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鼻翼和口角定位眶下孔和颏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海鑫

    目的:应用鼻翼和口角标记定位眶下孔和颏孔,为颌面外科手术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3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解剖暴露眶下孔和颏孔.眶下孔和颏孔测量点为各自中心点,鼻翼测量点为鼻翼外侧下脚.测量两侧眶下孔、颏孔、鼻翼及口角之间的距离,眶下孔和颏孔大径,鼻翼至经眶下孔垂直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经鼻翼水平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鼻翼直线距离,口角至经颏孔水平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经口角垂直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口角直线距离.结果:眶下孔定位在鼻翼上方(13.9±3.6)mm,向外(6.7±2.8)mm处;眶下孔与鼻翼间直线距离为(16.4±3.2)mm.颏孔定位在口角下方(20.6±2.9 )mm,向内 (3.4±3.1)mm 处;颏孔与口角间直线距离为(21.7±3.3)mm.结论:以鼻翼和口角为标记定位眶下孔及颏孔位置,有助于临床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

  • 新石器时代至近代成年男性下颌骨颏孔、下颌孔大小的变化

    作者:李海军

    目的 探讨中国全新世人群颏孔、下颌孔尺寸的变异.方法 用游标卡尺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6例)和近代(92例)共332例成年男性颏孔、下颌孔大小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近代颏孔、下颌孔较大,新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颏孔下颌孔较小.结论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颏孔、下颌孔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发生于青铜铁器时代至近代,与下颌骨变小的时段一致.

  • 下颌磨牙区颊侧浸润麻醉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苑云;李淑婷;关则任;蔡朱妹

    目的 比较下颌第二前磨牙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SP)及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FM)两种不同局部浸润麻醉方法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髓麻醉效果,以明确下颌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的作用机制以及性别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5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采用交叉设计,按随机顺序用1.7 mL肾上腺浓度为1:100 000的4%阿替卡因分两次进行SP及FM两种麻醉,30 min内每隔5分钟采用牙髓活力测定仪评价麻醉效果.结果 SP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4%、64%、48%,而使用F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6%、52%、54%.相同牙位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麻醉成功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P只有第二前磨牙麻醉成功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与FM这两种局部麻醉方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一致的,SP及FM在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磨牙的麻醉成功率没有差别,阿替卡因颊侧局部浸润麻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麻醉成功率女性高于男性.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国人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

    作者:沈云霞;何书;何玉泉;崔海燕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 下颌管及相关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高;李德华;刘学

    目的 研究国人下颌管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打磨30侧湿下颌骨标本,暴露下颌管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 在第一和第二磨牙根之间,或在第二磨牙之下下颌管前端分为颏管和切牙管,切牙管在切牙之下为下颌管的继续,颏管在颏孔的后外侧转弯.颏管开口于颏孔,其管径为(2.1 6±0.70)mm.管长(3.99±1.1 0)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4±0.23)m,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0±1.40)mm,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2±0.71)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营内.结论 颏管和切牙管由下颌管发出,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 下颌骨颏孔位置的CBCT研究

    作者:钟飞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骨颏孔的位置和颏管的走行.方法 选取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2015年5月征集的50名健康受测者,常规拍摄CBCT,测量颏管上缘与竖垂线的交角、颏孔位置、颏孔顶壁到牙槽嵴的垂直距离和颏孔底壁到下颌骨缘的垂直距离.结果 颏孔位置位于第二双尖牙牙根下方的有27例(54.00%),颏管与竖垂线的平均交角为(46.0±2.3)°.颏孔上缘到牙槽嵴的垂直距离为(16.88±1.44)mm,颏孔下缘到下颌骨缘的垂直距离为(8.95±1.98)mm,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大于颏孔下缘到下颌骨下缘的距离(P<0.05).结论 锥形束CT可以精确测量颏孔的位置;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牙根下方的较多见;下牙槽神经大多是从下颌双尖牙区域的根方向前、向上、向外经颏孔出下颌骨.

    关键词: 锥形束CT 颏孔 颏管
  • 利用下颌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进行下颌管形态研究

    作者:朱东望;李世芬;李冀云;王雨生;卢建慧

    目的:研究下颌骨形态和行径。方法:利用50例离体下颌骨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结合离体下颌骨进[摘要]目的:研究下颌骨形态和行径。方法:利用50例离体下颌骨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结合离体下颌骨进行测量。结果:测得颏孔位置,下颌孔位置及下颌管位置和行径。结论:下颌数字成像曲面断层X线片可较好地反映下颌管位置和行径,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位置关系

    作者:王新生;米坤龙;张世勋;路兰鸿

    目的:研究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关系,以补充人体调查资料及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三孔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左侧:22.64±0.34mm、25.52±0.20 mm、25.67±0.17 mm;右侧:23.11±0.35 mm、26.43±0.19 mm、25.93±0.17 mm.左右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左右对称,两侧眶下孔和颏孔基本位于一个矢状面内,而眶上孔位于该矢状面的内侧.

