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及其染色体分布

    作者:林小聪;李宁;张宇明;符伟玉;张海涛;蔡安季

    目的 研究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miRNA表达谱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方法应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15例成人B-ALL患者与10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样本的miRNA 表达丰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其表达差异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并通过q-PCR对部分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两组样本间差异表达的miRNA共291种,168种miRNA在B-ALL组呈表达上调,123种miRNA呈表达下调.两组mi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趋于一致,但其表达丰度的分布却有明显的差异:B-ALL组主要分布于1、2、5和9号染色体,而对照组则主要分布于3、7、9、17和X号染色体.结论 多种在成人B-ALL骨髓样本中呈异常表达的miRNA,可能在B-ALL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 CD19-CAR T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应用

    作者:包芳;胡凯;万伟;田磊;景红梅

    目的:探讨CD19-CAR 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细胞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采用CD19-CAR T细胞治疗的难治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共有10例患者被纳入本分析,均符合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均为CD19+.接受CD19-CAR T细胞治疗后28 d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70% (7/10),其中6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60%),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0%);90 d CR率为30%.结论:CD19-CAR T 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 免疫分型分化抗原与儿童B-ALL早期微小残留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月芳;张鸽;江咏梅;高举

    目的:探讨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免疫分型分化抗原与临床特征及早期微小残留病(M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初诊B-ALL患儿临床资料,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行免疫分型检测;将诱导化疗后d19和/或46 MRD>0.1%作为早期治疗效应截点将患儿分为2组;应用秩和、卡方检验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CD19 (100%)、CD22(99.3%)及cCD79a(97.9%)是诊断B-ALL的特异性指标,交叉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CD33;CD45-与CD45+在初诊WBC(Z=6.845,P=O.000)、危险度分级(x2=8.260,P=0.016)、泼尼松敏感试验(x2=18.420,P=0.00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0-与CD10+在年龄(Z=6.253,P=0.013)、危险度分级(x2=6.699,P=0.044)、早期MRD(x2=4.951,P=0.02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CCG-ALL-2015方案中,CD10+与早期MRD有相关性,提示有良好预后,并削弱了CD20与交叉髓系抗原对预后的不良影响.

  • CD37在恶性B细胞中表达意义的探讨

    作者:王蔚;李燕;高丽;徐韶华;龚明;黄泛舟;李振玲;陈艳荣;马一盖

    本研究旨在探讨CD37抗原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及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细胞中表达的意义.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骨髓标本、B-ALL标本及B-NHL标本细胞中CD37的表达.结果表明,20例B-ALL细胞[初治5例,伴微小残留病(MRD) 15例]低表达CD37(1.04±0.24;1.50±0.89),正常前体B细胞也低表达CD37(1.64±0.52),3组间CD37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成熟B细胞和B-NHL细胞均高表达CD37(14.23±7.84和14.53±10.93),它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B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CD37表达水平比较显示,B祖细胞低表达CD37 (0.88±0.17),B前体细胞CD37表达增高(2.44±0.69),成熟B细胞CD37表达高.结论:低表达CD37并非B-ALL细胞所特有.幼稚B细胞低表达CD37,随着B细胞的成熟CD37的表达强度逐渐升高,亦即CD37在B细胞中的表达与细胞的良恶性无关.

  • CD146在儿童与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谢晓晴;王卫敏;甘思林;陈胜梅;张秋堂;谢新生;刘延方;程远东;刘玉峰;徐学聚;孙慧

