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排便状况958例调查分析

    作者:田巍巍

    目的 调查南京市秦淮区婴幼儿排便状况及功能性排便障碍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市秦淮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婴幼儿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958名婴幼儿进行排便状况调查.结果 958名婴幼儿排便性状及排便次数评分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P<0.05);不同年龄段间排便难度评分及不同性别间排便状况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功能性排便障碍总发生率为15.45%;排便困难发生率高,达8.66%.婴幼儿功能性排便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排便习惯训练、BMI、每日运动量、食物种类、每日饮水量、神经精神因素、遗传、父母文化程度及婴幼儿生活直接照管人等(P<0.05).结论 诸多因素参与调控婴幼儿正常排便,而排便状况直接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应指导其健康的排便习惯.

  • 四磨汤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模型大鼠CRH、脑肠肽SP、及肥大细胞的干预作用

    作者:韩棉梅;梁嘉恺;周福生

    目的 探讨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constipatioⅡnal disorder FC)发病的可能机制,并尝试解释中药四磨汤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作用途径.方法 11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西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治疗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下丘脑部、脑干部位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水平、脊髓腰段的P物质(substanceP,S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肠粘膜肥大细胞活化状态(c-fos基因表达情况)及中药四磨汤对其影响.结果 功能性排便障碍模型大鼠经四磨汤灌胃治疗2周后,与未用药的模型组相比,大鼠内脏的敏感性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功能性排便障碍模型组大鼠脑干部、下丘脑部位的CRH水平明显升高,大鼠脊髓腰段的SP含量降低,肠粘膜c-fos基因表达总阳性显色细胞数总数降低,两组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大鼠脑干部、下丘脑的CRH水平均有所降低,大鼠脊髓腰段的SP含量升高,肠粘膜c-fos基因表达总阳性显色细胞数升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功能性排便障碍模型大鼠脑干、下丘脑CRH含量、脊髓P物质表达的改变提示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发病相关.中药四磨汤能降低功能性排便障碍模型大鼠脑干、下丘脑CRH含量、升高脊髓P物质含量与c-fos基因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影响脑肠轴通路有关.

  •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针灸治疗现状思考

    作者:徐修竹;张建斌;丁曙晴;周惠芬;蔡金亚;朱丹;白洁净;张晓庆;邹洋洋

    为优化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针刺治疗方案,查阅近20余年来相关文献,从穴位、针刺方法等方面分析影响针刺疗效的相关因素.在选穴上应注重八髎穴特别是中、下髎穴的运用,深刺八髎穴操作时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电针参数(电针波形、频率)、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刺激量等)等与疗效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需进一步提升;临床应加强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治意识,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针刺与生物反馈训练疗法联用可发挥协同效应,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在此基础上优化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 滋阴行气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肖秋平;耿学斯;王小林

    目的 观察滋阴行气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单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2单纯采用肠润方辨证口服,治疗组采用肠润方辨证口服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3个月的便秘情况,并予评分量化比较.结果 疗程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便秘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3个月便秘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与疗程结束后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滋阴行气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具有中远期疗效且安全.

  • 八段锦联合生物反馈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及脑肠肽的影响

    作者:高远;王菁;陈慧;吴加勇;施婧媱;黄铭涵

    目的 探讨八段锦联合生物反馈干预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FDD患者68例分成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两组均接受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生物反馈基础上接受八段锦功法锻炼,共12周.对两组临床总疗效,以及干预前后便秘主症积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问卷(PAC-QOL)和血清脑肠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剔除脱落病例,观察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Z=-2.065,P=0.039).干预后,两组便秘主症积分均改善(t>2.162,P<0.05),观察组干预后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间、腹胀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837,P<0.01),排便费力程度积分也低于对照组(t=-2.070,P<0.05);两组PAC-QOL积分均降低(t>2.085,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243,P<0.05);两组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均明显降低(t>2.420,P<0.05),血清P物质(SP)显著增高(t>6.780,P<0.001),观察组血清5-HT、NO、VIP均低于对照组(t>2.039,P<0.05),SP显著高于对照组(t=3.500,P<0.001).结论 八段锦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FDD患者临床疗效,其机制与调控脑肠肽的异常分泌和表达密切相关.

  • 中药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观察

    作者:杨晶

    目的 观察补虚通络方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虚通络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病例数27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病例数20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虚通络方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FDD患者的临床疗效.

