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瘤体造影与栓塞硬化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护理

    作者:孙海云;孟箭;吴海江;李秀珍

    对单纯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无效的25例颌面部静脉畸形在瘤体穿刺造影指导下,行无水乙醇栓塞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瘤内注射治疗和护理,21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100.0%.该方法安全有效,可减少平阳霉素的总使用量,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减少临床并发症,减少治疗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克服和改善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静脉畸形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李辉华;秦兴义;黄佳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的临床与其MRI,CT和DSA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综合诊断(30例CA全部做MRI检查,26例同时作CT检查,12例同时作DSA检查)的CA 30例.结果 27例脑内型CA患者CT共发现病灶25个.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8个,2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单发23例,占76.6%.病灶分布:颞叶7个,额叶9个,枕叶2个,顶叶1个,脑干1个,小脑半球1个,左侧侧脑室前角处1个,海绵窦3个,本组首发癫痫19例(63%),出血8例(27%),视蒙5例,反复出血者7例.本组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18例,在外院行入刀治疗1例,术后癫痫有效控制6例,治愈出院12例.结论 CA临床表现显示该病青中年较多,起病急且易复发.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佳影像学方法 .除对于无症状CA患者行保守治疗外,有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出血1例分析

    作者:赵英志;曹惠芳;李洪涛;孙宇男

    目的:总结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初次诊断错误原因.方法:对1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诊治过程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患者症状、体征,结合2次CT及1次MRI检查,纠正诊断.结论:对于CT表现酷似脑干出血,特别是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应当警惕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

  • 中脑海绵状血管瘤MR诊断一例

    作者:韩新巍;司江涛;水少锋;吴刚;马骥;郭栋;路慧彬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BCM)是颅内少见血管畸形,多位于桥脑部位,位于中脑更为罕见.近收治了一例位于中脑的BCM,报道如下:

  • 脑海绵状血管瘤2例诊疗体会

    作者:李婷;范学军

    脑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CA)是发生于毛细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有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薄壁海绵状血窦构成.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是发生于静脉水平,由放射状排列的异常髓静脉汇人中央扩张的静脉干所组成.

  •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孙重阳(综述);肖喜刚(审校)

    脑海绵状血管瘤( CCM)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动脉畸形疾病,在临床上分为家族型和散发型两大类,它容易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癫痫、出血等),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及时鉴别与诊断CCM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对CCM的发病机制及致病基因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CCM的诊断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术中NBCA胶栓塞切除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探讨

    作者:徐厚池;姜宝英;张玉海;徐风亮;秦玉春

    目的:探讨术中NBCA胶栓塞切除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BCA胶栓塞切除25例为实验组,常规方法切除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全切率、出血率、脑水肿、清醒时间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全部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NBCA胶栓塞可以显著提高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 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雷震武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3月~2011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17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灶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手术切除程度.结果 本组所有病灶均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术后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达100%.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约11.3个月),除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再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再次出血、偏瘫等并发症.结论 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地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 颅脑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作者:邱修辉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五年来开展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12例的临床资料,并查找相关文献.结果 对浅表的相对哑区海绵状血管瘤可行常规手术切除;位于较深及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需在立体定向下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而位于脑干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则应尽量少用电凝,多冲洗,显微镜下轻柔钝锐性小心剥离;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如不能全切,不要免强,术后可行放疗.结论 颅内哑区及功能区的9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手术切除,脑干部位海绵状血管瘤1例亦行全切,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全切,术后行放疗.

  • 脑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MRI表现1例

    作者:王锋;李晓云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8h.查体:右肢感觉减退,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级Ⅴ弱.余检查正常.

