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5-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回顾性分析

    作者:尹婕;潘凌亚;金滢;李艳;宋晓;曾靖;李晓莹;王永学;单莹

    目的 评估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初治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局,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高危因素.结果 48例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患者随访超过3年,中位随访时间70.5个月.FIGOⅠ期和Ⅱ期占66.7%.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化疗或放疗,66.7%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41.7%的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早期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极差,Ⅲ期患者3年复发率30.8%,且均死亡;Ⅳ期患者3年内复发率和病死率100%;其中晚期浆液性癌3年复发率80%.FIGO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差,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高危因素.

  • 非乳头状结构的子宫浆液性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许跃;陈英;陈淼;范钦和

    目的 探讨非乳头状结构的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3例非乳头状结构的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及基因测序,分析其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TP53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绝经后女性,均因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平均年龄68岁.巨检:肿瘤为息肉样或扁平斑块状,质脆.镜检:低倍镜下,肿瘤均由分化良好裂隙样腺体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大,胞质稀少,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p53、p16和IMP3(+),ER和PR(-),Ki-67阳性指数均>60%.结论 非乳头状结构的子宫浆液性癌是子宫浆液性癌中单纯由腺样结构组成的一种类型,具有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易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根据其形态结构和细胞分级的显著差异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

    作者:李桂梅;李祥周;张佃乾;乐美兆

    患者女性,4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呈进行性加重就诊.B超示双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盆腔见大量液性暗区深达7.8 cm,内部见散在光点分布;子宫下段见3.3 cm×2.8 cm×2.6 cm衰减回声,有包膜.

    关键词: 腹膜 浆液性癌 诊断
  • 对卵巢浆液性癌的新认识

    作者:郭东辉;郑文新;申彦;庞淑洁

    近年研究表明卵巢浆液性癌为异源性,存在二元发生模式,其起源、遗传学改变、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有很大不同,分别被称之为低级别与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属于I型癌,来自交界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微乳头形态与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肿瘤呈渐进性发展,惰性病程.高级别浆液性癌属于II型癌,细胞显著异型,多有TP53突变,卵巢自身见不到前驱病变,呈高度侵袭性病程,多数来自输卵管伞端早期浆液性病变的扩散.

  • 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间质浸润模式:间质微浸润概念的重新评价(英)

    作者:李东;张建中

    卵巢浆液瘤间质-上皮浸润模式可分为破坏性或非破坏性两类.根据定义,以破坏性间质浸润为特征的高分化浆液肿瘤被归为低级别浆液性癌,而不伴有间质侵袭或仅有间质微侵袭者归为低恶性潜能的浆液性肿瘤(S-LMP).各种研究都认为,卵巢S-LMP中存在间质微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但其诊断标准和预后意义始终存在争议,尤其伴有高级别肿瘤时.此外,还有一些典型S-LMP,由于受其性质特点或大小限制,所具有的侵袭模式并非标准的破坏性侵袭,不适用目前间质微浸润的诊断标准.为了更深入评估其他典型S-LMP间质-上皮侵袭模式的完整组织学改变谱系,该作者分析了一组60例不符合典型破坏性浸润标准的卵巢S-LMP(34例FIGO Ⅰ级,26例FIGOⅡ、Ⅲ、Ⅳ级)之间质-上皮改变.

  •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前驱病变及其发生模式

    作者:王慧君;郑文新

    子宫内膜癌可分两型,Ⅰ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代表,Ⅱ型以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为代表.本文旨在阐述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前驱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生发展模式.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又称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是一种侵袭性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1].由于病因不清,人们一直努力试图找出该病的前驱病变,以便通过早期发现来改善其治疗效果.

  •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邱春萍;姜洁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1].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在亚洲及东部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目前根据临床、内分泌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子宫内膜样)和Ⅱ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相径庭.Ⅰ型子宫内膜癌,即子宫内膜样癌,占内膜癌的70% ~ 80%,其发病通常与雌激素刺激有关,常伴随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高表达.临床诊断大部分为早期患者,即使为晚期经过手术和放化疗等治疗后,部分患者预后仍然较好.10%~20%的子宫内膜癌为Ⅱ型内膜癌,肿瘤发展与雌激素刺激无关,多发自萎缩的子宫内膜.其中浆液性癌多见,少数为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常为阴性,P53阳性,治疗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较差.