    目的:探讨CD146在儿童与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其他抗原、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6在儿童(44例)与成人(24例)B-AL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146异常高表达与性别、初诊时外周血血象、骨髓原始淋巴细胞与幼稚淋巴细胞比例等参数的关系,比较CD146与其他抗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CD146异常高表达患者1个疗程的缓解率.结果:成人B-ALL中CD146异常高表达率为29.17% (7/24),儿童B-ALL中CD146异常高表达率为9.09% (4/44),在成人组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在成人组中CD146与CD64(r=0.491,P<0.05)和CD117(r=0.578,P<0.05)呈正相关关系,在儿童组中CD146与CD71(r=0.419,P<0.01)、CD58(r=0.301,P<0.05)呈正相关关系;经1个疗程的正规化疗后,异常高表达CD146的成人组和儿童组的缓解率均低(P<0.05).结论:成人B-ALL患者的CD146表达率高于儿童B-ALL患者.CD146与预后较差的抗原呈正相关.CD146可能是一个预后不良的指标.

  • 329例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郑源海;林元峰;许瑞元;周艳贞;黄轶群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应用.方法:应用CD45/SSC设门的四色流式细胞术对329例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在所有被检测的病例中,表达率高的淋系抗原为CD19、HLA-DR、CyCD79a和cTdT,其次为CD10、CD22、CD34、CD38、CD20和CyIg;髓系抗原CD13和CD33常伴随表达,CD11b、CD15、CD117与T系抗原CD4、CD7和CD56很少表达.CD10阴性早B-前体-ALL(Pro-B-ALL)在婴儿中发病率高,达60%;伴有CD117高表达的发病率达40%.Pro-B-ALL在其他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又增加,青年和中老年发病率分别为22.7%和14.8%,明显高于儿童组(4.4%).成人B-ALL免疫表型特点受年龄的影响较小,不同年龄段成人B-ALL的抗原表达异质性较小.成人B-ALL与儿童B-CLL相比,其CD10和CD38表达下降,CD34、CD13和CD33表达上升,存在多种具有不良预后意义的抗原异常表达.前B-ALL(Pre-B-ALL)在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CD20表达相对于早B-前体-ALL与普通-B-ALL明显上升.结论: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特点,这些特点有助干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CD25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杨晨;杨林花;张睿娟;葛晓燕;王梅芳;任方刚;张耀方;侯彦飞;王云鹏

    本研究旨在通过流式细胞术标记CD25,探讨其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选择88例初发B-ALL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标记,包括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β链(CD 122)、γ链(CD132),CD19、CD20、CD10、CD34、CDIgM、CD79a、CD22、CDTDT;用定性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IL2RA(CD25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D25+和CD25-的B-ALL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arrow blas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peripheral blast%)、肝脾和淋巴结肿大、CD10、CD20、CD22、CD34、CD79a、CDTDT、CDIgM表达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在CD25+组中表达水平高于CD25-组(P<0.05).本组BCR/ABL+患者为21例(23.9%,21/88),CD25+表达率为66.7%(14/21);BCR/ABL-患者为67例,CD25+表达率为4.5% (3/67),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CD25+和CD2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o.05).21例BCR/ABL+ B-ALL患者中,CD25+与CD25-两组间在缓解率和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BCR/ABL+ B-ALL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8.1% (8/21),BCR/ABL-组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13.4%(9/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为21个月,BCR/ABL+ CD25+患者RFS时间为15个月,而BCR/ABL+ CD25-患者RFS时间为21个月,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24个月.结论:CD25在BCR/ABL+ B-ALL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B-ALL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预测指标,与疾病复发有关,CD25+可以作为判断B-ALL不良预后的辅助标志.

  • 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欣;邓媛;陈凤丽;房宜嘉;张伟;于亮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GF-β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作者:骆社丹;吴勇;陈建华;刘合昆;陈元仲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SLL)TGF-β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谱.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包含人TGF-β/BMP信号转导通路上113个基因的芯片分别检测经过FAB分型和免疫学分型的B-ALL患者白血病细胞、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ALM6细胞、Raji细胞的TGFβ1 mRNA及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上各基因表达谱,以经流式细胞术分选的健康人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对照,比较两者差异.结果表明,同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比较,B-ALL细胞、NALM6细胞、Raji细胞TGF-β1表达水平下调,cyc和Smad-1基因表达上调,IL-6、Smad-7基因表达下调.结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 表观遗传学调控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

