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切断肛门括约肌对外剥内扎术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刘利松

    目的 分析切断肛门括约肌对外剥内扎术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的痔疮的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应用外剥内扎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切断肛门括约肌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两组肛肠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手术后,两组的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均低于手术前,试验组的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的直肠感知阈值量、大耐受量和大顺应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直肠感知阈值量、大耐受量和大顺应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切断肛门括约肌能改善外剥内扎术患者的肛肠压力,对肛门功能无影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滨;卢爱芹;王加勇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同收治的经客观检查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纳入在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体检正常的50名非直肠癌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5天和第1、3、6个月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肛管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蠕动波频率(APWF)、高压区长度(HPZ)、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和直肠大耐受容量(MTV)等肛肠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的MSP、ARP、HPZ和MTV指标分别为(114.53±20.03)mmHg、(31.26±12.13)mmHg、(2.08±1.62)cm、(124.51±39.87)m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RRP和AIRT指标分别为(10.14±3.09)mmHg、(36.47±7.26)mL,较术前则显著升高(P<0.05),但未发现患者的APWF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于术后第1个月开始逐渐恢复,术后第3、6个月时基本达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会对直肠癌患者的肛肠动力学造成短暂的影响,术后第1个月开始逐渐恢复,术后第3个月基本达到术前正常水平,恢复速度较快.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肛肠动力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

    作者:于圣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肛肠动力学及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 ~2017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64例直肠癌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设观察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期择取本院体检健康者64例(设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肛肠动力学及炎症细胞因子.结果:观察组术后15d、1个月的ARP、MSP、HPZ、APWE、MTV指标值均比术前低,RRP、AIRT指标值均比术前高(P<0.05);观察组术后1d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均比术前高(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后,短期内会影响其肛肠动力学,术后3个月可恢复正常;术后身体抗炎反应剧烈,术后1周即可恢复.

  •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许天银;梁颜轻

    目的:探究切断肛门括约肌对于外剥内扎术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7例环形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使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外剥内扎治疗的基础上切断肛门括约肌。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直肠大顺应性)进行测量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肛肠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在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方面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和直肠大顺应性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 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疾病对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鲁昌辉

    目的:探讨中医挂线疗法在肛瘘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6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挂线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挂线手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及创面面积,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大收缩压( AMCP)、肛管长收缩时间( 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及直肠肛门反射(RAR)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6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49/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伤口愈合时间(21.39±5.47)d 及创面面积(13.94±2.51)cm2与对照组(30.02±5.89)d、(17.24±2.81)cm2比较均明显缩短、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 RAR 敏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治疗前两组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 AMCP、AL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RRP、ARP 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挂线应用于肛瘘疾病的治疗中,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减少了创面面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术后肛肠功能的恢复,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研究

    作者:蔡高阳;庄潮平;陈维荣;刘俐敏;郭国湖;廖梓群

    目的 评价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实施的连续30例超低位直肠癌腹腔镜ISR手术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0例行开腹ISR手术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肿瘤安全性、术后排便功能及近期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且完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没有中转开腹病例,中位手术时间213 min,中位出血量8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4 d,术后并发症9例(9/30),其中8例是肛周粪渍性湿疹,1例结肠黏膜脱出.与开腹手术组患者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以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肿瘤安全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两组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全部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ISR保肛手术技术上是可行的,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微创、安全的可供选择的保肛手术方法.

  •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春雨;顾宇;林树森;聂敏;于好;袁鹿;关维雨;袁鹏;宋成飞;王墨飞;王军

    目的 观察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切断术与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对肛肠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采用瑞典生产的肛肠压力测量仪测量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组,50例)和单纯外剥内扎术(对照组,52例)术前1d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直肠大顺应性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34.7±17.3)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1d[(74.9±14.2)mmHg]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50.1±18.6)mmHg]较术前1d[(76.3±20.1)mmHg]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以及直肠大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使环形混合痔患者的肛管高压状态明显改善,但不会引起肛门失禁,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肛肠动力学检查在盆腔脏器脱垂病情评估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作者:丁曙睛

    盆腔脏器脱垂( POP)多发于女性,据估计60岁以上的女性25%存在某种程度的POP[1]。该类疾病是指包括膀胱、子宫、阴道及部分肠道因盆腔结缔组织退化、创伤、先天发育不良或某些疾病引起损伤、张力下降等导致其支持及括约功能减弱,引发盆腔器官位置和(或)功能异常。患者除了表现膀胱、阴道或子宫脱垂引起的阴道肿物、排尿障碍、性功能异常外,常同时出现肠道相关症状,主要包括排便困难、大便失禁和慢性肛门直肠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盆底整体理论从前盆、中盆疾病的研究逐渐延伸至后盆, POP患者中引入包括肛肠动力学检查的多学科整体评估可为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信息,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决策和优化[2,3]。广义的肛肠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 X 线检查、MR 检查)、结肠传输试验、盆底肌电图诱发电位等检查,狭义的定义主要指肛管直肠测压。本文仅涉及狭义概念。

