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辅助治疗后经肛门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35例疗效观察

    作者:左富义;于波;梁振家;苑树俊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经肛门部分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长期疗效,包括生存率和肛门控便能力.[方法]以超低位直肠癌(直肠肿物距齿状线≤3 cm,高、中以上分化腺癌,TNM Ⅰ~Ⅲ期)为病例选择对象,所有入组的患者术前先行同步放化疗:XELOX方案+45~50 cGy放疗,于放疗结束后第4~6周手术;腹部手术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施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会阴部手术施行ISR保留肛门.术后行6~10疗程FOLFOX方案化疗;长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肛门控便能力、有无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32.7个月,21例手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控便能力,Kirwan分级1~3级为主.3例手术后于12个月内直肠癌局部复发,6例于术后36个月内复发及肝转移,目前有5例死亡,经过换算的5年生存率为71.3%.[结论]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应选择合适的患者,其手术方式安全可行,术后肛门控便功能良好,具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

  • 单纯经肛门直肠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探讨(附101例报告)

    作者:孟尔旺;李龙;王瑛珣;王岩;黄柳明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直肠黏膜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方法 本组101例,在齿状线水平将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环形切开,切开略大于直肠1/2周径的前壁肌层至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向上分离;后壁沿直肠纵肌向上分离,前后壁共同分离直达腹膜反折水平进入腹腔,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行巨结肠根治术. 结果 101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 ml,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肛门回缩及肛门狭窄.术后肠炎发生率2.3%(2/86),污粪的发生率由术后2个月的27%(22/82)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3/82).78例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经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治疗巨结肠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低位直肠癌患者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作者:金志明;林谋斌;尹路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5-2007年间27例低位直肠腺癌患者,手术前经MRI和腔内超声检查明确肿瘤为T0~T2期,距肛缘均<5 cm(3~5 cm),行经腹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结肠肛管直接吻合术.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2周、3、6和9个月时应用肛门测压法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估.统计数据采用student t检验和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肛门平均静息压(44±6)mm Hg降至(19±3)mm Hg、大静息压(60±8)mm Hg降至(33±4)mm Hg、缩榨压(180±19)mm Hg降至(131±16)mmHg和大耐受容量(165±20)ml降至(55±8)m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直肠抑制反射均消失;手术后6个月平均静息压、大静息压、缩榨压和大耐受容量明显增加,6例可以引出直肠抑制反射;术后9个月平均静息压、大静息压和缩榨压分别为:(41±5)mm Hg、(57±8)mm Hg和(173±19)mm Hg,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大耐受容量增加至(110±16)ml,但仍较术前低(P=0.0153),11例直肠抑制反射阳性.结论 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短期患者肛门功能明显受损,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肛门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或接近手术前水平.

  • 经肛门切除内括约肌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47例临床经验

    作者:魏广辉;王振军;高志刚;易秉强;马华崇

    目的 报告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 excision 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 resection 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初步结果.方法 患者选自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手术方式:腹部手术施行TME,会阴部手术施行ISR.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有无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结果 本组患者均施行该手术,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3年10个月,46例手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功能,Kirwan 分级1~4级.2例手术后直肠癌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2例手术后肛门狭窄,再次手术扩肛.结论 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在根治性的前提下保留肛门的目的 .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探讨

    作者:章斐然;李威;王怀明;曾永明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2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腹腔镜组),同时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腹行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开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临床病理特点相近。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体手术时间(min)明显小于开腹组(181.2±65.4 vs 216.6±82.9,t=2.192,P=0.031),出血量(ml)亦明显小于开腹组(83.2±37.5 vs 117.4±33.0,t=4.495,P<0.0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自我评价以及KIRWA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的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保留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42例

    作者:章斐然;李威;王怀明;曾永明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4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按TME原则完全游离切除直肠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者改行Mile's术式,13例行回肠预防性造口,2例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9~40个月,1例于术后15个月发生肝脏多发转移再次入院进一步治疗。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RS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局部复发率低。

  • 经肛门切除内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0例临床经验

    作者:王振军;魏广辉

    目的 分析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初步结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共40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接受TME基础上的ISR治疗.手术方式:腹部手术施行TME,会阴部手术施行ISR.术后随访了解并发症、肛门功能、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4个月),39例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1~3级.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伤口感染,均经保守治愈.2例术后直肠癌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 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在根治的前提下可良好地保留肛门功能.

  • TME联合ISR不同术式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卢石昌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不同术式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的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实施TME联合ISR手术的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切除全部内括约肌的ISR者22例作为完全ISR组,切除部分内括约肌的ISR者26例作为部分ISR组,保留部分齿状线的ISR者20例作为保齿ISR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远切缘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切缘阴性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6、12个月时,部分ISR组和保齿ISR组的肛门功能良好率优于完全ISR组(χ2分别为4.384、4.227、4.654,P分别为0.026、0.018、0.015)。结论 TME联合ISR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部分内括约肌和齿状线对改善术后肛门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肿瘤根治效果及肛门功能评价

    作者:成向廷;金鹤

    手术是超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1],而手术过程中保留肛门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为探讨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关键,作者对本院收治的病例进行了内括约肌切除术,现将其手术效果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改进

    作者:翁一珍;王果;郭先娥

    1989年以来本科采用经肛门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HD)16例,男13例,女3例.手术年龄27天~7岁(3个月内9例).全组病例均有典型病史.钡灌肠示痉挛段距肛门6 cm以下(相当于骶1、2水平以下).直肠肛管松弛反射阴性.组织化学检查14例,11例阳性,3例阴性.阴性中超短段型1例,新生儿2例.本组诊断为HD常见型1例,短段型11例,超短段型4例.

  •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效果观察

    作者:巩发才;金鹤;成向廷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27例超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内括约肌切除术患者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评价肛门功能.结果 27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的中位距离为2.6cm.术后早期肛门控便能力下降,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并保留了肛门,肛门功能可以恢复或接近手术前水平.

  • 超低位直肠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技巧及评价

    作者:李世拥

    直肠癌是我国多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近年来,随着对解剖、病理、生物学特性、淋巴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术式.

  • 26例超低位直肠癌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波;王康;张伟

    目的 评估末段2cm直肠癌患者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 采用Williams标准对我院2005~2011年26例施行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parti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pISR)及23例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tot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ISR)的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ISR组2例患者由于严重的大便失禁(E级),导致肛周湿疹,终导致再次手术改道.pISR组无再次手术改道者,术后1、3、6和12月肛门功能良好率均高于t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SR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的近期疗效

    作者:郑芳;阳川华;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保肛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评价近期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TME+ ISR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8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肿瘤下缘距肛门1~5 cm(平均1.63 cm);肿瘤直径2~7 cm,平均3.4 cm.肿瘤系高分化4例,中分化60例,低分化22例;pTNM分期为Ⅰ期12例,ⅡA期11例,ⅡB期15例,ⅢA期2例,ⅢB期23例,ⅢC期16例,Ⅳ期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肛周感染2例(其中1例因肛周严重感染引起盆腔、腹膜感染再次手术行永久性造口),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各2例,直肠阴道瘘、炎性肠梗阻、尿潴留和腹腔感染各1例.8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4个月).1例于术后7个月发现肝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2个月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死亡;术后1年局部复发3例(3.5%),1年生存率为97.7% (84/86),排便次数1~5次/d,控便功能按Kirwan评分标准可达1~2级.结论 TME+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能达到根治的保肛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