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作者:刘汉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中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6.5:1),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面颈部为好发部位,多见于腮腺区(33.3%);53.3%的患者伴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66.7%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EC>0.05×109/L);组织病理表现为肉芽肿背景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形成,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明显.腺泡及肌肉组织萎缩.临床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腮腺肿瘤、神经纤维瘤及颈部转移癌等,误诊率为86.7%.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结论:颌面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伴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应首先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放射治疗可作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治疗首选,推荐剂量为30~40Gy.对孤立的、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也可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需密切随访.

  •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赵晓丽;王兰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 )是好发于颌面部软组织的结节样肉芽肿性病变,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颌面部常见于腮腺区[1].我院近期收治2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实行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Kimura 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挪富;杨新艳;叶枫;顾莹莹;钟南山

    目的 提高对少见疾病Kimura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7月29日收治的1例Kimura病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18岁,16年前接种卡介苗后反复咳嗽、咳痰、出现全身多发性包块,临床特征主要是血嗜酸性淋巴细胞增多、头颈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和支气管扩张.颈部皮下肿物活检符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Kimura病属于少见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是首例报道.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作者:陈灵侃;李株坚

    患者,男,19岁.因左下颌角肿物10年、左耳屏前肿物3年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颌角一花生米大小肿物,偶有疼痛感、肿胀感,并渐增大如鸭蛋大小.近3年来左耳屏前也出现一花生大小肿物,肿物生长较快,现如鸡蛋大小.体格检查:T 36.4℃,P 76次/min,R 16次/min,BP 110/70 mm Hg,体质量67 kg.面部外型基本对称.左耳屏前肿胀,可触及一大小2.5 cm×2.5 cm×2.0 cm肿物,质中,界清,局部皮肤无红肿,无压痛.左下颌角可触及一3 cm×3 cm×2 cm大小囊性肿物,界清,活动度好,未发现血管扩张.颞颌关节区无压痛及弹响,张口度正常.

  • 儿童全身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作者:邹艳萍;尉文华;王贺忠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又称"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常发生于20~40岁的成年人,以男性为主.我科收治1例3岁男童,累及全身皮下淋巴结及骨髓,报告如下.

  •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作者:孙瑞霞;宫尚明;张华满;邵尚敏

    木村病多发生于亚洲男性,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lic Lymphoid Grannuloma,ELG),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近笔者首遇1例,现报道如下.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胸腔积液1例

    作者:赵学琴;张泽明;尹文斌;王玉庆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2 d、右侧胸腔积液1 d"于2008年10月收入院.患者既往吸烟史30年,每日30余支,无其他不良嗜好.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近2 d来发现右颈部肿物,肿物无红、肿、热、痛及瘙痒,无发热、咳嗽、胸痛及活动后气短,伴有轻微背部不适,因怀疑肿瘤行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胸腔积液.颈部超声提示右颈部及锁骨上软组织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89×109/L,胸水化验提示乳酸脱氢酶(LDH)152 U/L,总蛋白(TP)49.12 g/L,腺苷脱氨酶(ADA)23.34 U/L,癌胚抗原(CEA)正常.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

    作者:姚琦;张元和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nuloma,ELG)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病因不明、病程较长、以皮下肿块、浅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慢性、良性疾病.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学;曹永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病因不明、对放射线敏感、切除后可复发但预后较好的良性疾病.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好发于头颈部,以腮腺为主,其次为眼睑、眼眶、颌下及上臂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对称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伴瘙痒和色素沉着.本病应与巨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核、唾液腺肿瘤、淋巴结转移瘤尤其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鉴别.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该病特点是属于良性疾病、预后好、不恶变、不转移.本文作者对ELG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和一些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

    作者:杨光明;罗竹人;郭春英;汪艳;郑晓辉;张裕玲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见,病灶位于耳周2例、颊面部1例、颌下区1例,腮腺区1例、头皮下1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3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等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或不均,边缘清楚或局部欠清,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3例MRI表现为对比邻近肌肉信号,病灶在T1WI上为等、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大部分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本组6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

  • 舌非何杰金淋巴瘤误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作者:吴衍昌;黄湛;李吉辰;胡腾龙;张鹤鹃

    非何杰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早期发生在舌根部的非何杰金淋巴瘤症状不明显,常常出现误诊.1998-03我科经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案资料女患,陈某某,40岁.左侧舌根部无痛性,肿大1月余,抗炎治疗不见好转.检查发现左侧舌根部肿大,未超过中线,舌体形态变大,质地中等,无破溃及出血.无压痛,双颌下,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诊断:"舌根部肿物”入院,局麻下手术探查,术中见肿物无界限,易出血,故部分切除后缝合创口,术后7d拆线创口Ⅰ期愈合,我院病理报告:"舌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因无法放疗而去北京治疗,经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片会诊后报告:"舌非何杰金淋巴瘤.”转血液科化疗,至今健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作者:钱翠娥;刘艳萍;陈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超声诊断研究

    作者:杨静;徐秋华;燕山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依据,旨在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从肿块的大小、个数、质地、境界和内部回声等指标做综合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2例,淋巴结肿大5例,低回声占位5例.超声诊断符合病理学为54%,超声诊断良性肿块符合率为100%.结论 超声诊断应根据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声像图特点,并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同时,超声检查对临床放射性治疗该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

  •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司亚萌;刘冰;张文峰;陈新明;孟箭;赵怡芳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 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呼吸暂停1例

    作者:唐燕驰;梁易;王晨星;杜一飞;袁华;万林忠

    本文报道了1例因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中打鼾的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未好转,检查中发现软腭弥漫性肿大,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小剂量放疗而有效治疗.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给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面部肿胀、发热、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衰竭1例讨论

    作者:李志勇;邱蔚六;郭伟;林国础;刘桢;余强

    报道1例面部反复肿胀患者,因发热、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衰竭而死亡.2次活组织检查,难以确诊.通过临床病理讨论,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复习,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理,诊断为多系统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多发性Kimura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友元;黄志权;陈伟良;白植宝;李海刚

    报道1例12岁男性多发性Kimura病病例,并复习Kimura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Kimura病的发病率低,病因未明,以中青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升高.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增生、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血管增生反应,无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记.手术、放射治疗及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预后视有无脏器受累而有所不同,复发率较高.

  • 木村病4例临床诊断体会

    作者:谢慧君;蔡德巍;钱金锋;张健

    木村病(KD)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病因不明、多累及头颈部软组织及浅表淋巴结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目前报道甚少,多数报道的发生部位均为唾液腺及头颈部软组织与淋巴结.作者曾临床医治4例,其中头颈部3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现将其临床表现报道如下,同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 木村病1例

    作者:韩珊珊;秦晓民;张冰;池凤好;吴玮;范瑞强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1岁.双耳周反复皮下肿物伴瘙痒3年.3年前患者双耳周出现瘙痒,双耳前及右耳后出现黄豆大皮下结节,质中偏软,不痛,渐增大,于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淋巴结炎"、"神经性皮炎"、"嗜酸性蜂窝织炎"等,经抗感染、抗过敏治疗疗效差.用地塞米松5 mg治疗时皮下肿物可消退,停药后复现.为明确诊断于2012年11月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年前因蛋白尿在外院诊断为"肾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4年后尿蛋白转阴.13年前及6年前曾先后因颈前、耳后淋巴结增大于外院行淋巴结活检术,病理均示淋巴结炎.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Kimura病的病理学分析

    作者:肖璇;王聪;徐祎

    目的:探讨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7例KD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7例KD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1~73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皮下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上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滤泡间见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D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K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需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鉴别,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85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