  •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进展

    作者:赵凯;王俊平;董丽娜

    目前慢性便秘已成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传统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应用泻药等,但效果并不理想.生物反馈疗法因其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的特点而成为治疗慢性便秘特别是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首选方案.本文主要介绍生物反馈技术在功能性排便障碍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旨在帮助临床高效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

  • 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研究

    作者:郑伟琴;任东林;张大景;宋乃忠;姜雨昕;颜景颖

    目的 评价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4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进行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6周的治疗由独立的生物反馈治疗师实施.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由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问卷调查表.治疗前后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肛肠动力学变化情况.治疗前行胃肠道症状评分.结果 64例完成治疗并获随访6个月,没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6周和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是77%和72%.排便弛缓反射异常48例,治疗6周后,37例(77%)排便弛缓反射异常患者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肛管静息压、初次排便感的直肠容量、有效肛管长度、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均有明显降低.治疗15次以上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持续6个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使用缓泻剂或灌肠、既往肛肠手术史、胃肠症状评分以及肛肠动力学相关参数对疗效无显著影响.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应推荐作为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一线疗法,治疗次数和患者的意志力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用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表型鉴定和分类

    作者:连娟;李俊达;白倩茹;冯彩华;付朝霞;黄婵婷;李翔

    目的 探讨新型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表型鉴定和分类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帮助诊断和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方法 共收集62位健康成人(对照组)和295例慢性便秘患者(病例组),对其基线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利用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和球囊逼出实验检测所有受试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包括静息和刺激排空时的直肠压力以及直肠感觉阈值等参数;比较健康成人组和病例组患者之间的参数差异;进一步比较病例组中球囊逼出时间不同患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结果 2组患者的球囊排出时间和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71位患者和2位无症状健康受试者测出球囊排出时间延长,且肛门梗阻感的患者人数有无球囊排出时间延长的2个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肛门收缩压、刺激排空时直肠压力以及肛门松弛度更低(P<0.05),而刺激排便时肛门压力、肛门直肠压差、排便感觉阈值较高(P<0.05);球囊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与时间正常组相比,肛门静息压、刺激排空时肛门压力和肛门直肠压差值更高(P<0.05),直肠压力和肛门松弛度较低(P<0.05),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初始阈值、排便感觉阈值以及大耐受量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通过肛门直肠动力学监测的关键数据可以定义三个重要的表型:高肛门压、低直肠压、混合型.这三个表型可以很好的区分球囊排出时间正常或延长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从而有助于研究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理机制.

  • 排便障碍综合征及其评估手段

    作者:黄玲;李力;雷凯荣

    排便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包括肛门直肠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大多数患者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也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直肠前膨出与功能性排便障碍:肛门直肠压力与感觉功能检测

    作者:高岩;尚占民;郝建宇;杨新庆;黄皖农

    直肠前膨出(RC)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肛肠疾病,与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目的:研究伴RC的FDD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的变化,探讨RC与FDD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伴RC的FDD患者并分为伴轻度RC的FDD组和伴中-重度Rc的FDD组,设不伴Rc的FDD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球囊排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按照罗马Ⅲ标准将FDD患者进一步分为排便协同失调(F3a)和排便推进不足(F3b)两种亚型.结果:除伴中-重度RC的FDD组直肠排便收缩压显著低于不伴RC的FDD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率以及初始感觉容量、产生便意容量和大耐受容量均无明显差异.与不伴RC的FDD组相比,伴RC的FDD组中F3b亚型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伴中-重度RC的FDD患者直肠排便收缩压明显降低,伴RC的FDD患者多表现为F3b亚型.提示RC与FDD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生物反馈训练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作者:张星;林征;王美峰;林琳;张红杰

    目的比较生物反馈训练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DD)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50例 FDD 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和排便推进力不足(F3b)两个亚型。两个亚型患者每周至胃肠动力中心进行生物反馈训练3次,每个疗程5~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每天2~3次家庭训练。比较两个亚型患者生物反馈训练前后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中文版患者便秘状况评估问卷(PAC‐QOL)得分变化及两个亚型之间的差异。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 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50例 FDD 患者中,F3a 型13例,F3b 型37例。 F3a 型和 F3b 型患者训练后症状积分均低于训练前(5.62±3.91比8.77±3.59,5.89±3.67比9.35±3.22;t =3.264、6.272,P均<0.01),而训练前与训练后两型之间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545、-0.230,P均>0.05)。 F3a 型和 F3b 型患者训练后 SAS 得分低于训练前(30.85±6.67比42.46±8.37,30.65±7.51比38.59±8.38;t =4.536、6.402,P均<0.01),SDS 得分均低于训练前(42.85±8.30比53.92±7.98,43.95±12.17比55.39±10.83;t=4.788、6.830,P 均<0.01),训练前后两型之间 SAS 、SDS 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AS =1.431、0.084,tSDS =-0.447、-0.301,P均>0.05)。 F3a 型和F3b 型患者训练后 PAC‐QOL 得分[0.54(0.15,0.88)、0.98(0.51,1.34)]均低于训练前[2.08(1.18,2.34)、1.86(1.34,2.29)],Z=-2.903、-4.825。 P均<0.01],训练前后两型之间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09、1.891,P均>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对 FDD 两个亚型均有效,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心理状况,提高生命质量;F3a 型和 F3b 型患者疗效无差异。

