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作者:魏辉明;李治贵;普俊杰

    目的 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3组(n=6):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组(NP组)、CNQX 1组(C1组)、CNQX 2组(C2组).采用结扎L4~5左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于模型制备前、制备后7、14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以高频刺激(HFS)诱发LTP.C1组于HFS前20 min经侧脑室输注CNQX(AMP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1μl(1.0μg),C2组于HFS后60 min给药,剂量同C1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痛阈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模型制备后3组各时点痛阈降低(P<0.05);与NP组相比,C1组21 min后、C2组61 min后LTP程度减弱(P<0.05);与C1组相比,C2组21~60 min LTP程度增强(P<0.05).结论 AMPA受体拮抗剂CNQX不干扰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CA1区突触LTP的诱导,但可阻滞其维持.

  • 对边缘性脑炎的再认识

    作者:宋兆慧;王佳伟

    边缘性脑炎( limbic encephalitis,LE)指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1 LE的发展历史LE曾被视为肿瘤相关的难治性少见疾病,随着影像学及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LE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1968年Corsellis等首次提出“边缘性脑炎”这个概念,认为它是肿瘤相关性疾病,故又称其为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 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

  •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与谷氨酸受体亚型GluR1Ser845磷酸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巴茂文;刘振国;孔敏;陈生弟;陆国强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长期左旋多巴治疗的运动并发症与纹状体神经元谷氨酸受体1的845位丝氨酸(GluR1Ser845)磷酸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前脑束建立PD动物模型,然后左旋多巴甲酯腹腔注射治疗(25 mg·kg-1·d-1,每天2次)22 d,评估旋转时间、关期发生频率情况;采用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谷氨酸受体1(GluR1)亚细胞分布及GluR1Ser845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 PD大鼠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处理后呈现旋转时间逐渐缩短、关期频率递增的趋势,与人类症状波动和开关现象具有相似特征.PD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细胞膜上GluR1和GluR1Ser845磷酸化的数量分别减少至73.0%±4.8%和42.0%±5.6%;长期左旋多巴处理后使损伤侧纹状体细胞膜上GluR1和GluR1Ser845磷酸化的数量分别增加至104.0%±5.5%和112.0%±3.4%;然而损伤侧纹状体GluR1总蛋白数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些改变特异性发生在小清蛋白阳性的中间神经元上.结论 长期左旋多巴治疗的运动并发症可能与小清蛋白阳性的神经元上GluR1的亚细胞分布及GluR1Ser845磷酸化的改变有关.

  • 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8-OH-DPAT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巴茂文;刘振国;孔敏;马国诏;陈生弟;陆国强

    目的 探讨5-羟色胺1A(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对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并发症的细胞学与行为学效应.方法 通过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PD大鼠进行两套实验:第1套实验中3组PD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甲酯(50 mg/kg加12.5 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 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3组PD大鼠先分别接受8-OH-DPAT、8-OH-DPAT+5-羟色胺1A(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0.1 mg/kg)及溶剂对照注射;第2套实验中2组PD大鼠每日2次分别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8-OH-DPAT与左旋多巴/苄丝肼+溶剂,持续22 d.评估旋转时间、关期发生频率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谷氨酸受体1(GluR1)亚细胞分布及GluR1的845位丝氨酸(GluR1Ser845)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 8-OH-DPAT逆转了左旋多巴所诱导的PD大鼠旋转时间的缩短,延长约27.8%±6.1%;并使关期发生频率减少约7.2%±1.7%.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与8-OH-DPAT联合应用则消除了8-OH-DPAT的效应,提示所观察到的8-OH-DPAT的效应是通过5-HT1A受体起作用的.此外,8-OH-DPAT能调节与运动并发症密切相关的GluR1的亚细胞分布,且使GluR1Ser84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约22.1%±3.5%.结论 激动5-HT1A受体的药物可能是治疗及预防PD运动并发症有益的疗法.