    作者:王蔚;高丽;王新荣;康慧媛;李永辉;于力

    本研究探讨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是否受表现遗传学调控.利用重硫酸盐PCR测序方法比较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作用前后,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RS4:11和SUP-B15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pG百分比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比较该基因表达的变化;比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用前后,该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RS4:11和SUP-B15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异常高甲基化的CpG岛,经去甲基化药物作用后甲基化CpG含量减低,而且该基因在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也相应增加.经过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作用后,该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也相应增加.上述两种药物合用与单药作用相比,并未进一步提高该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提示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这2种表现遗传学调控机制在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方面没有协同作用.结论: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受表现遗传学调控,药物处理后能部分逆转异常的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使得该基因的表达部分恢复.

  • CD20阳性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

    作者:马杰;孙慧;陈胜梅;刘林湘;陈绍倩;刘延方;谢新生;孟小莉;邓梅;张秋堂;李涛

    本研究分析成人CD20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回顾性总结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4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19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19例成人B-ALL中CIY20阳性40例(33.61%),CD20阴性者79例(66.39%),CD20阳性组和CIY20阴性组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72.50%和50.63%(p<0.05),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分别为(27.35 ±30.29)×109/L和(50.11 ±81.72)×109/L(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肝脾、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发病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超二倍体和正常核型比例、4周内完全缓解率、诱导死亡率和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显示,C0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成人B-Lin ALL的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2.0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和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2).结论:CD20在成人B-AL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外周血白细胞数相关,与其它临床特点无显著相关性,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亚群改变及意义

    作者:王缨;王国兵;文飞球;肖海荣;李长钢;麦惠容;刘四喜;袁秀丽;马东礼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 Treg)亚群改变及其在B-ALL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B-ALL患儿42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28例,分别于化疗前直接取血备检。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CD4+CD25 high Foxp3+、CD4+CD25high ICOS+Foxp3+、CD4+CD25high ICOS-Foxp3+细胞比例及IL-10、TGF-β、IL-35、TGF-βRII、ICOS、CD28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 ( real-time PCR)检测CD4+T细胞Smad3/4、TIEG1、Itch等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浆中TGF-β浓度。结果(1)急性B-ALL患儿CD4+CD25high 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其中ICOS+Foxp3+和ICOS-Foxp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ICOS+Foxp3+/ICOS -Foxp3+比值低于对照组(0.73±0.21 vs 1.87±0.59,P<0.05);(2)急性期B-ALL患儿ICOS+Foxp3+细胞转录因子Foxp3及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IL-35和TGF-β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ICOS-Foxp3+细胞Foxp3表达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mTGF-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急性B-ALL患儿血浆TGF-β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5.83±12.65) ng/ml vs (8.59±5.73) ng/ml, P<0.05],CD4+T细胞表面TGF-βRII及下游信号分子Smad3/4、TIEG1、Itch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CD4+CD25highFoxp3+Treg细胞表面ICOS、CD28表达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TGF-β、ICOS、CD28信号过度活化可能是导致急性B-ALL患儿CD4+CD25highFoxp3+Treg细胞异常及其亚群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

  • microRNA-16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的研究

    作者:刘秀琴;孙立荣;张腾龙

    目的 通过检测microRNA (miR)-16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6在不同组B-ALL患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16在B-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青岛市立医院儿科初诊为B-ALL的36例患儿及12例健康儿童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36例B-ALL患儿进行髂后上嵴穿刺获取BMMNCs,终确诊为B-ALL高危标本为13例,标危标本为23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和标危组.对研究组分别于化疗前、后采集标本进行实时(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NCs中miR-16表达.对化疗后miR-16表达明显升高的30例患儿标本,纳入化疗敏感组,其余6例,纳入化疗耐药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miR-16在研究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危组明显低于标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B-ALL患儿化疗后,miR-1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化疗敏感组升高为明显(P<0.05),化疗耐药组化疗前、后miR-1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6低表达在B-ALL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白血病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B-ALL患儿预后指标之一.

