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伴"阴吹"一例

    作者:郑锦萍;赵文芳

    一、病历摘要患者,女, 44岁,主因"阴道脱出物伴阴道排气20余年"于2009年3月10日住院.患者20余年前,于产后自己扪及阴道脱出物,约3cm×4 cm大小,可还纳.同时出现间断腹胀,每于阴道排气后腹胀明显缓解.此后至今,养成阴道排气的习惯,且日渐加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未能治愈.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鲁永鲜

    手术是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POP)和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重要治疗方法.近20年来,随着对POP病因、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器械及修补材料的发明,国、内外在POP的手术治疗上有了革命性进展,新术式以及老术式新改进不下几十余种,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但也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各种新术式的适应证,其特有并发症的防治等,也应引起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关注.

  • 全子宫切除术对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王建六

    子宫病变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子宫病变常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子宫切除术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子宫切除术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渐受重视,如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卵巢功能衰退以及性生活满意度下降等.

  • 女性尿失禁的诊治新进展

    作者:李艺;崔恒;王晓峰

    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日益得到重视.

  • 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之一)

    作者:郎景和

    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urogynec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 URPS)业已成为新的学科,立于医学之林.它旨在研究由于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症状、疾患的诊断与处理,其主要问题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盆腔器官膨出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据调查表明,50%以上的妇女会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和盆底功能障碍,50%~65%的妇女患有尿失禁.因此,SUI和POP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生活问题.临床上,SUI和POP紧密相关,50%的POP患者伴有SUI,80%的SUI患者伴有POP.在我国,虽然有大量的关于修补尿瘘及纠正盆腔器官膨出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但URPS作为亚学科尚属始创阶段,有关基础研究较少,临床诊治缺乏规范,专科学术队伍有待形成.因此,URPS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任务.

  • 盆底功能障碍研究中的调查问卷

    作者:张迎辉;鲁永鲜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包括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v organ prolapse,POP)3种疾病,在临床上,PFD表现为一组疾病症候群,其症状轻重和对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与解剖学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关.目前,调查问卷已成为PFD诊治研究中评价PFD症状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 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在福州召开

    作者:宋岩峰

  • 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纪要

    作者:朱兰;朗景和;宋岩峰

    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于2004年3月27日至29日在福州召开.会议的内容新颖,展示的技术前卫,显示了新的亚学科--妇科泌尿学在我国的兴起,妇科泌尿学已受到国内妇产科及泌尿科医师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在来自全国各地近160名与会代表中,不仅有妇产科医生,也有泌尿科医生和从事流行病学工作的专家,使本次会议的内容成为多学科合作交流、研讨的交叉点.会议还邀请了我国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妇科泌尿学领域中从事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的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交流、总结临床经验;演示新的手术方式;普及基本概念、理论,促进妇科泌尿学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对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评价

    作者:刘俊;唐瑶;黄娟;王晓东

    目的 探讨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评价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活产儿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观察组;而采取阴道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对照组.对2组初产妇均按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标准进行管理,并采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2组初产妇均在孕前排除生殖道畸形、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障碍(PFD),孕期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于产后42 d左右,对2组初产妇SUI发生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分度,以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等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初产妇POP 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初产妇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2组初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主要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gh(生殖道裂隙),长度分别为(2.8±0.4)cm与(3.0±0.6)cm,pb(会阴体)长度分别为(3.6±0.3)cm与(3.5±0.3)cm,tvl(阴道总长度)分别为(8.4±0.6)cm与(7.4±3.9)cm,Aa点(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分别位于(-2.0±0.8)cm与(-1.3±0.8)cm处,Ba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远处)分别位于(-2.1±0.8)cm与(-1.4±0.7)cm处,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离处女膜远处)分别位于(-2.9±0.4)cm与(-2.7±0.5)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6;t=2.537,P=0.019;t=-2.534,P=0.012;t=-6.187,P<0.001;t=-6.585,P<0.001;t=-3.123,P=0.002);而Ap点(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C点(阴道前穹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D点(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初产妇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为21.0%(2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0%(98/100);Ⅰ~Ⅲ度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为13.0%(13/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26/100);2组Ⅰ~Ⅲ度阴道前壁、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19.846,P<0.001;x2=5.383,P=0.016).2组Ⅰ~Ⅲ度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和子宫脱垂分度比较无差异.但是,POP-Q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可能成为产后PFD的高危因素.

  • 产后6至8周盆底筛查结果分析(附2200例临床病例)

    作者:王静敏;汪素坤

    目的:总结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探讨产后盆底损伤的因素.方法:对2200例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26例阴道分娩病例中,盆底Ⅰ类肌力不正常率为34.28%,Ⅱ类肌力不正常率为19.54%;剖宫产1074例,盆底Ⅰ类肌力不正常率为35.67%,Ⅱ类肌力不正常率为21.6%,两组的两类肌力不正常率比较,均为P>0.05(aP=1.21,bP =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率为69.98%,剖宫产组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率为41.06%,两组比较P<0.05(P =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8.06%,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7.09%,两组比较P>0.05 (P=0.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31.34%,剖宫产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5.64%,两组比较P<0.05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损伤更严重,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 自控镇痛无痛分娩与传统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功能近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丽;史宏晖;朱冬菊;刘华;张昊;李颖;王洋洋;王平

    目的:探讨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产科门诊单胎、初产、足月、年龄25 ~ 34岁、早孕期BMI 18~ 24kg/m2、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者且早孕期建档并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无痛分娩组103例、自然分娩组93例,另选择同期初产计划性剖宫产组94例为对照.对无痛分娩组、自然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三组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阴道分娩者记录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等.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的POP-Q分期评估、1h尿垫试验对产后尿失禁进行评估、利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对盆底肌群Ⅰ、Ⅱ型肌纤维的功能进行Glazer评估,同时按照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对盆底肌进行手测.结果:(1)无痛分娩组盆底肌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2)无痛分娩组盆腔脱垂程度较自然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腔脱垂程度较无痛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痛分娩组盆底肌力强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强于无痛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无痛分娩组与自然分娩组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增加孕妇选择无痛分娩的依从性,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因社会因素而增加的剖宫产率,可能降低将来发生PFD的几率.