  • 发育对大鼠视皮层第2和3层锥体神经元AMPA受体介导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卫鹏;史学锋;邢咏新;赵堪兴

    目的 研究发育过程中大鼠视皮层第2、3层锥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变化,探讨生后早期自发性突触活动情况,以及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IR-DIC)结合电耦合式摄像机(CCDCamera)可视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生后2~7 d、8~14 d、15~21 d、22~28 d各组sEPSC变化,同时于电极内液中加入0.3%荧光黄对所记录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多组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结果 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幅值分别为(14.13±0.73)、(15.01±0.62)、(19.87±0.75)、(22.09±1.14)pA,随发育逐渐升高(F=20.69,P<0.01),但2~7 d组与8~14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频率分别为(1.35±0.05)、(1.33±0.12)、(2.26±0.15)、(2.85±0.12)Hz,随发育逐渐提高(F=87.46,P<0.01),同样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生物电学特性随发育逐渐成熟.结论 视觉经验对于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及突触发育成熟起了关键性作用.发育早期视皮层第2、3层有一定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号声(噁)唑丙酸(AMPA)受体功能表达,突触并非完全处于静息状态.

  • 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GluR2的表达及其变化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作者:郝瑞;邢咏新;赵堪兴

    目的 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中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dd,AMPA)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为研究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准备.方法 实验研究.取14 d龄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Ⅰ、Ⅱ),每组20只,再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对实验组(Ⅰ组)行单眼形觉剥夺,正常饲养1周后对Ⅰ A组及ⅡA组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视皮层,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色,显微镜观察AMPA受体GluR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对Ⅰ B组及ⅡB组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记录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变化.结果 AMPA受体GluR2在正常发育组视皮层中的表达较单眼形觉剥夺组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片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AMPA受体介导的初级视皮层2/3层的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mEPSCs)幅值增高.结论 大鼠出生后视皮层AMPA受体GluR2的水平受视觉刺激而发生变化,且其变化影响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提示其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 AMPA受体的代谢

    作者:张和平;周文霞;张永祥

    近年来研究表明AMPA受体和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了解AMPA受体的整个生命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突触可塑性,进而认识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AMPA受体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经高尔基体修饰后,更多地分布在树突柄等非突触部位,LTP和CaMKⅡ可以启动AMPA受体的突触插入,之后通过其胞质内C端,由ABP,GRIP和NSF等蛋白介导,锚定于突触后致密斑.PICK1和PKC可以介导突触膜上AMPA受体的胞吞过程,离开突触后,AMPA受体或被重新循环利用,或被溶酶体终降解.

  • 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柳学勇;陈小武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dopa induced dyskinesia,LID)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60只普通雄性大鼠,其中选取10只作为健康对照组,皮下注射安慰剂葵花油2 mg/kg;其余50只采用鱼藤酮2 mg/kg,颈背部注射,以大鼠行为变化2~6分选为PD组;PD组大鼠L-dopa 10 mg+Benserazide诱导,制备LID模型,终大鼠模型对照组(n=10),PD组(n=10),LID组(n=14).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纹状体S6K的Thr389、S6Ser240/244表达及mTOR的蛋白活性(p70S6K)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水平.结果:LID组大鼠Thr389、S6Ser240/244、代表mTOR蛋白活性p70S6K表达及GluR1、GluR2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PD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大鼠Thr389、S6Ser240/244、代表mTOR蛋白活性p70S6K表达及GluR1、GluR2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OR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PD及LID的发病,mTOR信号通路激活Thr389位点,进而激活S6K,引发S6Ser240/244激活,导致PD、LID的发生及进展.而且mTOR激活后,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功能增强,对LID的发生也具有促进作用.

  • 丙泊酚后处理对氧糖剥夺胎鼠海马神经元ADAR2-AMPA受体GluR2通路的影响

    作者:朱敏;王海云;傅巍;王国林;苏心;王琼

    目的 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对氧糖剥夺胎鼠海马神经元腺苷脱氨酶(ADAR2)-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GluR2通路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孕16~ 18 d Wistar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7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组(O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C组正常培养;O组缺氧、缺糖1h后复糖、复氧;P组缺氧、缺糖1h后复糖、复氧即刻加入丙泊酚1.2 μg/ml孵育2h,随后更换正常培养液进行培养.于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存活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ADAR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总ADAR2蛋白(tADAR2)及胞核ADAR2蛋白(nADAR2)的表达,巢式RT-PCR和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BbV1法检测ADAR2受体GluR2 mRNA Q/R位点编辑比例.结果 3组海马神经元ADAR2mRNA及总ADAR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O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下降,胞核ADAR2蛋白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胞核ADAR2/总ADAR2蛋白比值下降,GluR2 mRNA Q/R位点编辑比例下降(P<0.05);与O组比较,P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上升,胞核ADAR2蛋白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胞核ADAR2/总ADAR2蛋白比值升高,GluR2 mRNA Q/R位点编辑比例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后处理可通过激活ADAR2-AMPA受体GluR2通路减轻胎鼠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损伤.