  • Disulfiram联合铜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增殖与凋亡影响机制探讨

    作者:邓漫漫;蒋治武;李洁;陈凯;李鹏;周淑芸;徐兵

    目的 研究Disulfirum(DS)联合Cu(DS/Cu)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株(nalm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对Nalm6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对Nalm6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JC-1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处理nalm6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变化.结果 0.5 μmol/L Cu作用24h后对nalm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6.39±4.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4,P=0.154.而不同浓度的(0.05、0.1、0.2、0.4、0.8、1.6、3.2和6.4μmol/L)DS联合0.5 μmol/L Cu对nalm6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2.29±6.69)%、(48.66±11.58)%、(50.83±12.61)%、(59.24±9.43)%、(62.74±9.17)%、(66.7±7.63)%、(72.13±7.94)%和(77.86±5.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 h的IC50为(0.18±0.08) μmol/L.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0.5 μmol/L Cu作用24 h后nalm6细胞的凋亡比例为(7.82±5.13)%,与对照组(8.34±6.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P=0.916.而不同浓度的DS/Cu对nalm6细胞均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0.025、0.05、0.1、0.2和0.5 μmol/L的DS联合Cu(0.5 μmol/L)作用24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7.84±7.68)%、(31.39±5.86)%、(60.41±13.87)%、(69.26±13.29)%和(81.37±12.7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单药Cu(0.5μmol/L)组的JC-1多聚体/单体比值为1.12±0.09,与对照组(0.90±0.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42,P=0.071.不同浓度的(0.025、0.05、0.1、0.2和0.5 μmol/L)DS联合0.5 μmol/L Cu组处理nalm6细胞12 h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降低,表现为JC-1多聚体/单体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别为1.4±0.32、0.32±0.13、0.14±0.09、0.1±0.02和0.06±0.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DS/Cu处理nalm6细胞12 h后能下调Bcl-2及Bcl-xl蛋白的表达.结论 DS/Cu对BALL具有增殖抑制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的.

  •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明禹;张国君

    目的 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状态,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78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并同时选取同龄的7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WHOQOL-100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并观察组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疾病认知度、KBS评分及FAB分型患者的WHOQOL-100量表评分,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观察组中上述因素与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WHOQOL-100量表各个指标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疾病认知度、KBS评分及FAB分型患者的各个指标及总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疾病认知度、KPS评分及FAB分型均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状态相对较差,且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疾病认知度、KPS评分及FAB分型均对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意义

    作者:张丽;罗文达;陈葆国;郭群依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测定50例初诊的成人B-ALL患者免疫表型,并对其中28例患者进行MRD的追踪检测.结果 50例B-ALL中CD45-或CD45±表达占72%,CD10、HLA-DR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6%,90%和79%;CD38弱表达占58%,CD10强表达占46%;My+B-ALL预后较差.通过初诊时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的抗体组合进行MRD检测灵敏度达10-3~10-5,MRD+较骨髓形态学更早提示复发,持续治疗14周时MRD≥10-3的患者复发率高.结论初诊时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不但在初诊时有助于对白血病克隆的识别,而且能在形态学缓解后做MRD检测,有助于白血病复发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的选择.

  • 抗CD19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怡;杨敏;李晓明

    新的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可使耐药/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ALL)患者获得高水平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1] ,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抗CD19 CAR-T细胞在B-ALL的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疗效,儿童和成人的完全缓解( CR)率达90%[2]. 本文就CAR-T疗法、抗CD19 CAR-T细胞治疗B-ALL的进展作一综述.

