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810例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伟;王贵玉;陈瑛罡;姜争;刘正;王猛;王洪伟;徐永鹏;王锡山

    目的:通过研究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索其临床及生物学特性的区别,为后续开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结直肠肿瘤外科,1810例经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984例,女性826例,平均年龄为59.7±11.9岁。右半结肠癌921例,占50.9%。应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表型的区别。结果左、右半结肠癌在年龄(χ2=11.4792,P<0.01)、性别(χ2=6.8361,P<0.01)、大体型态(χ2=4.7157,P<0.05)、T分期(P<0.01)、病理类型(χ2=40.9880,P<0.01)、病理分化(χ2=25.4816,P<0.01)、淋巴结切除数(χ2=85.5153,P<0.01)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右半结肠癌患者中年龄组小于50岁和大于69岁发病率高;女性较男性多发;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结论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及生物学特性间存在差异,表明左、右半结肠癌可能为不同性质的肿瘤,存在不同的致癌机制。

  • CT导引下125 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王武;洛小林;王继英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10例13个病灶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其中原发肿瘤4例,转移瘤6例(9个病灶).患者男 4例,女6例,年龄54~62岁(平均56.9岁) .依据粒子植入术前15 d内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治疗计划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术后5~10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 10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粒子分布满意,单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1~44粒(平均18.6粒).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全部4例疼痛患者粒子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减轻.随诊CT检查示3个病灶消失, 8个病灶明显缩小, 其余2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3.15和2.06 cm(t=5.127, P<0.001).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是1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左、右半结肠肿瘤关联性研究

    作者:余志金;许岸高

    目的 通过分析左、右半结肠肿瘤的潜在关系,探讨左半结肠腺瘤对预测右半结肠进展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选择50~79岁诊断为左半结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左、右半结肠肿瘤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瘤体积、数量、组织学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腺瘤直径≥10mm、绒毛组织>20%和多发均增加同时存在右半结肠进展性肿瘤的机会.71.99%(311/432)右半结肠肿瘤患者左半结肠未发现肿瘤,其中80.77% (210/260)右半结肠进展性肿瘤患者左半结肠未发现肿瘤.结论 左半结肠腺瘤直径≥10mm、绒毛组织>20%、多发均增加同时存在右半进展性肿瘤的危险.采用乙状结肠镜筛查大肠肿瘤存在较大的漏诊率,提示大肠癌筛查应用全结肠镜而非乙状结肠镜.

  •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凡武;任长德;寇文彬;韩海森;吴华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CT导向下和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TPS)设计后布源125I粒子的2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及随访疗效的结果。结果术后2、4、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4%、82.8%、86.2%,1年局部控制率为73.9%,1年生存率为79.3%。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精确定位,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周边组织损伤少,局部疗效显著的优势。

  • 青石棉污染区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调查

    作者:张继华;韩丹;施光运;张翼;邢海涛;李向宏

    目的通过影像学调查以了解1998年以来青石棉污染造成的恶性肿瘤患病情况.方法搜集云南省大姚县人民医院1998年6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间来我院就诊做CT及X线检查的病例与非污染区同省禄丰县人民医院同期同样病例资料进行对比,重点探讨胸膜间皮瘤及肺癌.结果观察组就诊病人CT检查6 615例,检出恶性肿瘤258例,检出率为3.9%;对照组就诊病人CT检查4 854例,检出恶性肿瘤132例,检出率为2.72%.观察组肺癌66例,检出率为1.00%,胸膜间皮瘤51例,检出率为0.77%;对照组肺癌50例,检出率为1.03%,胸膜间皮瘤1例,检出率为0.02%.观察组就诊病人X线检查14 044例,检出恶性肿瘤57例,检出率为0.41%;对照组就诊病人X线检查16 024例,检查出恶性肿瘤35例,检出率为0.22%.观察组肺癌42例,检出率为0.3%,胸膜间皮瘤6例,检出率为0.04%;对照组肺癌25例,检出率为0.16%,胸膜间皮瘤1例,检出率为0.01%.结论在X线及CT检查中,青石棉污染区恶性肿瘤患病率以肺癌、胸膜间皮瘤高.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76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雪莉;张增叶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疼痛需要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80%的疼痛.芬太尼透皮贴剂以其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推崇,是控制中、重度疼痛的有效药物.我们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治疗慢性中、重度癌痛76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 内生场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恶性腹盆腔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周淑云;关铁;邹庆华

    目的 探讨内生场腹腔热灌注化疗(IPHC)对恶性腹盆腔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24例腹盆腔恶性肿瘤进行以顺铂为主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检测热灌注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热灌注化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腹腔热灌注化疗后CD4、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提高CD4、NK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 ,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提高抗肿瘤效应.

  • 内生场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恶性腹盆腔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周淑云;关铁;邹庆华

    目的 探讨内生场腹腔热灌注化疗(IPHC)对恶性腹盆腔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24例腹盆腔恶性肿瘤进行以顺铂为主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检测热灌注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热灌注化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腹腔热灌注化疗后CD4、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提高CD4、NK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 ,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提高抗肿瘤效应.