  • 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评估

    作者:尹玲;曾碧涛;朱咏梅

    目的:探讨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用阴道哑铃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治疗,两组的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的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Ⅴ级中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肌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盆底技术对性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临床观察

    作者:胡俊;杨欣慰;潘伟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肌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盆底技术对性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产后PFD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89例)和研究组(n=10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研究组患者采用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盆底肌力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性功能低水平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另高水平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两组患者一般水平比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等方面均明显低于研究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Ⅰ、Ⅱ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Ⅲ、Ⅳ、Ⅴ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电(23.17±3.17)uV明显低于研究组(28.83±6.47)uV,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阴道动态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OP-Q分度AP指示点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POP-Q分度AP指示点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超声检查UVJ-M、BDN、PUVA-S、PUVA-R、BSD-S和BSD-R等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产后6个月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UVJ-M、PUVA-S、PUVA-R和BND等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性生活障碍、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肌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盆底技术可较好的训练盆底肌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盆底肌力,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性生活障碍,促进改善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阴道壁松弛度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姝丽;陈晓艳;黄起;黄琼;宁应霞

    目的:调查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阴道壁松弛度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0例产后妇女盆底筛查结果,统计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另外比较盆底功能障碍(观察组)与盆底功能正常(对照组,年龄,分娩次数,分娩孕周与观察组类似)妇女血清松弛素H2水平,阴道松弛分度及性生活质量相关评分.结果: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196例,占比17.82%;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延长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剖宫产,第二产程正常者(P<0.05);观察组血清松弛素H2水平为(39.62±16.25)ng/mL,比对照组的(33.78±7.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松弛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质量问卷(SLQQ),性功能量表(PISQ-12)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几率较大,其发生与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延长密切相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会造成阴道不同程度松弛,严重影响妇女性生活质量及性功能,为此加强盆底功能障碍防治至关重要.

  • 动态MRI评价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鑫;王文艳;有慧;刘冬;朱兰;冯逢

    目的 评价动态MRI的检查技术对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临床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行正中矢状位的动态MRI检查,在患者行Valsalva动作时应用单次激发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成像,按HMO分度系统做出MRI诊断及测量,其中22例患者在行盆底修复手术后又进行了同样检查,因此对共计46例盆腔动态MRI检查测量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46例盆底动态MRI中,43例MRI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经Kappa检验,κ=0.862.动态盆腔MRI检查与临床测量对盆底前部、顶部器官脱垂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Spearman相关系数r数分别为0.650,0.520):对盆底后部器官脱垂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差(r=0.290).结论 动态盆腔MRI可以全面评价盆腔脏器的脱垂情况,可作为临床有效的盆底功能评价的方法.

  • 盆底肌康复锻炼辅助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研究

    作者:叶仁静;俞红丽

    目的 研究盆底肌康复锻炼辅助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93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康复锻炼治疗,对照组给予盆底肌康复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盆底肌力及临床症状康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7%),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和盆底肌大肌电压(Dmax)、持续收缩60 s平均肌电压(H)值高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子宫脱垂、尿失禁和阴道壁脱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康复锻炼治疗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促进盆底肌功能康复.

  • 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贾瑞敏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进行产后42天复查的女性盆底肌力测定< Ⅲ级者62例,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训练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训练组采用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对比两组产妇的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肌力无差异(P>0.05),康复训练治疗后训练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尿失禁的情况在产后4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3、6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训练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女性产后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在产后42天开始治疗效果好.

  •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端脱垂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煜婷;李爱军

    子宫切除术是女性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因改变了盆底整体解剖结构及机体的生理状态,易导致阴道顶端脱垂.本文结合临床实习经验,对国内外阴道顶端脱垂的病因、分度、诊断、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对几种主流治疗术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患者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该研究成果对阴道顶端脱垂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通过盆底肌肉训练的临床康复效果考察

    作者:孙志戬;王宇晗

    目的 探究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通过盆底肌肉训练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 7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体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体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力,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6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超声图像分析

    作者:熊可;程德翔;张慧姿

    目的 分析各类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超声图像的特点,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68例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超声检查,其中尿失禁30例,盆底器官脱垂20例,肛提肌损伤18例,经会阴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6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尿失禁3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尿失禁患者严重表现为尿道漏斗形,如30例患者中8例出现尿道漏斗形成典型改变,其中只有2例出现在Ⅱ度尿失禁中,而6例出现在Ⅲ及Ⅳ度中;20例患者为盆底器官脱垂,经超声检查,以前、中盆腔下移10mm、后盆腔下移15mm为分界值,发现大多数脱垂症状重的均大于此值.18例患者为肛提肌损伤,经超声检查轻度10例,中度5例,重度3例,其均与临床症状及临床指征相符合.结论 超声对各类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对临床治疗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92 条记录 4/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