    关键词: 眶上孔 眶下孔 颏孔
  • 下颌骨偏斜畸形颏孔区锥形束CT观察分析

    作者:曲卫国;绳兰兰;李阳;岳柏;王吉;马卫东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测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区牙槽骨形态,为正颌外科手术中颏成形术提供参考,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骨偏斜畸形成人患者84例,进行CBCT扫描,用InViv0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骨颏孔位置及颏管形态,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颏孔大部分位于下领第二前磨牙下方(39.29%),位于第一前磨牙下方(11.90%)者少.各测量值在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颏管角度外,性别差异较显著,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位置较正常人有一定差异,男女性之间也有所不同,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 国人颏孔的观测

    作者:李永明;陈克功;韩淑云;陈立强;孙权;徐振宇;宋巍巍

    目的:通过对国人130枚下颌骨的测定,确定颏孔的形态、方向和位置.为解剖学补充数据. 方法:利用游标卡尺和皮尺进行测量.结果:颏孔的形状:左侧圆形占50.77%、卵圆形48.46%、不规则形占0.77%;右侧圆形占70.77%、卵圆形占29.23%.颏孔的方向:左侧后上方占89.23%、向后方占6.15%、向上方占4.62%;右侧后上方占80.77%、向后方占9.23%、向上方占10%.颏孔的位置:前后位置:左侧 P3位占4.62%、P3 P4位占15.38%、P4位占70%、P4 M1位占7.69%、M1位占2.31%.右侧 P3位占6.15%、P3P4位占18.46%、P4位占65.38%、P4 M1位占8.46%、M1位占1.54%;上下位置:左侧上位置平均值为13.88±0.19、下位置平均值为14.25±0.27;右侧上位置平均值为13.72±0.16、下位置平均值为14.38±0.19.结论:本文对颏孔的观测,是从3个方面进行的.得出颏孔的形状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颏孔的开孔方向以后上方为主;颏孔的前后位置、上下距位置也为解剖学增加了资料,为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颏孔 、下颌孔的形态

    作者:李海军;徐瑾如;方璐瑜;戴成萍

    目的:分析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骨颏孔 、下颌孔的体质形态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时代变异.方法:对44例下颌骨的颏孔 、下颌孔形态及位置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下王岗人群颏孔主要位于第2前磨牙(P4)下方,颏孔大多开口方向为后上,下颌孔水平位置大多位于下颌支中点之后,下颌孔垂直位置大多位于齿槽面之上.结论:下王岗与现生人群相比,颏孔位置有明显的"前移"演化特点.与全新世人群的对比显示,下王岗人群的下颌孔垂直位置稍偏上,水平位置较靠后.考虑到下王岗人群时代较早,下颌骨尺寸很大,似乎提示全新世时期伴随着下颌骨的缩小,下颌孔有"前移"和"下移"的演化趋势.

  • 中国近代人群颏孔、下颌孔位置的变异

    作者:李海军;赵永生;原海兵;周亚威;朱泓

    目的:对比分析颏孔、下颌孔的水平位置、垂直位置在不同时代间的表现特点及变化.方法: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55例)、青铜铁器时代(208例)和现代(113例)共376例成年男性下颌骨上颏孔、下颌孔位置的观测、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新石器时代以来,颏孔的垂直位置在上升.颏孔的水平位置变化为,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体现为前移,在青铜铁器-现代则体现为后移.下颌孔水平位置在新石器-青铜铁器-现代没有明显变化,垂直位置在现代人中较高.结论:颏孔、下颌孔的位置在不同时代人群中有所不同.

  • 经末梢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16例

    作者:裴庆国;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潘可风

    目的:探讨经三叉神经末梢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11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等处的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首次术后疗效优良率为83.6%.好转和无效的患者再次手术后,出院时疗效优良率97.4%.其中的63例患者经2月到1年半的随访,复发率为25.4%.结论:经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

  • 下颌骨颏孔区CBCT分析

    作者:张军岐;王青;陈凤山

    目的:通过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测量和评价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形态,为种植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患者双侧CBCT图像,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解剖形态,测量此区骨高度和骨宽度,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颏孔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1.87 mm;颏孔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6.45 mm;两者的差值为4.58 mm;颏孔上缘下2 mm处颏管至舌侧骨边缘的平均宽度为11.53 mm。结论:在二维平片(如口腔全景片)上观察到的颏孔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和CBCT同一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平均差距大于4 mm。因此在此区域的种植体设计不应以平片为依据,而应进行CBCT检查。颏孔区种植体尖端到颏孔的安全距离也应进行重新评估。

  • 经三维CT定位的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常红琴;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定位下经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在三维CT重建及非重建条件下,经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节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分析其术后即刻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比较,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3.75%,非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2.5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1~4.5年的随访,重建引导组总复发率31.25%,非重建引导组复发率47.50%,重建引导组复发率显著低于非重建引导组(P<0.05);涉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射频治疗22例,复发3例.结论:三维CT重建定位指导下,经三叉神经周同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远期疗效优于直接穿刺射频.