  •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效果评价

    作者:张华娟;布小玲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1、3和6个月时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的变化,并进行评分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73.8%,3个月为78.6%,6个月为71.4%.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有效.

  • 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随访研究

    作者:张星;林征;王美峰;林琳

    目的:综合评价生物反馈(biofeedback, BF)疗法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 FDD)的疗效,并分析BF治疗不同亚型FDD的效果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46例FDD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和排便推进力不足(F3b)两个亚型。两个亚型患者每周至胃肠动力中心进行BF治疗3次,每个疗程5~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每天2~3次家庭训练。比较两个亚型患者BF前、BF后3个月、BF后6个月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cale, SAS/SDS)得分、中文版患者便秘状况评估问卷(the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PAC-QOL)得分变化及两个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随访到42例FDD患者,F3a型14例,F3b型28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临床症状、SAS/SDS、生活质量几个指标在亚型和时间两个因素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主效应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在时间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亚型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时间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显示,两型临床症状积分、SAS/SDS得分、PAC-QOL得分在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得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而治疗后3、6个月两个时间点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F治疗对FDD两个亚型均有效,治疗后3、6个月疗效稳定,两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辨证论治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乔莎;王建民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分型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符合FDD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生物反馈组30例、中医辨证组30例、综合治疗组30例.生物反馈组患者接受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中医辨证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综合治疗组患者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便质积分、肛管直肠压力、直肠感觉值、盆底Glazer评估及球囊逼出试验情况并作前后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综合治疗组在肛门坠胀、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方式、便质的改善程度上优于生物反馈组(P<0.05),在肛门坠胀、便感的改善程度上优于中医辨证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排便压改善程度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静息压低于中医辨证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改善程度均优于生物反馈组和中医辨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阈值改善程度优于中医辨证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快速收缩值、耐久收缩值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收缩值改善程度优于中医辨证组(P<0.05).3组治疗后球囊逼出试验转阴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综合治疗组转阴率为高.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生物反馈治疗FDD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中医辨证治疗或者生物反馈治疗.

  • 护理干预在直肠黏膜环切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术后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芳;聂胜林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直肠黏膜环切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直肠黏膜环切术后并发术后出血患者30例,经家属及患者同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做正常术后出血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术后护理。结果:干预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加强功能性排便障碍直肠黏膜环切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球囊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30例

    作者:李红波

    目的:观察球囊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电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训练,每日1次.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7.0%.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效果显著.

  •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肛肠动力学研究

    作者:苏丹;任东林;林宏城

    目的 用肛肠动力学方法学对功能性排便碍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方法 运用罗马Ⅲ标准将123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择106例无排便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直肠内压、肛管压、肛管功能长度、抑制反射、排便弛缓反射及直肠感觉功能等指标情况.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病例组直肠排便压<45 mm Hg比例、肛管静息压>60 mm Hg比例、抑制反射引出容量、弛缓反射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直肠感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协调障碍及排便动力不足两类,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 成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生物反馈、聚乙二醇4000治疗

    作者:谢伶俐;范树元;廖江涛;李丽滨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聚乙二醇4000综合治疗成人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疗效.方法 64例FDD患者分成3组,分别接受生物反馈(BF)(n=20)、聚乙二醇4000(PEG 4000)(n=23)及两者联合治疗(n=21),治疗后1周内及3个月时比较3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周内3组病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PEG 4000组和综合治疗组均明显高于BF组(P<0.05);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F组和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PEG 4000组(P<0.05).结论 BF联合PEG 4000治疗成人FD具有良好的短、中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生物反馈治疗

    作者:冯滢滢;丁建华;赵玉涓;赵克

    功能性排便障碍与结直肠动力不足、盆底肌不协调密切相关.近年来认为,脑肠轴异常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通过"动作-反馈-学习-再动作"的过程,重建正确的排便通路,以其经济性、安全性、可重复操作性和高效性而逐渐成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尤其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首选治疗方法.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