  •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临床观察

    作者:周晓宏;童春容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简称CIK) 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效果.方法: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单个核细胞(PBMNC),再用抗CD3单抗(MabCD3)、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培养10d,经洗涤后分两次回输给患者.结果:22例接受CIK治疗的B-ALL完全缓解率(CCR)为78%,中位生存期为24月.其中7例骨髓存在残留异常基因或异常染色体的患者经CIK治疗2-3疗程后有6例消失.结论: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疗效显著,可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防止复发.

  • 六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价值研究

    作者:刘光明;孙新;吴韶清

    目的 利用六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变(MRD),探讨传统用于临床危险度分级各因素与六色FCM检测MRD值间关系及化疗不同时间点MRD检测值间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7-15-2011-1-25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初诊并接受正规化疗的25例B-ALL患儿.根据患儿初发时免疫分型结果,分别在诱导化疗第15、33天及大剂量MTX化疗前3个时间点进行MRD检测,每例患儿使用一组六色同型对照及根据初诊时免疫分型结果灵活调整的两组六色抗体组合进行检测.一组六色同型对照为IgG1-FITC/IgG1-PE/IgG1-PE-Cy7/IgG1-APC/IgG1-Percp/IgG1-APC-cy7;两组六色抗体组合为CD20-FITC/CD34-PE/CD10-PE-Cy7/CD22-APC/CD45-Percp/CD19-APC-cy7、CD7-FITC/CD5-PE/CD13-PE-Cy7/ CD33-AP C/CD45-Percp/CD 19-APC-cy7或CD38-FITC/CD34-PE/CD10-PE-Cy7/CD22-APC/CD45-Percp/CD19-APC-cy7、CD7-FITC/CD15-PE/CD34-PE-Cy7/CD33-APC/CD45-Percp/CD19-APC-cy7.分析各时间点MRD检测值与传统用于临床危险度分级各因素间关系及3个不同检测时间点MRD检测值间关系.结果 化疗第15天使用六色FCM检出骨髓MRD阳性20例,P25为0.19%,P50为0.67%,P75为4.21%;第33天检出骨髓MRD阳性10例,P25为0.07%,P50为0.10%,P75为0.26%;大剂量MTX化疗前检出骨髓MRD阳性14例,P25为0.03%,P50为0.04%,P75为0.09%.结论 在诱导化疗阶段、诱导化疗结束时MRD的阳性率与诱导化疗第15天相比有显著下降;大剂量MTX化疗前MRD阳性值与诱导化疗第15天和诱导化疗结束时相比,有随化疗时间延长逐步下降的趋势.按传统危险度分级的相关因素分别分组,各组在诱导化疗第15天、诱导化疗结束时和大剂量MTX化疗前MRD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

  • 小儿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表型的改变及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程翼飞;张乐萍;叶秋月;陆爱东;刘桂兰

    目的 探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的微小残留病(MR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阶段发生表面抗原的改变以及MRD水平、出现时期与顸后关系.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63例出现过MRD阳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及PCR检测MRD.结果 (1)在63例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阳性患儿中,有23例骨髓复发,1例脑膜白血病,6例失访,1例因严重感染死亡,33例随访至今无病生存.(2)共有147次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呈阳性.有78次(53.06%)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体荧光强度的变化,其中出现一个抗体强度变化的为33次(22.44%),2个抗体荧光强度变化为22次(14.96%),3个及3个以上荧光强度变化为23次(15.64%).CD10、CD45、CD34抗体荧光强度变化频率高.(3)共有10例患儿在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查,8例(8/10,80%)与初治时有抗体荧光强度变化.(4)MRD为10-3水平组存活率明显低于10-4水平组(P=0.0007).(5)维持化疗和(或)停药期间出现MRD阳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巩固化疗期间出现MRD)阳性组(P=0.024).结论 在小儿B-ALL治疗过程中,MRD的免疫表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检测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如果出现10-3水平MRD或者是在维持化疗和(或)停药期间出现MRD,应及时干预.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