  • 异丙酚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含GluR1亚基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斌;王国林;陈骏;王海云

    目的 评价异丙酚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含GluR1亚基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体重250~280 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组(P组).I/R组和P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1h后恢复灌注,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于再灌注即刻开始静脉输注异丙酚20 mg·kg-1·h-1 2 h,S组、I/R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于术后7、14、28 d时行恐惧条件化实验,记录场景相关僵直时间和条件诱导僵直时间,计算僵直时间百分比;于再灌注24 h时行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取海马组织,测定蛋白激酶A(PKA)、A型锚定蛋白(AKAP) 150、AMPA受体GluR1亚基及其第845位点丝氨酸(Ser845)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与P组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海马PKA、pGluR1 Ser845表达下调,术后7、14 d时场景相关僵直时间百分比和条件诱导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与I/R组比较,P组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海马PKA、pGluR1 Ser845表达上调,术后7、14 d时场景相关僵直时间百分比和条件诱导僵直时间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 异丙酚后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AMPA受体GluR1亚基磷酸化有关.

  • 异丙酚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长期观察

    作者:文志廷;王国林;王海云;李翠;罗猛强

    目的 评价异丙酚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长期观察.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体重250~280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3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后处理组(P组)和溶媒对照组(I组).I/R组、P组和I组 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60min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在再灌注即刻开始静脉输注异丙酚20 mg·kg-1·h-1 2h,S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I组给予等容量10%脂肪乳.4组分别于术后1、14、28d取5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测定;4组各取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9、23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连续6 d;4组分别于术后1、14、28 d取5只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使君子酸( AMPA)受体GluR1亚基及其在胞膜上表达水平,计算二者比值(胞膜GluR1亚基/GluR1亚基).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跨越平台次数降低,脑梗死体积增加,逃避潜伏期延长,胞膜GluR1亚基/GluR1亚基增加(P<0.05),而海马组织GluR1亚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后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上述改变(P<0.05).结论 异丙酚后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可连续到术后28d,其部分机制与抑制含GluR1亚基AMPA受体向细胞膜转运有关.

  • 七氟醚麻醉对老龄大鼠海马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转运的影响

    作者:王苗苗;郭东勇;杨美华;胡南;王超;李依泽;王海云;王国林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对老龄大鼠海马含GluR2亚基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转运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老龄Wistar大鼠68只,18 ~ 20月龄,体重600 ~ 6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4):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S组行开放性胫骨骨折手术,吸入3.6%七氟醚2h进行麻醉.于术后1、3、7d进行场景恐惧记忆实验、声音提示恐惧记忆实验和Y迷宫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总蛋白及膜蛋白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并计算膜蛋白与总蛋白该受体表达水平的比值(m/t比值).结果 与C组相比,S组术后1和3d场景恐惧记忆实验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自发交替百分比降低,海马膜蛋白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m/t比值降低,术后1-7 d声音提示恐惧记忆实验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七氟醚麻醉诱发老龄大鼠术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与促进海马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从胞膜向胞浆转运有关.

  • 七氟醚对小鼠记忆提取的影响:海马PSD95和AMP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

    作者:王冬婷;高鸿;任益民;蒋辉;李惠;佘玉琦

    目的 评价七氟醚对小鼠记忆提取的影响及海马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lD95)和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64只,2~3月龄,雌雄不拘,体重30~ 35 g按随机Ⅸ组设计,将其分为2组(n=32):对照组和七氟醚组 采用避暗实验评价记忆提取能力 建立避暗记忆后,对照组吸入40%O22h,七氟醚组吸入3.3%七氟醚及40%O22 h 于吸入七氟醚或吸氧结束后12、24、48和72 h(T1-T4)时进行避暗记忆测试,记录测试期成绩和遗忘发生情况 各时点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PSD95与AMPA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T1和T2时步入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测试期成绩降低,海马PSD95和AMPA受体表达下调,遗忘发生率升高(P<0.05).与基础成绩比较,对照组步入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测试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T1和T2时步入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测试期成绩降低(P<0.05). 七氟醚组未见明显的锥体细胞凋亡.结论 七氟醚可一过性抑制小鼠记忆提取能力,机制与抑制海马PSD95及AMPA受体表达有关.

