昔单抗组(61例)、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组(rATG组,18例)和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组(ATG-F组,42例).观察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中,1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巴利昔单抗组10例(16.4%),rATG组2例(11.1%),ATG-F 5例(11.9%),3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P>0.05).共32例受者术后出现DGF,巴利昔单抗组16例(26.2%),ATG组6例(33.3%),ATG-F组10例(23.8%),3组DG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P >0.05).3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22.2%,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P>0.05).共7例出现CMV感染,rATG组3例,ATG-F组4例,3组受者CMV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5,P<0.05),ATG组和ATG-F组高于巴利昔单抗组.3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5.1%、100.0%和100.0%,95.2%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和0.91,P均>0.05).结论 对于低免疫风险的DCD肾移植受者,ATG、ATG-F及巴利昔单抗3种免疫诱导方案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与巴利昔单抗相比,ATG、ATG-F可能增加CMV感染风险.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热缺血因素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锦雯;何东升;娄林均;王仁定;陈江华

    目的 结合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情况,探讨供肾热缺血因素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施行的肾移植术供、受者临床资料.移植术后1年根据受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1·(1.73 m2)-1和<60 mL·min-·(1.73 m2)-将受者分为高肾功能组与低肾功能组,终纳入340例受者,其中高肾功能组259例,低肾功能组81例.根据DCD供者手术记录表,整理分析两组供者不同收缩压(SBP)及血氧饱和度(SpO2)热缺血时间段.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高、低肾功能组供、受者一般资料、供者不同SBP和SpO2热缺血时间段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供肾获取时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评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供、受者性别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截至2016年6月,所有受者随访(28.4±2.8)个月(13.1 ~62.5个月).术后1年内高、低肾功能组DGF发生率分别为14.7%(38/259)、22.2%(1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7,P>0.05).高肾功能组平均年龄和BMI均低于低肾功能组,男性比例和捐献时eGFR高于低肾功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3、-2.049、4.190,x2=4.863,P均<0.05);高肾功能组供肾获取时肾小球病理评分低于低肾功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5).高肾功能组受者年龄小于低肾功能组,而男性比例高于低肾功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x2=9.658,P均<0.05).高、低肾功能组初始SpO2降低40%、撤除生命支持至SpO2测不出以及90%、80%、70%、60%初始SpO2至SpO2测不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4.3)和(4.8±3.3)、(8.0±5.2)和(6.1±4.4)、(4.5±3.6)和(3.5±2.8)、(4.0±3.7)和(2.9±2.4)、(4.0±3.6)和(2.8±2.7)、(3.6±3.5)和(2.4±2.5)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8、2.983、2.328、2.622、2.557、2.759,P均<0.05).高、低肾功能组初始SpO2降低10%、40%、撤除生命支持至SpO2测不出、60%初始SpO2至SpO2测不出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2.40±1.78)和(2.90±1.70)、(8.71 ±6.96)和(15.01±12.97)、(19.60±17.49)和(25.80±22.85)、(22.41±15.94)和(29.93±19.3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0、-5.647、-2.577、-3.514,P均<0.05).结论 DCD肾移植预后受供、受者年龄、BMI等一般因素影响.供者高、低SpO2时间段长短及变化速率与移植肾功能相关,DCD供肾移植过程中可通过优化手术流程等方法缩短低SpO2时期时间,以减少供肾热缺血损伤,改善受者预后.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

    作者: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胡还章;潘凡;慕宁;陈少华;江艺

    目的 总结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2例儿童DCD供肝移植临床资料.受者1为4岁2个月男童,诊断为肝糖原累积症继发肝功能不全、严重低血糖;供者1为3岁8个月男童,因严重病毒性脑炎致脑死亡继发心脏死亡行DCD.受者2为12岁男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供者2为13岁男童,因颅内肿瘤致脑死亡继发心脏死亡行DCD.手术均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受者1和受者2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6、10 min,冷缺血时间分别为180、360 min,术中留置胆汁引流管和经胃空肠造瘘管.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移植肝功能,术后1周内每天行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肝血流情况,同时给予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营养支持等处理,采用他克莫司+甲泼尼龙二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受者1和受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420、360 min,其中无肝期分别为55、5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0、300 mL.受者1术后6h清醒并拔除气管插管,2 d血糖恢复正常,术后7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8 d痊愈出院.受者2术后5 h拔除气管插管,术后12 d出现胆瘘,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腹腔穿刺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支架引流治愈,术后1个月出现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于移植术后2个月痊愈出院.结论儿童DCD供肝是儿童肝移植的理想供肝来源,儿童DCD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效果确切;需要熟练、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预防术后并发症;积极引流和及时行动脉介入治疗是儿童肝移植术后胆瘘和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发展及影响因素:单中心经验