  • 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建华;李国菊;田铧;吕艾芹;尹群生

    目的研究国人下颌管前端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打磨60侧湿下颌骨标本,暴露下颌管前端及其延续部分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下颌管前端分出同一方向前行的切牙神经管和向后、上、外转弯的颏管.颏管开口于颏孔,其管径为(2.26±0.60)mm,管长(4.01±1.20)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6±0.26)mm,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3±1.43)mm,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4±0.72)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颏管和切牙神经管由下颌管发出,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 287例汉族成人颏孔区锥形束CT测量分析

    作者:曾婷雯;高清平;高筱萌;余慧敏;伍艺伟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患者下颌骨颏孔、副颏孔、下颌神经前环等结构进行测量分析,为颏孔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287例汉族患者的CBCT图像,对颏孔区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孔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及下颌前磨牙之间(分别为60.80%、30.14%);副颏孔的发生率为4.88%,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颏孔上方及远中;下颌神经前环的发生率为89.20%,长度为(1.99±1.39)mm;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到下颌神经前环或下颌管的距离为(5.21±2.50)mm.结论:颏孔区域可有副颏孔;中国汉族人下颌神经前环的出现率较高,变异大,颏孔区手术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基于 CBCT 对江苏地区人群下颌神经管走向的研究

    作者:彭莎莎;张昊;夏阳;马俊青;章非敏

    目的:通过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分析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为避免在外科手术中损伤下牙槽血管神经束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收集90例(男45例,女45例)江苏地区人群(20~79岁)下颌骨的 CBCT 数据,将其导入 NNT 4.6软件中,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分析性别和左右侧对其位置的影响。结果由近中向远中,下颌神经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先增大再减小;到下颌骨颊侧的平均距离逐渐增加;两者在男女间和左右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 >0.05)。下颌神经管到下颌骨下缘和舌侧的平均距离逐渐减小,在颏孔后2 mm 处两者在左侧的平均距离小于右侧(P <0.05),且前者在女性左侧的平均距离小于男性(P <0.05)。下颌管距下颌后牙牙根的平均距离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减小,两者在男女间和左右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 >0.05)。结论江苏地区人群的下颌神经管到牙槽嵴顶和下颌骨颊侧距离男女相似,且左右对称性较好;到下颌骨下缘和舌侧的距离有性别差异,且左右间不太对称;位置在颏孔远中2 mm后相对恒定,在颏孔后2 mm 以内的变化较大。

  • 中日两国成年人颏孔位置比较研究

    作者:黄靖

    目的通过对中日两国成年男女下颌骨的测定,确定颏孔的基本位置,并对中日双方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人类学资料,对临床起指导作用.方法取上海成年人下颌骨:男39例,女38例;日本成年人下颌骨:男33例,女38例,年龄均为25-45岁之间.以颏孔大横径和大纵径交点为颏孔中心,测量其至正中联合的水平距离和下颌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颏孔至下颌下缘和正中联合的距离中方男女平均为:15.11mm、30.09mm和14.61mm、27.89mm:日方男女平均为:14.78mm、29.08mm和14.25mm、27.44mm.结论(1)颏孔至下颌下缘的距离在中方男性与日方男性,中方女性与日方女性间无明显差异.(2)颏孔至正中联合的距离在中日双方男性之间,中日双方女性之间亦无明显差异.

  • 毁损性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保定

    目的应用阿霉素、康宁克通A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痛的不同分支,选择眶上孔、眶下孔、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颏孔,所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定位,康宁克通A、阿霉素一次阻滞,疼痛消失不彻底者,一周后给第二次阻滞.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痛记分;电话随访为指标,观察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分别测定VAS指标.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后复发的病例,统计所占百分比例.结果全部病人治疗前:9.87±1.21;治疗后至:0.95±0.63.结论阿霉素使感觉神经元发生永久性毁损,且具有轴浆逆流特性、外周孔腔简单阻滞能达到长期止痛作用.康宁克通A可减轻局部水肿.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