  • 子宫浆液性癌10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毛;郑泽纯;叶辉霞;马利国;刘继红;林仲秋

    目的 探讨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101例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子宫浆液性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1.7%,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56.2±10.3)岁,多发于绝经后妇女(67.3%).子宫浆液性癌术前的误诊率较高(74.7%),容易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混淆.术前CA125升高的患者多数为晚期(72.4%).临床Ⅰ期患者术后分期升级占38.1%.无肌层浸润的患者中发生子宫外转移占38.5%.深肌层浸润占35.6%;淋巴血管间隙受累占16.8%;淋巴结转移占29.7%,其中无/浅肌层浸润占47.4%.86.2%的患者p53呈阳性.术后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占77.3% (17/22).子宫浆液性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9%和67.9%;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浆液性癌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15,P=0.001).结论 子宫浆液性癌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术前病理误诊率高,易于发生子宫外转移,术前CA125升高对预测子宫外转移有一定意义.p53阳性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发生、发展模式

    作者:张溪;贾琳;Wenxin zheng;孔北华

    在过去20多年里,学者们从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已经形成共识是一个"二元论"的发病模式,即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1].

  • p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侯静;王晋芬;闫小丽

    目的 探讨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卵巢癌组织标本33例,其中浆液性癌20例,子宫内膜样癌1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53、ER、PR的表达.结果 p53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80.0%(16/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38.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7,P=0.040).ER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20.0 %(4/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1,P=0.004).PR在浆液性癌中的表达率为15.0%(3/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率为69.2%(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7,P=0.005).结论 p53在浆液性癌中大部分呈阳性表达,ER、PR在子宫内膜样癌中大部分呈阳性表达,p53、ER和PR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卵巢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P16P53CyclinD1在卵巢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立武;申彦;师宜荃;刘艳;刘易欣

    目的:探讨卵巢高、低级别浆液性癌中P16蛋白、P53蛋白、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卵巢浆液性癌(低级别19例,高级别26例)及25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进行P16、P53、CyclinD1蛋白检测,并分析其意义.结果:P53在低级别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显著低于高级别癌中的69%(P<0.05),而CyclinD1在低级别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显著高于高级别癌中的15%(P<0.05),P53和CyclinD1表现为负相关(r=0.211).P16在低、高级别癌肿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和92%,高级别癌阳性率高于低级别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和CyclinD1在卵巢高、低级别浆液性癌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对于形态上介于高、低级别之间的浆液性癌,二者可能成为分级的辅助手段.

  • Glut-1、HIF-1α及P53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申彦;张新莹;师宜荃;王颖;郭东辉

    目的:归纳Glut-1及其调控因子HIF-1α与P53在卵巢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的的规律,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Glut-1在诊断中应用的价值并推测缺氧在卵巢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Glut-1、HIF-1α及P53在63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1)Glut-1呈弥漫性、局灶性或散在性多种分布模式,且随染色评分的增加,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愈发突出,并与HIF-1α阳性表达区域部分重叠.(2)Glut-1的表达与HIF-1α、P53有相关性,呈序列正相关.(3)Glut-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urman分型均呈序列正相关,与FIGO分期无相关性;P53表达仅与Kurman分型有相关性,与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无相关性;HIF-1α则与组织学分级、Kurman分型及FIGO分期均无相关性.(4)卵巢低级别与高级别浆液性癌中Glut-1与P53的表达均有显著不同,且Glut-1的表达强度与卵巢浆液性癌的分级呈正相关,而HIF-1α的表达与分级无关.结论:不同亚型的卵巢癌,其微环境缺氧状态不同,Glut-1与P53联合检测是有助于指导卵巢癌分型及浆液性卵巢癌分级的指标.

  • 46例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魏丽;刘萌萌;曹汴英

    目的 探讨卵巢浆液性癌的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46例卵巢浆液性癌(8例低级别浆液性癌,33例高级别浆液性癌,5例转移性腺癌).结果 8例低级别浆液性癌,细胞轻-中度异型,核分裂数<12/10HPFs,间质浸润显著,过表达CK7、ER、PR、CA125,P53灶状阳性,ki-67低表达,其余均阴性;33例高级别浆液性癌,细胞显著异型,核分裂数>12/10HPFs,间质浸润不确定,坏死明显,过表达P53、ki-67,ER、PR、CA125阳性,其余均阴性;5例转移性腺癌,其中4例CK20、villin、P53、ki-67强表达,余阴性,提示消化道转移性腺癌,另1例CK7、GCDFP-15、P53、ki-67阳性,余阴性,提示乳腺转移性腺癌.结论 不同的卵巢浆液性癌组织学、分子遗传学、预后不同.