  • PICK1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脊髓含GluR1及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转运中的作用

    作者:王志芬;王国林;敖吉莹;丁玲;李楠;汤晓红;张麟临;舒瑞辰;元元

    目的 评价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 (PICK1)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脊髓含GluR1及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40 ~260 g,42 ~ 49日龄,鞘内置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瑞芬太尼组(NS+R组)、PICK1反义核苷酸+生理盐水组(AS+NS组)和P1CK1反义核苷酸+瑞芬太尼组(AS+R组).C组、NS+R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AS+NS组、AS+R组鞘内注射硫代修饰的PICK1反义核苷酸10 μg/10μl,1次/d,连续4d.鞘内注射结束后,NS+R组和AS+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2 μg·kg-1·min-160 min,C组和AS+NS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60 min.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瑞芬太尼前24 h、输注结束后2、6、24和48 h(T0-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细胞膜及细胞浆含GluR1及GluR2亚基的AMPA受体的表达水平.计算细胞膜与细胞浆蛋白表达水平的比值(m/c比值)和细胞膜含GluR1及GluR2亚基的AMPA受体的表达水平的比值(mGluR 1/mGluR2比值).结果 与C组比较,NS+R组和AS+R组T1-4时TWL缩短,MWT降低,细胞膜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上调,其m/c比值升高,细胞膜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其m/c比值降低,mGluR 1/mGluR2比值升高(P<0.05).与NS+R组比较,AS+R组T1-4时TWL延长,MWT升高,细胞膜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上调,其m/c比值升高,mGluR 1/mGluR2比值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K1可促进脊髓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内化,而对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转运无影响,该作用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时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和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艳丽;李唐;王海云;华伟;杨陈祎;陈一萌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时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和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出生24h内的健康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缺氧组(H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H组和D组采用缺氧6h的方法制备神经元缺氧损伤模型;D组缺氧6h时加入0.1μmol/L右美托咪定孵育3h,随后更换正常培养基进行培养24h.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检测LDH漏出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和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的表达水平,Fluo-3AM法检测胞浆钙离子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H组和D组神经元活力降低,LDH漏出率升高,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表达上调,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P<0.05);与H组比较,D组神经元活力升高,LDH漏出率降低,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表达下调,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上调,胞浆钙离子浓度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胞膜含NR1亚基的NM-DA受体表达上调和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有关.

  • 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脊髓背角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与MnSOD硝基化的关系

    作者:张麟临;舒瑞辰;赵亓;王新;王春艳;王海云;于泳浩;王国林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脊髓背角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硝基化的关系.方法 取鞘内置管和尾静脉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体重240~ 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μl,10 min后尾静脉输注与瑞芬太尼等容量的生理盐水60 min;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μl,10 min后建立切口痛模型,同时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160 min;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抑制剂PhTX组(P组):鞘内注射PhTX 1 mg/kg(10 μl)后用5μl生理盐水冲管,10 min后均建立切口痛模型,同时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1,60 min.于生理盐水或瑞芬太尼输注前24 h、输注停止后2、6、24和48 h(T0-T4)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并取L4-6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总蛋白及膜蛋白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MnSOD和硝基化MnSOD的表达水平.计算膜蛋白及总蛋白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比值(m/t比值)和硝化Mn-SOD/MnSOD比值.结果 与C组比较,RI组和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总蛋白和膜蛋白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上调,m/t比值升高,硝化MnSOD表达上调,硝化MnSOD/MnSOD比值升高(P<0.05);与RI组比较,P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膜蛋白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表达下调,m/t比值降低,硝化MnSOD表达下调,硝化MnSOD/MnSOD比值降低(P<0.05).结论 脊髓背角含GluR1亚基的AMPA受体向细胞膜转运后可促进MnSOD硝基化,该作用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

  • 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GluR1-AMPA受体和GluR2-AMPA受体胞浆至胞膜转运的变化

    作者:郭瑞娟;王云;时蓉;吴安石;岳云

    目的 探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含谷氨酸受体1亚基的使君子酸(GluR1-AMPA)受体和含谷氨酸受体2亚基的使君子酸(GluR2-AMPA)受体胞浆至胞膜转运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32只,体重280~ 3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C组,n=8)和切口痛组(Ⅰ组,n=24).Ⅰ组大鼠制作右足底切口痛模型.Ⅰ组于术后3h、1d和3d时取8只大鼠,测定累计痛评分(CPS)和机械缩足阈值(PWT).然后处死大鼠,取L3~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和胞膜GluR1和GluR2亚基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脊髓背角Stargazin与GluR1或GluR2亚基的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CPS评分升高,PWT降低,脊髓背角胞浆GluR1亚基表达下调,脊髓背角胞膜GluR1表达及Stargazin与GluR1共表达上调(P<0.05或0.01),脊髓背角胞浆和胞膜GluR2及Stargazin与GluR2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GluR1-AMPA受体从胞浆转运至胞膜,而GluR2-AMPA受体不发生胞浆至胞膜的转运.