  • 磁共振SWI序列成像与常规MR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纪律;胡幸

    目的:对比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成像与常规MR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M)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医院2013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75例颅内C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均行头颅MRI常规序列与SWI序列扫描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清晰.分析SWI序列和MRI常规序列(T1WI、T2WI)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75例颅内CCM患者总计115个病灶,幕上97个,幕下18个.以SWI序列检出病灶数目多(115个),明显高于T1WI序列、T2WI序列检出病灶数目(分别为93个、101个).SWI序列显示的幕上病灶大病灶直径明显大于T1WI序列、T2WI序列(P<0.05),幕下病灶大病灶直径差异不明显(P>0.05).常规MRI序列显示CCM病灶周围均存在低信号环,多显示T1WI高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序列未见明显强化.SWI显示病变范围较常规T1WI、T2WI序列更大,可清楚显示多发或单发斑片状低信号,伴静脉性血管畸形及合并出血,且对于常规MRI序列难以显示的CCM病灶,在SWI上亦可显示为小结节状低信号.结论:在显示CCM病变范围、数量及微小病灶方面SWI序列成像明显优于常规MRI序列,对CCM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 脑海绵状血管瘤5例分析

    作者:尹汝尊;马太成;郭书英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CCA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它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1].

  • 儿童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王涛

    脑海绵状血管瘤早由Luschka在1845年叙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25%发生于儿童.年龄分布呈双峰,3岁和11岁为好发年龄段.

  • 磁共振成像在脑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关勇

    脑海绵状血管瘤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脑血管瘤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称隐性血管畸形,多发于小脑,据统计占所有脑血管瘤的15%.近年来,通过我们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在脑血管畸形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以往报道大得多.临床就诊的原因:一部分是查其他疾病时发现;另一部分是合并出血引发了诸如抽搐、面瘫、肢体不适等症状.目前只有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明确显示病灶,为研究其MRI的表现,收集20例有病理结果的脑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张善红;王新岭;韩磊;许兴堂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又称(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是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属隐性血管畸形,指的是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是一种并非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只有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明确显示病灶,随着MRI的普遍应用和新技术的开发,如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应用,有关CA的报告日渐增多.本研究收集33例经手术和临床治疗随诊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旨在探讨该病的病理基础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 桥脑不典型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王晓华;李振芝;林治恩

    患者男,49岁,右手活动欠灵活1个月入院,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手术,查体:右手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示:桥脑(左侧为主)可见一类椭圆形异常信号灶,病灶信号混杂、分层,前部(大部分)为T1WI高、T2WI高信号,后部为T1WI等、T2WI低信号,病灶边缘清楚,范围约2.4 cm×1.8 cm,注射造影剂后,桥脑病灶边缘可见薄环状强化,其内未见强化。手术后病理学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特点

    作者:张澜;李瑛;高乃康;李明洙

    目的:现察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BCA)MIlI成像基础及特点.方法:以1996~2007年收治BCA36例,其中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据手术病理观察分析BcA临床MRI成像序列的特征.结果:BcA的血管发育异常,血液动力学改变,反复出血,血栓机化,脑胶质增生,特剐是含铁血黄素沉积病理改变.促成其姗特殊成像序列,急性出血释出正铁血红蛋白成像呈高信号,病灶周围沉积含铁血黄素,T2加权更显成"黑环征"为其特点,钙质及机化沉积无信号为黑影,反应性胶质增生显长正长T2信号,反复出血时间不同,删信号反应亦不同,给临床提供病程中变幻影像.结论:BCA的成像序列特征性表现是具有特异性的,被忽视则易被误诊.以此可与脑肿瘤、脑感染性肉芽肿及脑AVM鉴别.

  • SWI在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云鹏;吴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30例,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 WI)和SWI扫描.分析比较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分型.结果 T2WI平均病灶数位5.8(范围1~29),T2* WI为29.1(2~94),SWI为48.6(4~152).SW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显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序列.

  • 60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与分析

    作者:于咏梅;伍建林;金艳霞;杨志宏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t检验对病灶检出数目及显示病灶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单发40例(66.7%),多发20例(33.3%);SWI发现病灶31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64个(20.3%)和T2WI显示的77个(24.4%)(P<0.05);典型表现爆米花样或桑椹状混杂高信号,边缘呈低信号铁环征或高信号光环征(53.8%).SWI与T2WI显示病灶面积分别为(3.39±5.68)cm2与(2.40±5.07)cm2(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附15例分析)

    作者:刘宁川;任龙;王杜春;姜丹;杨柳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