  •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诊断

    作者:蒋玮丽;彭红芬;张东友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7例中发生于腹部3例(其中腹腔、腹膜后、腹膜各1例),鼻窦及鼻腔、腮腺、腹股沟区、膀胱各1例.4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分叶状,5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肿瘤直径2.0~9.1 cm,平均6.5 cm.CT扫描示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增强后1例呈早期轻度强化,另3例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内部见条片状T2WI低信号.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CT和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PET/CT与PET/MR诊断恶性肿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孙洪赞;杜思瑶;辛军;陈忠维

    目的:通过比较PET/CT与PET/MR所得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探讨PET/MR一体机对恶性肿瘤病灶半定量分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全身PET/CT扫描的57例患者人组,(78±35)min后补扫全身PET/MR,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或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2例,女35例,平均年龄(54±12)岁,扫描范围从颅顶至大腿根部,均采用GE公司的TOF-PET技术重建图像,结合融合图像在PET图像上勾画病灶和多处正常组织的ROI获得SUVmax,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技术SUVmax的差异性,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ET/CT共检测出97个高代谢病灶,PET/MR共检测出100个高代谢病灶,两者共同检测出96个高代谢病灶.在依次进行PET/CT和PET/MR扫描的情况下,病灶的PET/MR SUVmax显著高于PET/CT SUVmax (P<0.0001),大多数正常组织的PET/MR SUVmax显著低于PET/CT SUVmax (P均<0.0001),只有腰大肌的PET/MR SUVmax略高于PET/CT SUVmax,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PET/MR所得病灶与正常组织的SUVmax比值均显著大于PET/CT(P<0.0001);所有病灶的SUVmax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P<0.0001),所选取正常组织的SUVmax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肺r=0.64;肝r=0.87;脾r=0.73;腰大肌r=0.57,P<0.0001).结论:肿瘤延迟PET/MR扫描所得的SUVmax较PET/CT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PET/MR技术优势及恶性病灶自身延迟摄取葡萄糖所致.PET/MR与PET/CT的SUVmax高度相关,提示PET/MR一体机对恶性肿瘤病灶的半定量分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贝伐单抗在部分实体肿瘤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方明治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贝伐单抗( bevacizumab,BV)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于今年2010年5月在中国成功上市.本文就BV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及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化疗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朱燕;朱平;卜定方

    迄今,各种肿瘤的治疗仍然主要依赖细胞毒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细胞毒药物并不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对其他体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可能会在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化疗后减少.因此,多年以来都认为,化疗药物对免疫系统起抑制作用.但是,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不仅不会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可作用于肿瘤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免疫相关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以及降低免疫抑制细胞的数目等机制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传统化疗抗肿瘤地位的认识,继而更加合理地优化化疗策略.

  • 集束化干预对预防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蒋艳;曹勤洪;还向坤;吴晓宇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下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根治术105例患者病历资料.2015年3月开始采用术中集束化干预措施,按是否采用集束化干预分为集束化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分析两组SSI发生率,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 集束化干预组SSI发生率9.1%(5/55),对照组为34.0%(1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相较未感染组,感染组中合并糖尿病、术中输血、肿瘤浸润超出肌层(T3+T4)、TNM分期较晚(Ⅲ+Ⅳ期)及未采用集束化干预比例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未采用集束化干预、合并糖尿病、术中输血、TNM分期较晚(Ⅲ+Ⅳ期)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能降低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术后SSI发生率,未采用集束化干预、合并糖尿病、术中输血、TNM分期较晚(Ⅲ+Ⅳ期)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集束化干预是降低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术后SSI发生的有效措施.

  •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刘翔宇;梁寒;邓靖宇;潘源;张李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上部癌(U组)21例,胃中部癌(M组)38例,胃下部癌(L组)87例,分析比较3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Borrmann分型分布相互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组患者平均年龄和原发病灶直径均大于M组和L组(P=0.034,P=0.001),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病例亦明显少于M组和L组(P=0.009).L组患者N分期和TNM分期均早于M组和U组(P=0.007,P=0.020),复发病例明显少于M组及U组(P=0.006),且3年和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U组和M组(P=0.007,P=0.001).结论 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具有较为独立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胃中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介于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之间.不同部位胃癌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 Cyr61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志强;司维柯;丁伟;李军;潘静

    目的 观察分析富含半胱氨酸61(cysteine-rich61, Cyr61)在人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多组织肿瘤组织芯片和30例肿瘤组织标本 (包括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组织标本各5例)中Cyr61的表达.结果 组织芯片中79%(38/48)的肿瘤组织Cyr61表达阳性,93%(28/30)肿瘤组织标本中Cyr61表达阳性.其中神经、食管和甲状腺等肿瘤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胃、肝、结肠、直肠、肺、肾、子宫、皮肤、卵巢、乳腺等组织的肿瘤呈阳性表达,在膀胱、前列腺和胰腺等肿瘤组织中表达较弱.结论 Cyr61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均过表达,在不同肿瘤组织中表达程度不同,Cyr61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

  • 恶性淋巴瘤1126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杨雷;龚玉萍;杨曦;周睿卿;郑波慧;邢宏运;何光翠

    目的 分析恶性淋巴瘤患者住院的临床特点.方法 从该院病案数据库提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剔除未能明确病理分型及重复入院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起病部位及分期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住院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126例,男女比例为1.94:1.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以混合细胞型(64.16%)、结节硬化型(29.48%)为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年龄以50~70岁为多,发病率位于前10位的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3.3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7.35%)、套细胞淋巴瘤(6.40%)、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09%)、前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88%)、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3.46%)、血管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3.04%)、滤泡性淋巴瘤(2.94%)、伯基特淋巴瘤(2.52%).两者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常见.结论 HL和NHL发病存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起病部位等差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