  • PICK1在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AMPA受体微小兴奋性突触后膜电流及AMPA受体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元元;孙哲;王志芬;王国林

    目的 评价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PICK1)在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使君子酸(AMPA)受体微小兴奋性突触后膜电流(mEPSCs)及AMPA受体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14~18d雄性SD幼鼠36只,体重50~ 60 g,麻醉后处死取腰段脊髓,随机取18只幼鼠腰段脊髓,制备400 μm厚脊髓切片108张(用于全细胞膜片钳检测),余腰段脊髓,制备5μm厚脊髓切片108张(用于免疫荧光检测),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6):空白对照组(C组)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min;瑞芬太尼组(R组)在含终浓度4 nmol/L瑞芬太尼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min;瑞芬太尼+PICK抑制剂组(R+PICKi组)在含终浓度4 nmol/L瑞芬太尼及50 μmol/L PICK抑制剂FSC231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90 nin.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检测AMPA受体介导的mEPSCs的振幅与时间间隔,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MPA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R组和R+PICKi组mEPSCs的振幅增大、时间间隔缩短,GluR1和GIuR3表达上调,GluR2表达下调(P<0.05);与R组比较,R+PICKi组mEPSCs的振幅减小、时间间隔延长,GluR3表达下调,GluR2表达上调(P<0.05),Glu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K1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幼鼠脊髓背角神经元AMPA受体mEPSCs及AMPA受体表达的过程,可能是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含GluR1和GluR2亚基AMPA受体表达和转运中的作用

    作者:李依泽;汤晓红;王超;王春艳;谢克亮;王海云;于泳浩;王国林

    目的 评价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含GluR1和GluR2亚基AMPA受体表达和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40 ~ 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GSK-3β抑制剂TDZD-8组(R+T组).R组和R+T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1 1 h,TDZD-8组输注瑞芬太尼前静脉注射DZD-8 1 mg/kg.分别于瑞芬太尼输注前、输注停止后2、6、24和48 h时测定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后一次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膜蛋白及总蛋白AMPA受体GluR1和GluR2亚基表达,并计算膜蛋白二者表达的比值(GluR1/GluR2).结果 与C组比较,R组MWT降低,TWL缩短,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1表达上调,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2表达下调,膜蛋白GluR1/GluR2升高(P<0.05或0.01);与R组比较,R+T组MWT升高,TWL延长,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1表达下调,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2表达上调,膜蛋白GluR1/GluR2比值降低(P<0.05或0.01).结论 GSK-3β介导了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含GluR1亚基AMPA受体的表达上调和插入及含GluR2亚基AMPA受体的表达下调和内化.

  • Stargazin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GluR1-AMPA受体胞浆至胞膜转运中的作用

    作者:郭瑞娟;王云;赵玉洁;王玥;时蓉;王芳;吴安石;岳云

    目的 评价Stargazin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含谷氨酸受体1亚基的使君子酸(GluR1-AMPA)受体胞浆至胞膜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5只,体重280 ~ 3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切口痛+生理盐水组(P组)、切口痛+ Stargazin小干扰RNA(siRNA)组(I组)和切口痛+Stargazin无意义siRNA组(N组).P组、I组和N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20 μmol/L siRNA、20μmol/L无意义siRNA 10μl,2次/d,连续3d,4d后制备右足底切口痛模型.切口痛术后3h时测定大鼠累计痛评分(CPS)和机械缩足阈(PWT).然后处死大鼠,取L3-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m blot法检测胞浆和胞膜GluR1和GluR2亚基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脊髓背角Stargazin与GluR1或GluR2亚基的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P组和N组CPS评分升高,PWT降低,脊髓背角胞浆GluR1表达下调,脊髓背角胞膜GluR1表达上调,I组CPS评分升高(P<0.05或0.01);与P组比较,I组CPS评分降低,PWT升高,脊髓背角胞浆GluR1表达上调,脊髓背角胞膜GluR1表达下调,脊髓背角Stargazin和Stargazin与GluR1共表达下调(P< 0.05或0.01).结论 Stargazin介导了切口痛大鼠GluR1-AMPA受体从胞浆至胞膜转运.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