    作者:赵纪强;霍枫;李鹏;汪邵平;郑于剑;李昊

    目的 总结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发展概况、影响潜在DCD供者捐献因素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的单中心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军区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OPO)服务范围内所有DCD供者资料.总结我院DCD例数、年均增长率、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DCD来源供肝丢弃情况、中国Ⅰ、Ⅱ、Ⅲ类捐献比例、我院OPO服务范围内潜在DCD供者捐献影响因素及ECMO在DCD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查阅同一时期中国及广东省DCD数据.我院与全国中国Ⅰ类供者比例、我院和广东省DCD例数年均增长率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Ma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实现241例DCD,中国Ⅰ、Ⅱ、Ⅲ类捐献比例分别为29.9%(72/241)、26.6%(64/241)、43.5%(105/241).我院中国Ⅰ类捐献比例(29.9%)高于全国水平(13%)(χ2=55.381,P<0.05).241例DCD共获取供肝234例,因供肝因素放弃移植26例,丢弃率为11.1%(26/234),影响供肝丢弃主要因素为冷/热缺血时间过长、供肝肝硬化、灌注不良、肝功能异常和挫裂伤.期间,我院和广东省DCD例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78%和104.50%(U=1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院和广东省每百万人口(PMP)器官捐献率分别从0.407、0.144 PMP升高至3.948、4.145 PMP.同期我院OPO服务范围内医院上报潜在DCD供者778例,捐献转化率为31.0%(241/778).影响潜在DCD供者捐献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属及社会因素、供者自身病情及医患关系.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完成145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其中中国Ⅰ、Ⅱ、Ⅲ类捐献供器官中应用率分别为58.3%(42/72)、62.5%(40/64)和60.0%(63/105).结论 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合理应用器官保存技术,将有助于推动DCD肝移植发展.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与司法途径标准供者供肾移植术后早期效果分析比较

    作者:邱涛;张璐;周江桥;陈忠宝;马枭雄;张龙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 )和司法途径标准供者( SCD )供肾移植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施行的DCD供肾移植74例( DCD组)以及同期施行的SCD供肾移植143例( SCD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抗体诱导和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短期移植肾功能、移植肾和受者短期存活情况,并追踪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DGF )、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等指标。两组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DGF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5年8月, DCD组随访时间平均(23±13)个月, SCD组随访时间平均(25±17)个月。肾移植术后6个月,DCD组和SCD组受者存活比例分别为93.2%(69/74)和94.4%(135/143),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90.5%(67/74)和93.0%(133/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和0.41,P均>0.05)。 DCD组和SCD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8.4%(21/74)和7.0%(1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P<0.05)。术后6个月内DCD组和SCD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13.5%(10/74)和7.0%(10/14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11/74)和21.0%(30/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8和1.19, P均>0.05)。术后1、3个月 DCD组血清肌酐分别为(149±65)、(132±78)μmol/L,均高于SCD组(t=4.74和2.95,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 P>0.05)。结论与SCD供肾移植相比,DCD供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较高,急性排斥反应增加,短期内移植肾功能较差,其远期存活效果仍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八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盈;眭维国;晏强;林华;赖柳生;郭骏军;许飞龙;刘平;陈怀周;谢申平;王磊;王曙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移植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实施的8例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6~54岁,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4例,二次肾移植2例,供受者Rh(D)血型均为阴性.根据受者初始血型抗体效价及术前PRA抗体水平制定个体化预处理方案.术后常规监测受者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重点监测尿量、肾功能、凝血状态和血型抗体水平,PRA阳性受者注意监测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8例受者经个体化预处理后肾移植手术当天血型抗体IgG效价水平均≤1:16.术后2周内7例受者血型抗体无反弹.截至2018年6月,8例受者平均随访时间6~18个月.病例1于术后第2周发生体液性排斥反应,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恢复.病例2术后2h出现膀胱出血,持续膀胱冲洗保守治疗后止血,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病例3术后第5个月并发严重肺部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病例6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予血液透析处理后恢复.病例7术后尿量少,术后第4天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移植肾侧),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及溶栓抗凝治疗,效果欠佳,移植肾失功后恢复血液透析治疗.病例8术后第2个月并发药物性糖尿病,目前血糖控制较好.其余2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受者初始血型抗体效价及PRA水平进行个体化预处理,可安全、有效地实施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

  • 经心肺复苏中国Ⅲ类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单中心经验

    作者:聂峰;孙煦勇;董建辉;苏庆东;李美思;曹嵩;黄莹;廖吉祥

    目的 总结经心肺复苏中国Ⅲ类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施行的中国Ⅲ类DCD供肾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是否来源于经心肺复苏供者,将受者分为心肺复苏组和对照组.共纳入304例受者,其中心肺复苏组76例(对应供者48例),对照组228例(对应供者143例).两组供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供肾Lifeport使用比例、受者术后3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比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比例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供者供器官获取前血清肌酐、受者术后血清肌酐降至442 μmol/L时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两组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受者年龄和术后3个月血清肌酐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供、受者ABO血型均相符.心肺复苏组HLA配型:5个错配4例、4个错配23例、3个错配39例、2个错配10例.对照组HLA配型:5个错配17例、4个错配89例、3个错配104例、2个错配16例、1个错配2例.心肺复苏组和对照组供者供器官获取前血清肌酐分别为184 mmol/L(30~353 mmol/L)和88 mmol/L(25~4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60,P<0.05).两组供者ECMO和供肾Lifeport使用比例、供器官获取前供者血清肌酐、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受者年龄以及术后3个月血清肌酐、PRA阳性比例、DGF和AR发生比例、术后血清肌酐降至442 μmol/L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心肺复苏中国Ⅲ类DCD供者采取适当的维护措施,其供肾移植术后短期内可获得与未经心肺复苏供肾类似效果,Lifeport使用可能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2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