  • 原发性腹膜癌病因及治疗进展

    作者:陈华;黄建瑾

    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是一种起源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腹膜多弥漫受累,而卵巢本身正常或仅浅表受累,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相似.1959年Swerdlow首次报道本病时称为"盆腹膜间皮瘤酷似卵巢乳头状囊腺癌".虽然本病绝大部分是浆液性癌,但也存在其他病理类型,如粘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等,故称为PPC更为合理.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加深,诊疗水平的提高及卵巢癌开腹手术的增多(术后证实约有7%~14%的病人为PPC),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诊断、治疗也引起了临床及病理医师极大兴趣.本文就PPC的病因及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 卵巢浆液性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韦玮;吴春;石群立

    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卵巢癌发病率在女性癌症中居第5位,而其死亡率则居第4位[1].其中,卵巢浆液性癌(ovarian serous carcinoma,OSC)常见,占上皮性卵巢癌的39%~62%.临床发现,多数OSC患者的病程进展隐匿,肿瘤并不局限于卵巢,且生长迅速,约有7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版)Ⅲ~Ⅳ期[2],5年生存率仅为30%.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OSC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或皮质包涵囊肿.但近,关于上皮性卵巢癌发病机制和起源的新模式将OSC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癌,认为其不是同一肿瘤的不同级别,而是两类沿不同的分子通路独立发展的肿瘤.基于此,本文对OSC的分子发病机制、组织起源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发现OSC的早期筛查手段及靶向治疗方法.

  • 卵巢浆液性癌中Netri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俞丽娟;朱滔;史婵

    目的:探讨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在卵巢浆液性癌( ovarian serous carcinoma,OS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13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32例OSC中Ne-trin-1蛋白的表达,分析Netrin-1蛋白表达与OS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etrin-1在OS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和良性浆液性囊腺瘤(P<0.01)。OSC组织中Netrin-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 P>0.05)。Kap1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etrin-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Netrin-1低表达患者( P<0.05)。结论 Netrin-1在OS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OSC患者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 卵巢浆液性癌中HLA-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韦玮;余波;章如松;陆珍凤;王建东;石群立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 HLA-G)在卵巢浆液性癌( ovarian serous carcinoma, OS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8例OSC中HLA-G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OSC中HLA-G阳性率为58.33%(63/108),HLA-G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复发、发生部位、FIGO分期和MDACC分级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HLA-G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5),HLA-G表达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 HLA-G表达提示为晚期高级别OSC,且患者预后较差,检测HLA-G表达可辅助鉴别诊断高、低级别浆液性癌。

  • 女性盆腔浆液性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石新兰;李振强;崔铁莉;李玉广;贾静;邓晓红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浆液性癌( pelvic serous carcinoma, 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SC 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PSC,年龄23~87岁,平均58.9岁。PSC 可发生于输卵管、卵巢和腹膜,常因腹胀、腹痛或盆腔占位就诊,发现时常广泛累及盆腔多个脏器,不易明确原发部位。输卵管浆液性癌原发灶小,易种植,卵巢和腹膜浆液性癌常伴有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erous tub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 STIC)。结论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可能是PSC 的主要来源。诊断PSC 时需仔细检查输卵管以明确其原发部位,病变广泛累及腹膜时需与腹膜间皮瘤和盆腔外腺癌腹膜转移相鉴别。

  • 卵巢浆液性肿瘤中Pax8和Tubulin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兵;孙多祥;康永军;田园;周颖;冯定庆;王志华;陈珂;胡卫平

    目的 探讨Pax8和Tubulin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8例正常卵巢组织、38例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34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38例卵巢浆液性癌中Pax8、Tubulin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正常卵巢上皮中Pax8、Tubulin均呈阴性,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浆液性癌中Pax8、Tubulin阳性率分别为78.9%和78.9%、100%和100%、94.7%和89.5%,Pax8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及浆液性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浆液性囊腺瘤组织(P<0.05),Tubulin在3种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存在表达部位的改变;Pax8表达与卵巢浆液性癌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ubulin表达与浆液性癌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Pax8、Tubulin的免疫组化评分比值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Pax8可能作为卵巢浆液性癌的标志分子,并为其临床靶向分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综合分析Pax8、Tubulin及二者免疫组化评分比值,对评估卵巢浆液性癌患者的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参考意义.

  • 子宫浆液性癌及内膜上皮内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廖晓耘;王恩杰;吕晓红;李荣;沈丹华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内膜上皮内癌(EI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USC和1例EI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ER和P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患者年龄60~77岁(平均68岁),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随访10例,6例死亡,生存5~28个月(平均14个月);4例仍存活(11~36个月).9例为单纯USC,4例混合有其他类型内膜腺癌成分.形态上,9例USC以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宽乳头为主,被覆异型性明显的多角形或鞋钉样细胞,2例肿瘤大部分为纤细的乳头结构,1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2例表现为息肉表面的EIC,无间质浸润和腺体融合.3例USC的浸润成分以腺管结构为主.7例USC伴有EIC,其中2例宫颈内口、1例输卵管黏膜也可见上皮内癌改变.免疫表型:12例USC和所有EIC病变的非典型细胞对p53呈弥漫性强阳性反应,各有1例USC有ER、PR阳性表达.结论 USC结构有一定的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分化好的腺管状结构.内膜活检标本中发现EIC改变时,提示可能有USC存在.应仔细检查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以排除EIC改变.p53、ER、PR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