  • 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肛肠外科的诊治水平

    作者:李君川

    进入21世纪,我国医疗技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期间肛肠外科诊治在新理论、新技术的带动下,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观点有着全新的认识,并对该病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现今,肛肠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肛肠疾病中,同时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后直肠癌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大浪潮中,TME手术治疗正广泛应用国内各大中型医院,为患者带来福音。笔者立足肛肠动力学和相关医学理论,结合国内肛肠外科诊治的新研究现状,探讨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肛肠外科诊治水平。

  • 分析研究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肛肠动力学的变化

    作者:彭子美

    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接诊的300例肛瘘患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观察比较采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患者肛肠动力学肛管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大收缩压(AMCP)、以及肛管静息压(ARP)的变化情况。结果:300例患者手术前后AMCP及ALCT均无显著的变化(P>0.05),患者可以自主有效的控制排便;术后患者ARP、RRP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A R P仍明显大于R R P(P>0.05),所以患者无肛门失禁现象出现。同时可见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后各项肛门动力学参数与低位肛瘘患者相比,显著更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手术患者可有效控制排便且没有肛门失禁现象出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

  • 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研究

    作者:郑伟琴;任东林;张大景;宋乃忠;姜雨昕;颜景颖

    目的 评价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4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进行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6周的治疗由独立的生物反馈治疗师实施.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由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问卷调查表.治疗前后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肛肠动力学变化情况.治疗前行胃肠道症状评分.结果 64例完成治疗并获随访6个月,没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6周和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是77%和72%.排便弛缓反射异常48例,治疗6周后,37例(77%)排便弛缓反射异常患者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肛管静息压、初次排便感的直肠容量、有效肛管长度、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均有明显降低.治疗15次以上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持续6个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使用缓泻剂或灌肠、既往肛肠手术史、胃肠症状评分以及肛肠动力学相关参数对疗效无显著影响.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应推荐作为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一线疗法,治疗次数和患者的意志力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 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鲁显浩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某院治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肛肠动力学的恢复.

  • 不同术式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比较

    作者:丁建龙;刘晓晨;豆发福;段建峰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术式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开腹手术组)30例和B组(腹腔镜手术组)30例,然后将两组手术前后的肛肠动力学指标及血清胃肠激素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肛肠动力学指标及血清胃肠激素指标均显著好于A组,P 均<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检测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胃肠激素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开腹手术,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作者:彭勃;王新静;白月奎

    目的:探讨在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环形混合痔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n=33)采取外剥内扎术;观察组(n=38)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肛门括约肌切断术.对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观察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以及直肠大顺应性两组相比差别不大(P>0.05).结论: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可以有效改善外剥内扎术的术后不适,改善术后效果,而不会引起肛门功能受损,可以应用于临床环形混合痔的手术治疗.

  • 直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治疗的效果及对肛肠动力学和肿瘤标志物含量的影响

    作者:刘绍群;曹奕鸥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治疗的效果及对肛肠动力学和肿瘤标志物含量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60例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肛肠动力学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96.7±42.4)min 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162.5±38.3)min( P <0.05),术中出血量数据、术后排气时间数据、下床活动时间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前2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05),术后1个月、2个月及4个月肛肠动力学指标和术后3 d、7 d 及15 d 肿瘤标志物含量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对机体创伤性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早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助于改善肿瘤标志物含量,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助于直肠癌患者康复。

  •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黄峥嵘

    目的:探析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痔手术患者100例纳为研究对象,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外剥内扎术)与试验组(括约肌切断术).对两组治疗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肛管大收缩压以及肛管静总压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性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肛管高压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并能够避免影响肛门正常功能,值得借鉴.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失调的肛肠动力学改变

    作者:孙永红;梁小波

    直肠低位前切除(LA)尤其超低位前切除(ELA)术后,患者出现便频、便急、不能区分大便物理性状甚至大便失禁等肛门排便功能失调症状,有人称之为"前切除综合征"[1].许多学者通过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诸多指标发生改变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肛肠动力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谭辉;吴林鸿;伍敬柱;薛新波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肛肠动力学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直肠癌患者(试验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纳入体检正常者6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和手术前后试验组血清炎症指标。结果术前试验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大收缩压(MSP)、直肠静息压(RRP)、高压区长度(HPZ)、肛管蠕动波频率(APWE)、MTV和 AIRT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5 d时,试验组ARP、MSP、HPZ和MTV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RRP和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各肛肠动力学指标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1 d时,试验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15 d时,试验组各血清炎症指标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的肛肠动力学及炎性细胞因子均有影响,但术后能够较快恢复。

  • 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作者:宋晓;令狐庆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 000散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排便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等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术后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ARP、R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改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可以明显改善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的排便情况,有效恢复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门内括约肌张性收缩能力.

  • 腹腔镜微创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CEA,CA724水平的影响

    作者:宝音升博尔;田永静;王腾祺;孙海滨;冯海平;恩日乐图;庞健;姜宏亮;贾耀东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3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及同期40例非肿瘤性肠息肉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术前两组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大收缩压(MSP)、直肠大耐受容量(MTV),检测研究组术前及术后3d、l、2周血清CEA、CA724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前ARP、RRP、MSP、MT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周均明显降低(P<0.05),之后逐渐恢复,并在术后12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研究组术后3d血清CEA、CA724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临床有效率为65.8%.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直肠癌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虽对肛肠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但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