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于明光;刘垒;沈凌;尚咏梅;吕桂菊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4例,包括眶上孔射频治疗3例,眶下孔射频治疗35例,卵圆孔射频治疗26例.其中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Ⅱ-Ⅲ支三叉神经痛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国人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

    作者:沈云霞;何书;何玉泉;崔海燕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 神经导航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淑军;陈腾;吴承远;周茂德

    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采用神经导航下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PRTTG)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TN)1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48~79岁,平均63.2岁.疼痛分布:左侧6例,右侧10例;第1、Ⅱ支1例,第Ⅱ支5例,第Ⅱ、Ⅲ支8例,第Ⅲ支2例.病程3-10年,平均5.3年.本组均为治疗后复发病例,此前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埋线疗法10例次,经皮穿刺眶上孔封闭6例次,眶下孔封闭14例次,卵圆孔封闭6例次,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8例次,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1例.平均每例接受的治疗为2.9次,其中1例病人5年接受10次治疗.本组病例均行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TN.

  •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位置关系

    作者:王新生;米坤龙;张世勋;路兰鸿

    目的:研究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关系,以补充人体调查资料及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三孔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左侧:22.64±0.34mm、25.52±0.20 mm、25.67±0.17 mm;右侧:23.11±0.35 mm、26.43±0.19 mm、25.93±0.17 mm.左右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左右对称,两侧眶下孔和颏孔基本位于一个矢状面内,而眶上孔位于该矢状面的内侧.

    关键词: 眶上孔 眶下孔 颏孔
  • 经末梢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16例

    作者:裴庆国;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潘可风

    目的:探讨经三叉神经末梢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11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等处的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首次术后疗效优良率为83.6%.好转和无效的患者再次手术后,出院时疗效优良率97.4%.其中的63例患者经2月到1年半的随访,复发率为25.4%.结论:经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

  • 经三维CT定位的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常红琴;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定位下经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在三维CT重建及非重建条件下,经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节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分析其术后即刻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比较,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3.75%,非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2.5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1~4.5年的随访,重建引导组总复发率31.25%,非重建引导组复发率47.50%,重建引导组复发率显著低于非重建引导组(P<0.05);涉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射频治疗22例,复发3例.结论:三维CT重建定位指导下,经三叉神经周同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远期疗效优于直接穿刺射频.

  • CT引导下眶上、下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玉、域支疼痛

    作者:茅利玉;黄冰;孙磊;朱波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排除肿瘤压迫和/或病毒感染外的三叉神经支配区(上额、颧部、下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笔者采用CT引导下眶上、下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玉、域支疼痛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毁损性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保定

    目的应用阿霉素、康宁克通A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痛的不同分支,选择眶上孔、眶下孔、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颏孔,所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定位,康宁克通A、阿霉素一次阻滞,疼痛消失不彻底者,一周后给第二次阻滞.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痛记分;电话随访为指标,观察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分别测定VAS指标.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后复发的病例,统计所占百分比例.结果全部病人治疗前:9.87±1.21;治疗后至:0.95±0.63.结论阿霉素使感觉神经元发生永久性毁损,且具有轴浆逆流特性、外周孔腔简单阻滞能达到长期止痛作用.康宁克通A可减轻局部水肿.

  • 伞骨致眶颅贯通伤一例

    作者:袁源;扬志敏;王义;宋晓斌;郑莅瀚

    患者,男,11岁.因开自动伞时伞骨刺入眶内18 h来诊.体检:意识清,言语流利.左眼内眦外上方约眶上孔下缘处,见伞骨断端经眼睑刺入眶内(其余部分已在外院剪掉),眼球活动自如,视力视野正常,眼底无异常.急诊行CT及眼眶正侧位X线片检查,显示有细长金属异物经眼眶刺入颅内,颅内段长约1.5 cm.入院后,即行开颅探查术.于全麻下经翼点入路,咬除部分蝶骨嵴,显微镜下沿蝶骨嵴分别分入侧裂池、颈内动脉池、视交叉池.见伞骨经眶上裂入颅,在视神经及颈内动脉下方见一硬膜外小血肿约0.5 cm×0.5 cm大小,伞骨顶端未完全刺破硬膜,未损伤颅内重要血管及神经.将异物周围解剖关系探查清楚后,沿穿刺道由眼眶缓慢退出伞骨.

  • 颜面部三孔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作者:闫旭升;史二栓;方欣;霍东升;贾建新

    目的 观测成人面部眶上孔(SOF)、眶下孔(IOF)以及颏孔(MF)的相关形态学指标,为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积累国人人体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穿刺针、游标卡尺对56具成人出土骨骼完整颅骨的三孔进行形态学测量:O点(双侧鼻额缝交点)距左、右侧SOF、IOF、MF距离(OS、OI、OM),三孔深度以及三孔左右间距(SS、II、MM).结果 右侧OS、OI、OM分别为(2.68±0.48)cm,(4.80±0.39) cm和(10.92±0.50) cm,右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40±0.17) cm,(1.35±0.22) cm和(1.04±0.22)cm;左侧OS、OI、OM分别为(2.56±0.39) cm,(4.90±0.17) cm和(10.92±0.60) cm,左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27±0.13) cm,(1.37±0.35) cm和(1.18±0.48) cm;SS、II、MM分别为(4.86±0.72) cm,(5.99±0.78) cm和(4.95 ±0.21)cm.左右侧三孔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国人面部三孔左右侧基本对称,以O点作为面部径线的中心点活体容易定位,易于测量.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等均应以面部三孔的形态学为依据方能达到良好的美学及治疗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